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下)
时间:10月16日
目前对于北宋儒学的研究,对于北宋历史上的哲学家还缺少揭示,包括今天讲的程浩。但是,只要讲宋明理学,一定会提到程浩,尽管对程颐还存争议。程浩的思想看起来很简单,要理解程浩的思想也涉及到我们哲学趣味的调整。所谓的哲学趣味,就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里面就有,这个趣味会影响作者对哲学家的评论。
上一堂课,我们讲的邵雍,主要是从观物内篇(体)和观物外篇(用)看邵雍,体立于四,用禁于三。他认为数的安排中体现理,但是对于数的这部分,文本需要校勘,在抄写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问题。这个数主要有三个,一个数是册数,占卦的时候去掉一根;还有一个是爻数;另外一个是卦数。邵雍已经明确了伏羲易与文王易(强调用,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的不同。
程浩
周敦颐、张载、二程放在最后是陈老师在宋明理学史的排序。
三个人是有关系的:张载是二程父亲的亲表弟。张载其实是受到程浩启蒙的,如果不是因为两人之间的辈分关系,张载可称为是程浩的弟子。而程浩在年少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周敦颐那里念书。
三人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酝酿阶段,儒学发展的明确发展方向还未确立。宋明道学的基本概念架构、逻辑、思想共识还没完全确立起来。儒学复兴运动的曙光还未发展起来,而找到明确的方向的人是程浩。《二程集》是研究宋明理学的入门,只有看二程集才能建立凭证。但在我们阅读《二程集》的时候,会遇到个大麻烦,就是分不清楚话是程浩还是程颐说的。以老师的阅读经验,二先生曰如果没有讲到是程颐说,大致都可归入到是程浩说的。二程集以前面十卷为主。程浩的说话很散,他的哲学架构在那里?他的哲学架构是简单的、朴素的。如果北宋有儒学的第二期发展,那么程浩就是奠基人。
程浩,字伯醇,弟弟程颐,字正叔。他们二人生来性格不同,程浩思想成熟极早,程颐性格笃实、严谨,直到晚年,慢慢养出宽厚的气象。程浩曾说随人才而教育之,只有他能做。异日遵严世道,弟弟可以做。程浩的母亲对于兄弟二人也有不同的认识,她认为程浩可以进士及第,程颐就是布衣。后来,程浩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中了,程颐参加了一次没中就不再参加了。
程浩生于1032年,逝于1085年,1085年是元丰8年,也就是说神宗刚去世没多久,程浩就去世了。而当时说话,司马光还肯听的人,只有程浩,如果程浩在,可能司马光对王安石做的不会那么狠,北宋就是另外一番气象了。程浩去世的时候没有谥号,有私谥,当时的太师给的,“明道先生”。
程浩的性格特点:他终日做如泥塑人,你接触他的时候他一团和气。他于幼年确立了儒学追寻圣贤的道路,他父亲让他小的时候就追随周敦颐学习。年少的时候就写了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侵?杨老师评价孟子的思想基本就在这两句了。
程浩留下的文集并不多,但是有些诗读着很不错。他曾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的很大一点就是如何处理闲暇的时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jiaxing与人同。与这些诗相比,感觉唐人的诗失之雕琢。大哲学家的诗的特点就是不刻意推敲字句,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儒家的道理就是朴素到骨子里的道理。不“强生事”(参见论语乡党篇第一卷)既能了解大的原则,又能了解原则背后的变化。
思想:
一、对佛教的批判
仅仅批判是不够的,批判是确立自我和佛教的一个边界。这种边界意识是一种自我思想的自觉,但仅仅有批判,未必能树立自己的思想。程浩在批判的时候,确立了儒学复兴运动的方向,这体现在八个字上——自明吾理,吾理自立。要为儒家生活方式找到形而上学基础,这样的意识已经贯穿在宋初三先生之中,但没有被明确。程浩对佛教的批判是非常全面的,二程集里有一段:昨天大家都在谈禅,我很不开心,此说天下说禅已成风,何人能救?之前,佛教如像教,危害小,便性命,先把有才华天分高的人吸引了过去。才愈高明,陷立愈深。孟子当时最大的对手也就是相如杨朱?墨翟。“兼爱”道理说不通,实践也行不通(有时间就有先有后,有空间就有进有远,怎么可能对天下人一般爱?),杨墨之害,能有几何?现在的禅宗状况,就算孟子再世,也很难救了。能够卓然不被佛学所影响的人,也就范镇和司马光了。但是他们说的道理还不如禅学说的好。
(司马光,除了资治通鉴,还写了一个新的《潜虚》是关于五的系统,但他有哲学家的野心,却没有哲学家的才能。司马光读不懂《中庸》。周易是二,太玄是三,邵雍是四)
陈宝珍的孙子陈颖却 梁漱溟,大方向上的把握是对的,诚实的面对了国家的文化处境。
重要批判:
一,佛学以生死恐动人,可怪无一人觉此。四圣谛、八苦(生老病死);坛经里有一段,有人见六祖慧能,不停的绕圈走,……儒家的生死观:孔子的态度是最明达,“未知生,焉知死?”没经验的事情别说,只要讲死亡的都是不可验证的。讲道理要么可证实,要么可证伪。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而佛教最核心的道理是解脱(也有人说是慈悲)为什么佛教追求解脱?佛学,小乘佛教,从一开始就是利心,因为没有看到万物一体,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所以又要立自己的心。因此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规模、(大乘佛教是不同的)自私独善的规模,如果孤高山林,如果不出来做事,是没关系的,但是佛教又想将不可普遍化的道理普遍化,这就不合适了。早起佛教徒不事生产,将严重打击世俗生活。如果好人都出家了,这个世界留给谁?有的人给佛教辩解,这个中国化过程有一个妥协关系。他强调心同进异。儒学最根本是因为进不同所以心不同。这一种生活确立了另一种生活就不可能确立。哪有外面的表现不一样,心却一样的呢?因此不能用心同进异来解释。不同的原因在于背后不同的哲学理由。对天地自然的理解不同。你说佛教完全不对,那它有些地方又有些道理。仅仅是看到了天,但不识阴阳、昼夜、古今之道,有体无用。
论语,biecai——南先生的书,没有根基不能读
(佛教的立场上,都能反驳,但是,核心是儒家和佛教就是不同的生活)
讲课的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大得的道理都是世间法,都是儒家的道理
周学农老师:李四龙老师(佛教史)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教之害,甚于杨墨。不要等你研究透了佛教,再反驳,等你研究透了,你也化为其中一员了……所以,对于这个东西,远离就好了(讲者不太同意这一点)
当一种思想过于宽的时候,很容易失去主体自觉,所以边界意识也是需要的。
道学话语的建构
基本的哲学概念,哲学共识的建立,程浩贡献极大,他将自理吾理的内部格局都确立起来了,这体香为衡量各种哲学思想,正确错误的标准,有两条:
1、普遍性原则,适用于天下的人甚至万物。普遍的原则上讲,只要是真正的道和理,道之外无物???
2、一本的原则,出自孟子,墨者yizhi和孟子的对话,孟子强调墨家“二本”,根是不同的根,真正好的道理应该是从一个好的根出发,升华出来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原则。
道学基本概念的贡献
天理:吾学虽有授受,然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不讲朱子,天理都没有落实。(朱子确立了天理)体用,天理的概念,不是二程的发明,最早是礼记,灭天理而存人欲,这个理更多的是讲分,固有的本分,愉悦自己本分的欲望,到了程浩,天理成了核心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儒家哲学方式奠定了基础。儒家倡导的是合乎道理的道理。论证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儒家根本价值的深入阐发——一个字,仁。程浩的仁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以知觉论人,以一体论人(是知觉的结果) 第二,以生义论人, 第三,强调形上形下的区别。周敦颐没有引入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这样的一句话,就为礼和器发生了区别。?
程浩 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气,道为气,气为道,两个不能分开——有点近禅,圆润的(王阳明、程浩).程颐是分解式的,哲学因此有了空间(道理明白:张载、朱子、程颐)
阴阳不是道,修身的基本原则,敬的重要性。在程浩之前,敬被遗忘前年。敬者人事之本,敬之百邪。
第三个方面:
程浩的哲学概念是如何展开的?
天理与道
程颐在解释程浩的思想,天理就是道,
第一点:天理是普遍的,
第二点:天理是有客观性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元无少欠。万物皆指示一个道理,己何与焉
第三点:天理有其自然性,非人为的,包含应当性。
对于善的,理应表彰,善则理当喜,恶e则理当恶wu。所以有的时候用赏,有的时候用恶,这都不是个人的情绪,而是包含天理在其里面。天理是对某种客观物理的考察,包含客观物理,人的道理准则。程浩是当作一般的理来讲的。细节的区分里面也包含其中了。善恶都符合天理,这对于程浩的人性论很重要。天理中自然而然有美好和不好的东西,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天地之间有两扇磨???隐含包容的天理,但若如此,那岂不恶也是应当的?物缺少自我醒悟的能力,水没有自己浑浊不好,清就好的概念。但人就有自反的能力,就会留为一物,君子不器。不能被环境所影响。
第四点:生之谓性
参见孟子告见上
近思录 “生之谓性”——孟子其实反驳了这个观点,这意味着孟子和程浩对此有不同意见。尽管如此,但并不代表程浩推翻了孟子的理论。
“性即气,气即性,气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理当然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二物,两物相对而生。孟子论性善是从水之就下讲的,是从继之者善也角度讲的。继之者善(继此生理者善)生生之谓矣。
天,以创生为道,继此生理。就是善。天创生万物都是善。
但是程浩认为应该从成之者性也讲。才说性时,就不是本性了。
——具体人的万物的本性,都有变化。生来清的水,不用沉淀,就是清的,生来浑浊的水,必须澄,才能变的澄清。这个变清的过程不是用清来换掉浊,而是就着浑浊加以改变(近思录研读这句话,一直有问题,应该二程集第一段话和此放一起看。)
说妄说幻的性都是不好的性,那你再去找一个好的性来,替换掉这个本性,你不能到外面去找一个好的本性去换掉现在这个本性。人的性就是这个样子的,如实的面对人的本质。程浩充分肯定了普通人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天地创造的生生不已的态度。
告子云:生之谓性,也可。这个命题其实没错,是告子的理解有问题,他认为牛之性马之性人之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不对的了。创造万物的生生之理,在继承和延续的过程中,这都是对的。无所谓善恶。寻其性之不失,是其道也。
人与物通说。修道之未教。
修道之未教……指人了,人有自反的意识,如果人的本性完全没有错失,如果完整的秉承了天的性,则不用修,如果性已失,则修之。天下善恶皆天理。但惑不及若如此。
第一点:生之未性,强调人和未性的,都是在保存的天地之道。
第二点: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恶都是对善的过或不及。(物没有过或不及)如果人能修之过或不及,天如何分辨它生出来的万物好与不好?不能的。
继之者善也,……
没有在背后预测复杂的东西,程浩讲的是简单直觉的,人容易有过或不及(恶),取决于“分”有人不尽分,则问题生生不绝。不是佛家那样在虚幻的东西后面找真实的东西。儒家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真实的,没有背后的预设和真实,没有现象背后的真实。强调“易简?”顺着天地生生不绝之道去承接。诶?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没有为什么啊……所以儒学是没有任何假设的,人背后有象,而是在生生不息的世界,从生生不息出发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这么看,其实邵雍有点强生事=。=
第五个部分,以觉言人,留待下次讲
以生意言人。
时间:10月16日
目前对于北宋儒学的研究,对于北宋历史上的哲学家还缺少揭示,包括今天讲的程浩。但是,只要讲宋明理学,一定会提到程浩,尽管对程颐还存争议。程浩的思想看起来很简单,要理解程浩的思想也涉及到我们哲学趣味的调整。所谓的哲学趣味,就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里面就有,这个趣味会影响作者对哲学家的评论。
上一堂课,我们讲的邵雍,主要是从观物内篇(体)和观物外篇(用)看邵雍,体立于四,用禁于三。他认为数的安排中体现理,但是对于数的这部分,文本需要校勘,在抄写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问题。这个数主要有三个,一个数是册数,占卦的时候去掉一根;还有一个是爻数;另外一个是卦数。邵雍已经明确了伏羲易与文王易(强调用,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的不同。
程浩
周敦颐、张载、二程放在最后是陈老师在宋明理学史的排序。
三个人是有关系的:张载是二程父亲的亲表弟。张载其实是受到程浩启蒙的,如果不是因为两人之间的辈分关系,张载可称为是程浩的弟子。而程浩在年少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周敦颐那里念书。
三人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酝酿阶段,儒学发展的明确发展方向还未确立。宋明道学的基本概念架构、逻辑、思想共识还没完全确立起来。儒学复兴运动的曙光还未发展起来,而找到明确的方向的人是程浩。《二程集》是研究宋明理学的入门,只有看二程集才能建立凭证。但在我们阅读《二程集》的时候,会遇到个大麻烦,就是分不清楚话是程浩还是程颐说的。以老师的阅读经验,二先生曰如果没有讲到是程颐说,大致都可归入到是程浩说的。二程集以前面十卷为主。程浩的说话很散,他的哲学架构在那里?他的哲学架构是简单的、朴素的。如果北宋有儒学的第二期发展,那么程浩就是奠基人。
程浩,字伯醇,弟弟程颐,字正叔。他们二人生来性格不同,程浩思想成熟极早,程颐性格笃实、严谨,直到晚年,慢慢养出宽厚的气象。程浩曾说随人才而教育之,只有他能做。异日遵严世道,弟弟可以做。程浩的母亲对于兄弟二人也有不同的认识,她认为程浩可以进士及第,程颐就是布衣。后来,程浩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中了,程颐参加了一次没中就不再参加了。
程浩生于1032年,逝于1085年,1085年是元丰8年,也就是说神宗刚去世没多久,程浩就去世了。而当时说话,司马光还肯听的人,只有程浩,如果程浩在,可能司马光对王安石做的不会那么狠,北宋就是另外一番气象了。程浩去世的时候没有谥号,有私谥,当时的太师给的,“明道先生”。
程浩的性格特点:他终日做如泥塑人,你接触他的时候他一团和气。他于幼年确立了儒学追寻圣贤的道路,他父亲让他小的时候就追随周敦颐学习。年少的时候就写了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侵?杨老师评价孟子的思想基本就在这两句了。
程浩留下的文集并不多,但是有些诗读着很不错。他曾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的很大一点就是如何处理闲暇的时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jiaxing与人同。与这些诗相比,感觉唐人的诗失之雕琢。大哲学家的诗的特点就是不刻意推敲字句,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儒家的道理就是朴素到骨子里的道理。不“强生事”(参见论语乡党篇第一卷)既能了解大的原则,又能了解原则背后的变化。
思想:
一、对佛教的批判
仅仅批判是不够的,批判是确立自我和佛教的一个边界。这种边界意识是一种自我思想的自觉,但仅仅有批判,未必能树立自己的思想。程浩在批判的时候,确立了儒学复兴运动的方向,这体现在八个字上——自明吾理,吾理自立。要为儒家生活方式找到形而上学基础,这样的意识已经贯穿在宋初三先生之中,但没有被明确。程浩对佛教的批判是非常全面的,二程集里有一段:昨天大家都在谈禅,我很不开心,此说天下说禅已成风,何人能救?之前,佛教如像教,危害小,便性命,先把有才华天分高的人吸引了过去。才愈高明,陷立愈深。孟子当时最大的对手也就是相如杨朱?墨翟。“兼爱”道理说不通,实践也行不通(有时间就有先有后,有空间就有进有远,怎么可能对天下人一般爱?),杨墨之害,能有几何?现在的禅宗状况,就算孟子再世,也很难救了。能够卓然不被佛学所影响的人,也就范镇和司马光了。但是他们说的道理还不如禅学说的好。
(司马光,除了资治通鉴,还写了一个新的《潜虚》是关于五的系统,但他有哲学家的野心,却没有哲学家的才能。司马光读不懂《中庸》。周易是二,太玄是三,邵雍是四)
陈宝珍的孙子陈颖却 梁漱溟,大方向上的把握是对的,诚实的面对了国家的文化处境。
重要批判:
一,佛学以生死恐动人,可怪无一人觉此。四圣谛、八苦(生老病死);坛经里有一段,有人见六祖慧能,不停的绕圈走,……儒家的生死观:孔子的态度是最明达,“未知生,焉知死?”没经验的事情别说,只要讲死亡的都是不可验证的。讲道理要么可证实,要么可证伪。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而佛教最核心的道理是解脱(也有人说是慈悲)为什么佛教追求解脱?佛学,小乘佛教,从一开始就是利心,因为没有看到万物一体,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所以又要立自己的心。因此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规模、(大乘佛教是不同的)自私独善的规模,如果孤高山林,如果不出来做事,是没关系的,但是佛教又想将不可普遍化的道理普遍化,这就不合适了。早起佛教徒不事生产,将严重打击世俗生活。如果好人都出家了,这个世界留给谁?有的人给佛教辩解,这个中国化过程有一个妥协关系。他强调心同进异。儒学最根本是因为进不同所以心不同。这一种生活确立了另一种生活就不可能确立。哪有外面的表现不一样,心却一样的呢?因此不能用心同进异来解释。不同的原因在于背后不同的哲学理由。对天地自然的理解不同。你说佛教完全不对,那它有些地方又有些道理。仅仅是看到了天,但不识阴阳、昼夜、古今之道,有体无用。
论语,biecai——南先生的书,没有根基不能读
(佛教的立场上,都能反驳,但是,核心是儒家和佛教就是不同的生活)
讲课的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大得的道理都是世间法,都是儒家的道理
周学农老师:李四龙老师(佛教史)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教之害,甚于杨墨。不要等你研究透了佛教,再反驳,等你研究透了,你也化为其中一员了……所以,对于这个东西,远离就好了(讲者不太同意这一点)
当一种思想过于宽的时候,很容易失去主体自觉,所以边界意识也是需要的。
道学话语的建构
基本的哲学概念,哲学共识的建立,程浩贡献极大,他将自理吾理的内部格局都确立起来了,这体香为衡量各种哲学思想,正确错误的标准,有两条:
1、普遍性原则,适用于天下的人甚至万物。普遍的原则上讲,只要是真正的道和理,道之外无物???
2、一本的原则,出自孟子,墨者yizhi和孟子的对话,孟子强调墨家“二本”,根是不同的根,真正好的道理应该是从一个好的根出发,升华出来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原则。
道学基本概念的贡献
天理:吾学虽有授受,然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不讲朱子,天理都没有落实。(朱子确立了天理)体用,天理的概念,不是二程的发明,最早是礼记,灭天理而存人欲,这个理更多的是讲分,固有的本分,愉悦自己本分的欲望,到了程浩,天理成了核心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儒家哲学方式奠定了基础。儒家倡导的是合乎道理的道理。论证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儒家根本价值的深入阐发——一个字,仁。程浩的仁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以知觉论人,以一体论人(是知觉的结果) 第二,以生义论人, 第三,强调形上形下的区别。周敦颐没有引入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这样的一句话,就为礼和器发生了区别。?
程浩 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气,道为气,气为道,两个不能分开——有点近禅,圆润的(王阳明、程浩).程颐是分解式的,哲学因此有了空间(道理明白:张载、朱子、程颐)
阴阳不是道,修身的基本原则,敬的重要性。在程浩之前,敬被遗忘前年。敬者人事之本,敬之百邪。
第三个方面:
程浩的哲学概念是如何展开的?
天理与道
程颐在解释程浩的思想,天理就是道,
第一点:天理是普遍的,
第二点:天理是有客观性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元无少欠。万物皆指示一个道理,己何与焉
第三点:天理有其自然性,非人为的,包含应当性。
对于善的,理应表彰,善则理当喜,恶e则理当恶wu。所以有的时候用赏,有的时候用恶,这都不是个人的情绪,而是包含天理在其里面。天理是对某种客观物理的考察,包含客观物理,人的道理准则。程浩是当作一般的理来讲的。细节的区分里面也包含其中了。善恶都符合天理,这对于程浩的人性论很重要。天理中自然而然有美好和不好的东西,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天地之间有两扇磨???隐含包容的天理,但若如此,那岂不恶也是应当的?物缺少自我醒悟的能力,水没有自己浑浊不好,清就好的概念。但人就有自反的能力,就会留为一物,君子不器。不能被环境所影响。
第四点:生之谓性
参见孟子告见上
近思录 “生之谓性”——孟子其实反驳了这个观点,这意味着孟子和程浩对此有不同意见。尽管如此,但并不代表程浩推翻了孟子的理论。
“性即气,气即性,气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理当然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二物,两物相对而生。孟子论性善是从水之就下讲的,是从继之者善也角度讲的。继之者善(继此生理者善)生生之谓矣。
天,以创生为道,继此生理。就是善。天创生万物都是善。
但是程浩认为应该从成之者性也讲。才说性时,就不是本性了。
——具体人的万物的本性,都有变化。生来清的水,不用沉淀,就是清的,生来浑浊的水,必须澄,才能变的澄清。这个变清的过程不是用清来换掉浊,而是就着浑浊加以改变(近思录研读这句话,一直有问题,应该二程集第一段话和此放一起看。)
说妄说幻的性都是不好的性,那你再去找一个好的性来,替换掉这个本性,你不能到外面去找一个好的本性去换掉现在这个本性。人的性就是这个样子的,如实的面对人的本质。程浩充分肯定了普通人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天地创造的生生不已的态度。
告子云:生之谓性,也可。这个命题其实没错,是告子的理解有问题,他认为牛之性马之性人之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不对的了。创造万物的生生之理,在继承和延续的过程中,这都是对的。无所谓善恶。寻其性之不失,是其道也。
人与物通说。修道之未教。
修道之未教……指人了,人有自反的意识,如果人的本性完全没有错失,如果完整的秉承了天的性,则不用修,如果性已失,则修之。天下善恶皆天理。但惑不及若如此。
第一点:生之未性,强调人和未性的,都是在保存的天地之道。
第二点: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恶都是对善的过或不及。(物没有过或不及)如果人能修之过或不及,天如何分辨它生出来的万物好与不好?不能的。
继之者善也,……
没有在背后预测复杂的东西,程浩讲的是简单直觉的,人容易有过或不及(恶),取决于“分”有人不尽分,则问题生生不绝。不是佛家那样在虚幻的东西后面找真实的东西。儒家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真实的,没有背后的预设和真实,没有现象背后的真实。强调“易简?”顺着天地生生不绝之道去承接。诶?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没有为什么啊……所以儒学是没有任何假设的,人背后有象,而是在生生不息的世界,从生生不息出发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这么看,其实邵雍有点强生事=。=
第五个部分,以觉言人,留待下次讲
以生意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