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古琴——弦外之音(上)
算算看从我学古琴到现在,还差那么三四个月才满一年,很早就想写点什么说什么:关于学琴的经历和一些个人的经验,关于心境的微妙变化和对于今后道路的认真思考,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当然,提到文化传承,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很重的四个字,其实不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各种文化,比如方言,比如南北边生活习惯的诧异,比如我们看所能见到的所能听到多能感知到的一切。
为什么说是初识古琴,弦外之音。
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我和我古琴老师王新生的偶遇。
我至今仍记得,当初并非为了古琴而去的鼓楼,而是为了看看能不能找到带着药匙的鼻烟壶,顺便也想看看能不能在鼓楼发现点什么好玩的东西。
有些事还真就是无巧不成书,我东走西走竟然歪打正着上了一边的二楼,分明一段挂着很显眼的某些琴馆的牌子,我却是朝着反方向走去。远远就看见了“二胡古琴”四个字,跃然在一张橙红色的纸上。
没多想我就走了过去,还记得当时看见的是一间不太大的琴馆,给人的感觉不似别处那么生硬,墙上挂着古琴,看上去就像原本它们就待在那,和那种人为挂上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有缘了,正巧王老师看见了我,出于礼貌说了声“没关系,进来看”,我又不是扭捏的人,也就大大方方走进去一窥究竟,呵呵,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还在教那个学琴的姐姐认谱,一句一句,慢慢地认,慢慢地学,慢慢地教。
而旁边还有一个老师,呵呵后来知道了那是师娘李老师,那时候师娘也在教着琴,靠近沙发的一边还放着零散的茶具,整个琴馆的感觉果然和我之前在外面感受到的一样,有人气儿,所谓的‘人和’吧。
王老师大概是看我瞧得比较认真吧,呵呵或者是说看上去还挺想学的,总之是没过一会就示意我到外面,说起了这个古琴。
这也就是我想说的很重要的弦外之音的部分。
古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代人为什么要弹琴呢?因为古代人看书看得多,看书看多了就想自己也写写啊,自己写个词写个曲儿啊什么的,就得会音律啊,问题来了,要会音律,不就得摸摸弦弹弹琴么?
琴棋书画原本也就是不分家的东西。
想想当今社会,虽然乐器的种类有很多,无论外来的西洋的也好,还是我们本土的乐器(包括胡羌传来的)也好,似乎还真没有哪一类乐器比得上古琴。打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点线面,钢琴是典型的‘点’,一个一个音符,才能组成一首曲子,线在我想来,就类似小提琴一类,声音一下不像点那么落单,不过也不能一个音描绘一个画面。
可是古琴可以,单凭一个音就能使人产生无数联想,让人进入悠远的意境,好比《醉渔唱晚》里面一个音,能让人感觉到溺水,或者是船桨撑一下岸边的石头,而船身四周划开的水波,沉闷而富有动感;又好比《良宵引》开头的三个散音,能让人瞬间感受到夜的静谧,人心的闲暇与美好;又或者同样是三个散音的《关山月》,能让人感觉到苍茫空旷,好比我当时在去敦煌的路上看到的深山里的月亮……
音还是一样的音,可所谓的‘弦外之音’,就是需要用脑子用心去听了,弦外之音所蕴含的意境,弦外之音所带来的感悟,弦外之音所滞留下的文化。
当然,那天的我其实还完全处于外行看热闹的阶段,所谓的要想有妙音首先得有妙指,这话想必之后的文章里我会经常提到。确实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听琴的外行,我们可以随意地听,随意地想象里面的感觉,毕竟人的思维是无穷的。可一旦要入手学琴了,就必须明白,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法度在里面。
法度不是束缚,而是为了其能够更好地运行。顺应自然执之法,则环环相生,有违法度,虽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实为一个相害的过程,导致的结果就是千辛万苦以为到了山顶,结果发现时一处断壁。
用师娘的话来说,弹古琴不光是为了好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身心健康。这就是抛开那些个大道理的一句老实话了,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手指直接触弦,无时不刻在按摩指尖的穴位,而日后渐渐就能领悟到,琴即使书法也是太极,也是从脚底的一股气来游走七弦之间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而我离那个地步还差得老远呢。
总而言之,学琴着,首先就得静。静得下心,能敏锐的感觉到变化,弦的变化,指尖触感的变化,手臂感觉的变化,气息的变化……只有心静了,才能捕捉到任何一点细节,而这一点微妙的变化,就决定了妙音的出处。
其次还是得静,这个静则是不急不躁,不要急于听声音,不要急于追求速度,不要急于上手就有所谓的妙音妙指。这个静就是耐住性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过后,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打坐。
再来还是静。就好比那句看山不似山,看水不复水之后的下一个境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在看似把一首曲子拆得零散之后,最后还是能组装成一首曲子,或者说一个意境,不管弦音怎么变,心都要沉稳,气才能不浮不躁。
我给我的第一把琴取了一个名字——初雪。首先是家乡那边很少见到雪,一直很稀罕,再来是想把这种稀罕的心情送给古琴,以及初雪谐音‘初学’呵呵,也算是个人一种爱好吧。
呵呵,作为一个初学者,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和感受而已,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出,共同进步。学琴感受和经验也会不定期更新,有兴趣的大家可以留言讨论什么的,有感而发即可,也不仅限于古琴。
博客地址欢迎关注交流之~: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b5de0101fbab.html
当然,提到文化传承,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很重的四个字,其实不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各种文化,比如方言,比如南北边生活习惯的诧异,比如我们看所能见到的所能听到多能感知到的一切。
为什么说是初识古琴,弦外之音。
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我和我古琴老师王新生的偶遇。
我至今仍记得,当初并非为了古琴而去的鼓楼,而是为了看看能不能找到带着药匙的鼻烟壶,顺便也想看看能不能在鼓楼发现点什么好玩的东西。
有些事还真就是无巧不成书,我东走西走竟然歪打正着上了一边的二楼,分明一段挂着很显眼的某些琴馆的牌子,我却是朝着反方向走去。远远就看见了“二胡古琴”四个字,跃然在一张橙红色的纸上。
没多想我就走了过去,还记得当时看见的是一间不太大的琴馆,给人的感觉不似别处那么生硬,墙上挂着古琴,看上去就像原本它们就待在那,和那种人为挂上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有缘了,正巧王老师看见了我,出于礼貌说了声“没关系,进来看”,我又不是扭捏的人,也就大大方方走进去一窥究竟,呵呵,至今还记得当时老师还在教那个学琴的姐姐认谱,一句一句,慢慢地认,慢慢地学,慢慢地教。
而旁边还有一个老师,呵呵后来知道了那是师娘李老师,那时候师娘也在教着琴,靠近沙发的一边还放着零散的茶具,整个琴馆的感觉果然和我之前在外面感受到的一样,有人气儿,所谓的‘人和’吧。
王老师大概是看我瞧得比较认真吧,呵呵或者是说看上去还挺想学的,总之是没过一会就示意我到外面,说起了这个古琴。
这也就是我想说的很重要的弦外之音的部分。
古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代人为什么要弹琴呢?因为古代人看书看得多,看书看多了就想自己也写写啊,自己写个词写个曲儿啊什么的,就得会音律啊,问题来了,要会音律,不就得摸摸弦弹弹琴么?
琴棋书画原本也就是不分家的东西。
想想当今社会,虽然乐器的种类有很多,无论外来的西洋的也好,还是我们本土的乐器(包括胡羌传来的)也好,似乎还真没有哪一类乐器比得上古琴。打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点线面,钢琴是典型的‘点’,一个一个音符,才能组成一首曲子,线在我想来,就类似小提琴一类,声音一下不像点那么落单,不过也不能一个音描绘一个画面。
可是古琴可以,单凭一个音就能使人产生无数联想,让人进入悠远的意境,好比《醉渔唱晚》里面一个音,能让人感觉到溺水,或者是船桨撑一下岸边的石头,而船身四周划开的水波,沉闷而富有动感;又好比《良宵引》开头的三个散音,能让人瞬间感受到夜的静谧,人心的闲暇与美好;又或者同样是三个散音的《关山月》,能让人感觉到苍茫空旷,好比我当时在去敦煌的路上看到的深山里的月亮……
音还是一样的音,可所谓的‘弦外之音’,就是需要用脑子用心去听了,弦外之音所蕴含的意境,弦外之音所带来的感悟,弦外之音所滞留下的文化。
当然,那天的我其实还完全处于外行看热闹的阶段,所谓的要想有妙音首先得有妙指,这话想必之后的文章里我会经常提到。确实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听琴的外行,我们可以随意地听,随意地想象里面的感觉,毕竟人的思维是无穷的。可一旦要入手学琴了,就必须明白,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法度在里面。
法度不是束缚,而是为了其能够更好地运行。顺应自然执之法,则环环相生,有违法度,虽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实为一个相害的过程,导致的结果就是千辛万苦以为到了山顶,结果发现时一处断壁。
用师娘的话来说,弹古琴不光是为了好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身心健康。这就是抛开那些个大道理的一句老实话了,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手指直接触弦,无时不刻在按摩指尖的穴位,而日后渐渐就能领悟到,琴即使书法也是太极,也是从脚底的一股气来游走七弦之间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而我离那个地步还差得老远呢。
总而言之,学琴着,首先就得静。静得下心,能敏锐的感觉到变化,弦的变化,指尖触感的变化,手臂感觉的变化,气息的变化……只有心静了,才能捕捉到任何一点细节,而这一点微妙的变化,就决定了妙音的出处。
其次还是得静,这个静则是不急不躁,不要急于听声音,不要急于追求速度,不要急于上手就有所谓的妙音妙指。这个静就是耐住性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过后,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打坐。
再来还是静。就好比那句看山不似山,看水不复水之后的下一个境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在看似把一首曲子拆得零散之后,最后还是能组装成一首曲子,或者说一个意境,不管弦音怎么变,心都要沉稳,气才能不浮不躁。
我给我的第一把琴取了一个名字——初雪。首先是家乡那边很少见到雪,一直很稀罕,再来是想把这种稀罕的心情送给古琴,以及初雪谐音‘初学’呵呵,也算是个人一种爱好吧。
呵呵,作为一个初学者,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和感受而已,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出,共同进步。学琴感受和经验也会不定期更新,有兴趣的大家可以留言讨论什么的,有感而发即可,也不仅限于古琴。
博客地址欢迎关注交流之~: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b5de0101fbab.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