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MDR-SA3000个人听感分享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家里听到这个SA3000,那时没有细听,不过那声音确实让我觉得很奇怪,声音风格很清透,解析高,低频量缺相当少。自从那次之后,就一直都没有听过SA3000,也相当怀念那声音。这次非常感谢大家坛和SONY提供SA3000给予我详细试听的机会,能让我再次试听这款耳机。SA3000的外观我只能说比较正常吧,因为之前的EX1000那造型实在太拉风了,到现在我都还没能接受那家伙的造型。但不可否认的就是,这两个家伙的佩戴都很舒服。没有太多的异物感,SA3000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轻,久戴不累。
说完佩戴这些小问题,还是来关心最重要的声音吧
歌曲是选自Classic Records LSCCD 2313索尔蒂指挥英国皇家歌剧乐团的《venice》中的第六首<Ponchielli - La Gioconda>
初听索尔蒂的这张《venice》极品发烧名盘是在御龙阁的峰哥那里听到,当时被这张碟的乐感所吸引。只可惜,这张碟我只找到翻版CD的抓轨,而峰哥那张,他自己都不舍得拿出来听,我就更加不能借来抓轨了。(这张黑胶碟真的是天价。。。我米不起)
一开始的钢片琴,干净清脆。钢片琴和长笛带出的欢快旋律,给人相当轻松的感觉。到了一段小提琴群奏,有序不乱。在长达6分钟的欢快旋律里,耳机的耐听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整体素质不俗下,要保持音乐的韵味,这是我要求耳机最基本的一点。当然,SA3000还是相对于600少点韵味。不过我还是很舒服的听完了这6分钟的音乐。最后的高潮部分,乐曲由欢快跳跃转变为大气磅礴。在最后的一片寂静之后,突然的大动态就是考验SA3000的时候了。在面对大动态,SA3000虽没有失控,但是还是相当吃力的。在最后的30秒,管弦乐齐奏,虽然乐器繁多,但是SA3000也能控制好整个场面,没有乱了阵脚。应有的细节还是有表现出来的。对于SA3000的感觉,就是只有上半身,虽说低频的下潜也很到位,但是量感的缺乏造成在气势或音乐氛围感上的缺陷,却是SA3000的致命伤。SA3000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解析,乐器群中每一个乐器都能逐个还原出来。
1、歌曲选自DG 439-420-2迪图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SA3000
对比HD600,感觉是SA3000的声场比HD600大。钢琴的速度更加快、干脆。声音质感更加通透,密度也很不错。钢琴的敲击过快,觉得有点不实在,钢琴的形体感少了。对音乐的染色不多,音乐氛围及听感上比600要差点,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音平稳有力。节奏跳跃的段落中,演绎出来的声音,给我有一点放不开的感觉,声音收得有点儿紧。高潮那一部分,乐器群齐奏,虽然乐器繁多,但SA3000依然能够将大部分乐器分离出来。虽在气势上没有600的凌厉,也能够从声场上感受那每种乐器带来的冲击感。
综合评价:
在这首钢协中,SA3000在细节上,乐器的解析方面的表现相当优秀。但是有一点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低频的烘托上,量偏少,使音乐的气势和氛围明显不足。声音的分离度相当出众,但在乐器群奏的时候就觉得整体性欠佳。而HD600的整体性好,解析虽不及SA3000。在综合素质里,HD600有极佳的平衡感,在大动态的时候,HD600更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选自陈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中王菲与陈奕迅合唱的《因为爱情》
想必这首《因为爱情》大家都再春晚上听过了吧,就不用我介绍了。
SA3000
开始以为在SA3000上听男声会比较差,但是到陈奕迅一开声的时候,我就完全没有了顾忌。人声厚度及密度都达到较好的平衡,虽然润色也不是很多,但已足够。当王菲的声音一出来,那清透的空灵感依旧没有变,而且有感情。这首歌开始的配乐与人声的比例恰到好处,人声被吉他声包围着,空间感明显。当唱到“因为爱情 不会轻易悲伤”时候,那声音简直穿透我的心里,让我陶醉了。
当贝斯打响的时候,SA3000的下潜速度快,不会拖沓。后面这段,人声被背景音乐包围着,但又能很清晰地分辨出来,不含糊。正如某位兄弟说,什么才是好的听音感觉?
人声自然地舒张开来,而且没有压抑。乐器与人声的配合也很得当。人乐比例、以及主次地位的准确性。好歌,好机,好耳机,好心情就成就优秀的听音感觉。
SA3000
来到大编制上,开始的乐器群奏,宏大的声场下,乐器的群的分布是那么的明显,声场广且深,空间感相当好。细节清晰,动态明显。低频收放速度良好,有一定下潜。中频及高频,SA3000都是底蕴偏薄,声音清澈透亮。高频延伸出色。 乐曲中一些小细节,如翻乐谱等细微动作,SA3000都能捕获得到。
SA3000的优势:声场,整体分析力,解像及密度感。中高频透彻明亮,高频延伸优秀。缺点,声音的形体感偏薄,音乐的渲染,及氛围感过于平淡,低频气势略显不足。
说完佩戴这些小问题,还是来关心最重要的声音吧
![]() |
歌曲是选自Classic Records LSCCD 2313索尔蒂指挥英国皇家歌剧乐团的《venice》中的第六首<Ponchielli - La Gioconda>
初听索尔蒂的这张《venice》极品发烧名盘是在御龙阁的峰哥那里听到,当时被这张碟的乐感所吸引。只可惜,这张碟我只找到翻版CD的抓轨,而峰哥那张,他自己都不舍得拿出来听,我就更加不能借来抓轨了。(这张黑胶碟真的是天价。。。我米不起)
一开始的钢片琴,干净清脆。钢片琴和长笛带出的欢快旋律,给人相当轻松的感觉。到了一段小提琴群奏,有序不乱。在长达6分钟的欢快旋律里,耳机的耐听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整体素质不俗下,要保持音乐的韵味,这是我要求耳机最基本的一点。当然,SA3000还是相对于600少点韵味。不过我还是很舒服的听完了这6分钟的音乐。最后的高潮部分,乐曲由欢快跳跃转变为大气磅礴。在最后的一片寂静之后,突然的大动态就是考验SA3000的时候了。在面对大动态,SA3000虽没有失控,但是还是相当吃力的。在最后的30秒,管弦乐齐奏,虽然乐器繁多,但是SA3000也能控制好整个场面,没有乱了阵脚。应有的细节还是有表现出来的。对于SA3000的感觉,就是只有上半身,虽说低频的下潜也很到位,但是量感的缺乏造成在气势或音乐氛围感上的缺陷,却是SA3000的致命伤。SA3000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解析,乐器群中每一个乐器都能逐个还原出来。
![]() |
1、歌曲选自DG 439-420-2迪图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SA3000
对比HD600,感觉是SA3000的声场比HD600大。钢琴的速度更加快、干脆。声音质感更加通透,密度也很不错。钢琴的敲击过快,觉得有点不实在,钢琴的形体感少了。对音乐的染色不多,音乐氛围及听感上比600要差点,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音平稳有力。节奏跳跃的段落中,演绎出来的声音,给我有一点放不开的感觉,声音收得有点儿紧。高潮那一部分,乐器群齐奏,虽然乐器繁多,但SA3000依然能够将大部分乐器分离出来。虽在气势上没有600的凌厉,也能够从声场上感受那每种乐器带来的冲击感。
综合评价:
在这首钢协中,SA3000在细节上,乐器的解析方面的表现相当优秀。但是有一点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低频的烘托上,量偏少,使音乐的气势和氛围明显不足。声音的分离度相当出众,但在乐器群奏的时候就觉得整体性欠佳。而HD600的整体性好,解析虽不及SA3000。在综合素质里,HD600有极佳的平衡感,在大动态的时候,HD600更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 |
选自陈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中王菲与陈奕迅合唱的《因为爱情》
想必这首《因为爱情》大家都再春晚上听过了吧,就不用我介绍了。
SA3000
开始以为在SA3000上听男声会比较差,但是到陈奕迅一开声的时候,我就完全没有了顾忌。人声厚度及密度都达到较好的平衡,虽然润色也不是很多,但已足够。当王菲的声音一出来,那清透的空灵感依旧没有变,而且有感情。这首歌开始的配乐与人声的比例恰到好处,人声被吉他声包围着,空间感明显。当唱到“因为爱情 不会轻易悲伤”时候,那声音简直穿透我的心里,让我陶醉了。
当贝斯打响的时候,SA3000的下潜速度快,不会拖沓。后面这段,人声被背景音乐包围着,但又能很清晰地分辨出来,不含糊。正如某位兄弟说,什么才是好的听音感觉?
人声自然地舒张开来,而且没有压抑。乐器与人声的配合也很得当。人乐比例、以及主次地位的准确性。好歌,好机,好耳机,好心情就成就优秀的听音感觉。
SA3000
来到大编制上,开始的乐器群奏,宏大的声场下,乐器的群的分布是那么的明显,声场广且深,空间感相当好。细节清晰,动态明显。低频收放速度良好,有一定下潜。中频及高频,SA3000都是底蕴偏薄,声音清澈透亮。高频延伸出色。 乐曲中一些小细节,如翻乐谱等细微动作,SA3000都能捕获得到。
SA3000的优势:声场,整体分析力,解像及密度感。中高频透彻明亮,高频延伸优秀。缺点,声音的形体感偏薄,音乐的渲染,及氛围感过于平淡,低频气势略显不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