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巴赫哲学视野下的华德福教育
——《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读后感
作者 徐健
文章摘要:德国哲学家罗姆巴赫创立的结构现象学,强调动态,强调整体结构,强调缘在的鲜活性,强调人和自然的共创性,运用罗姆巴赫的哲学分析华德福教育,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深刻寓意。以至于我有一个错觉,罗姆巴赫是从华德福学校毕业的。因此我给个人认为,在华德福学校得到丰富的体验,如果我们不知道在哲学的层面如何表述,那么,不妨借助罗姆巴赫的学说。鲁姆巴赫的学说与鲁道夫.史代纳的精神科学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点,依靠单纯的阅读是不能理解的。当个人的经历完成,你的内心也许就明白了。
关键词:结构现象学 哲学密释学 镜像现象学
一年前我曾经在亚马逊邮购了一本书,德国哲学家罗姆巴赫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买回来一看,很多无法稀释解读,只好暂时搁置。一放就是一年。最近因为要与一些朋友交流佛学、国学和华德福教育本土化的主题,重新翻看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可以看懂了。感觉应该是在华德福学校参加培训的经历起作用,内心沉淀的图景为我激活他的哲学文本式叙述提供了丰富的感受。
看见罗姆巴赫的文字,一种亲切感会油然而生,我感觉:他把我在华德福教育获得的体验从混沌转化为条理清晰的哲学叙述。今年7月在成都华德福高中教师培训时我就提出,华德福教育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没有能力在学术层面提供论证。但是现在从罗姆巴赫的哲学文章中我看见了大师级的经典论证。虽然我现在不能确定罗姆巴赫是否了解华德福教育,但是从行文中看,他对歌德、席勒的了解不容置疑。
不过,个人认为,这些都没有关系,不妨做一个主题探究,以罗姆巴赫哲学为工具分析华德福教育,看看如此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新的发现呢?
1.基于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实体—体系—结构》看
问题之一:与强调体系建构的主流教育相比,华德福教育属于更超前的结构时代?
以体系概念为基础建构的欧洲文化,扩散到地球的其他地方,它“没有能力将其他文化作为真理的其他形式去认识,并且也因此没有能力人性地、和平地与其他文化相遇。它一出现就是破坏性的。”因此,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依旧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人们猜测到在这种欧洲观念中有一个基本错误,但是却不能抓住它,也不能追溯到它的基础和前提。”
以体系概念为基础建构的世界主流文化,甚至无法人性地接纳华德福教育。因为华德福教育吸收了东方文化的整体观。所以,华德福教育被归纳为整体课程。
2.基于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我》看
问题之一:自我是多元的。
多元的自我之中,最内在的“我”活生生地处于每一个“我”的构成中。
在人们允许做的一切事情中都要优美,在人们允许做的一切事情中都要崇高。一切事情都必须包含最终的参与者的自由。
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他是谁,每个人面对自己时都不知所措,而对这种困惑和疑问的忏悔,可能是人最重要的态度。
人性的塑造完成于行动。
体系思想培养出来的人,身份是比较少而且固定的。结构思想培养来的人,身份似乎保持了开放。有具体的身份,也有超越具体身份的更高层次的更内在的自我出现。而且,在各种场合还可以随机生成新的身份。可塑性很强。这样的教育应该为个人提供了很多场地情境,在其中自我结构化被建构。水彩烹饪手工都塑造新的身份
基于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哲学符号中的民族间相遇》看
问题之一:华德福教育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理想平台吗?
在华德福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孩子们透过实地测量找到个人在世界上的空间位置,透过父亲爷爷曾祖父的血缘关系逆向追溯,找到个人在世界上的时间位置,由此个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世界。植物动物矿物质是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属于这个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人与植物矿物动物之间没有分别心。在罗姆巴赫的著作《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中,我看到他的《哲学符号中的民族间相遇》一文。其中一段:“在无之体验和存在之思中,人将自身放回到现实之中,并且将自身呈现为地点和时间,在这个地点和时间中那个根本上的缘起生成发生了,回溯到这个功能上,人也会成为其自身的服务者,并且因此放弃了一切超越自然和类似之物而建立一种统治的尝试。”个人认为,无之体验是东方禅宗思想的哲学概括,存在之思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高度总结,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结果,这是否可以看做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平台呢?在华德福学校在小学四年级的历史地理课程中搭建了这个平台。
现在开始,拿李泽武老师翻译的鲁道夫.史代纳著作《人的研究》与罗姆巴赫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一起阅读学习。我仿佛感觉到了两个思想家精彩对话。参与其中,我发现了生活世界的更多意义。生活世界的意义需要自己的行动去密释,如此才可以搭建自我的结构。
2013年10月
参考资料:
【德】罗姆巴赫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上海书店三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作者 徐健
文章摘要:德国哲学家罗姆巴赫创立的结构现象学,强调动态,强调整体结构,强调缘在的鲜活性,强调人和自然的共创性,运用罗姆巴赫的哲学分析华德福教育,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深刻寓意。以至于我有一个错觉,罗姆巴赫是从华德福学校毕业的。因此我给个人认为,在华德福学校得到丰富的体验,如果我们不知道在哲学的层面如何表述,那么,不妨借助罗姆巴赫的学说。鲁姆巴赫的学说与鲁道夫.史代纳的精神科学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点,依靠单纯的阅读是不能理解的。当个人的经历完成,你的内心也许就明白了。
关键词:结构现象学 哲学密释学 镜像现象学
一年前我曾经在亚马逊邮购了一本书,德国哲学家罗姆巴赫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买回来一看,很多无法稀释解读,只好暂时搁置。一放就是一年。最近因为要与一些朋友交流佛学、国学和华德福教育本土化的主题,重新翻看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可以看懂了。感觉应该是在华德福学校参加培训的经历起作用,内心沉淀的图景为我激活他的哲学文本式叙述提供了丰富的感受。
看见罗姆巴赫的文字,一种亲切感会油然而生,我感觉:他把我在华德福教育获得的体验从混沌转化为条理清晰的哲学叙述。今年7月在成都华德福高中教师培训时我就提出,华德福教育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没有能力在学术层面提供论证。但是现在从罗姆巴赫的哲学文章中我看见了大师级的经典论证。虽然我现在不能确定罗姆巴赫是否了解华德福教育,但是从行文中看,他对歌德、席勒的了解不容置疑。
不过,个人认为,这些都没有关系,不妨做一个主题探究,以罗姆巴赫哲学为工具分析华德福教育,看看如此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新的发现呢?
1.基于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实体—体系—结构》看
问题之一:与强调体系建构的主流教育相比,华德福教育属于更超前的结构时代?
以体系概念为基础建构的欧洲文化,扩散到地球的其他地方,它“没有能力将其他文化作为真理的其他形式去认识,并且也因此没有能力人性地、和平地与其他文化相遇。它一出现就是破坏性的。”因此,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依旧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人们猜测到在这种欧洲观念中有一个基本错误,但是却不能抓住它,也不能追溯到它的基础和前提。”
以体系概念为基础建构的世界主流文化,甚至无法人性地接纳华德福教育。因为华德福教育吸收了东方文化的整体观。所以,华德福教育被归纳为整体课程。
2.基于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我》看
问题之一:自我是多元的。
多元的自我之中,最内在的“我”活生生地处于每一个“我”的构成中。
在人们允许做的一切事情中都要优美,在人们允许做的一切事情中都要崇高。一切事情都必须包含最终的参与者的自由。
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他是谁,每个人面对自己时都不知所措,而对这种困惑和疑问的忏悔,可能是人最重要的态度。
人性的塑造完成于行动。
体系思想培养出来的人,身份是比较少而且固定的。结构思想培养来的人,身份似乎保持了开放。有具体的身份,也有超越具体身份的更高层次的更内在的自我出现。而且,在各种场合还可以随机生成新的身份。可塑性很强。这样的教育应该为个人提供了很多场地情境,在其中自我结构化被建构。水彩烹饪手工都塑造新的身份
基于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哲学符号中的民族间相遇》看
问题之一:华德福教育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理想平台吗?
在华德福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孩子们透过实地测量找到个人在世界上的空间位置,透过父亲爷爷曾祖父的血缘关系逆向追溯,找到个人在世界上的时间位置,由此个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世界。植物动物矿物质是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属于这个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人与植物矿物动物之间没有分别心。在罗姆巴赫的著作《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中,我看到他的《哲学符号中的民族间相遇》一文。其中一段:“在无之体验和存在之思中,人将自身放回到现实之中,并且将自身呈现为地点和时间,在这个地点和时间中那个根本上的缘起生成发生了,回溯到这个功能上,人也会成为其自身的服务者,并且因此放弃了一切超越自然和类似之物而建立一种统治的尝试。”个人认为,无之体验是东方禅宗思想的哲学概括,存在之思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高度总结,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结果,这是否可以看做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平台呢?在华德福学校在小学四年级的历史地理课程中搭建了这个平台。
现在开始,拿李泽武老师翻译的鲁道夫.史代纳著作《人的研究》与罗姆巴赫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一起阅读学习。我仿佛感觉到了两个思想家精彩对话。参与其中,我发现了生活世界的更多意义。生活世界的意义需要自己的行动去密释,如此才可以搭建自我的结构。
2013年10月
参考资料:
【德】罗姆巴赫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上海书店三出版社200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