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宝贝耳塞
如果是关心最近耳塞新品的同志,可能已经猜到是什么了。
CKW1000ANV是铁三角迄今为止推出的最贵的耳塞产品。国内价格为3980元,而且因为它属于50周年纪念版系列,因此是限量发售的。同时推出的CKM1000虽然不属于50周年纪念版系列,但仍是非常贵的,国内价格定为3180元。在此之前,铁三角最高档的入耳耳塞是三单元动铁设计的CK100。这两款最新、最贵的入耳耳塞,却没有使用动铁单元,更没有采用多单元结构,而是最新设计的14毫米口径动圈单元。关于此单元,铁三角没有给出很详细的资料,只知道采用了Permendur合金(一种钴铁合金)磁路。这个Permendur合金磁路对铁三角来说并非新鲜玩意,早已在一些高档耳机上采用,如A2000X、AD1000Prm等,但用在耳塞单元上,可能是头一次。
熟悉铁三角产品的人应该知道,在铁三角的耳机耳塞产品中,字母W意味着木头的材质,而字母M代表着金属材质。因此这两副顶级耳塞的各自制造特征,应该从名字就可得知了。CKW1000ANV是采用木材外壳的顶级耳塞,而CKM1000是采用金属外壳材质的产品(钛合金)。字母后缀ANV的意思是“纪念版”,带有此后缀的产品,均属于新近推出的铁三角50周年系列产品。
这两个耳塞同时推出,而且包装和设计风格完全一致,所以是确确实实的一对儿。
这是两副耳塞打开外包装之后里面的产品放置方式和附件的情况。可以看到,内里的布局、附件的种类,是完全一样的。
两副耳塞的包装里附送的便携皮套都制造非常讲究,还里外两层。我甚至觉得把耳塞装进去太复杂了,宁可把耳塞捏成一团、塞在口袋里罢。
这是耳塞本体了。可以看到,除了材质不同外,耳塞本身的形状是一样的。这个形状蛮独特的,不同于我以前见过的入耳式耳塞。有些人会说,那个耳塞导管的位置,不是和Sony一样吗?确实一样,但相同处也就到此为止了。耳塞腔体的形状,铁三角是独特的。从这个奇特的形状来看,这两副耳塞的制造加工成型,都非易事——不管是木材还是金属材料,都比较困难。
注意CKW1000ANV由于是纪念系列,耳塞插头上也印着小小的“50th Anniversary Since 1962”字样。确实很精致。有些人会很吃这套的。CKM1000由于不是纪念系列,插头处未印字。
图不再上了,看看意思就可以了。实物的感觉应该说比拍的图片更精美,特别是表面处理非常光滑细腻,这种做工,别的耳塞牌子,还真是无法比拟的。
下面就说说声音了。除了这两副动圈耳塞外,同时在场的还有铁三角同时推出的三单元动铁耳塞CK100Pro用以参照。
有一点是蛮有意思的,ckm1000和ckw1000anv俩耳塞虽然看“皮肤”,一个是闪亮的金属,一个是木皮,差别很大,但声音却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虽然有差异点,但基本音色很相似。我可以说一句,假如把这两副耳塞反复做盲听的话,起初几次应该是不难分辨的,但盲听到五六次、七八次后,可能就吃力了。原因就是它们的基本音色,很相似。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我发觉基本音色类似的东西,做A/B盲听,到一定次数后,是很吃力的。
我查了下,ckw1000anv虽然外面是木皮,但木皮里面,还是金属材质的“肉”。它的结构类似于歌德PS1000,是金属和木材复合的,只不过次序相反,PS1000耳机里面是木,外层是金属,而ckw1000anv耳塞里面是金属,外层皮肤是木。
所以这俩耳塞除了皮肤不同,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如我前面所说,特别是“基本音色”,在听很多音乐时,可以说非常相似。倒是三单元动铁耳塞ck100Pro,在基本音色上和ckm1000、ckw1000anv都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要盲听辨别ck100Pro和ckm1000或ckw1000anv的话,我觉得是很容易的,不会搞混淆的。
我觉得在“瞬态”这一点上,两副新品动圈耳塞还是比起铁三角的前代产品有了长足的提高。试试钢琴就知道了,两副耳塞都能给出不错的瞬态,声音无明显的拖泥带水感。虽然照例仍不是速度偏快、节奏推动感强的声音风格,但至少不是那种瞬态拖后腿的类型了。它们和我刚介绍过的便携耳机ES88在速度和瞬态表现上比较接近,都属于新派的铁三角之声——有良好的瞬态,能胜任钢琴重播,但整体速度感仍比较舒缓,播放音乐有一种欣赏感、放松感。
两副耳塞的密度和规模感都相当不错,可以说达到了高档耳塞的水平。这项指标可以说是耳塞档次的标杆之一。举例来说,在密度和规模感上,我觉得它们可以和Sony EX1000、Shure SE535、Westone 4等几副高档耳塞归入一类。
两副耳塞的差异在哪里呢?我前面说了,它们的基本音色很象,什么是“基本音色”呢?其实就是中频段的音色特点。中频段是最重要、包含信息和能量最丰富的一个频段。一件器材的基本音色,可以说就是中频段决定的。ckm1000和ckw1000anv两副耳塞在中频段音色很象,但高低两头,则显示出了差异。ckw1000anv的高频明显要偏暗一些,而低频更加丰满,量感丰富一些。这样,整体上ckw1000anv的声音会暗一点、温暖一些、丰满一些、重心低一些,而ckm1000则偏清亮一些、音色“中性”一些、重心偏高一些。
很多人提起铁三角这个牌子,就会联想到突出的中频、突出的人声。确实,一些铁三角产品确实是这样的,特别是老一些的产品,但新派铁三角耳机却并非都是如此。ES88便携耳机、ckm1000耳塞、ckw1000anv耳塞,都并未突出中频、突出人声。这是必须说明的一点。如果需要的是人声突出在前、压倒伴奏的效果,那这俩耳塞都并非如此。它们都是比较均衡、考虑全局的耳塞产品。大致可说三段均衡。人声的距离感听起来适中。
但ckm1000在高频段仍是更中性、细致、清晰一些。举例来说,表现古典音乐里的弦乐、爵士乐和流行乐伴奏里的钹的敲击泛音,ckm1000都表现得更好一些,高频延伸更清晰一些,而木壳的ckw1000anv则高频显得略肉(相对的)。不过,ckw1000anv在低频段有着更丰满的特征,流行音乐里的低频成分表现得量感多一些,多一些低频“垫底”,整体声音的平衡靠下一些、沉稳一些、不容易偏亮。相比起来,ckm1000的低频量感少一些,如果碰到高频能量偏多的流行录音,会比ckw1000anv更容易发亮一些。
大致来说,两副耳塞三段都比较均衡,在耳塞中密度感优良,中频基本音色相似,但ckm1000略偏高频、偏清晰一点,而ckw1000anv略偏低频、偏温暖和肉一些。
下面要说说用来参照对比的动铁三单元耳塞ck100Pro了。这副耳塞虽然沿用了早已推出的三单元耳塞ck100的型号,只是加了个Pro后缀,但我觉得ck100和ck100Pro的差别还是蛮大的。ck100是一副很小巧的耳塞,小巧到令人惊讶三个动铁单元是怎么塞进如此之小的外壳的,而ck100Pro就大了很多,从耳塞壳的容积来说,比ckm1000、ckw1000anv都要更大一些。和ck100的反差颇大。
ck100Pro的表现是颇为令人惊讶的。它的声音明显地比ckm1000和ckw1000anv更为饱满、纯净一些。特别是中频段的饱满感和自然度,明显高出一个档次。其实我一贯认为动圈单元和动铁单元之间并无必然的高下之差,但3单元动铁的优势是,它把一个单元的活儿分配给3个单元来处理,这样每个单元的“担子”就轻了,只需要应付好自己负责的较窄频段即可,而单个动圈单元却要独力应付20-20000赫兹的全频带,因此就很难照顾周全。
就这2个动圈耳塞和三单元动铁的ck100Pro而言,我觉得ck100Pro确实表现出了3单元结构的优势。它的中频更为饱满、纯净,有明显的优势。整体上声音非常好,温暖、饱满、干净、有密度、有规模,不愧是目前铁三角的动铁旗舰耳塞。
不过ck100Pro有一个问题,也是必须在此指出的。我前面形容它的声音时,没有用“平衡”这个字眼。因为它的低频实在是有些偏薄、偏少。相比起饱满的中高频来,它的低频令人感觉有些不够给力。这点有些类似于歌德的GR10耳塞——中高频很漂亮,但低频却令人不太满足。有时候想想,这是一个3单元的耳塞,有一个独立的单元是专门负责低频的,为何还是低频偏少呢?在声音调整上,我觉得它稍微有些欠低频。其实把低频调整得比现在这样略多一些,是不会影响中高频的,却应该可以得到更平衡和完满一些的声音。
当然,既然已经这样了,佩戴Ck100Pro时可选择偏大一些的耳塞套,塞得紧一些,以增强低频的表现。入耳式耳塞是可以通过耳塞套的选择和佩戴的松紧度来自己调整的,特别是低频的量。所以尽管ck100Pro的低频有些遗憾,但还是可以通过这样的调整来减轻问题的。
ckm1000、ckw1000anv两副动圈耳塞,在低频段表现上,还是比ck100Pro要好的,有扎实一些的低频垫底,声音更容易取得健康的平衡。总体看来,对比的结果就是:低频段ck1000和ckw1000anv有优势,而中高频则是ck100Pro品质更好。
熟悉我的人应知我个人对耳塞的兴趣并不如头戴耳机,所以这篇文章不打算再往下写了。简单提一下,铁三角的高端产品音色很有特色、播放一些音乐类型时有独到的吸引力,但价格还是偏贵一些,如果是很在意“性价比”而又不是特别钟爱铁三角音色特征的人,会觉得这些产品价格偏高。舍得花钱购买这样贵价产品的,应该都是铁三角产品的粉丝,特别喜欢铁三角产品音色特征的爱好者。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铁三角耳机或耳塞,对它的特性不甚了解,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找机会试听。
CKW1000ANV是铁三角迄今为止推出的最贵的耳塞产品。国内价格为3980元,而且因为它属于50周年纪念版系列,因此是限量发售的。同时推出的CKM1000虽然不属于50周年纪念版系列,但仍是非常贵的,国内价格定为3180元。在此之前,铁三角最高档的入耳耳塞是三单元动铁设计的CK100。这两款最新、最贵的入耳耳塞,却没有使用动铁单元,更没有采用多单元结构,而是最新设计的14毫米口径动圈单元。关于此单元,铁三角没有给出很详细的资料,只知道采用了Permendur合金(一种钴铁合金)磁路。这个Permendur合金磁路对铁三角来说并非新鲜玩意,早已在一些高档耳机上采用,如A2000X、AD1000Prm等,但用在耳塞单元上,可能是头一次。
熟悉铁三角产品的人应该知道,在铁三角的耳机耳塞产品中,字母W意味着木头的材质,而字母M代表着金属材质。因此这两副顶级耳塞的各自制造特征,应该从名字就可得知了。CKW1000ANV是采用木材外壳的顶级耳塞,而CKM1000是采用金属外壳材质的产品(钛合金)。字母后缀ANV的意思是“纪念版”,带有此后缀的产品,均属于新近推出的铁三角50周年系列产品。
![]() |
这两个耳塞同时推出,而且包装和设计风格完全一致,所以是确确实实的一对儿。
这是两副耳塞打开外包装之后里面的产品放置方式和附件的情况。可以看到,内里的布局、附件的种类,是完全一样的。
![]() |
![]() |
两副耳塞的包装里附送的便携皮套都制造非常讲究,还里外两层。我甚至觉得把耳塞装进去太复杂了,宁可把耳塞捏成一团、塞在口袋里罢。
![]() |
这是耳塞本体了。可以看到,除了材质不同外,耳塞本身的形状是一样的。这个形状蛮独特的,不同于我以前见过的入耳式耳塞。有些人会说,那个耳塞导管的位置,不是和Sony一样吗?确实一样,但相同处也就到此为止了。耳塞腔体的形状,铁三角是独特的。从这个奇特的形状来看,这两副耳塞的制造加工成型,都非易事——不管是木材还是金属材料,都比较困难。
注意CKW1000ANV由于是纪念系列,耳塞插头上也印着小小的“50th Anniversary Since 1962”字样。确实很精致。有些人会很吃这套的。CKM1000由于不是纪念系列,插头处未印字。
![]() |
![]() |
图不再上了,看看意思就可以了。实物的感觉应该说比拍的图片更精美,特别是表面处理非常光滑细腻,这种做工,别的耳塞牌子,还真是无法比拟的。
下面就说说声音了。除了这两副动圈耳塞外,同时在场的还有铁三角同时推出的三单元动铁耳塞CK100Pro用以参照。
有一点是蛮有意思的,ckm1000和ckw1000anv俩耳塞虽然看“皮肤”,一个是闪亮的金属,一个是木皮,差别很大,但声音却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虽然有差异点,但基本音色很相似。我可以说一句,假如把这两副耳塞反复做盲听的话,起初几次应该是不难分辨的,但盲听到五六次、七八次后,可能就吃力了。原因就是它们的基本音色,很相似。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我发觉基本音色类似的东西,做A/B盲听,到一定次数后,是很吃力的。
我查了下,ckw1000anv虽然外面是木皮,但木皮里面,还是金属材质的“肉”。它的结构类似于歌德PS1000,是金属和木材复合的,只不过次序相反,PS1000耳机里面是木,外层是金属,而ckw1000anv耳塞里面是金属,外层皮肤是木。
所以这俩耳塞除了皮肤不同,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如我前面所说,特别是“基本音色”,在听很多音乐时,可以说非常相似。倒是三单元动铁耳塞ck100Pro,在基本音色上和ckm1000、ckw1000anv都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要盲听辨别ck100Pro和ckm1000或ckw1000anv的话,我觉得是很容易的,不会搞混淆的。
我觉得在“瞬态”这一点上,两副新品动圈耳塞还是比起铁三角的前代产品有了长足的提高。试试钢琴就知道了,两副耳塞都能给出不错的瞬态,声音无明显的拖泥带水感。虽然照例仍不是速度偏快、节奏推动感强的声音风格,但至少不是那种瞬态拖后腿的类型了。它们和我刚介绍过的便携耳机ES88在速度和瞬态表现上比较接近,都属于新派的铁三角之声——有良好的瞬态,能胜任钢琴重播,但整体速度感仍比较舒缓,播放音乐有一种欣赏感、放松感。
两副耳塞的密度和规模感都相当不错,可以说达到了高档耳塞的水平。这项指标可以说是耳塞档次的标杆之一。举例来说,在密度和规模感上,我觉得它们可以和Sony EX1000、Shure SE535、Westone 4等几副高档耳塞归入一类。
两副耳塞的差异在哪里呢?我前面说了,它们的基本音色很象,什么是“基本音色”呢?其实就是中频段的音色特点。中频段是最重要、包含信息和能量最丰富的一个频段。一件器材的基本音色,可以说就是中频段决定的。ckm1000和ckw1000anv两副耳塞在中频段音色很象,但高低两头,则显示出了差异。ckw1000anv的高频明显要偏暗一些,而低频更加丰满,量感丰富一些。这样,整体上ckw1000anv的声音会暗一点、温暖一些、丰满一些、重心低一些,而ckm1000则偏清亮一些、音色“中性”一些、重心偏高一些。
很多人提起铁三角这个牌子,就会联想到突出的中频、突出的人声。确实,一些铁三角产品确实是这样的,特别是老一些的产品,但新派铁三角耳机却并非都是如此。ES88便携耳机、ckm1000耳塞、ckw1000anv耳塞,都并未突出中频、突出人声。这是必须说明的一点。如果需要的是人声突出在前、压倒伴奏的效果,那这俩耳塞都并非如此。它们都是比较均衡、考虑全局的耳塞产品。大致可说三段均衡。人声的距离感听起来适中。
但ckm1000在高频段仍是更中性、细致、清晰一些。举例来说,表现古典音乐里的弦乐、爵士乐和流行乐伴奏里的钹的敲击泛音,ckm1000都表现得更好一些,高频延伸更清晰一些,而木壳的ckw1000anv则高频显得略肉(相对的)。不过,ckw1000anv在低频段有着更丰满的特征,流行音乐里的低频成分表现得量感多一些,多一些低频“垫底”,整体声音的平衡靠下一些、沉稳一些、不容易偏亮。相比起来,ckm1000的低频量感少一些,如果碰到高频能量偏多的流行录音,会比ckw1000anv更容易发亮一些。
大致来说,两副耳塞三段都比较均衡,在耳塞中密度感优良,中频基本音色相似,但ckm1000略偏高频、偏清晰一点,而ckw1000anv略偏低频、偏温暖和肉一些。
下面要说说用来参照对比的动铁三单元耳塞ck100Pro了。这副耳塞虽然沿用了早已推出的三单元耳塞ck100的型号,只是加了个Pro后缀,但我觉得ck100和ck100Pro的差别还是蛮大的。ck100是一副很小巧的耳塞,小巧到令人惊讶三个动铁单元是怎么塞进如此之小的外壳的,而ck100Pro就大了很多,从耳塞壳的容积来说,比ckm1000、ckw1000anv都要更大一些。和ck100的反差颇大。
![]() |
ck100Pro的表现是颇为令人惊讶的。它的声音明显地比ckm1000和ckw1000anv更为饱满、纯净一些。特别是中频段的饱满感和自然度,明显高出一个档次。其实我一贯认为动圈单元和动铁单元之间并无必然的高下之差,但3单元动铁的优势是,它把一个单元的活儿分配给3个单元来处理,这样每个单元的“担子”就轻了,只需要应付好自己负责的较窄频段即可,而单个动圈单元却要独力应付20-20000赫兹的全频带,因此就很难照顾周全。
就这2个动圈耳塞和三单元动铁的ck100Pro而言,我觉得ck100Pro确实表现出了3单元结构的优势。它的中频更为饱满、纯净,有明显的优势。整体上声音非常好,温暖、饱满、干净、有密度、有规模,不愧是目前铁三角的动铁旗舰耳塞。
不过ck100Pro有一个问题,也是必须在此指出的。我前面形容它的声音时,没有用“平衡”这个字眼。因为它的低频实在是有些偏薄、偏少。相比起饱满的中高频来,它的低频令人感觉有些不够给力。这点有些类似于歌德的GR10耳塞——中高频很漂亮,但低频却令人不太满足。有时候想想,这是一个3单元的耳塞,有一个独立的单元是专门负责低频的,为何还是低频偏少呢?在声音调整上,我觉得它稍微有些欠低频。其实把低频调整得比现在这样略多一些,是不会影响中高频的,却应该可以得到更平衡和完满一些的声音。
当然,既然已经这样了,佩戴Ck100Pro时可选择偏大一些的耳塞套,塞得紧一些,以增强低频的表现。入耳式耳塞是可以通过耳塞套的选择和佩戴的松紧度来自己调整的,特别是低频的量。所以尽管ck100Pro的低频有些遗憾,但还是可以通过这样的调整来减轻问题的。
ckm1000、ckw1000anv两副动圈耳塞,在低频段表现上,还是比ck100Pro要好的,有扎实一些的低频垫底,声音更容易取得健康的平衡。总体看来,对比的结果就是:低频段ck1000和ckw1000anv有优势,而中高频则是ck100Pro品质更好。
熟悉我的人应知我个人对耳塞的兴趣并不如头戴耳机,所以这篇文章不打算再往下写了。简单提一下,铁三角的高端产品音色很有特色、播放一些音乐类型时有独到的吸引力,但价格还是偏贵一些,如果是很在意“性价比”而又不是特别钟爱铁三角音色特征的人,会觉得这些产品价格偏高。舍得花钱购买这样贵价产品的,应该都是铁三角产品的粉丝,特别喜欢铁三角产品音色特征的爱好者。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铁三角耳机或耳塞,对它的特性不甚了解,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找机会试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