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随笔
本想等《方丈记》读完再读《徒然草》的,但liao兄推荐就提前开卷,哪知一读就放不下了。两者虽然同为隐士随笔,都是以无常观为中心思想,但是其间却是有截然不同的态度。鸭长明的无常观是一种接近于悲观色彩的思想:世间一切有如镜中空花,水面月影,不具实相,无可依恃;又如不息流河,花上朝露,似白云苍狗,转瞬即逝。而吉田兼好的隐则不是逃避型的隐:世间本是无常,与其感伤沧海桑田的变迁,不如接受世事的无常,甚至进一步的去欣赏无常之美。 其实万物的生灭本为常理,本身并无悲喜之分,端看观看者如何加以解释而已。随著观看者心情的投射,同样的事物也就染上了不同的色彩。如果说鸭长明的隐居是一种自我式的隐居,隐身,隐世,隐心,是一个人的世界,那么兼好的隐居则是隐并非一定要隐于山野,只要内心简朴,有著对信仰与美的追求,隐遁亦可隐于嘈杂市区,也即如陶渊明诗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徒然草》,我读的是王新禧老师的译作,文字简洁澹厚,而字里行间描述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趣味则让人时不时会舒心一笑。我执,无执。曾经很喜欢读西方哲学类的书,但人到中年却开始惧怕这种看似很有意义的思索,那种如宗教般情绪的精神诘问。这一年来家里发生了太多的事,件件是大事,而且有的事对有的人来说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心存疑惑求助于雪窦寺一高僧,高僧说:你只不过在短期内经历了人生中本该五年或许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经历的事,这没有什么,人生的路上本多风雨,以平常心对待自然会见阳光。这或许就是兼好在《徒然草》中所传达的思想:无常乃是世上之所以有趣的地方。会继续读《方丈记》和《徒然草》。
另:在看鸭长明的《方丈记》,鸭长明是平安时代的日本歌人,50岁因失意出家隐居,58岁写下《方丈记》随笔集,面对天灾人祸的无情,感叹世界万物无常,鸭长明的清贫思想,并不是贫穷,而是把所有物质需求缩小到最小。书中素朴精神自由的意境,让人心生向往,字里行间咀嚼清寂宁静,生活中的苦恼忧烦,仿佛在不知不觉之中放下。鸭长明的《方丈记》,兼好法师的《徒然草》及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被誉为日本文学的三大随笔。
《徒然草》,我读的是王新禧老师的译作,文字简洁澹厚,而字里行间描述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趣味则让人时不时会舒心一笑。我执,无执。曾经很喜欢读西方哲学类的书,但人到中年却开始惧怕这种看似很有意义的思索,那种如宗教般情绪的精神诘问。这一年来家里发生了太多的事,件件是大事,而且有的事对有的人来说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心存疑惑求助于雪窦寺一高僧,高僧说:你只不过在短期内经历了人生中本该五年或许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经历的事,这没有什么,人生的路上本多风雨,以平常心对待自然会见阳光。这或许就是兼好在《徒然草》中所传达的思想:无常乃是世上之所以有趣的地方。会继续读《方丈记》和《徒然草》。
另:在看鸭长明的《方丈记》,鸭长明是平安时代的日本歌人,50岁因失意出家隐居,58岁写下《方丈记》随笔集,面对天灾人祸的无情,感叹世界万物无常,鸭长明的清贫思想,并不是贫穷,而是把所有物质需求缩小到最小。书中素朴精神自由的意境,让人心生向往,字里行间咀嚼清寂宁静,生活中的苦恼忧烦,仿佛在不知不觉之中放下。鸭长明的《方丈记》,兼好法师的《徒然草》及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被誉为日本文学的三大随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