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卸载微信及其他SNS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几天之前一个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晚上,我开始整理我手机里装的app,如果按照用途归类的话,几乎每种用途只有一个app,而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能跟SNS沾边的app竟然有4个。从最原始的qq到whatsapp再到微博最后加上现在最常用的微信。
这四个app就好像是我存在交集的四种身份或者四种社交圈子,在qq里我是亲人、同事、同学,在whatsapp里我是“外国朋友”,在微博里我是某种观点的发布者、某种事件的围观者,在微信里我是朋友、倾诉或倾听者......
各种社交圈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在这些不同的圈子里我似乎感觉到自己的身上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使得我变成一种“可搜索”、“被归类”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关键词的文件夹。
仅仅是在微博、微信的使用过程中,我慢慢地感觉到,这些圈子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在用别人的人生填充着自己的无聊。我们在这些圈子里分享自己的人生,作为回报,当我们在感到空虚、无聊时得到别人人生中的片段来打发自己所遭遇的空虚和无聊。于是,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我正在失去自己的人生,与此同时,又在不断经历各种各样别人的人生。
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联系当中,我发现自己的”安全距离“在不断被突破。在这样越来越贴近,越来越”亲密“的联系中,我却越来越体会到一种质地稠密的压迫感,仿佛随时随地都会有人站在离你不到一米的距离观察你的一言一行,甚至他们有时候会悄悄打开你的脑袋翻阅你的思想。
在这样的社交圈子里,现实与虚拟变得重叠交错,甚至现实中的人情世故会在这种半真半假的虚拟中成倍的放大。你会碍于面子在微博上关注那些你并不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你会在某个想要说一句”holly shit“或者想要伤春悲秋的时候考虑到粉丝或者联系人列表里那些勉强可以称之为”朋友“以及被称为上级的人名之后讪讪作罢。
于是,我在一夜之间切断了这些纷繁复杂的联系,撕掉了满身的标签,在自己周围以社交网络为半径隔离出自己的”安全范围“。从此我再也不用听见耳边时时回荡的不同语调,不同情绪的声音,再也不用看见我没兴趣了解的别人的人生。
我发出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讲故事给那些我愿意说给他们听,他们也愿意听我故事的人。
记住,是说故事,不是说人生。
这四个app就好像是我存在交集的四种身份或者四种社交圈子,在qq里我是亲人、同事、同学,在whatsapp里我是“外国朋友”,在微博里我是某种观点的发布者、某种事件的围观者,在微信里我是朋友、倾诉或倾听者......
各种社交圈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在这些不同的圈子里我似乎感觉到自己的身上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使得我变成一种“可搜索”、“被归类”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关键词的文件夹。
仅仅是在微博、微信的使用过程中,我慢慢地感觉到,这些圈子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在用别人的人生填充着自己的无聊。我们在这些圈子里分享自己的人生,作为回报,当我们在感到空虚、无聊时得到别人人生中的片段来打发自己所遭遇的空虚和无聊。于是,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我正在失去自己的人生,与此同时,又在不断经历各种各样别人的人生。
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联系当中,我发现自己的”安全距离“在不断被突破。在这样越来越贴近,越来越”亲密“的联系中,我却越来越体会到一种质地稠密的压迫感,仿佛随时随地都会有人站在离你不到一米的距离观察你的一言一行,甚至他们有时候会悄悄打开你的脑袋翻阅你的思想。
在这样的社交圈子里,现实与虚拟变得重叠交错,甚至现实中的人情世故会在这种半真半假的虚拟中成倍的放大。你会碍于面子在微博上关注那些你并不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你会在某个想要说一句”holly shit“或者想要伤春悲秋的时候考虑到粉丝或者联系人列表里那些勉强可以称之为”朋友“以及被称为上级的人名之后讪讪作罢。
于是,我在一夜之间切断了这些纷繁复杂的联系,撕掉了满身的标签,在自己周围以社交网络为半径隔离出自己的”安全范围“。从此我再也不用听见耳边时时回荡的不同语调,不同情绪的声音,再也不用看见我没兴趣了解的别人的人生。
我发出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讲故事给那些我愿意说给他们听,他们也愿意听我故事的人。
记住,是说故事,不是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