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次游记1
上一次去成都的很多很多细节和事情不知道为什么我都记得特别的清楚。有一次激动发现居然能够从上飞机开始全部记起然后全部写下来。真奇怪。
于是这次我在火车上码了以下描述性的文字。。居然发现一篇不能够放完。。。ORZ
按照日期记录一下这次旅行的印象吧。严重剧透哈哈。。
第一天晚上去的是来福士广场,感觉比被宣传的要小并且紧凑。整个建筑体看起来有点略为敦厚?shinning的部分最突出就是闪亮的艺术装置了。还是不太明白为啥大哥对那个光庭有那么大期待。。在广场的角部可以透过塔楼的间隙看见成都延展的一排排的小区,如果是白天效果一定更清晰。广场夜晚灯光和水晶把整个气氛弄得挺浪漫的,人也不多不少,这样的体验有一点让我想起三里屯太古,都是可以游荡的商场外部空间吧。然而钻进商场,中庭里有了广场水景带来的波光粼粼,三个中庭分别取了三峡的名字,我觉得其实挺有想象力的哈哈。除了偶尔出现的弧线和斜柱子和偶而的桥,和其他的商场区别也不是很大,印象中最有特点的商场还是芳草地和三里屯了。还有世贸天阶的顶棚和南京水游城的中庭也很不错。
金沙遗址博物馆里 有一个方形建筑的圆中庭的上方是镂着太阳神鸟的图腾的巨大玻璃 圆中庭四周是封闭的黄色石材质感 通高4层的高度 从电梯下去 居然感觉到太阳神鸟像一种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图腾 如果是一块大的布或者彩画估计都难有这样的感觉?因为玻璃的性质使中庭的光和鸟的方向感一致了,而且地上还有鸟作为地面图案。。
西来古镇沿河增建 对古村落增建和景观建设这样的目的很感兴趣 也是第一次见到当代建筑师的参与 或许可以类比王澍中山御街?曾经看到临溪塔的照片感觉到刘回答的这个古老和现代的问题是非常地直面的,因为除了修修补补居然还在街道的对景建立了一个如此醒目的类似塔而又现代的建筑 但是当自己去登的时候却一点没有塔的感觉。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塔是苏州的北塔寺塔。它存在院子的最后端庭院,周围树木把它衬托地像一个中心,然而临溪塔就没有如此幸福的条件和地位了,虽然在小小的西来古镇到处都可以仰望着它,它好像就这样地出现在街的末端。进了室内看到了猜想中的电梯但没有开,于是我们登着不深的双跑楼梯上去了。直到顶层我们才出去外廊。整个过程太快了。不是登塔的节奏。塔的核心是幽黑而磨练人的意志的,同时还有偶尔能够感受到的室外的明亮的吸引。在北塔寺我似乎每一层都往外走了,一层一层上去感受到了俯瞰的苏州一点点变小,夕阳越来越红,风也在每一层越来越大。不知道北塔寺的塔有多高,但估计是因为外廊宽度之窄,我的印象觉得十分之高,只想顶风拍完照片便溜进塔内,但在塔内能够看到的景象是让人感觉到局限的,因为多边形塔的边本来窄,层高低,门洞拱形,我还隐约记得高一点的人都需要弯一下腰才能够出去,对了,还有一道门槛。也许还因为古建里的楼梯又矮又陡而且还是直跑,所以上下方向不同,可以从外边绕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西来的临溪塔给人的感受已经大不相同了,室内由于大面积的玻璃窗,明亮得很,顶层以下的外廊基本没看到有人驻足。双跑楼梯也无需转向。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是王澍,有没有可能去实现不符合当代(游)人尺度的极窄极陡的楼梯,和幽暗的核心,去创造所谓的传统情怀。会这样想,还是因为国美黄色大门打开后阴暗潮湿的走廊和艺圃里某处气霉味和幽暗惊人地相似。也许这就是刘和王的一些不同吧,刘用的是策略,而王要的是差异的世界。临溪塔无疑是西来增建的主角,成都人民对本土文化和风景的建设其实颇为用心,从每个区域完整用心的地图就可见一斑。西来沿岸的房子都经过了改造,改造后确实整齐现代,也看到建筑师用心选择的自然朴实的材料,但总是难以找到老房子身上那种和人的生活一起饱经沧桑的感觉。镇口的厕所是一个地道的景区厕所,唯一不足的就是有点黑,整个都很有自然气息,点个赞。这才是建筑师喵!
在玉林吃了一顿蜀九香,没能够到玉林南路上好好走走是挺遗憾的,不过估计是像望月湖那样年龄,同样开放和成片的小区吧。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租单车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骑的时间加起来很少。还是节省了很多时间。钟章印没有失望也没有很惊奇,有回音的圆中庭还是挺不错。博物馆的人也是不多不少,文革系列里樊的展品非常非常地丰富,一堆一堆地,和那个年代里的夸张气息也是吻合。张永和的桥就在钟章印对面,不过因为楼顶原本可以上去的路径都被关闭,作为桥的印象少了,虽然它确实跨在一条小溪上,然而坚实的体量却有一点阻蔽人的视线,暴露出的结构和彻底的竹模混凝土以及室内外统一铺陈地卵石地面,都透出一种自然粗旷的野性。抗震系列主旋律馆和樊建川用心收集的震撼日记简直就是太强烈的对比。前者高大空,却有一个沉静的缅怀空间,后者逼仄凌乱,作为日记的一天天的路线串联,偶而也出现尽头的房间。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经历地震后的样子都满目疮痍。可想而知与他们牵连着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这个词说起来简洁,生命意味着生活和人性。人性。
从日记部分出来是一个丰富异常的中庭,听说这个是李兴钢的作品。整个日记部分的体验都很浓烈,因为展览的尺度低矮狭小,阴暗而不幽深,能够在过程中偶而感觉到光亮,空间互相对望也能够看到展品的展示,最后这个大的中庭空间还算是一个让人能够停一会思考的空间。只是缅怀区在中庭之后太靠近出口,只是一个小庭院的感觉,头像的颜色还是金黄,和主旋律馆的缅怀区还是差了许多。最后我看了留言本。大家用各种手写的字体,感谢樊建川。感谢生命。当时忘记去找胡慧珊纪念馆。抗战区都是老教授们的场地了,烦说不屈战俘馆改变了他对程泰宁的看法,因为之前去过的浙江省美术馆灰常令他失望。
从安仁坐车回来在我的坚持下去了春熙路哈哈,找到了有名的苍蝇馆子雨田,里面的服务员真的是打仗一样地忙碌啊。点个赞,那种氛围其实就像海口府城的优秀牛腩饭哈哈。好久不见的春熙路又在向外扩展啦,从地铁口出来就是一个宽阔的步行街口,九龙仓投资的商场还在建,估计建完了这一线就更加明亮了。春熙路和各个城市的步行街有一点区别,不管是北京王府井重庆解放碑上海南京路甚至长沙黄兴路都是一条直线开出的步行街,但是春熙路是一个被延展了的步行街区,其实还挺好奇这个区域内的大商场的停车都是怎样开进去的。步行街的业态不受到步行的限制,好像比较难能可贵?
(未完...)
于是这次我在火车上码了以下描述性的文字。。居然发现一篇不能够放完。。。ORZ
按照日期记录一下这次旅行的印象吧。严重剧透哈哈。。
第一天晚上去的是来福士广场,感觉比被宣传的要小并且紧凑。整个建筑体看起来有点略为敦厚?shinning的部分最突出就是闪亮的艺术装置了。还是不太明白为啥大哥对那个光庭有那么大期待。。在广场的角部可以透过塔楼的间隙看见成都延展的一排排的小区,如果是白天效果一定更清晰。广场夜晚灯光和水晶把整个气氛弄得挺浪漫的,人也不多不少,这样的体验有一点让我想起三里屯太古,都是可以游荡的商场外部空间吧。然而钻进商场,中庭里有了广场水景带来的波光粼粼,三个中庭分别取了三峡的名字,我觉得其实挺有想象力的哈哈。除了偶尔出现的弧线和斜柱子和偶而的桥,和其他的商场区别也不是很大,印象中最有特点的商场还是芳草地和三里屯了。还有世贸天阶的顶棚和南京水游城的中庭也很不错。
金沙遗址博物馆里 有一个方形建筑的圆中庭的上方是镂着太阳神鸟的图腾的巨大玻璃 圆中庭四周是封闭的黄色石材质感 通高4层的高度 从电梯下去 居然感觉到太阳神鸟像一种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图腾 如果是一块大的布或者彩画估计都难有这样的感觉?因为玻璃的性质使中庭的光和鸟的方向感一致了,而且地上还有鸟作为地面图案。。
![]() |
楼梯上的快得连室内照片也没拍 |
![]() |
西来古镇沿河增建 对古村落增建和景观建设这样的目的很感兴趣 也是第一次见到当代建筑师的参与 或许可以类比王澍中山御街?曾经看到临溪塔的照片感觉到刘回答的这个古老和现代的问题是非常地直面的,因为除了修修补补居然还在街道的对景建立了一个如此醒目的类似塔而又现代的建筑 但是当自己去登的时候却一点没有塔的感觉。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塔是苏州的北塔寺塔。它存在院子的最后端庭院,周围树木把它衬托地像一个中心,然而临溪塔就没有如此幸福的条件和地位了,虽然在小小的西来古镇到处都可以仰望着它,它好像就这样地出现在街的末端。进了室内看到了猜想中的电梯但没有开,于是我们登着不深的双跑楼梯上去了。直到顶层我们才出去外廊。整个过程太快了。不是登塔的节奏。塔的核心是幽黑而磨练人的意志的,同时还有偶尔能够感受到的室外的明亮的吸引。在北塔寺我似乎每一层都往外走了,一层一层上去感受到了俯瞰的苏州一点点变小,夕阳越来越红,风也在每一层越来越大。不知道北塔寺的塔有多高,但估计是因为外廊宽度之窄,我的印象觉得十分之高,只想顶风拍完照片便溜进塔内,但在塔内能够看到的景象是让人感觉到局限的,因为多边形塔的边本来窄,层高低,门洞拱形,我还隐约记得高一点的人都需要弯一下腰才能够出去,对了,还有一道门槛。也许还因为古建里的楼梯又矮又陡而且还是直跑,所以上下方向不同,可以从外边绕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西来的临溪塔给人的感受已经大不相同了,室内由于大面积的玻璃窗,明亮得很,顶层以下的外廊基本没看到有人驻足。双跑楼梯也无需转向。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是王澍,有没有可能去实现不符合当代(游)人尺度的极窄极陡的楼梯,和幽暗的核心,去创造所谓的传统情怀。会这样想,还是因为国美黄色大门打开后阴暗潮湿的走廊和艺圃里某处气霉味和幽暗惊人地相似。也许这就是刘和王的一些不同吧,刘用的是策略,而王要的是差异的世界。临溪塔无疑是西来增建的主角,成都人民对本土文化和风景的建设其实颇为用心,从每个区域完整用心的地图就可见一斑。西来沿岸的房子都经过了改造,改造后确实整齐现代,也看到建筑师用心选择的自然朴实的材料,但总是难以找到老房子身上那种和人的生活一起饱经沧桑的感觉。镇口的厕所是一个地道的景区厕所,唯一不足的就是有点黑,整个都很有自然气息,点个赞。这才是建筑师喵!
![]() |
去年夏天在苏州北寺塔 |
![]() |
因为室内太黑。。貌似也没拍里面。。 |
在玉林吃了一顿蜀九香,没能够到玉林南路上好好走走是挺遗憾的,不过估计是像望月湖那样年龄,同样开放和成片的小区吧。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租单车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骑的时间加起来很少。还是节省了很多时间。钟章印没有失望也没有很惊奇,有回音的圆中庭还是挺不错。博物馆的人也是不多不少,文革系列里樊的展品非常非常地丰富,一堆一堆地,和那个年代里的夸张气息也是吻合。张永和的桥就在钟章印对面,不过因为楼顶原本可以上去的路径都被关闭,作为桥的印象少了,虽然它确实跨在一条小溪上,然而坚实的体量却有一点阻蔽人的视线,暴露出的结构和彻底的竹模混凝土以及室内外统一铺陈地卵石地面,都透出一种自然粗旷的野性。抗震系列主旋律馆和樊建川用心收集的震撼日记简直就是太强烈的对比。前者高大空,却有一个沉静的缅怀空间,后者逼仄凌乱,作为日记的一天天的路线串联,偶而也出现尽头的房间。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经历地震后的样子都满目疮痍。可想而知与他们牵连着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这个词说起来简洁,生命意味着生活和人性。人性。
![]() |
![]() |
从日记部分出来是一个丰富异常的中庭,听说这个是李兴钢的作品。整个日记部分的体验都很浓烈,因为展览的尺度低矮狭小,阴暗而不幽深,能够在过程中偶而感觉到光亮,空间互相对望也能够看到展品的展示,最后这个大的中庭空间还算是一个让人能够停一会思考的空间。只是缅怀区在中庭之后太靠近出口,只是一个小庭院的感觉,头像的颜色还是金黄,和主旋律馆的缅怀区还是差了许多。最后我看了留言本。大家用各种手写的字体,感谢樊建川。感谢生命。当时忘记去找胡慧珊纪念馆。抗战区都是老教授们的场地了,烦说不屈战俘馆改变了他对程泰宁的看法,因为之前去过的浙江省美术馆灰常令他失望。
从安仁坐车回来在我的坚持下去了春熙路哈哈,找到了有名的苍蝇馆子雨田,里面的服务员真的是打仗一样地忙碌啊。点个赞,那种氛围其实就像海口府城的优秀牛腩饭哈哈。好久不见的春熙路又在向外扩展啦,从地铁口出来就是一个宽阔的步行街口,九龙仓投资的商场还在建,估计建完了这一线就更加明亮了。春熙路和各个城市的步行街有一点区别,不管是北京王府井重庆解放碑上海南京路甚至长沙黄兴路都是一条直线开出的步行街,但是春熙路是一个被延展了的步行街区,其实还挺好奇这个区域内的大商场的停车都是怎样开进去的。步行街的业态不受到步行的限制,好像比较难能可贵?
(未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