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短篇小说)
当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事先构想的东西,而脑中满是当我停笔时会做些什么。比如用食物来填饱肚子,翻阅书籍来填满思想,抑或仅仅是乘一趟车去散散心。前两者似乎是好理解的,即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及精神需求,而乘车散心这种事似乎很难进行归类,既不属于一天必须有三次方能思考继续气定神闲地做些什么,也不属于来回一次就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足够观照整个世界;同样,若将之与另两者相提并论,似也有些不妥罢。虽说这样想本身毫无逻辑,不过,于我而言,事实即是如此了。即便把这些心思随手写下来也不会落下这一条的。至于原因,心理学把这类情况归结于某种潜意识作祟,我想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罢。否认的话,这种不合逻辑的思维一定不会为一段平淡的人生讨得什么好处。
关于乘车散心这件事,不能说有兴趣,可能只是偶尔想如此做罢了。程度上像一种忙里偷闲,而非可以称道的一种习惯。就好比一个不停地做着理科题目的学生在被数字和公式谋杀而奄奄一息之时,发现课桌底下有好友偷偷塞过来的一本从未听过书名和作者名姓的小说,一切都是未知的,在翻开书页的刹那间,福音降临。哪怕只是看上一小段,也会使自己有种脱离苦境之感。至于那些文字是否引人入胜,则不是重点所在。总之,即是从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可以有意识于这一点,甚至对自我的存在感的体验也更为细腻独特。回到乘车这件事来说,因为只是想去散心,而无有旁的目的性,所以可以尊崇自己的意愿在某一站下车,在陌生中开始行走一段路途,去迎来一些契合自己心灵的风景,或者邂逅一个总记得哪里曾见过却无法相认的人。微笑点头,而后继续向前走去。嗯,这样就很好了。
似乎这件事业已取代了我写作的心念,所以虽然很想写下些什么,却无法在起笔之前做足准备,甚至连写下的第一个字都可以向任何一个人问来。只记得毛姆说过,不要等待灵感到来才提笔,这样的意思,想必是对我最好的援驰。那末,在讲述下面的故事之前,我就写下了青鸟这个词,权作标题。除了容易联想到动物这一属性之外,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有它的存在,而于西方则为之增添了幸福之意。至于她,是为何被称作青鸟的,最近一次见面,哦,或者说最后一次见面也成,我曾问过她。为何说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也说不清楚,因为在最近一次乘车散心时,在座位相对的那个位置曾与她见到过,四目相接。彼时的自己一点也没有惊讶的意思,换做旁的同学旧友必定不能如我这般淡然,只是见到她了。这次邂逅不足以与浪漫主义有什么瓜葛,要说清楚是简单得很。大抵是与她简短的对话,而后我先下了车,踏上有一条陌生的旅途,而她有自己的目的地,要过几站再下。
事实上,我也并未问清她为何叫青鸟,原因是车厢里很拥挤嘈杂,而她说话声音又是轻得很,我只依稀听得一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李商隐的诗句。在她对我言说之前,凭我认知范畴内能想到的即是这个唯一的解释。记得在上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课上,老师曾认真解读过这句诗的含义。我觉得在这种正统的解读之外,似乎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大略没有听进去,而是下意识地往本是她坐的那个空空的座位望了一眼。觉得这似乎也是一种无声的注释。至于具体是什么,却也无法琢磨。
那次并不是青鸟第一次旷课,更与长期逃课毫无关联。唔,若往前推算,最长的一次的开始是在大一第一节的选修课上。我知道她也选了美学,而我与室友们仍是抱着看漂亮女孩的审美心态选择了这门课程。刚走进教室,迎接我们的是一片失望的哀叹声。我的目光下意识触及到了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哀伤的人儿,无一例外都是男生,想来,这样的场面何等戏谑。等大家都坐定了,我才发现青鸟没有来。事实上这门一个月的短课程她一直没有来听,直到补考前问我借复习笔记才与美学沾了一点边。这还不算可怕,其实,这一个月里她一门课也没去上。先前几次没见到她只当是身体不好在休息,后来在心中才映出了她可能消失了这样的话语。而关键在于学校里并没有过问此事,我不觉得是谁失职了,想是她找到了可以消失一段时间的非常合理的理由,并得到了相关方面的同意。我也在某日询问过她的室友,她们也只是镇定自若地各做各的,对于我的问题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回答,而是反问一句,你为何对她如此关心?彼时我也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致使我许久愣在那里,直到换来了她们不整齐的笑声。现在看来,可以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时就感觉很特别,比所有人都特别。就是这样罢。
至于我为何想到写下青鸟这个题目,除了之前说的那次乘车邂逅而唤起了我记忆的一小部分之外,可以说是一点失误。这种失误也可以理解的罢,其实我原本是想写青岛的,写一个自己在那里旅行的梦境,只是写错了字,写成了青鸟。就好比是小时候写大熊猫三个字,常常遗漏了熊字下面的那四个点。不过少了底下四点之后,便不存在这样的事物;而青岛与青鸟,却在现实中与我的脑海里同时存在。甚至可能在某一时刻,成为彼此。我没有在那里遇见过她,屈指算来,只是在课堂里,以及那次乘车邂逅而已。其他时间,我都在写小说,嗯,几乎没有一点事先构想的东西,而脑中满是当我停笔时会做些什么。不过,这些停留在想象阶段的事儿都不及现实中某个人的消失不见,如青鸟,留给我的这许多。
青鸟那消失的一个月,就是去了青岛。我得知这件事,并非源于她室友回心转意的告知,而是青鸟自己告诉我的,方式么,通过电子邮件。原因是她在青岛上网,正好看见我于此间写在学校网站上发表的一篇小说,于是就决定告诉我她的行踪。而联系上的第一句便是,深泽,我看到了你写的寻人启事。嗯,我很好,在青岛。这篇小说由于被她认定是寻人启事,因此得到了她的消息,这样的作用,也是我当初提笔写作时未曾料到的事。彼时收到她的站内邮件,我正在听着陈升的《青鸟日记》,漫无目的地写着另一个故事,不过一切情况皆以得知,所以那篇可能将被青鸟看作另一则寻人启事的东西就此搁笔。我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复那封相近又遥远的邮件的,至于现在也无法查询追溯,只因为校内邮件系统只能保存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邮件。想来,真是很有特色,毕业了,所有的带着青春时光的字句尽皆消失不见,可能也是去远行了罢,只是从此再无可能拾起那些细微末节的心情了罢。
再说说乘车散心的事儿,在青鸟将之传染我之前,我只喜欢安静地呆在家或学校里,至多在附近走走。青鸟却说她喜欢去远方看看,因为她的生命中背负了许多枷锁,唯有一个人远行的时候,才会更看清自我的存在。她觉得这种存在感我当时可能不太理解,所以就建议我不一定要去远方,不过还是可以乘车去一个有些陌生的地方散心。我记得后来断断续续又收到过她的几封邮件,关于她的青岛之行。有文字,也有照片。总结下来,我与她文字见面的次数是超过与她见面的次数的罢,读来质朴平静的那种字句,即可想象彼处她写下那些字句时的模样,以及所思所想和某种心情。我一直觉得在没有见过她之前,自己读过的文字里,总有一些她的影子;后来也就熟稔了,甚至在某一阶段自己写下的字句中也突然发现换了一种语言系统。仅此,还不能使我完全理解青鸟的出现与她的远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还好,她邮件里也寄来一些照片。那里有我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海,与这里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尖顶教堂,青岛街路上行驶着的各式车辆,以及桐叶金黄的树枝上暂时停留的飞鸟。我问她,怎么没有你自己啊?她过了一会回复说,不喜欢给自己照相的。也只有在面对这些自己内心欢喜的事物中,才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彼时其实还是不理解,却选择故作深沉地顺着她的言语讲了一番自己的见解,结果,之后我们的通信断了些时日。
当我的理性替自己判断是否需要这样的日日联系之时,另一个我则开始尝试了出去行走。准备出门时,室友说一定是去找青鸟罢,而待我回来时,便又送上一句,她怎么没跟你回来。渐渐地,他们对我的行为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就不说什么了。直到青鸟再次出现在课堂里的前一天的晚上,我又收到了来自她的站内邮件,内容简单得很。深泽,我回来了。我似乎积攒了足够的气力,也要如她一般去远行。至于去哪里,我首先想到的还是青岛。那些青鸟寄来的照片足够拼成一个我想去的世界,也可以是一步步的足迹,带我上路。我于是也就这样消失了,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旅途上一直坐在微微晃动的车厢里,想着将会看到的种种。事实上,在那里我忽然发现,没有一样事物是和照片里记录的一模一样。海,教堂,车辆,飞鸟。那些青鸟看到的,却也并非如我所见。这种差距使我开始意识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也忽然开始思考这次在她回来之后自己消失远行的意义。思索了半天,也无有答案,所以就又乘着车回来了。准确的说是睁开双眼回到现实世界里,因为在短短几小时内,我做完了此生唯一一个绵长的有关消失去远行的梦。
这样的经历未必人人都有,可我还是遇到了。我把它写成了小说,青鸟也成了它的读者。这是我第一次想好了如何写的故事,笔法却是拙劣得很。青鸟在小说之后的留言栏里问起我写小说之前是怎么构思的,我说自己也不清楚,只是随性地写,不知不觉就写了许多,当然,这次例外,好像是有些成竹在胸的意思,不过写下来,却不如想象中这般顺手了。她说,呵呵,深泽还真是与众不同呢。她不会写小说的,或者说,她便是一部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自己行进着的生活,便是构成小说的一部分了。至于是谁写的,写得如何,她不想多问,只是会有一种感动,莫名的,指引她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至于别人眼中的消失,大可不必为之犹疑,这样的关心会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懂得不要错过一些人与事。所以,当自己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中时,会将这种内心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便也是对自己人生一种最好的报偿了罢。比如,现在正写着这份感受的她,与将会理解这种心情的我。
其实,我真想一直将这种心情认真读下去,只是许多事情总不能如愿。如果我的生活也是小说里的一部分,那末,一切看来又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对于四年之中青鸟的一次次消失,我再也没有询问过她的室友,虽然有时在去上课的路上遇见,她们也就如我第一次询问时这般不整齐地发笑。我相信,她在过着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回来的日子。直到毕业了,她乘着开了许久的车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我才觉得她的这次消失可能会比较麻烦。原因简单到人人可以理解罢,这儿不是她的家乡,所以我便不能在这里常常遇见她,既然不能遇见,更不能以此作参照来确认她的消失与否。并且人长大了,总有尘埃落定的那一天。我想着,青鸟还会独自一人去远行么,大抵是有些困难了罢。不过我想她还是会时常如现在的我一般去乘车到一个陌生之地去散散心罢。至于我的生活,在毕业后也是平淡的,唯是心中仍有一个念想,去她消失一个月的青岛看看。即使所见到的未必是她见到的,抑或彼时我梦到的一切,但会有一种完满的感觉。我会在某一时刻与她存在于一个交叠的场景中,成为相片之外的一种相见。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心中反复默念的诗句,渐渐有了些温和与平静。
那末,该如何解释多年之后,我这次在车上还会与她邂逅的经历?如果你见到了她,兴许会有一个想要的答案。于我而言,想说的则都在这些没有构思的文字里了。在搁笔之后,我将踏上又一次散心的路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a8cb60101gjcq.html
关于乘车散心这件事,不能说有兴趣,可能只是偶尔想如此做罢了。程度上像一种忙里偷闲,而非可以称道的一种习惯。就好比一个不停地做着理科题目的学生在被数字和公式谋杀而奄奄一息之时,发现课桌底下有好友偷偷塞过来的一本从未听过书名和作者名姓的小说,一切都是未知的,在翻开书页的刹那间,福音降临。哪怕只是看上一小段,也会使自己有种脱离苦境之感。至于那些文字是否引人入胜,则不是重点所在。总之,即是从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可以有意识于这一点,甚至对自我的存在感的体验也更为细腻独特。回到乘车这件事来说,因为只是想去散心,而无有旁的目的性,所以可以尊崇自己的意愿在某一站下车,在陌生中开始行走一段路途,去迎来一些契合自己心灵的风景,或者邂逅一个总记得哪里曾见过却无法相认的人。微笑点头,而后继续向前走去。嗯,这样就很好了。
似乎这件事业已取代了我写作的心念,所以虽然很想写下些什么,却无法在起笔之前做足准备,甚至连写下的第一个字都可以向任何一个人问来。只记得毛姆说过,不要等待灵感到来才提笔,这样的意思,想必是对我最好的援驰。那末,在讲述下面的故事之前,我就写下了青鸟这个词,权作标题。除了容易联想到动物这一属性之外,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有它的存在,而于西方则为之增添了幸福之意。至于她,是为何被称作青鸟的,最近一次见面,哦,或者说最后一次见面也成,我曾问过她。为何说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也说不清楚,因为在最近一次乘车散心时,在座位相对的那个位置曾与她见到过,四目相接。彼时的自己一点也没有惊讶的意思,换做旁的同学旧友必定不能如我这般淡然,只是见到她了。这次邂逅不足以与浪漫主义有什么瓜葛,要说清楚是简单得很。大抵是与她简短的对话,而后我先下了车,踏上有一条陌生的旅途,而她有自己的目的地,要过几站再下。
事实上,我也并未问清她为何叫青鸟,原因是车厢里很拥挤嘈杂,而她说话声音又是轻得很,我只依稀听得一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李商隐的诗句。在她对我言说之前,凭我认知范畴内能想到的即是这个唯一的解释。记得在上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课上,老师曾认真解读过这句诗的含义。我觉得在这种正统的解读之外,似乎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大略没有听进去,而是下意识地往本是她坐的那个空空的座位望了一眼。觉得这似乎也是一种无声的注释。至于具体是什么,却也无法琢磨。
那次并不是青鸟第一次旷课,更与长期逃课毫无关联。唔,若往前推算,最长的一次的开始是在大一第一节的选修课上。我知道她也选了美学,而我与室友们仍是抱着看漂亮女孩的审美心态选择了这门课程。刚走进教室,迎接我们的是一片失望的哀叹声。我的目光下意识触及到了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哀伤的人儿,无一例外都是男生,想来,这样的场面何等戏谑。等大家都坐定了,我才发现青鸟没有来。事实上这门一个月的短课程她一直没有来听,直到补考前问我借复习笔记才与美学沾了一点边。这还不算可怕,其实,这一个月里她一门课也没去上。先前几次没见到她只当是身体不好在休息,后来在心中才映出了她可能消失了这样的话语。而关键在于学校里并没有过问此事,我不觉得是谁失职了,想是她找到了可以消失一段时间的非常合理的理由,并得到了相关方面的同意。我也在某日询问过她的室友,她们也只是镇定自若地各做各的,对于我的问题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回答,而是反问一句,你为何对她如此关心?彼时我也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致使我许久愣在那里,直到换来了她们不整齐的笑声。现在看来,可以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时就感觉很特别,比所有人都特别。就是这样罢。
至于我为何想到写下青鸟这个题目,除了之前说的那次乘车邂逅而唤起了我记忆的一小部分之外,可以说是一点失误。这种失误也可以理解的罢,其实我原本是想写青岛的,写一个自己在那里旅行的梦境,只是写错了字,写成了青鸟。就好比是小时候写大熊猫三个字,常常遗漏了熊字下面的那四个点。不过少了底下四点之后,便不存在这样的事物;而青岛与青鸟,却在现实中与我的脑海里同时存在。甚至可能在某一时刻,成为彼此。我没有在那里遇见过她,屈指算来,只是在课堂里,以及那次乘车邂逅而已。其他时间,我都在写小说,嗯,几乎没有一点事先构想的东西,而脑中满是当我停笔时会做些什么。不过,这些停留在想象阶段的事儿都不及现实中某个人的消失不见,如青鸟,留给我的这许多。
青鸟那消失的一个月,就是去了青岛。我得知这件事,并非源于她室友回心转意的告知,而是青鸟自己告诉我的,方式么,通过电子邮件。原因是她在青岛上网,正好看见我于此间写在学校网站上发表的一篇小说,于是就决定告诉我她的行踪。而联系上的第一句便是,深泽,我看到了你写的寻人启事。嗯,我很好,在青岛。这篇小说由于被她认定是寻人启事,因此得到了她的消息,这样的作用,也是我当初提笔写作时未曾料到的事。彼时收到她的站内邮件,我正在听着陈升的《青鸟日记》,漫无目的地写着另一个故事,不过一切情况皆以得知,所以那篇可能将被青鸟看作另一则寻人启事的东西就此搁笔。我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复那封相近又遥远的邮件的,至于现在也无法查询追溯,只因为校内邮件系统只能保存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邮件。想来,真是很有特色,毕业了,所有的带着青春时光的字句尽皆消失不见,可能也是去远行了罢,只是从此再无可能拾起那些细微末节的心情了罢。
再说说乘车散心的事儿,在青鸟将之传染我之前,我只喜欢安静地呆在家或学校里,至多在附近走走。青鸟却说她喜欢去远方看看,因为她的生命中背负了许多枷锁,唯有一个人远行的时候,才会更看清自我的存在。她觉得这种存在感我当时可能不太理解,所以就建议我不一定要去远方,不过还是可以乘车去一个有些陌生的地方散心。我记得后来断断续续又收到过她的几封邮件,关于她的青岛之行。有文字,也有照片。总结下来,我与她文字见面的次数是超过与她见面的次数的罢,读来质朴平静的那种字句,即可想象彼处她写下那些字句时的模样,以及所思所想和某种心情。我一直觉得在没有见过她之前,自己读过的文字里,总有一些她的影子;后来也就熟稔了,甚至在某一阶段自己写下的字句中也突然发现换了一种语言系统。仅此,还不能使我完全理解青鸟的出现与她的远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还好,她邮件里也寄来一些照片。那里有我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海,与这里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尖顶教堂,青岛街路上行驶着的各式车辆,以及桐叶金黄的树枝上暂时停留的飞鸟。我问她,怎么没有你自己啊?她过了一会回复说,不喜欢给自己照相的。也只有在面对这些自己内心欢喜的事物中,才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我彼时其实还是不理解,却选择故作深沉地顺着她的言语讲了一番自己的见解,结果,之后我们的通信断了些时日。
当我的理性替自己判断是否需要这样的日日联系之时,另一个我则开始尝试了出去行走。准备出门时,室友说一定是去找青鸟罢,而待我回来时,便又送上一句,她怎么没跟你回来。渐渐地,他们对我的行为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就不说什么了。直到青鸟再次出现在课堂里的前一天的晚上,我又收到了来自她的站内邮件,内容简单得很。深泽,我回来了。我似乎积攒了足够的气力,也要如她一般去远行。至于去哪里,我首先想到的还是青岛。那些青鸟寄来的照片足够拼成一个我想去的世界,也可以是一步步的足迹,带我上路。我于是也就这样消失了,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旅途上一直坐在微微晃动的车厢里,想着将会看到的种种。事实上,在那里我忽然发现,没有一样事物是和照片里记录的一模一样。海,教堂,车辆,飞鸟。那些青鸟看到的,却也并非如我所见。这种差距使我开始意识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也忽然开始思考这次在她回来之后自己消失远行的意义。思索了半天,也无有答案,所以就又乘着车回来了。准确的说是睁开双眼回到现实世界里,因为在短短几小时内,我做完了此生唯一一个绵长的有关消失去远行的梦。
这样的经历未必人人都有,可我还是遇到了。我把它写成了小说,青鸟也成了它的读者。这是我第一次想好了如何写的故事,笔法却是拙劣得很。青鸟在小说之后的留言栏里问起我写小说之前是怎么构思的,我说自己也不清楚,只是随性地写,不知不觉就写了许多,当然,这次例外,好像是有些成竹在胸的意思,不过写下来,却不如想象中这般顺手了。她说,呵呵,深泽还真是与众不同呢。她不会写小说的,或者说,她便是一部小说中的一个角色,自己行进着的生活,便是构成小说的一部分了。至于是谁写的,写得如何,她不想多问,只是会有一种感动,莫名的,指引她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至于别人眼中的消失,大可不必为之犹疑,这样的关心会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懂得不要错过一些人与事。所以,当自己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中时,会将这种内心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便也是对自己人生一种最好的报偿了罢。比如,现在正写着这份感受的她,与将会理解这种心情的我。
其实,我真想一直将这种心情认真读下去,只是许多事情总不能如愿。如果我的生活也是小说里的一部分,那末,一切看来又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对于四年之中青鸟的一次次消失,我再也没有询问过她的室友,虽然有时在去上课的路上遇见,她们也就如我第一次询问时这般不整齐地发笑。我相信,她在过着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回来的日子。直到毕业了,她乘着开了许久的车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我才觉得她的这次消失可能会比较麻烦。原因简单到人人可以理解罢,这儿不是她的家乡,所以我便不能在这里常常遇见她,既然不能遇见,更不能以此作参照来确认她的消失与否。并且人长大了,总有尘埃落定的那一天。我想着,青鸟还会独自一人去远行么,大抵是有些困难了罢。不过我想她还是会时常如现在的我一般去乘车到一个陌生之地去散散心罢。至于我的生活,在毕业后也是平淡的,唯是心中仍有一个念想,去她消失一个月的青岛看看。即使所见到的未必是她见到的,抑或彼时我梦到的一切,但会有一种完满的感觉。我会在某一时刻与她存在于一个交叠的场景中,成为相片之外的一种相见。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心中反复默念的诗句,渐渐有了些温和与平静。
那末,该如何解释多年之后,我这次在车上还会与她邂逅的经历?如果你见到了她,兴许会有一个想要的答案。于我而言,想说的则都在这些没有构思的文字里了。在搁笔之后,我将踏上又一次散心的路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a8cb60101gjcq.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