“我有一点恍惚”——话剧《离婚》
“我有一点恍惚”,当老李不断地说着这句话,张大哥也重复这句话时,很多观众都笑了,可我却笑不出来。是的,我恍惚了。
我没有对《离婚》这部话剧恍惚,而是恍惚于戏中的老李之于我,之于很多人。
“前面是一堵墙,推开它,那边是荒山野水,可是雄伟辽阔。不敢推,恐怕那未经人吸过的空气有毒。后面一堵墙,推开它,里面是床帏桌椅,炉火茶烟。不敢去推,恐怕那污浊的空气有毒!站在这,站在这别动,两墙之间站着个梦里的人。”
老李就是这样生活在两面墙之间的人,他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向往诗情画意却偏偏遇到一位古板守旧的妻子,但没有勇气摆脱这种婚姻的束缚、砸碎禁锢人的围城;他讨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工作氛围,可又不得不为了生计,为了养活妻子儿女,和科长笑脸相迎,和各种滑稽、丑陋、卑鄙的人共事;他不屑于参加各种饭局、宴席,卷入各种是非纷争,可又不得不去,又不得不在张大哥遇到困难时,成为唯一帮助他的人。
这种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的人生,跟现在很多人的困境多么相似,我们向往理想,可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在现实面前,理想是多么不堪一击,唯一可做的是把它藏在心底里。
这也正是这部话剧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话剧,好像是他们的第三轮演出,自然比我在第一轮观看时进步了很多,无论从剧场、演出效果、演员、舞美,甚至于观众,都很成熟。《离婚》,小说原著是老舍先生,自然故事和主题上是有保障,即使改编得有失水准,也应该差强人意吧。不过再回头再看演出剧团,明戏坊剧团,质量上自然会有了保证,尤其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记得不差的话,应该是这个剧团改编演出的第三部老舍的作品了,另两部是《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上一周有幸看到了最出色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而事实上,从呈现出的话剧来看,虽说跟原著比,有些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小说中的群戏等场面,限于话剧人物不多,多于简单,力度就有些不够,但还是把原著的精髓表现出来了,尤其是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性格:有思想、有骨气,追求生活诗意,却又不得不对社会妥协的老李,圆滑世故、会走门路、善做媒人的“老好人”张大哥,口蜜腹剑、会耍手腕、擅长经营之道的小赵,等等,一幅幅龌龊官场、人生百态图,在仅仅两位演员的演绎下,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而且极具现实性,谁说台下的观众们不正经历着这样的境况呢?
老舍作为一位幽默大师,他的作品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幽默性。小说《离婚》是一部现实性很强的作品,自然离不开幽默的情节和语言。话剧最难得的地方在于既保留了原著的一些喜剧成分,还与时俱进的添加了让人开怀一笑的当代笑料或俏皮,或反讽,既增加了幽默,又不脱离剧情,比如“雾霾”、“还能不能一起玩耍”等等,让人忍俊不禁。这是改编的高明之处,原著中有很多民国时期的幽默成分,如果照搬到戏中,未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可稍加变化,完全可以把观众吸引住,两个小时的表演长度,一直很低沉苦闷的剧情,一不留神就会让观众打哈欠。
当然,与时俱进不是恶搞、穿越、搞几段方言或简单地把网络语言不分好坏地加到原本应该严肃的话剧之中去,幽默是一种艺术,不是谁都能学会的,有的导演硬是把恶俗、装傻充愣当作幽默来讨好观众,还把自己塑造成艺术家时,他实际上成了笑柄,而全然不知,沾沾自喜。对于这样的导演,实际的效果其实是这样的:“你站在舞台上看观众,观众们在台下看你。‘土鳖’是你形容观众的词语,你却成了观众心中的傻X。”
话剧《离婚》的最后,算是有一个观众都希望的结局,蝇营狗苟的小赵被杀死了,经过磨难的张大哥又回到了以前的派头,继续钻营,给人保媒。而老李,有勇气结束婚姻,回到他出生的乡下,有勇气放弃阴差阳错获得的一等科员职位,去寻找他心中的那份“诗意”了。而我辈的多数人,如老李所说,终究“被科员”了。在这座城市里游走,一些人说我是外乡人,而回到故乡,被问“客从何处来”,我想不出前面有什么等着,我也不能后退回到从前,在这个两面墙壁中,慢慢寻找,慢慢适应,最重要的是看不出这种境遇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我有一点恍惚。
我没有对《离婚》这部话剧恍惚,而是恍惚于戏中的老李之于我,之于很多人。
“前面是一堵墙,推开它,那边是荒山野水,可是雄伟辽阔。不敢推,恐怕那未经人吸过的空气有毒。后面一堵墙,推开它,里面是床帏桌椅,炉火茶烟。不敢去推,恐怕那污浊的空气有毒!站在这,站在这别动,两墙之间站着个梦里的人。”
老李就是这样生活在两面墙之间的人,他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向往诗情画意却偏偏遇到一位古板守旧的妻子,但没有勇气摆脱这种婚姻的束缚、砸碎禁锢人的围城;他讨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工作氛围,可又不得不为了生计,为了养活妻子儿女,和科长笑脸相迎,和各种滑稽、丑陋、卑鄙的人共事;他不屑于参加各种饭局、宴席,卷入各种是非纷争,可又不得不去,又不得不在张大哥遇到困难时,成为唯一帮助他的人。
这种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的人生,跟现在很多人的困境多么相似,我们向往理想,可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在现实面前,理想是多么不堪一击,唯一可做的是把它藏在心底里。
这也正是这部话剧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话剧,好像是他们的第三轮演出,自然比我在第一轮观看时进步了很多,无论从剧场、演出效果、演员、舞美,甚至于观众,都很成熟。《离婚》,小说原著是老舍先生,自然故事和主题上是有保障,即使改编得有失水准,也应该差强人意吧。不过再回头再看演出剧团,明戏坊剧团,质量上自然会有了保证,尤其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记得不差的话,应该是这个剧团改编演出的第三部老舍的作品了,另两部是《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上一周有幸看到了最出色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而事实上,从呈现出的话剧来看,虽说跟原著比,有些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小说中的群戏等场面,限于话剧人物不多,多于简单,力度就有些不够,但还是把原著的精髓表现出来了,尤其是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性格:有思想、有骨气,追求生活诗意,却又不得不对社会妥协的老李,圆滑世故、会走门路、善做媒人的“老好人”张大哥,口蜜腹剑、会耍手腕、擅长经营之道的小赵,等等,一幅幅龌龊官场、人生百态图,在仅仅两位演员的演绎下,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而且极具现实性,谁说台下的观众们不正经历着这样的境况呢?
老舍作为一位幽默大师,他的作品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幽默性。小说《离婚》是一部现实性很强的作品,自然离不开幽默的情节和语言。话剧最难得的地方在于既保留了原著的一些喜剧成分,还与时俱进的添加了让人开怀一笑的当代笑料或俏皮,或反讽,既增加了幽默,又不脱离剧情,比如“雾霾”、“还能不能一起玩耍”等等,让人忍俊不禁。这是改编的高明之处,原著中有很多民国时期的幽默成分,如果照搬到戏中,未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可稍加变化,完全可以把观众吸引住,两个小时的表演长度,一直很低沉苦闷的剧情,一不留神就会让观众打哈欠。
当然,与时俱进不是恶搞、穿越、搞几段方言或简单地把网络语言不分好坏地加到原本应该严肃的话剧之中去,幽默是一种艺术,不是谁都能学会的,有的导演硬是把恶俗、装傻充愣当作幽默来讨好观众,还把自己塑造成艺术家时,他实际上成了笑柄,而全然不知,沾沾自喜。对于这样的导演,实际的效果其实是这样的:“你站在舞台上看观众,观众们在台下看你。‘土鳖’是你形容观众的词语,你却成了观众心中的傻X。”
话剧《离婚》的最后,算是有一个观众都希望的结局,蝇营狗苟的小赵被杀死了,经过磨难的张大哥又回到了以前的派头,继续钻营,给人保媒。而老李,有勇气结束婚姻,回到他出生的乡下,有勇气放弃阴差阳错获得的一等科员职位,去寻找他心中的那份“诗意”了。而我辈的多数人,如老李所说,终究“被科员”了。在这座城市里游走,一些人说我是外乡人,而回到故乡,被问“客从何处来”,我想不出前面有什么等着,我也不能后退回到从前,在这个两面墙壁中,慢慢寻找,慢慢适应,最重要的是看不出这种境遇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我有一点恍惚。
-
李秀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25 14:51:00
-
豆友81173125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19 23:06:39
-
苏不紫Suzy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29 16:35:17
-
本初子午线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9 11:12:11
-
阿笨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0-29 1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