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谈谈Higgs,谈谈诺贝尔奖,谈谈自己的现状,发发牢骚
Higgs拿了今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人估计都已经猜到了。2012年物理界的一件大事:Higgs Boson终于在LHC被发现。作为中国人,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和中微子振荡角theta_13的精确测量也是两件振奋人心的事。尤其是theta_13这件事,现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界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实我内心蛮期望这个也能问鼎诺贝尔奖的,不过还是挺悬的,毕竟意义没有刚发现中微子振荡那么大。
要说Higss的诺贝尔奖,是与CERN几代科学家十几年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LHC的实验证据,再美丽的理论也只能是假说,或者是一个纯数学的模型。还记得08年LHC第一次测试几个TeV质子束的时候,大小媒体也都争相炒作,把一些耸人听闻的概念搬向大众,不免引起了一些人的惊慌与遐想。据说有个人因为害怕LHC毁灭世界,事先了断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人怕撞出黑洞吞没地球而想阻止实验进行。试验进行了一段时间后LHC关了一段时间进行修整,我的一位友人还郑重其事地跟我讲这是上天的安排,不让人类撞出黑洞毁灭世界。但是,修整之后LHC还是照常运行,积累了几年的数据以后,CERN终于宣布发现了Higss Like Boson。这个说法还是比较保守的,因为那时候他们只说发现了个新玻色子很像Higgs粒子。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分析,科学家才正式开始使用Higgs Boson来形容这个新粒子。不过让人有点失望的是,除了Higss粒子意外,LHC居然什么新玩意都没有找到,一切似乎都在标准模型的描述之内。后来听说在次之后,做SUSY的人funding明显难拿了。做实验的呢,就继续千方百计的造更高能量的加速器,更精密的探测器,或更大束流的加速器,翻遍粒子物理的每个角落来寻找标准模型以外的物理现象。我呢,也是这个行列的一员。
虽然CERN的几千位科学家也为Higgs粒子的发现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诺贝尔奖却不能发给那么多人。有人讲:“诺贝尔奖总是发给提出理论的人,而那些做实验的都没有得到人们认可。”确实,竞争是残酷的,拿诺奖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那么没拿奖的人意义何在?问道这个问题的人,不妨先问一下:做科学的意义何在?拿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至少成为业内有名人士?自己写的书和文章广为流传?还有更低的目标吗?……我想说,如果谁想走做学术的道路,但是脑袋里追求的还是这些事情,那么最终是要失望。有人说做科学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我现在非常赞同,也感同身受。上面提到的那些意义,无外乎是把自己的意义建立在被别人的认可之上。或者说,自己的意义都是在跟别人比较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如果把这些当作意义,自己追求的尽头便是:无人之下,所有人之上。反过头来想想,这到底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还是一个荒唐、不切实际、以自我为中心的幻想呢?
这些年来,有一段对话一直被重复着。有人(npc)问:“你学什么的?”我说:“雪物理的,PhD第n年。”npc:“啊,好高深。具体哪方面呢?”我:“核物理。”npc:“这么厉害!以后去核电站工作吗?”(或者:“你会造原子弹了?”)我:“我刚才忘了讲了,我做的是核物理,一不做核弹,二不做核能。”npc:“那做什么啊?”我:“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形成……”npc:“听不懂了。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应用吧。这些都是研究宇宙万物基本相互作用的,是基础科学。不过我们设计的仪器,说不定会有点什么用途。”这时候,更刨根问底的npc会继续问:“那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有人说很多物理系研究生一半的时间在想自己为什么做物理,或者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位朋友在跟我参加我们实验室party的时候,也问了许多教授这个问题,包括我导师。或许我导师的回答并没让这位朋友满意,但导师的话对我来讲确实非常精妙:“.....Detectors, Fundamental Particles,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hysical quntities....THEY JUST MAKE SENSE TO ME!”就是这句话:“THEY JUST MAKE SENSE TO ME!”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东西已经成了自己的一部分,heart and mind。在你眼中的万事万物,除了表面上看到的之外,还总是要进一步想想这一切背后发生的是什么。所以呢,。。。
如果你仰望星空,除了寻找属于自己的星座外,还默默计算着眼睛看到的光是多少年前从星星发出来的,
如果这是你还想到了身上的所有原子核(碳、氧、氮、磷……)都是从很就很久以前的恒星中聚变产生的,而眼前的这些星星正在创造着这些物质
如果你还能意识到如果铍8的结合能比碳12的结合能再低那么一点或高那么一点,你我都不会存在
如果你在自己设计的探测器出了毛病,愿意废寝忘食的去找毛病,结果越找毛病越多,最后终于把什么东西弄坏了,含恨回家睡觉却一夜不得安寝
如果你在发现了哪里出了毛病,并且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一下子心情就舒畅了
如果你在奋战了几个月后终于看到了自己要观测的现象后,就找个没人的地方狂跳欢呼
如果你在听到别人说用微波炉加热的食品会影响脑电波时,能够胸有成竹的站出来说:“这是伪科学”
如果你在睡不着觉时,愿意想想标准模型和Higgs的理论,并赞叹一下Local Gauge Invariance是多么玄妙
那么,你就不用再为学物理找理由了。这些还不够吗?
但是呢,问你为啥学物理的人,恐怕领会不到这些。这也不奇怪,术业有专攻吗。我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看那些所谓的现代艺术,也是不懂,THEY DO NOT MAKE SENSE TO ME.但无论是谁,最好是尝试着去理解别人。就算不理解别人喜欢的内容,也可以理解别人热爱自己事业的心情吗。“我懂的,你喜欢物理就像我喜欢哈利波特一样。虽然有时候自己会被自己喜欢的东西所困扰,但这也很正常啊。实验做不出结果心烦,小天狼星布莱克死了也很让人痛心。有喜有忧才说明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嘛。”如果有人能把这样的话对我说,我估计就要热泪盈眶了。只可惜,平时听到的更多是“学物理以后能找到工作吗?”,“就算当教授了,挣那点钱能让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吗?”"现在你事业心强,以后你要养父母孩子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了。"另外,当我们不理解别人的时候,往往还会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定义别人。可能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功利的吧,人们理解问题也都是从“趋利”、“避害”的的角度出发。有人说会说做学术的真实目的是惧怕人际交往,只想呆在一个人际关系简单的环境中。有人会说当教授的都是只求小富不图大贵的没有进取心的人。我也有很多朋友说传教士热心宣教是因为多拉一个人入教就会从上帝那多领一份奖赏。这种例子还非常多。我不想多说这些评价与人家的初衷是多么多么背道而驰,只想建议大家,不要总用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别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我也承认,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好,以为自己的观点都很持久除非被说服,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这样。遇到比我还恪守逻辑的人,我也不太习惯。跟一位朋友讨论“昨天下没下雨是不是个几率问题”,我还是对他霸道的逻辑很不爽。
话说回来,人还是要吃饭的,收入的问题该面对还是要面对。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踏踏实实的看文章、做实验、分析数据、写paper,总不会没有出路。当然,路途难免遇到不测,是坚持还是变通,都因情况而定。但是,只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无论是一路向北还是曲线救国,在生活上多给予他人关心他人,最后都会有丰厚的收获。这,其实是个信仰问题。我们嘴上说的好,做个好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最高理想,衣食无忧是次要目标但是确实完成最高理想的重要保障。然而,生活中人们往往怕失去重要保障,而花上120%的经历去保证自己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能进一步享受,等这个保障终于得到了时,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去实现梦想了。梦想不都是这么失去的吗?忍耐、等待、希望、平和,这些精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真是越来越难以生存。
那么梦想又是啥?过去我们都被教导:“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或许在大学以前,这个是对的,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所谓梦想无外乎是多考几分,上个好学校。但是在大学以后,我们渐渐发现,能和别人比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比工资了。而如果自己把梦想限定在拿诺贝尔奖、当总统上,那么99.99%是会失望的。前年一次聚会中,遇见一位知名认识,他说:“世界上有5%是精英,剩下的95%都是为了那5%的人而做衬托的”。想成为精英是好的,但是如此贬低群众的价值,我并不认同。先不说他这5%是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毕竟能进入这个群体的是少数。当自己意识到有太多的事自己无法完成,太多人自己没有能力去比,那么如何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于意义呢?既不想为不可及的幻想做没必要的坚持,也不能为了衣食住行而疲于奔命。生命总是伴随着赞美于羡慕,也伴随着鄙夷于不屑,自己又要如何面对?这些都是睡不着觉的时候,值得想一想,说一说的事情。想通了一点,也就成长了一点。曾经我以为自己悟到了做人的真谛,现在越想,越觉得自己智慧的局限与渺小。大智慧,不得不去敬畏。
拿出几句中外名句来激励下自己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絆此生。
So in everything,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Let who have ears listen......
要说Higss的诺贝尔奖,是与CERN几代科学家十几年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LHC的实验证据,再美丽的理论也只能是假说,或者是一个纯数学的模型。还记得08年LHC第一次测试几个TeV质子束的时候,大小媒体也都争相炒作,把一些耸人听闻的概念搬向大众,不免引起了一些人的惊慌与遐想。据说有个人因为害怕LHC毁灭世界,事先了断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人怕撞出黑洞吞没地球而想阻止实验进行。试验进行了一段时间后LHC关了一段时间进行修整,我的一位友人还郑重其事地跟我讲这是上天的安排,不让人类撞出黑洞毁灭世界。但是,修整之后LHC还是照常运行,积累了几年的数据以后,CERN终于宣布发现了Higss Like Boson。这个说法还是比较保守的,因为那时候他们只说发现了个新玻色子很像Higgs粒子。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分析,科学家才正式开始使用Higgs Boson来形容这个新粒子。不过让人有点失望的是,除了Higss粒子意外,LHC居然什么新玩意都没有找到,一切似乎都在标准模型的描述之内。后来听说在次之后,做SUSY的人funding明显难拿了。做实验的呢,就继续千方百计的造更高能量的加速器,更精密的探测器,或更大束流的加速器,翻遍粒子物理的每个角落来寻找标准模型以外的物理现象。我呢,也是这个行列的一员。
虽然CERN的几千位科学家也为Higgs粒子的发现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诺贝尔奖却不能发给那么多人。有人讲:“诺贝尔奖总是发给提出理论的人,而那些做实验的都没有得到人们认可。”确实,竞争是残酷的,拿诺奖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那么没拿奖的人意义何在?问道这个问题的人,不妨先问一下:做科学的意义何在?拿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至少成为业内有名人士?自己写的书和文章广为流传?还有更低的目标吗?……我想说,如果谁想走做学术的道路,但是脑袋里追求的还是这些事情,那么最终是要失望。有人说做科学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我现在非常赞同,也感同身受。上面提到的那些意义,无外乎是把自己的意义建立在被别人的认可之上。或者说,自己的意义都是在跟别人比较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如果把这些当作意义,自己追求的尽头便是:无人之下,所有人之上。反过头来想想,这到底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还是一个荒唐、不切实际、以自我为中心的幻想呢?
这些年来,有一段对话一直被重复着。有人(npc)问:“你学什么的?”我说:“雪物理的,PhD第n年。”npc:“啊,好高深。具体哪方面呢?”我:“核物理。”npc:“这么厉害!以后去核电站工作吗?”(或者:“你会造原子弹了?”)我:“我刚才忘了讲了,我做的是核物理,一不做核弹,二不做核能。”npc:“那做什么啊?”我:“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形成……”npc:“听不懂了。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应用吧。这些都是研究宇宙万物基本相互作用的,是基础科学。不过我们设计的仪器,说不定会有点什么用途。”这时候,更刨根问底的npc会继续问:“那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有人说很多物理系研究生一半的时间在想自己为什么做物理,或者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位朋友在跟我参加我们实验室party的时候,也问了许多教授这个问题,包括我导师。或许我导师的回答并没让这位朋友满意,但导师的话对我来讲确实非常精妙:“.....Detectors, Fundamental Particles,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hysical quntities....THEY JUST MAKE SENSE TO ME!”就是这句话:“THEY JUST MAKE SENSE TO ME!”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东西已经成了自己的一部分,heart and mind。在你眼中的万事万物,除了表面上看到的之外,还总是要进一步想想这一切背后发生的是什么。所以呢,。。。
如果你仰望星空,除了寻找属于自己的星座外,还默默计算着眼睛看到的光是多少年前从星星发出来的,
如果这是你还想到了身上的所有原子核(碳、氧、氮、磷……)都是从很就很久以前的恒星中聚变产生的,而眼前的这些星星正在创造着这些物质
如果你还能意识到如果铍8的结合能比碳12的结合能再低那么一点或高那么一点,你我都不会存在
如果你在自己设计的探测器出了毛病,愿意废寝忘食的去找毛病,结果越找毛病越多,最后终于把什么东西弄坏了,含恨回家睡觉却一夜不得安寝
如果你在发现了哪里出了毛病,并且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一下子心情就舒畅了
如果你在奋战了几个月后终于看到了自己要观测的现象后,就找个没人的地方狂跳欢呼
如果你在听到别人说用微波炉加热的食品会影响脑电波时,能够胸有成竹的站出来说:“这是伪科学”
如果你在睡不着觉时,愿意想想标准模型和Higgs的理论,并赞叹一下Local Gauge Invariance是多么玄妙
那么,你就不用再为学物理找理由了。这些还不够吗?
但是呢,问你为啥学物理的人,恐怕领会不到这些。这也不奇怪,术业有专攻吗。我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看那些所谓的现代艺术,也是不懂,THEY DO NOT MAKE SENSE TO ME.但无论是谁,最好是尝试着去理解别人。就算不理解别人喜欢的内容,也可以理解别人热爱自己事业的心情吗。“我懂的,你喜欢物理就像我喜欢哈利波特一样。虽然有时候自己会被自己喜欢的东西所困扰,但这也很正常啊。实验做不出结果心烦,小天狼星布莱克死了也很让人痛心。有喜有忧才说明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嘛。”如果有人能把这样的话对我说,我估计就要热泪盈眶了。只可惜,平时听到的更多是“学物理以后能找到工作吗?”,“就算当教授了,挣那点钱能让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吗?”"现在你事业心强,以后你要养父母孩子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了。"另外,当我们不理解别人的时候,往往还会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定义别人。可能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功利的吧,人们理解问题也都是从“趋利”、“避害”的的角度出发。有人说会说做学术的真实目的是惧怕人际交往,只想呆在一个人际关系简单的环境中。有人会说当教授的都是只求小富不图大贵的没有进取心的人。我也有很多朋友说传教士热心宣教是因为多拉一个人入教就会从上帝那多领一份奖赏。这种例子还非常多。我不想多说这些评价与人家的初衷是多么多么背道而驰,只想建议大家,不要总用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别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我也承认,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好,以为自己的观点都很持久除非被说服,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这样。遇到比我还恪守逻辑的人,我也不太习惯。跟一位朋友讨论“昨天下没下雨是不是个几率问题”,我还是对他霸道的逻辑很不爽。
话说回来,人还是要吃饭的,收入的问题该面对还是要面对。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踏踏实实的看文章、做实验、分析数据、写paper,总不会没有出路。当然,路途难免遇到不测,是坚持还是变通,都因情况而定。但是,只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无论是一路向北还是曲线救国,在生活上多给予他人关心他人,最后都会有丰厚的收获。这,其实是个信仰问题。我们嘴上说的好,做个好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最高理想,衣食无忧是次要目标但是确实完成最高理想的重要保障。然而,生活中人们往往怕失去重要保障,而花上120%的经历去保证自己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能进一步享受,等这个保障终于得到了时,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去实现梦想了。梦想不都是这么失去的吗?忍耐、等待、希望、平和,这些精神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真是越来越难以生存。
那么梦想又是啥?过去我们都被教导:“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或许在大学以前,这个是对的,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所谓梦想无外乎是多考几分,上个好学校。但是在大学以后,我们渐渐发现,能和别人比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比工资了。而如果自己把梦想限定在拿诺贝尔奖、当总统上,那么99.99%是会失望的。前年一次聚会中,遇见一位知名认识,他说:“世界上有5%是精英,剩下的95%都是为了那5%的人而做衬托的”。想成为精英是好的,但是如此贬低群众的价值,我并不认同。先不说他这5%是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毕竟能进入这个群体的是少数。当自己意识到有太多的事自己无法完成,太多人自己没有能力去比,那么如何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于意义呢?既不想为不可及的幻想做没必要的坚持,也不能为了衣食住行而疲于奔命。生命总是伴随着赞美于羡慕,也伴随着鄙夷于不屑,自己又要如何面对?这些都是睡不着觉的时候,值得想一想,说一说的事情。想通了一点,也就成长了一点。曾经我以为自己悟到了做人的真谛,现在越想,越觉得自己智慧的局限与渺小。大智慧,不得不去敬畏。
拿出几句中外名句来激励下自己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絆此生。
So in everything,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Let who have ears listen......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