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速读笔记(二)
(二)叙述与电影形式
3、第三章 观众的活动
本章主要阐释观众的观影活动,理论上是感知-认知的解释,只涉及建构故事,不涉及观众的情感介入。
好,来了,波氏最主要的理论基石:认知心理学。P81-98建议通读。
首先来探讨构成理论吧,他说构成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主流。
观众的活动就是,感知——认知的过程,感知就是直观感受到的,感受到以后,先假设,然后借助自己的经验,匡正感知。我们肯定都是有视觉经验的吧。
我自己来举一个例子,看见了一个小的长羽毛的生物,视觉经验告诉我们这是鸟,如果是,那么这个经验加强,如果不是,那么经验修正,形成新的经验。
好了,他提出理论化的说辞了,这个经验叫做:图模,英文叫做schemata,图模就是一群经过组织的知识主导着我们做假设,图模主要有三种:
原型式:鸟的形象;
样板式:档案系统;
步骤式:骑自行车,学会了就不会忘,一辈子会。
所以啊,认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人们积极参与,有强烈能动性。构成理论就认为观影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操控着以下因素:
(1)感知能力:光线的明暗变化、动态的幻觉、以及特定的情境(影院观影周围黑暗让我们专心)
(2)先前的知识与经验:看电影之前就有一些知识,经验和知识不同的人当然“看到”的不同
(3)影片本身的内容与结构:影片提供的资料结构是叙事系统和风格系统,我们日常的经验总是事情是按先后顺序展开的,电影顺应我们这个图模,提示事情的先后顺序,然而,当叙事不是按照先后展开的,我们自己就会修正自己的图模,重新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故事。比如说吧,闪回这个东西本来没有,但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人们可能短暂吃惊,后来看着看着就习惯了,谁都能辨别这样一种图模。
然后,新现象就是,不断地给观众新鲜感,图模过时了就要创新,因为人家看腻了。
接下来,从这个出发,理解叙事:
我们对于叙事电影的理解来源于事件、地点、时间、因果关系这些图模,图模无法穷尽,所以大方向一般都有个样板图模,这个样板一旦建立了,就好办了,咨询不足时填充其他内容。
最常见的样板图模:“正典”的故事格式:场景及人物介绍——事件状况的解说——错综复杂的行动——继起的事件——结果——尾声。这个格式也可以改写为:场景加人物——目的——意图——结果——解决。
注意,正典模式是本书的一个关键点哦。
接下来,样板图模不够用了怎么办?步骤图模来了。
影片如果不是正典格式,那么观众就要调整预期,重新判断了,
有一种重要的步骤图模叫做“动机”:说明观众透过什么步骤来解释某个元素,其中:
成分动机:这个东西在故事中是否必要?
写实动机:“他就是像干出那种事的人!”
跨文本动机:类型的例子,出现枪战酒吧闹事儿马蹄就是西部片,不管这些有没有用写不写实
艺术动机:最少见,某些东西只是为了出现而出现。
应该好理解,就不举例了。
接下来,观众会形成一套稳定的假设,故事内容的暂时有所保留是促使观众进行假设的动力,事实上,看电影确实如此,他俩到底什么关系?他这样做为了什么?他接下来会做什么?当故事与我们的预期出现落差时,反而更会激发兴趣,急于知道接下来怎么样,所谓“走着瞧”策略。
好了,所以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文本开头对假设的建立非常重要;
其次,“延迟”对叙事很重要,就是有所保留,过段时间再揭示;
所以了,结论是什么,叙事电影的主要目标就在塑造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观众应用叙事图模来定义叙事事件,以因果、时间和空间的动机整合它们。
又及:不适当的图模应用影响影片的理解,比如,没有艺术电影的图模,怎么可能看懂《八部半》?影片有很多被误读的时候。
理论运用于实践:个案分析:《后窗》
前面说了那么一大堆有的没的,波德维尔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后窗,是理论的一个运用,包括正典格式、延迟、假设在片中的具体体现,很有说服力,写的超级详细,这个就不说了。
第三章完。
待续......
3、第三章 观众的活动
本章主要阐释观众的观影活动,理论上是感知-认知的解释,只涉及建构故事,不涉及观众的情感介入。
好,来了,波氏最主要的理论基石:认知心理学。P81-98建议通读。
首先来探讨构成理论吧,他说构成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主流。
观众的活动就是,感知——认知的过程,感知就是直观感受到的,感受到以后,先假设,然后借助自己的经验,匡正感知。我们肯定都是有视觉经验的吧。
我自己来举一个例子,看见了一个小的长羽毛的生物,视觉经验告诉我们这是鸟,如果是,那么这个经验加强,如果不是,那么经验修正,形成新的经验。
好了,他提出理论化的说辞了,这个经验叫做:图模,英文叫做schemata,图模就是一群经过组织的知识主导着我们做假设,图模主要有三种:
原型式:鸟的形象;
样板式:档案系统;
步骤式:骑自行车,学会了就不会忘,一辈子会。
所以啊,认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人们积极参与,有强烈能动性。构成理论就认为观影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操控着以下因素:
(1)感知能力:光线的明暗变化、动态的幻觉、以及特定的情境(影院观影周围黑暗让我们专心)
(2)先前的知识与经验:看电影之前就有一些知识,经验和知识不同的人当然“看到”的不同
(3)影片本身的内容与结构:影片提供的资料结构是叙事系统和风格系统,我们日常的经验总是事情是按先后顺序展开的,电影顺应我们这个图模,提示事情的先后顺序,然而,当叙事不是按照先后展开的,我们自己就会修正自己的图模,重新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故事。比如说吧,闪回这个东西本来没有,但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人们可能短暂吃惊,后来看着看着就习惯了,谁都能辨别这样一种图模。
然后,新现象就是,不断地给观众新鲜感,图模过时了就要创新,因为人家看腻了。
接下来,从这个出发,理解叙事:
我们对于叙事电影的理解来源于事件、地点、时间、因果关系这些图模,图模无法穷尽,所以大方向一般都有个样板图模,这个样板一旦建立了,就好办了,咨询不足时填充其他内容。
最常见的样板图模:“正典”的故事格式:场景及人物介绍——事件状况的解说——错综复杂的行动——继起的事件——结果——尾声。这个格式也可以改写为:场景加人物——目的——意图——结果——解决。
注意,正典模式是本书的一个关键点哦。
接下来,样板图模不够用了怎么办?步骤图模来了。
影片如果不是正典格式,那么观众就要调整预期,重新判断了,
有一种重要的步骤图模叫做“动机”:说明观众透过什么步骤来解释某个元素,其中:
成分动机:这个东西在故事中是否必要?
写实动机:“他就是像干出那种事的人!”
跨文本动机:类型的例子,出现枪战酒吧闹事儿马蹄就是西部片,不管这些有没有用写不写实
艺术动机:最少见,某些东西只是为了出现而出现。
应该好理解,就不举例了。
接下来,观众会形成一套稳定的假设,故事内容的暂时有所保留是促使观众进行假设的动力,事实上,看电影确实如此,他俩到底什么关系?他这样做为了什么?他接下来会做什么?当故事与我们的预期出现落差时,反而更会激发兴趣,急于知道接下来怎么样,所谓“走着瞧”策略。
好了,所以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文本开头对假设的建立非常重要;
其次,“延迟”对叙事很重要,就是有所保留,过段时间再揭示;
所以了,结论是什么,叙事电影的主要目标就在塑造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观众应用叙事图模来定义叙事事件,以因果、时间和空间的动机整合它们。
又及:不适当的图模应用影响影片的理解,比如,没有艺术电影的图模,怎么可能看懂《八部半》?影片有很多被误读的时候。
理论运用于实践:个案分析:《后窗》
前面说了那么一大堆有的没的,波德维尔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后窗,是理论的一个运用,包括正典格式、延迟、假设在片中的具体体现,很有说服力,写的超级详细,这个就不说了。
第三章完。
待续......
-
豆友186903495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0 22:33:07
-
奇了怪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7 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