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电影的情书
PS:这是我写的一篇选修课结业论文。
放在这里,以纪念我为数不多高分通过的大学课程。
早在大一时就想选这门影视视觉艺术欣赏,可惜当时没有选上,直到大三终于选上了这门课。老师布置的论文是要针对课堂上放过的电影,或者介绍过的导演写一篇感想,可是我总觉得不够。我对电影有太多的热爱,有太多的言语,区区几个导演几部光影,委实不足以表达电影之于我,我之于电影的那些情愫,感触,以及岁月。
老师每节课放电影都是用自己的影碟,真是让我特别亲切。我一直想跟您比一比谁收藏的影碟更多,因为从小到大,收藏那些我珍爱的电影碟片,一直以来也是我的爱好。碟片的每一帧上都刻着我走过的岁月。家里的每一本《看电影》杂志,从前每周守候的CCTV10的《第十放映室》。都是对电影的挚爱。
老师在课堂上说过马丁斯科塞斯。去年奥奖上他的《雨果》曾被描述为一部写给电影的情书。
那么,请老师允许我,为电影写这样一封情书。
我至今依然记得我人生中第一部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是很小时我的小姨带我去看的《廊桥遗梦》,当时岁数太小,无法理解那些悠远的爱情与坚守。但那是我与电影的邂逅。我很庆幸是一部如此经典的电影为我打开了光影之门。
此后我便不能想象我的人生若是缺少了电影将会怎样。
哦。电影,我该从何说起。
一、无处安放的孤独
喜欢沉醉于电影中的人,多是些孤独的人。我从小虽从不怕与人打交道,但我自觉是个孤独的人,孤独深藏于内里,在温热的血液下,在灿烂的笑脸中。
托纳托雷的西西里三部曲,无论如何,我想把它们摆在第一位。
《海上钢琴师》,初中时第一次看1900的故事时,就被深深的打动了,那双舞蹈在琴键与海洋上的手,也从未停止过在我心里的舞蹈。1900从未踏上过任何一片陆地,任何一座城市。人们总说海洋一望无垠,可他说真正没有尽头的是城市。1900说到底是一种拒绝融入,他拒绝融入茫然俗世,他拒绝融入人情世故,他拒绝融入令他惶恐的大千世界。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的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如同那部改编自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布拉格之恋》。孤独或许也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天堂电影院》。我不相信有哪一个自诩热爱电影的人会不爱这部电影。孤独与乡愁,爱情与人生。多多与老艾尔弗雷德的一生,我想,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这是一部献给电影本身,献给往昔,献给光阴的电影。最后一刻中年多多看着老阿尔弗雷德剪辑的那些被禁的吻时,大概没几个人能忍住不留下眼泪吧。那一刻,电影即人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莫妮卡贝鲁奇因为此片成为了许多人的女神。西西里因为此片走进了许多人的梦乡。看这片时我初中,每个男孩都明白这部片子描述的性压抑,以及压抑带来的孤独。可更想说的是西西里,那片白色的沙滩,昏黄日落时坐成一排吹着口哨的小男孩,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像西西里的天空般澄澈。这个故事其实既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念。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不过她的名字改作了往昔。
托纳托雷的这三部电影,我初看时都是初中,此后又看了无数遍。我愿把所有美好的词送给它们。我想它们带来的感触将伴随我的一生。
此外,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东邪西毒》,新浪潮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拾荒者》,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老师提到过的那部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等等等等。描述孤独的电影不胜枚举。
地球上有将近70亿人。但谁敢说自己一点也不孤独。
二、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部赵薇中戏导演系毕业作品前段时间勾起了太多讨论。我不想在这讨论这片子的优劣好坏。还有几天我就22岁了,还有一年我就大学毕业了。我只是想说说青春。
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其实我现在非常害怕提起青春这个词,拜很多泰国和台湾的小清新电影所赐,这个词现在被矫情化的厉害。其实抛开这些不谈,青春,一个多美好的词汇。一个多残酷的词汇。
初高中时很迷岩井俊二的片子。《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四月物语》、《情书》、《燕尾蝶》、《花与爱丽丝》,满眼弥漫着绿色的麦田,带着耳机的少年低头听着音乐,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我想没有哪个导演能比岩井俊二对青春这个词拿捏得更残酷了吧。岩井俊二的镜头让你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深海,外面的世界依旧美好明亮,可你只能眼看着灰蓝的天与云脱手而去,慢慢的下沉,六月的虫鸣,浅绿的麦田,流光日影,慢慢的下沉,热量消亡,人声渐冉。
台湾新浪潮电影其实早就发迹,侯孝贤杨德昌很早前就已经埋下了台湾电影崛起的种子。但是直到《海角七号》的大热,很多人才意识到很久前便开始描述青春,描述手法与岩井俊二完全不同却与岩井俊二达到的高度相差无几的台湾电影。包括我。
我并不觉得《海角七号》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觉得它很有些虎头蛇尾。但《海角七号》让我发现了《九降风》、《艋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蓝色大门》、《一一》、《恋恋风尘》,包括后来一样大热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除了最后一部,其他电影在高中快毕业时简直成了我的灾难。清新的镜头下汹涌的暗流,让那时的我有些难以自拔。
其实从台湾走出来,姜文很久前拍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觉得就已经是所有中国导演青春题材电影里“不可超越之一”了。我记得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是高三一个周六的午后,窗外的阳光与电影中的一般炫目,我久久无法从那炫目的阳光中回味过来。那阳光美好的像夏夜繁星,却令人头晕目眩。
如果要给所有电影题材列一个排行榜,青春题材绝对是备受导演青睐的前几名之一。可能作为东方人会对东方导演拍摄的青春片更有些感触,有几部西方导演的作品也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不得不提。
特吕弗的《四百击》经典无需多言,法国新浪潮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部电影了。片末持久的长镜头拍摄主角奔向大海时,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仿佛在燃烧。马修的《怒火青春》,同样的法国电影,黑白记录影像下是潮湿的火药。《猜火车》片头I choose do not choose,I choose something else。《鱼缸》、《大象》等非商业性质的青春片,都是能使人感触良多的电影。
我想用两个字做这一节的结尾,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包含200年的岁月。两个字节的文字能包含20年的情愫。
青春。
三、我只是不愿屈服
同对电影的热爱一样,摇滚乐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执念之一。摇滚精神包含许多,但对不公平的社会体制,对种种绝望的抗争,是摇滚精神一直以来的核心。有太多电影体现着摇滚精神,只要它涉及抗争,并且事关希望。
高三在看完《飞越疯人院》后,我忍不住把它带到教室,趁班主任不在的自习课时给班里同学放了这部片子。希望能对深陷高考泥潭的大家有所帮助。所有人都知道高考是一件多么操蛋的事情,我们或许不能像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那样抗击体制,但我们至少能在心里抱有念想。麦克墨菲最终被切除了脑叶,成了千千万万站出来抗争体制的牺牲品中的一个。但至少酋长打破了桎梏,奔向了自由的美洲丛林。
《肖申克的救赎》最终在当年奥奖中虽然输给了《阿甘正传》,但它在影史上的不屈地位不用赘述。生命在于不灭的希望与信念。如果20年的囚徒都不足以磨灭人的希望,还有什么可以。
史泰龙的《洛奇》曾经振奋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他挂着血沫的嘴角仍在嘟囔:“我只是不愿屈服。”或许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但当你看着《V字仇杀队》的片尾无数在暴政下被压迫的人民穿着V的制服走上街头时,你的身体莫名的就会燃了。
《搏击俱乐部》中布拉德皮特的哲学说失去所有,便是自由。可在失去所有前,我们需要抗争。库布里克的《发条橙》提出了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海盗电台》、《面对巨人》、《死亡诗社》甚至《美丽心灵》、《闻香识女人》等等电影总是能让我一瞬间就燃起来。它们没有提供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在它们所描述的或喜剧或悲情的抗争中,人生才能有所着落。因为那本就了无希望的人生,若是不努力抗争,我们何必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呢?
我一直钟情于美国的60年代,那个时代属于摇滚乐,属于嬉皮士,属于抗争。不论是公路片始祖彼得方达的《逍遥骑士》,还是后代缅怀那个时代的《穿越苍穹》,那个时代的人们仿佛统一了步伐,在压抑了太久之后同时发出了呐喊。上次产生类似呐喊的时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我相信这样的呐喊会穿越时间的帷幕,在每一个时代同样的振聋发聩。
那声呐喊是:
我只是不愿屈服。
四、爱情与人生
把爱情与人生放在一起,是因为没有爱情的人生,我以为不足以称之为人生。
前面说过,我电影的启蒙作品是《廊桥遗梦》。儿时无法理解爱情,但却也被电影打动,因为爱情,是人的本能。
老师在课上提到过《爱在黎明破晓前》和《爱在日落黄昏后》,这两部小成本文艺片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喜欢。近来听说理查德林克莱特要续拍第三部了,取名叫《爱在午夜降临时》。我无法预想故事会如何发展,但这段如此平凡的感情,却那般炽烈的打动我心。You had me at hello.
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
这是我最向往的爱情。
《泰坦尼克号》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卡梅隆的电影工业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You jump,I jump。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人心。
这是最令人动容的爱情。
如果世界上能有什么超越死亡,那就真的只有爱情了。《人鬼情未了》经典的不只是那首主题曲,还有I love you,ditto.
这是最伟大的爱情。
《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听到As time goes by时不自禁滑下眼眶的泪,还有亨弗莱鲍嘉的那句:Here’s looking at you.
这是最美丽的爱情。
描述爱情的电影太多,可所有电影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描述爱情。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的那句话:“让我死。让爱情活着。”
“我的天!这就是人生,它茫然的掉落在我的后背----如同白茫茫的大海!”莎翁借麦克白之口如此形容人生。
《美丽人生》中当父亲笑着走向死亡;《勇敢的心》里梅尔吉布森在断头台上高喊自由;《楚门的世界》中金凯瑞微笑着说:早安,午安,还有晚安;《心灵捕手》中的马特达蒙与女友将车开向远方;《国王的演讲》中国王最后那段艰难却振奋人心的演讲;《午夜巴塞罗那》中两个美国姑娘的顿悟;《独行杀手》中那曲未奏完的钢琴曲;《12怒汉》只有一个场景却扣人心弦的陪审团辩论;《超时空接触》中那不停息收到的电波;《安妮霍尔》里伍迪艾伦最后意淫的剧本。
电影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了。在2个小时光与影的隐蔽下,你是谁,你来自何方,你要去往何处都不再重要。
蜷缩在世界的角落。人生在这两个小时重新来过。
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句话出自徐克。老师曾在课上提起过徐克和吴宇森。与你一样,我也喜欢早年的徐克,好莱坞之前的吴宇森。我知道当你问起徐克和吴宇森的代表作时,同学们说出的是《龙门飞甲》和《赤壁》时,老师你有多无奈。曾经拍出了《新龙门客栈》和《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这样的导演,居然在新成长起来的影迷的印象中,代表作会是这样两部烂片。。。真是电影工业的一种悲哀。
港片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我觉得在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三部曲后,香港警匪片的时代就过去了。而香港武侠片的黄金时代很久前就一去不复了。
可是每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兄弟情义,快意恩仇。
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小马哥在《英雄本色》中用钞票点烟,一席风衣,胳膊还带着碎掉的弹片,子弹四两怎能奈何情义千斤,依然会热血沸腾。想起山鸡在《古惑仔》中为了兄弟情义忍辱负重最终报仇雪恨仍旧会觉得大快人心。想起刘青云和刘德华在《暗战》中的惺惺相惜还是会蹉叹人生无常。想起刘德华梁朝伟在《无间道》中那场经典的楼顶对手戏依旧会感慨宿命弄人。
那是曾经多么辉煌的香港电影。那是多么光辉的一段江湖岁月。
我无力分析港片为何这些年就走起了下坡路,不过我真是无比怀念那段岁月。
不过还好我们有昆汀。把cult片搬上大雅之堂的昆汀。
老师曾在课上放了《被解放的姜戈》和《无耻混蛋》两部昆汀的电影,足见老师对昆汀的热爱。我也一样。
接触的第一部痞子昆的电影是《杀死比尔》。凌厉的剪辑,到位的配乐,犀利的剧情,爽快的节奏,立马就能把人抓住。之后又找来《低俗小说》、《落水狗》、《四个房间》等等昆汀标签的片还有《姜戈》和《混蛋》这两部他的新片膜拜。我想暴力美学自吴宇森开创,柯恩兄弟和沃卓斯基兄弟在《冰血暴》、《老无所依》、《黑客帝国》等片里发扬光大以来,昆汀无疑是最好的继承了衣钵的导演。
而且昆汀的电影带有浓浓的个人风格,看了这么多部昆汀电影,我觉得昆汀的个人风格应该是这样的一句话:带着优雅的粗俗。血块乱飞却不觉血腥,枪林弹雨却悄无声息,台词句句绅士却暗里藏刀。能把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展现到极致的在这个时代只有昆汀了。
老师还在课上放了迈克尔曼的《盗火线》。我的天。我真是太喜欢老师您的选片角度了。天知道我有多喜欢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前几年我父亲去美国出差路过洛杉矶好莱坞星光大道,我让他在星光大道上帮我拍两个脚印回来,一个是阿尔帕西诺,另一个就是罗伯特德尼罗。《盗火线》的意义与经典无需多言,两个影帝唯一合作的片子怎么可能不经典。
我只想说阿尔帕西诺和马龙白兰度的《教父》,帕西诺自己的《疤面煞星》,《忠奸人》,德尼罗的《美国往事》(有《美国往事》这么一部片还需要再说别的么???)、《盗亦有道》、《出租车司机》。这些片让我爱到词穷。
因为这些电影讲述的虽然是黑帮,虽然是非法,但它们却是男人的圣经。是对这个荒唐的世界荒唐的规则的适应与叛逆。
徐克那句话说得多好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六、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片,是最美的梦境
老师曾说我们在课上放的电影,会是商业与艺术气质兼备的,会是有艺术气质,也有一定商业价值的片。对此我十分同意。其实有一定商业价值又不失艺术性的电影,才是最好的电影。
电影最主要的功能,是造梦。当资金充足时,电影能造出最美的梦境。
詹姆斯卡梅隆的伟大无需多言。他能通过《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样在艺术上同样取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取悦所有人,还能用电影去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你可以不喜欢他,却不得不仰望他。
此外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三部曲我至少都看了有5遍。读完原著时我原以为复制中土世界是不可能的。可彼得杰克逊做到了。银幕上的中土世界甚至比原著更迷人更引人入胜。
对《哈利波特》的爱是因为《哈利波特》的故事从小陪伴我长大,电影已经做得很好,起码儿时甚至现在依旧魂牵梦绕无数遍的霍格沃茨在银幕上有了归宿。哈利罗恩赫敏与我们这一代一同成长。
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有一句话是那么说的,《哈利波特》陪伴着90年代的地球人长大,《星球大战》陪伴着70年代的地球人长大(可见90年代前的中国不属于地球,资本主义对未来的畅想在以前的咱这儿是胡鸡巴扯淡),乔治卢卡斯一个人构想了《星球大战》的一切,还把它搬上了银幕。它与库布里克那部经典的《2001太空漫游》的不同之处在于,《2001太空漫游》是部高雅的太空歌剧,而《星球大战》系列则是老少皆宜的星海梦想。原力与你同在,还有,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还有一个我个人十分喜爱的导演不得不提。克里斯托弗诺兰,他的《盗梦空间》自是商业与艺术气质兼备的典范,此外他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也是我心中超级英雄电影最好的模版。《蜘蛛侠》、《钢铁侠》、《绿箭侠》、《美国队长》、《雷神托尔》,甚至《复仇者联盟》,各种超级英雄电影层出不穷。而诺兰的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少爷,是我心中最牛逼的超级英雄,没有之一。
我们不是不愿让电影商业,而是害怕电影为了商业不惜一切。
我们希望电影为我们制造出最美的梦境,而不是我们为电影贡献出最多的钞票。
The End
虽然还是觉得有很多对电影想说的没有说到,有很多挚爱的电影没有提到,但在通读了一遍上文后,我觉得足够了。
1895年,自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把火车开到幕布上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十分庆幸能够生活在一个在电影院花35元就能离开这个喧嚣世界两个小时的时代。梦想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廉价。
感谢老师耐着性子读完这一大堆我的见解与感受,其实归根结底,这都是说给电影的情话。
这些电影陪伴着我一路走来,也将陪伴着我一路走去。
把灯关了,把帷幕拉开。
不需要睡眠,你看,梦就在那里。
放在这里,以纪念我为数不多高分通过的大学课程。
早在大一时就想选这门影视视觉艺术欣赏,可惜当时没有选上,直到大三终于选上了这门课。老师布置的论文是要针对课堂上放过的电影,或者介绍过的导演写一篇感想,可是我总觉得不够。我对电影有太多的热爱,有太多的言语,区区几个导演几部光影,委实不足以表达电影之于我,我之于电影的那些情愫,感触,以及岁月。
老师每节课放电影都是用自己的影碟,真是让我特别亲切。我一直想跟您比一比谁收藏的影碟更多,因为从小到大,收藏那些我珍爱的电影碟片,一直以来也是我的爱好。碟片的每一帧上都刻着我走过的岁月。家里的每一本《看电影》杂志,从前每周守候的CCTV10的《第十放映室》。都是对电影的挚爱。
老师在课堂上说过马丁斯科塞斯。去年奥奖上他的《雨果》曾被描述为一部写给电影的情书。
那么,请老师允许我,为电影写这样一封情书。
我至今依然记得我人生中第一部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是很小时我的小姨带我去看的《廊桥遗梦》,当时岁数太小,无法理解那些悠远的爱情与坚守。但那是我与电影的邂逅。我很庆幸是一部如此经典的电影为我打开了光影之门。
此后我便不能想象我的人生若是缺少了电影将会怎样。
哦。电影,我该从何说起。
一、无处安放的孤独
喜欢沉醉于电影中的人,多是些孤独的人。我从小虽从不怕与人打交道,但我自觉是个孤独的人,孤独深藏于内里,在温热的血液下,在灿烂的笑脸中。
托纳托雷的西西里三部曲,无论如何,我想把它们摆在第一位。
《海上钢琴师》,初中时第一次看1900的故事时,就被深深的打动了,那双舞蹈在琴键与海洋上的手,也从未停止过在我心里的舞蹈。1900从未踏上过任何一片陆地,任何一座城市。人们总说海洋一望无垠,可他说真正没有尽头的是城市。1900说到底是一种拒绝融入,他拒绝融入茫然俗世,他拒绝融入人情世故,他拒绝融入令他惶恐的大千世界。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的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如同那部改编自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布拉格之恋》。孤独或许也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天堂电影院》。我不相信有哪一个自诩热爱电影的人会不爱这部电影。孤独与乡愁,爱情与人生。多多与老艾尔弗雷德的一生,我想,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这是一部献给电影本身,献给往昔,献给光阴的电影。最后一刻中年多多看着老阿尔弗雷德剪辑的那些被禁的吻时,大概没几个人能忍住不留下眼泪吧。那一刻,电影即人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莫妮卡贝鲁奇因为此片成为了许多人的女神。西西里因为此片走进了许多人的梦乡。看这片时我初中,每个男孩都明白这部片子描述的性压抑,以及压抑带来的孤独。可更想说的是西西里,那片白色的沙滩,昏黄日落时坐成一排吹着口哨的小男孩,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像西西里的天空般澄澈。这个故事其实既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念。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不过她的名字改作了往昔。
托纳托雷的这三部电影,我初看时都是初中,此后又看了无数遍。我愿把所有美好的词送给它们。我想它们带来的感触将伴随我的一生。
此外,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东邪西毒》,新浪潮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拾荒者》,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老师提到过的那部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等等等等。描述孤独的电影不胜枚举。
地球上有将近70亿人。但谁敢说自己一点也不孤独。
二、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部赵薇中戏导演系毕业作品前段时间勾起了太多讨论。我不想在这讨论这片子的优劣好坏。还有几天我就22岁了,还有一年我就大学毕业了。我只是想说说青春。
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其实我现在非常害怕提起青春这个词,拜很多泰国和台湾的小清新电影所赐,这个词现在被矫情化的厉害。其实抛开这些不谈,青春,一个多美好的词汇。一个多残酷的词汇。
初高中时很迷岩井俊二的片子。《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四月物语》、《情书》、《燕尾蝶》、《花与爱丽丝》,满眼弥漫着绿色的麦田,带着耳机的少年低头听着音乐,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我想没有哪个导演能比岩井俊二对青春这个词拿捏得更残酷了吧。岩井俊二的镜头让你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深海,外面的世界依旧美好明亮,可你只能眼看着灰蓝的天与云脱手而去,慢慢的下沉,六月的虫鸣,浅绿的麦田,流光日影,慢慢的下沉,热量消亡,人声渐冉。
台湾新浪潮电影其实早就发迹,侯孝贤杨德昌很早前就已经埋下了台湾电影崛起的种子。但是直到《海角七号》的大热,很多人才意识到很久前便开始描述青春,描述手法与岩井俊二完全不同却与岩井俊二达到的高度相差无几的台湾电影。包括我。
我并不觉得《海角七号》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觉得它很有些虎头蛇尾。但《海角七号》让我发现了《九降风》、《艋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蓝色大门》、《一一》、《恋恋风尘》,包括后来一样大热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除了最后一部,其他电影在高中快毕业时简直成了我的灾难。清新的镜头下汹涌的暗流,让那时的我有些难以自拔。
其实从台湾走出来,姜文很久前拍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觉得就已经是所有中国导演青春题材电影里“不可超越之一”了。我记得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是高三一个周六的午后,窗外的阳光与电影中的一般炫目,我久久无法从那炫目的阳光中回味过来。那阳光美好的像夏夜繁星,却令人头晕目眩。
如果要给所有电影题材列一个排行榜,青春题材绝对是备受导演青睐的前几名之一。可能作为东方人会对东方导演拍摄的青春片更有些感触,有几部西方导演的作品也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不得不提。
特吕弗的《四百击》经典无需多言,法国新浪潮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部电影了。片末持久的长镜头拍摄主角奔向大海时,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仿佛在燃烧。马修的《怒火青春》,同样的法国电影,黑白记录影像下是潮湿的火药。《猜火车》片头I choose do not choose,I choose something else。《鱼缸》、《大象》等非商业性质的青春片,都是能使人感触良多的电影。
我想用两个字做这一节的结尾,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包含200年的岁月。两个字节的文字能包含20年的情愫。
青春。
三、我只是不愿屈服
同对电影的热爱一样,摇滚乐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执念之一。摇滚精神包含许多,但对不公平的社会体制,对种种绝望的抗争,是摇滚精神一直以来的核心。有太多电影体现着摇滚精神,只要它涉及抗争,并且事关希望。
高三在看完《飞越疯人院》后,我忍不住把它带到教室,趁班主任不在的自习课时给班里同学放了这部片子。希望能对深陷高考泥潭的大家有所帮助。所有人都知道高考是一件多么操蛋的事情,我们或许不能像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那样抗击体制,但我们至少能在心里抱有念想。麦克墨菲最终被切除了脑叶,成了千千万万站出来抗争体制的牺牲品中的一个。但至少酋长打破了桎梏,奔向了自由的美洲丛林。
《肖申克的救赎》最终在当年奥奖中虽然输给了《阿甘正传》,但它在影史上的不屈地位不用赘述。生命在于不灭的希望与信念。如果20年的囚徒都不足以磨灭人的希望,还有什么可以。
史泰龙的《洛奇》曾经振奋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他挂着血沫的嘴角仍在嘟囔:“我只是不愿屈服。”或许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但当你看着《V字仇杀队》的片尾无数在暴政下被压迫的人民穿着V的制服走上街头时,你的身体莫名的就会燃了。
《搏击俱乐部》中布拉德皮特的哲学说失去所有,便是自由。可在失去所有前,我们需要抗争。库布里克的《发条橙》提出了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海盗电台》、《面对巨人》、《死亡诗社》甚至《美丽心灵》、《闻香识女人》等等电影总是能让我一瞬间就燃起来。它们没有提供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在它们所描述的或喜剧或悲情的抗争中,人生才能有所着落。因为那本就了无希望的人生,若是不努力抗争,我们何必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呢?
我一直钟情于美国的60年代,那个时代属于摇滚乐,属于嬉皮士,属于抗争。不论是公路片始祖彼得方达的《逍遥骑士》,还是后代缅怀那个时代的《穿越苍穹》,那个时代的人们仿佛统一了步伐,在压抑了太久之后同时发出了呐喊。上次产生类似呐喊的时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我相信这样的呐喊会穿越时间的帷幕,在每一个时代同样的振聋发聩。
那声呐喊是:
我只是不愿屈服。
四、爱情与人生
把爱情与人生放在一起,是因为没有爱情的人生,我以为不足以称之为人生。
前面说过,我电影的启蒙作品是《廊桥遗梦》。儿时无法理解爱情,但却也被电影打动,因为爱情,是人的本能。
老师在课上提到过《爱在黎明破晓前》和《爱在日落黄昏后》,这两部小成本文艺片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喜欢。近来听说理查德林克莱特要续拍第三部了,取名叫《爱在午夜降临时》。我无法预想故事会如何发展,但这段如此平凡的感情,却那般炽烈的打动我心。You had me at hello.
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
这是我最向往的爱情。
《泰坦尼克号》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卡梅隆的电影工业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You jump,I jump。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打动人心。
这是最令人动容的爱情。
如果世界上能有什么超越死亡,那就真的只有爱情了。《人鬼情未了》经典的不只是那首主题曲,还有I love you,ditto.
这是最伟大的爱情。
《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听到As time goes by时不自禁滑下眼眶的泪,还有亨弗莱鲍嘉的那句:Here’s looking at you.
这是最美丽的爱情。
描述爱情的电影太多,可所有电影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描述爱情。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的那句话:“让我死。让爱情活着。”
“我的天!这就是人生,它茫然的掉落在我的后背----如同白茫茫的大海!”莎翁借麦克白之口如此形容人生。
《美丽人生》中当父亲笑着走向死亡;《勇敢的心》里梅尔吉布森在断头台上高喊自由;《楚门的世界》中金凯瑞微笑着说:早安,午安,还有晚安;《心灵捕手》中的马特达蒙与女友将车开向远方;《国王的演讲》中国王最后那段艰难却振奋人心的演讲;《午夜巴塞罗那》中两个美国姑娘的顿悟;《独行杀手》中那曲未奏完的钢琴曲;《12怒汉》只有一个场景却扣人心弦的陪审团辩论;《超时空接触》中那不停息收到的电波;《安妮霍尔》里伍迪艾伦最后意淫的剧本。
电影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了。在2个小时光与影的隐蔽下,你是谁,你来自何方,你要去往何处都不再重要。
蜷缩在世界的角落。人生在这两个小时重新来过。
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句话出自徐克。老师曾在课上提起过徐克和吴宇森。与你一样,我也喜欢早年的徐克,好莱坞之前的吴宇森。我知道当你问起徐克和吴宇森的代表作时,同学们说出的是《龙门飞甲》和《赤壁》时,老师你有多无奈。曾经拍出了《新龙门客栈》和《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这样的导演,居然在新成长起来的影迷的印象中,代表作会是这样两部烂片。。。真是电影工业的一种悲哀。
港片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我觉得在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三部曲后,香港警匪片的时代就过去了。而香港武侠片的黄金时代很久前就一去不复了。
可是每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兄弟情义,快意恩仇。
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小马哥在《英雄本色》中用钞票点烟,一席风衣,胳膊还带着碎掉的弹片,子弹四两怎能奈何情义千斤,依然会热血沸腾。想起山鸡在《古惑仔》中为了兄弟情义忍辱负重最终报仇雪恨仍旧会觉得大快人心。想起刘青云和刘德华在《暗战》中的惺惺相惜还是会蹉叹人生无常。想起刘德华梁朝伟在《无间道》中那场经典的楼顶对手戏依旧会感慨宿命弄人。
那是曾经多么辉煌的香港电影。那是多么光辉的一段江湖岁月。
我无力分析港片为何这些年就走起了下坡路,不过我真是无比怀念那段岁月。
不过还好我们有昆汀。把cult片搬上大雅之堂的昆汀。
老师曾在课上放了《被解放的姜戈》和《无耻混蛋》两部昆汀的电影,足见老师对昆汀的热爱。我也一样。
接触的第一部痞子昆的电影是《杀死比尔》。凌厉的剪辑,到位的配乐,犀利的剧情,爽快的节奏,立马就能把人抓住。之后又找来《低俗小说》、《落水狗》、《四个房间》等等昆汀标签的片还有《姜戈》和《混蛋》这两部他的新片膜拜。我想暴力美学自吴宇森开创,柯恩兄弟和沃卓斯基兄弟在《冰血暴》、《老无所依》、《黑客帝国》等片里发扬光大以来,昆汀无疑是最好的继承了衣钵的导演。
而且昆汀的电影带有浓浓的个人风格,看了这么多部昆汀电影,我觉得昆汀的个人风格应该是这样的一句话:带着优雅的粗俗。血块乱飞却不觉血腥,枪林弹雨却悄无声息,台词句句绅士却暗里藏刀。能把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展现到极致的在这个时代只有昆汀了。
老师还在课上放了迈克尔曼的《盗火线》。我的天。我真是太喜欢老师您的选片角度了。天知道我有多喜欢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前几年我父亲去美国出差路过洛杉矶好莱坞星光大道,我让他在星光大道上帮我拍两个脚印回来,一个是阿尔帕西诺,另一个就是罗伯特德尼罗。《盗火线》的意义与经典无需多言,两个影帝唯一合作的片子怎么可能不经典。
我只想说阿尔帕西诺和马龙白兰度的《教父》,帕西诺自己的《疤面煞星》,《忠奸人》,德尼罗的《美国往事》(有《美国往事》这么一部片还需要再说别的么???)、《盗亦有道》、《出租车司机》。这些片让我爱到词穷。
因为这些电影讲述的虽然是黑帮,虽然是非法,但它们却是男人的圣经。是对这个荒唐的世界荒唐的规则的适应与叛逆。
徐克那句话说得多好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六、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片,是最美的梦境
老师曾说我们在课上放的电影,会是商业与艺术气质兼备的,会是有艺术气质,也有一定商业价值的片。对此我十分同意。其实有一定商业价值又不失艺术性的电影,才是最好的电影。
电影最主要的功能,是造梦。当资金充足时,电影能造出最美的梦境。
詹姆斯卡梅隆的伟大无需多言。他能通过《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样在艺术上同样取得巨大成功的商业片取悦所有人,还能用电影去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你可以不喜欢他,却不得不仰望他。
此外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三部曲,三部曲我至少都看了有5遍。读完原著时我原以为复制中土世界是不可能的。可彼得杰克逊做到了。银幕上的中土世界甚至比原著更迷人更引人入胜。
对《哈利波特》的爱是因为《哈利波特》的故事从小陪伴我长大,电影已经做得很好,起码儿时甚至现在依旧魂牵梦绕无数遍的霍格沃茨在银幕上有了归宿。哈利罗恩赫敏与我们这一代一同成长。
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有一句话是那么说的,《哈利波特》陪伴着90年代的地球人长大,《星球大战》陪伴着70年代的地球人长大(可见90年代前的中国不属于地球,资本主义对未来的畅想在以前的咱这儿是胡鸡巴扯淡),乔治卢卡斯一个人构想了《星球大战》的一切,还把它搬上了银幕。它与库布里克那部经典的《2001太空漫游》的不同之处在于,《2001太空漫游》是部高雅的太空歌剧,而《星球大战》系列则是老少皆宜的星海梦想。原力与你同在,还有,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还有一个我个人十分喜爱的导演不得不提。克里斯托弗诺兰,他的《盗梦空间》自是商业与艺术气质兼备的典范,此外他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也是我心中超级英雄电影最好的模版。《蜘蛛侠》、《钢铁侠》、《绿箭侠》、《美国队长》、《雷神托尔》,甚至《复仇者联盟》,各种超级英雄电影层出不穷。而诺兰的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少爷,是我心中最牛逼的超级英雄,没有之一。
我们不是不愿让电影商业,而是害怕电影为了商业不惜一切。
我们希望电影为我们制造出最美的梦境,而不是我们为电影贡献出最多的钞票。
The End
虽然还是觉得有很多对电影想说的没有说到,有很多挚爱的电影没有提到,但在通读了一遍上文后,我觉得足够了。
1895年,自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把火车开到幕布上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十分庆幸能够生活在一个在电影院花35元就能离开这个喧嚣世界两个小时的时代。梦想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廉价。
感谢老师耐着性子读完这一大堆我的见解与感受,其实归根结底,这都是说给电影的情话。
这些电影陪伴着我一路走来,也将陪伴着我一路走去。
把灯关了,把帷幕拉开。
不需要睡眠,你看,梦就在那里。
-
Kevin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