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
此文是小B叫我帮他写,所以才写,匆促下笔,写得不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将多读书,少写文字,等自己真正成熟了,再写。
认识木心,只是一次机缘巧合。
第一次读木心先生是他的那本《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粉红色的封面,下册的封面则是粉黄色的,腰封上写了一段木心先生的文字,印着他的一张照片。第一次看到木心的照片的时候,只觉得他是一个老人,而且他应该已经是很老了。木心先生于2010年在乌镇去世。在我第一次路过乌镇的时候还不认识木心,等乌镇这个地方开始在我的心头留下痕迹的时候,我想,我是应该在心里惦记惦记木心先生了。那一种错过,是文学和思想上的错过,下一次路过乌镇的时候,也应该要再去看看他。
木心先生为人很是低调,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陆没有出版过他的很多作品,而他又多年旅途在外,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位快被遗忘了的文学大师。可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在自己的言语中总是不经意地流露,他只是一个绘画的人。一个绘画的人却在不经意间拥有了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这种造诣不仅流露在文学上,更是深刻地体现在音乐、雕塑、哲学和宗教上。木心先生把读着看得很高,却把自己看得很是普通。这样的为人,着实难得。
在他的作品里,有谈及到他早些年蒙受不白之冤而入狱的过程。在他第二次入狱的时候,不仅在狱中折断了自己的三个手指,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珍爱的亲人——自己的亲生母亲。很难想象,那样的一个少年,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才华横溢,热情饱满,却在监狱冰冷的墙壁上用石块画出钢琴的琴键,用他残缺的手指在心中为自己弹奏一曲曲无声的曲子。在那些夜晚,他也许也有肖邦一样怀着忧愁,也许也和勃拉姆斯一样有着自己的心事,但不管是因为什么,他终于坚持下来了。此后的木心没有因此而变得优柔寡断,在文字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木心是质朴的,是用一颗很虔诚的心在与我们交谈。童年的阴影,少年的挫折,也许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能够把这些事情看做是人一生里最煎熬的事情。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纪里生活在黑暗里的木心究竟在心里点了一盏怎样的明灯,更无从想象,那些音律在他的脑海里飞舞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和困苦。记得在《素履之往》的封面上有一句说得很淡,但感触颇深的句子,我是一个在黑暗里大学纷飞的人啊!那个时候的木心就像卡尔维诺笔下的夜归人,带着风雪,在黑暗中步履艰难地前行。
木心的早年生活很轻,很淡,像一片薄薄的蝉翼,又像木碗里的一杯清水。早些年的时候家里人怕木心仰不活,有一段时间里把他送进寺庙。芒鞋、竹拐、法号、器具、袈裟,一并俱全。在《文学回忆录》里他戏称,年少的自己忍受不住寺庙里的清幽寂寞,自己跑了出来。想起《哥伦比亚的倒影》里的部分情节:年少的时候,一行人去师父那儿做法事。丫鬟,仆人跟了很多,大家勤勤恳恳的,母亲的心也很是虔诚。主持师父看我聪明伶俐可爱,送了一只瓷碗给我。这碗晶莹通透,洁白如雪,木心先生很是欣喜和满足,睡觉的时候也舍不得放下。后来在一行人回家的时候,开船之后木心发现自己忘记了这只木碗,在一番的吵闹之后,一个仆人飞奔上山,帮他取回了木碗。正当自己觉得希望寥寥无几,甚至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仆人递给了他这只木碗,然而欣喜之余,木心手滑了一下,这只木碗就真的落入水中消失不见了。人生无常,人事更是无常。在李叔同准备出家的时候,在那寂静的西湖畔,看着自己曾经珍爱的女子流泪送别,劝他不要出家的是,他只是很冷静地说了一句,请叫我弘一法师。世间已经没有了那个白衣少年郎却多了一位弘一法师。小小的时候,听着奶娘说“一朝马死黄金尽,自此亲朋是路人”,在不经意间就把这种无常的思想注入到了少年李叔同的心里。在木心的身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一份忧愁和无常呢?在度过那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木心选择了无言。他对过去的很多事情都不再提及,我们只能够从他在文字里零碎的一些流露,感受到他早年的一些事情,体会到他对那些事情的看法,然而更多的时候依旧还是无言,木心把那些事情大多都放下了,隐退到黑暗中,点着一支烛火,悄然地说他的一些想法和故事。
“我将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起初的时候我觉得木心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大了,在读过六遍《文学回忆录》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是木心说得小了。他依旧是那么谦虚,把读着看得很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一份朴实。《文学回忆录》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讲古代文学,下册近近代文学,从遥远的古希腊,从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娓娓道来,一直细细地讲到意识流、魔幻主义。他的语句优美,比方很有特点,同时又语重心长,像是一个真正的老者、真正的智者,在你眼前悄悄地把文学的美丽一点一点地点开。读他的《文学回忆录》才发现,想要了解文学史也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引用梁文道先生写木心先生的话,来指出木心先生文字的精妙之处。“《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其实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对红楼梦做出过评论的人也很多,评论里有精妙的句子的,也很多,但木心先生更是说出了自己的风格。如果一个人在文学上没有一定的造诣,是说不出自己的风格的。(读鲁迅的文字你就知道自己在读鲁迅,读尼采你就知道自己在读尼采,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你就知道这是萧红,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你就知道这是村上春树,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这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木心先生的这句断语,说得漂亮,叫人服气。梁文道先生也说过,你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着,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
木心先生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个精致的老者,不仅在思想上精致,更是在生活在精致。思想上精致的人很多,拿日本举例就很多,譬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等等,但同时在思想和生活上精致的人就不多。唯美主义的代表,一生追求完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王尔德的一生却不够精致,像一个斗士一样始终战斗的拜伦也不够精致,尼采的一生更是可以用癫狂来形容。木心的造诣赶不上那些傲视一切的文学大师,哲学大师,但他很好地做好了一个时代大师,在生活上做到足够的精致。早年的木心生活富足,这也是我喜欢读木心的文字的原因。鲁迅先生的文字不够优美,很多时候很多文章总感觉气场不足,沈从文的文字力度不够,老舍的气韵也不足,但木心做到了,他的文字里有一股力量,一股诠释美和生活的气度。在《少年朝食》里说到:“清早阳光照明高墙一角,喜鹊咯咯叫,天井花坛葱茏
,丫鬟悄声报用膳,紫檀圆桌四碟端陈,姑苏酱鸭,平湖糟蛋,撕蒸笋,豆干末子拌马兰头,莹白的暖暖香粳米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东坡、剑南皆嗜粥,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人似粥温柔的人。”
木心的诗受到的争议很多,有像《云雀叫了一整天》那样传得广的,也有像《琼美卡随想录》《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样只在一部分人群中熟悉的,还有像《鱼丽之宴》、《我纷纷的情欲》那样传得比较少的。如果你认识一个人,知道他在读木心,如果他说自己喜欢木心的《从前慢》那么他只是可能读过木心,却没有读懂木心。木心喜欢过尼采,又离开了尼采。很喜欢他说,最喜欢到福楼拜、屠格涅夫家里坐坐,谈谈,这样的感觉很好。
对于木心,我想说的太多,能说的却太少,记得木心先生说的这两句话,相信我们都能稍稍理解木心: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学纷飞的人啊,我纷纷的情欲。
木心属于那个时代,沉默而又喧哗的时代。
木心简介:
木心 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
据称,木心与作家茅盾(沈雁冰)两家有较远的姻亲关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1]
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的说法;木心先生却自道“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中,‘心’字笔画发散之意。”(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1]
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文革结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2]
在1977年——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983年,“林肯中心”举行木心水墨画展。
1984年,哈佛大学举行彩墨画展、收藏仪式。
2002年,举办“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1]
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伪所罗门书》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但仍有大量遗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1]
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2]
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认识木心,只是一次机缘巧合。
第一次读木心先生是他的那本《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粉红色的封面,下册的封面则是粉黄色的,腰封上写了一段木心先生的文字,印着他的一张照片。第一次看到木心的照片的时候,只觉得他是一个老人,而且他应该已经是很老了。木心先生于2010年在乌镇去世。在我第一次路过乌镇的时候还不认识木心,等乌镇这个地方开始在我的心头留下痕迹的时候,我想,我是应该在心里惦记惦记木心先生了。那一种错过,是文学和思想上的错过,下一次路过乌镇的时候,也应该要再去看看他。
木心先生为人很是低调,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陆没有出版过他的很多作品,而他又多年旅途在外,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位快被遗忘了的文学大师。可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在自己的言语中总是不经意地流露,他只是一个绘画的人。一个绘画的人却在不经意间拥有了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这种造诣不仅流露在文学上,更是深刻地体现在音乐、雕塑、哲学和宗教上。木心先生把读着看得很高,却把自己看得很是普通。这样的为人,着实难得。
在他的作品里,有谈及到他早些年蒙受不白之冤而入狱的过程。在他第二次入狱的时候,不仅在狱中折断了自己的三个手指,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珍爱的亲人——自己的亲生母亲。很难想象,那样的一个少年,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才华横溢,热情饱满,却在监狱冰冷的墙壁上用石块画出钢琴的琴键,用他残缺的手指在心中为自己弹奏一曲曲无声的曲子。在那些夜晚,他也许也有肖邦一样怀着忧愁,也许也和勃拉姆斯一样有着自己的心事,但不管是因为什么,他终于坚持下来了。此后的木心没有因此而变得优柔寡断,在文字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木心是质朴的,是用一颗很虔诚的心在与我们交谈。童年的阴影,少年的挫折,也许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能够把这些事情看做是人一生里最煎熬的事情。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纪里生活在黑暗里的木心究竟在心里点了一盏怎样的明灯,更无从想象,那些音律在他的脑海里飞舞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和困苦。记得在《素履之往》的封面上有一句说得很淡,但感触颇深的句子,我是一个在黑暗里大学纷飞的人啊!那个时候的木心就像卡尔维诺笔下的夜归人,带着风雪,在黑暗中步履艰难地前行。
木心的早年生活很轻,很淡,像一片薄薄的蝉翼,又像木碗里的一杯清水。早些年的时候家里人怕木心仰不活,有一段时间里把他送进寺庙。芒鞋、竹拐、法号、器具、袈裟,一并俱全。在《文学回忆录》里他戏称,年少的自己忍受不住寺庙里的清幽寂寞,自己跑了出来。想起《哥伦比亚的倒影》里的部分情节:年少的时候,一行人去师父那儿做法事。丫鬟,仆人跟了很多,大家勤勤恳恳的,母亲的心也很是虔诚。主持师父看我聪明伶俐可爱,送了一只瓷碗给我。这碗晶莹通透,洁白如雪,木心先生很是欣喜和满足,睡觉的时候也舍不得放下。后来在一行人回家的时候,开船之后木心发现自己忘记了这只木碗,在一番的吵闹之后,一个仆人飞奔上山,帮他取回了木碗。正当自己觉得希望寥寥无几,甚至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仆人递给了他这只木碗,然而欣喜之余,木心手滑了一下,这只木碗就真的落入水中消失不见了。人生无常,人事更是无常。在李叔同准备出家的时候,在那寂静的西湖畔,看着自己曾经珍爱的女子流泪送别,劝他不要出家的是,他只是很冷静地说了一句,请叫我弘一法师。世间已经没有了那个白衣少年郎却多了一位弘一法师。小小的时候,听着奶娘说“一朝马死黄金尽,自此亲朋是路人”,在不经意间就把这种无常的思想注入到了少年李叔同的心里。在木心的身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一份忧愁和无常呢?在度过那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木心选择了无言。他对过去的很多事情都不再提及,我们只能够从他在文字里零碎的一些流露,感受到他早年的一些事情,体会到他对那些事情的看法,然而更多的时候依旧还是无言,木心把那些事情大多都放下了,隐退到黑暗中,点着一支烛火,悄然地说他的一些想法和故事。
“我将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起初的时候我觉得木心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大了,在读过六遍《文学回忆录》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是木心说得小了。他依旧是那么谦虚,把读着看得很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一份朴实。《文学回忆录》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讲古代文学,下册近近代文学,从遥远的古希腊,从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娓娓道来,一直细细地讲到意识流、魔幻主义。他的语句优美,比方很有特点,同时又语重心长,像是一个真正的老者、真正的智者,在你眼前悄悄地把文学的美丽一点一点地点开。读他的《文学回忆录》才发现,想要了解文学史也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引用梁文道先生写木心先生的话,来指出木心先生文字的精妙之处。“《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其实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对红楼梦做出过评论的人也很多,评论里有精妙的句子的,也很多,但木心先生更是说出了自己的风格。如果一个人在文学上没有一定的造诣,是说不出自己的风格的。(读鲁迅的文字你就知道自己在读鲁迅,读尼采你就知道自己在读尼采,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你就知道这是萧红,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你就知道这是村上春树,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这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木心先生的这句断语,说得漂亮,叫人服气。梁文道先生也说过,你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着,于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学的回忆。
木心先生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个精致的老者,不仅在思想上精致,更是在生活在精致。思想上精致的人很多,拿日本举例就很多,譬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等等,但同时在思想和生活上精致的人就不多。唯美主义的代表,一生追求完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王尔德的一生却不够精致,像一个斗士一样始终战斗的拜伦也不够精致,尼采的一生更是可以用癫狂来形容。木心的造诣赶不上那些傲视一切的文学大师,哲学大师,但他很好地做好了一个时代大师,在生活上做到足够的精致。早年的木心生活富足,这也是我喜欢读木心的文字的原因。鲁迅先生的文字不够优美,很多时候很多文章总感觉气场不足,沈从文的文字力度不够,老舍的气韵也不足,但木心做到了,他的文字里有一股力量,一股诠释美和生活的气度。在《少年朝食》里说到:“清早阳光照明高墙一角,喜鹊咯咯叫,天井花坛葱茏
,丫鬟悄声报用膳,紫檀圆桌四碟端陈,姑苏酱鸭,平湖糟蛋,撕蒸笋,豆干末子拌马兰头,莹白的暖暖香粳米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东坡、剑南皆嗜粥,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人似粥温柔的人。”
木心的诗受到的争议很多,有像《云雀叫了一整天》那样传得广的,也有像《琼美卡随想录》《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样只在一部分人群中熟悉的,还有像《鱼丽之宴》、《我纷纷的情欲》那样传得比较少的。如果你认识一个人,知道他在读木心,如果他说自己喜欢木心的《从前慢》那么他只是可能读过木心,却没有读懂木心。木心喜欢过尼采,又离开了尼采。很喜欢他说,最喜欢到福楼拜、屠格涅夫家里坐坐,谈谈,这样的感觉很好。
对于木心,我想说的太多,能说的却太少,记得木心先生说的这两句话,相信我们都能稍稍理解木心: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学纷飞的人啊,我纷纷的情欲。
木心属于那个时代,沉默而又喧哗的时代。
木心简介:
木心 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
据称,木心与作家茅盾(沈雁冰)两家有较远的姻亲关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1]
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的说法;木心先生却自道“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中,‘心’字笔画发散之意。”(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1]
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文革结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2]
在1977年——1979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983年,“林肯中心”举行木心水墨画展。
1984年,哈佛大学举行彩墨画展、收藏仪式。
2002年,举办“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1]
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伪所罗门书》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但仍有大量遗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1]
木心先生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2]
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