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没有普世价值,兼及我们如何评价政府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始于这篇在微博上传播的文章。人民大学教授:世界上没有普世价值 尤其是文中“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超越阶级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普世价值”,或者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某些人使劲鼓吹的“普世价值”,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普世”的,其实就是西式的价值、特别是美国式的价值。”这一段话,被直接放置在微博中,受到诸多网友一致讨伐。
这篇文章的写法很有策略性。在文章开篇和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都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和赞美,他用来驳斥相关论点的论据、援引的伟大人物,也都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并且频频引用“历史唯心主义”等等这些带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概念,以此置“普世价值”于必死之地。然而在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过程中,也流露出来部分并非“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论述,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客观上是合理的,并非是献媚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说法。所以对此文的分析和思考,也需要话分两头。
在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普世价值”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这个词是从“universal value”译过来的。译作“普世”,原文作者指出,这个称谓,是资产阶级对自己价值观的美化的称呼,它的实际意义是“西方价值观”或“资产阶级价值观”。同时,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十分诱惑人,指的是一种具有最广泛适应性的价值观——这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语言的空壳——任何一种看起来可以被放入“普世价值”这个篮子里的概念(例如博爱、自由,乃至美好、善良这些似乎绝对“褒义”的词汇),只具有非常抽象的共性,但在不同的人群、文化背景下,都有不同的具体意义和表现方式(包括”爱“都是如此,更何况民主、自由、平等这些观念呢?),因而也都不是”普世“的。如果我们把“普世价值”理解为一种对“西方价值”的美好称呼,那它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最广泛的普遍适应性的价值观”,它就不存在,只是是用来推广仅仅被某个人群分享的价值观的迷惑性武器——在这一点上,我赞同文章作者的观点。
所以,作者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典籍和概念,来证明西方语境下的“普世价值”是错的,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根本站不住脚。如果西方的价值体系(即他文中所指的”普世价值“)并不具备普遍的适应性,不具备永恒的正确性,那么,何以马克思主义就具备?你如何通过指证一个事物是”历史唯心主义“,就能够判定它是错的、不合理的?很显然,作者的逻辑,与他所批判的推行所谓“普世价值”的人的逻辑,没有任何区别。这一番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的努力,是可笑而没有意义的。文章逻辑说白了就是:西方价值观是错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因为我认为它是对的。为什么我认为它是对的,它就是对的?——因为它是普世的。——可是他的观点不就正是“普世价值不存在”吗?
这就是文章作者表现出他的策略性的地方。如果我们想通过反驳"不存在普世价值”这个观点,去反驳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我们就站在了一个很不利的位置。这篇长文被作为微博发出来、截取部分的时候,恰好截取的就是作者论述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西方价值、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的这一段,这说明大家都被作者的策略套牢了。他反复地证明一个本来就正确的东西是正确的(“没有普世价值”),这一点被证明得越充分,结论也就随之显得越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合理的),但仅仅只是“显得”。因为这个结论之所以错误,其原因恰恰在于:不存在普世价值。
同时,这篇文章提出“普世价值不存在”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指出来这只不过是西方价值观的自我美化手段,为什么会激起众人愤怒?为什么会实现潜在的为政府说好话的效果?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已经被西方价值观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洗脑。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文明的话语去批判现实中令我们感到不爽的一切事情。我们批判专制,是因为它不是民主;我们批判言论管制,因为它不是自由……最后我们说:这个政府太操蛋,因为它竟然拒绝接受普世价值。要知道,这可是普世价值!——如同作者反复证明一件本来就正确的事情是正确的一样,我们引入中西方对比,迅速接受“普世价值”这个概念,也不过是为了证明一件本来就不对的事情是不对的,为了使我们对政府的批判显得更正义,更有力量。反过来,如果证明“普世价值”不存在,也就证明了我们建立在中西方对比这个基础上的对政府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事情其实没有这么复杂。如果真有最普遍的共性,那就是吃喝拉撒的生存体验,是的,就是生存体验。一个政府需要被批判,不在于它够不够西方,仅仅在于,它有没有让公民过上好日子。公民不需要被抽象而复杂的知识武装起来才能表达”我是不是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如果批评中国政府在某件事情上没做好,一个人说”美国政府也没做好“,就无法实现对中国政府的辩护。同样地,如果我们说“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好”,也就并不意味着“照美国那样做就是好的”。就好比作者这篇文章,他这番貌似严密科学逻辑的论证,最后也只能被概括为“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西方的价值观没有普遍适应性,它不好,是错的。”而不论最后的逻辑怎么推衍,因为这个句子是以“我觉得”开头,所以没什么学术价值。从这个角度,这篇文章是一篇向主流意识形态献媚的文章,即:我觉得你们(即执政者)是对的。
最后附及一个和朋友讨论过程中引出来的问题。政府的具体行为,和政府所打的价值观旗帜,不是一回事。相对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乐于强调集体大于个人。单纯讨论这两种价值观孰优孰劣没有意义,这两种价值观都能够导向恶和善的行为,它们之间只有“区别”,没有“好坏”。政府在“集体大于个人”这个价值观旗帜下,所做的践踏个人的利益的事情(强制拆迁、强制堕胎等等),并不能证明“集体大于个人”就是坏的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政府行为,需要以具体的制度、措施来得到改善,在价值观上纠结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一些更为恶劣的政府行为在“集体大于个人”这个价值观下获得了表面的合理性,但其本质是牺牲了广大民众的利益来满足了个别群体的利益,政府,或者说统治者,在其中冒充了“集体”的代表,恰好和“集体大于个人”这个价值观相悖。
一言以蔽之,涉及具体问题的时候,还是具体分析比较靠谱。而三观建设,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如果让我来选最为普世的价值观,我会选佛教。在信奉基督教、信奉马克思主义、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眼里,这不是鬼扯吗?价值观之争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谁都说服不了谁。讨论政府行为的时候,尤其要和价值观的差异分开。
这篇文章的写法很有策略性。在文章开篇和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都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和赞美,他用来驳斥相关论点的论据、援引的伟大人物,也都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并且频频引用“历史唯心主义”等等这些带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概念,以此置“普世价值”于必死之地。然而在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过程中,也流露出来部分并非“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论述,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客观上是合理的,并非是献媚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说法。所以对此文的分析和思考,也需要话分两头。
在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普世价值”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这个词是从“universal value”译过来的。译作“普世”,原文作者指出,这个称谓,是资产阶级对自己价值观的美化的称呼,它的实际意义是“西方价值观”或“资产阶级价值观”。同时,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十分诱惑人,指的是一种具有最广泛适应性的价值观——这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语言的空壳——任何一种看起来可以被放入“普世价值”这个篮子里的概念(例如博爱、自由,乃至美好、善良这些似乎绝对“褒义”的词汇),只具有非常抽象的共性,但在不同的人群、文化背景下,都有不同的具体意义和表现方式(包括”爱“都是如此,更何况民主、自由、平等这些观念呢?),因而也都不是”普世“的。如果我们把“普世价值”理解为一种对“西方价值”的美好称呼,那它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最广泛的普遍适应性的价值观”,它就不存在,只是是用来推广仅仅被某个人群分享的价值观的迷惑性武器——在这一点上,我赞同文章作者的观点。
所以,作者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典籍和概念,来证明西方语境下的“普世价值”是错的,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根本站不住脚。如果西方的价值体系(即他文中所指的”普世价值“)并不具备普遍的适应性,不具备永恒的正确性,那么,何以马克思主义就具备?你如何通过指证一个事物是”历史唯心主义“,就能够判定它是错的、不合理的?很显然,作者的逻辑,与他所批判的推行所谓“普世价值”的人的逻辑,没有任何区别。这一番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的努力,是可笑而没有意义的。文章逻辑说白了就是:西方价值观是错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因为我认为它是对的。为什么我认为它是对的,它就是对的?——因为它是普世的。——可是他的观点不就正是“普世价值不存在”吗?
这就是文章作者表现出他的策略性的地方。如果我们想通过反驳"不存在普世价值”这个观点,去反驳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我们就站在了一个很不利的位置。这篇长文被作为微博发出来、截取部分的时候,恰好截取的就是作者论述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西方价值、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的这一段,这说明大家都被作者的策略套牢了。他反复地证明一个本来就正确的东西是正确的(“没有普世价值”),这一点被证明得越充分,结论也就随之显得越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合理的),但仅仅只是“显得”。因为这个结论之所以错误,其原因恰恰在于:不存在普世价值。
同时,这篇文章提出“普世价值不存在”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指出来这只不过是西方价值观的自我美化手段,为什么会激起众人愤怒?为什么会实现潜在的为政府说好话的效果?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已经被西方价值观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洗脑。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文明的话语去批判现实中令我们感到不爽的一切事情。我们批判专制,是因为它不是民主;我们批判言论管制,因为它不是自由……最后我们说:这个政府太操蛋,因为它竟然拒绝接受普世价值。要知道,这可是普世价值!——如同作者反复证明一件本来就正确的事情是正确的一样,我们引入中西方对比,迅速接受“普世价值”这个概念,也不过是为了证明一件本来就不对的事情是不对的,为了使我们对政府的批判显得更正义,更有力量。反过来,如果证明“普世价值”不存在,也就证明了我们建立在中西方对比这个基础上的对政府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事情其实没有这么复杂。如果真有最普遍的共性,那就是吃喝拉撒的生存体验,是的,就是生存体验。一个政府需要被批判,不在于它够不够西方,仅仅在于,它有没有让公民过上好日子。公民不需要被抽象而复杂的知识武装起来才能表达”我是不是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如果批评中国政府在某件事情上没做好,一个人说”美国政府也没做好“,就无法实现对中国政府的辩护。同样地,如果我们说“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好”,也就并不意味着“照美国那样做就是好的”。就好比作者这篇文章,他这番貌似严密科学逻辑的论证,最后也只能被概括为“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西方的价值观没有普遍适应性,它不好,是错的。”而不论最后的逻辑怎么推衍,因为这个句子是以“我觉得”开头,所以没什么学术价值。从这个角度,这篇文章是一篇向主流意识形态献媚的文章,即:我觉得你们(即执政者)是对的。
最后附及一个和朋友讨论过程中引出来的问题。政府的具体行为,和政府所打的价值观旗帜,不是一回事。相对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乐于强调集体大于个人。单纯讨论这两种价值观孰优孰劣没有意义,这两种价值观都能够导向恶和善的行为,它们之间只有“区别”,没有“好坏”。政府在“集体大于个人”这个价值观旗帜下,所做的践踏个人的利益的事情(强制拆迁、强制堕胎等等),并不能证明“集体大于个人”就是坏的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政府行为,需要以具体的制度、措施来得到改善,在价值观上纠结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一些更为恶劣的政府行为在“集体大于个人”这个价值观下获得了表面的合理性,但其本质是牺牲了广大民众的利益来满足了个别群体的利益,政府,或者说统治者,在其中冒充了“集体”的代表,恰好和“集体大于个人”这个价值观相悖。
一言以蔽之,涉及具体问题的时候,还是具体分析比较靠谱。而三观建设,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如果让我来选最为普世的价值观,我会选佛教。在信奉基督教、信奉马克思主义、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眼里,这不是鬼扯吗?价值观之争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情,谁都说服不了谁。讨论政府行为的时候,尤其要和价值观的差异分开。
-
Bitch,Im CE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9 19: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