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董老师
董老师是我高中最后一年的语文老师。除开学佛的老师之外,他是我这辈子惟一衷心景仰的老师。
教我们班之前,他是邻班的老师,常常见到。尔时他给我的印象是怪怪的,甚至有点不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举手投足却颇为扭捏,讲话的腔调、措辞也偏女性化。
但当你真正走近一个非常之人,你一定会很快被他由内而发的强大气场所吸引,而忽略他外在上所谓的种种不足,此理可征之于庄子笔下的哀骀它。听董老师的课,你会在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他的热情和真心,他对教育这个事是真的在乎;“老师”之于他,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天赋的使命。他真的爱学生,他真的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他真的想把关于人和人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告诉给你。
班上迷恋少女漫画的一个女生曾作花痴状道:“好喜欢上董老师的课,他的眼神太纯真了!”不知她说这话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双星记》还是《尼罗河的女儿》。老师确实是这般高尚纯洁的一个人,见到清洁工焚烧垃圾污染空气,他都会上前与其理论半天。
这个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这一点他当然清楚。他不可能像《春风化雨》中的基汀老师那样把学生带到野外或引入诗歌的圣殿(不止是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他内心的责任感也不允许——他知道,假设他让自己的学生变成小王子,那么小王子肯定就会有从童话世界跌落到这个泥泞人世间的一天,那个时候的痛楚,将会是小王子无法忍受的,所以他不能纵容这种不幸的事发生),说实话,他也没有太大必要那么做,因为他是那样一种自在的人——他绝对会维护自己心中认定的真善美,毫不妥协,但他又很懂得如何游刃于这个不那么美好的现实之中,他有本事就着语文课本上极其有限的材料而给你开显出无限的启迪。那些早已被我定义为无聊透顶的课文经他一讲,忽然变得不那么讨厌了。
他讲课极为深入细致,不会天南海北地添一些其他知识来打动你,只是按着课文的内容讲,但他偏就能把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变得异乎寻常地感人。听他的课,我时时被一股理想主义的激情感召着,那是一个青少年不太敢奢望能从课堂上得到的东西,然而又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年少轻狂的我显然不可能体察到老师的隐衷——我非但一点也不害怕成为小王子,反倒是暗自渴望跟枯槁的现实来个玉石俱焚,这种莽撞的反叛精神是我的英雄科特•柯本教给我的。直到许多年以后,我才终于明白胡适的那句话——“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毕业之后,也曾见过老师一面。当时,我路过十七中,巧遇一位女同学,问她干嘛去,她说去拜访董老师,我便跟着去了。原来老人家就住在十七中旁边的一栋平房里,还是像从前一样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应该是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师母人极和善。聊了半个钟左右,老师说如今退休了,闲得难受,有一个外国朋友邀请他去国外教汉语,他也挺想去的。不知后来成行与否。
其实,当时我很想请教一些人生的问题,或者谈一点文学,但竟没有说出口。或许,被老师慈祥的目光笼罩着的当下,我所有的欲求和疑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吧!他的神态器宇,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理解你,他信任你,你的一切在他这里都是被接纳的。
后话:此文写成,上网搜索老师名字,竟然找到了老师的博客!不胜欢喜!
教我们班之前,他是邻班的老师,常常见到。尔时他给我的印象是怪怪的,甚至有点不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举手投足却颇为扭捏,讲话的腔调、措辞也偏女性化。
但当你真正走近一个非常之人,你一定会很快被他由内而发的强大气场所吸引,而忽略他外在上所谓的种种不足,此理可征之于庄子笔下的哀骀它。听董老师的课,你会在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他的热情和真心,他对教育这个事是真的在乎;“老师”之于他,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天赋的使命。他真的爱学生,他真的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他真的想把关于人和人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告诉给你。
班上迷恋少女漫画的一个女生曾作花痴状道:“好喜欢上董老师的课,他的眼神太纯真了!”不知她说这话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双星记》还是《尼罗河的女儿》。老师确实是这般高尚纯洁的一个人,见到清洁工焚烧垃圾污染空气,他都会上前与其理论半天。
这个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这一点他当然清楚。他不可能像《春风化雨》中的基汀老师那样把学生带到野外或引入诗歌的圣殿(不止是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他内心的责任感也不允许——他知道,假设他让自己的学生变成小王子,那么小王子肯定就会有从童话世界跌落到这个泥泞人世间的一天,那个时候的痛楚,将会是小王子无法忍受的,所以他不能纵容这种不幸的事发生),说实话,他也没有太大必要那么做,因为他是那样一种自在的人——他绝对会维护自己心中认定的真善美,毫不妥协,但他又很懂得如何游刃于这个不那么美好的现实之中,他有本事就着语文课本上极其有限的材料而给你开显出无限的启迪。那些早已被我定义为无聊透顶的课文经他一讲,忽然变得不那么讨厌了。
他讲课极为深入细致,不会天南海北地添一些其他知识来打动你,只是按着课文的内容讲,但他偏就能把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变得异乎寻常地感人。听他的课,我时时被一股理想主义的激情感召着,那是一个青少年不太敢奢望能从课堂上得到的东西,然而又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年少轻狂的我显然不可能体察到老师的隐衷——我非但一点也不害怕成为小王子,反倒是暗自渴望跟枯槁的现实来个玉石俱焚,这种莽撞的反叛精神是我的英雄科特•柯本教给我的。直到许多年以后,我才终于明白胡适的那句话——“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毕业之后,也曾见过老师一面。当时,我路过十七中,巧遇一位女同学,问她干嘛去,她说去拜访董老师,我便跟着去了。原来老人家就住在十七中旁边的一栋平房里,还是像从前一样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应该是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师母人极和善。聊了半个钟左右,老师说如今退休了,闲得难受,有一个外国朋友邀请他去国外教汉语,他也挺想去的。不知后来成行与否。
其实,当时我很想请教一些人生的问题,或者谈一点文学,但竟没有说出口。或许,被老师慈祥的目光笼罩着的当下,我所有的欲求和疑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吧!他的神态器宇,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理解你,他信任你,你的一切在他这里都是被接纳的。
后话:此文写成,上网搜索老师名字,竟然找到了老师的博客!不胜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