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林加斯与立陶宛室内音乐会----记我所参加的第一次现场古典音乐会有感
在我听完古典音乐会后,直到次日,我整个人仍处于由于身体分泌的各种复杂的化学物质所导致的兴奋作用之中....... 听过之后,我思考了一些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世界级的指挥家是怎样的人?古典音乐到底是在听什么?
我喜欢音乐,各种载体的音乐,其中也有不少古典音乐。因为一直听别人说:听古典音乐即使音源再好,也比不上现场音乐会给人的感觉。正好此次假期有这个机会,所以就买了张音乐会的票。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今天的音乐会是一个享有盛名的世界级指挥家、演奏家来进行指挥。仅仅是出于个人可能比较倾向于去听柴可夫斯基和莫扎特的作品而已。
我是在国家大剧院听的这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会举行很多种类型的演出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欣赏,有4个演出场所,分别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音乐会自然在音乐厅上演,进入后可以拿到一本介绍本次音乐会的宣传册。整个音乐厅的座椅、走道均是回音效果优秀的木制的,过道较窄。天花板是沙石质波浪形状的,整个音乐厅有两层,我坐在正对演奏场地的第二层。远处是一个巨大的风琴。整个场地大概能容纳七八百人。场地的条件大概就是如此了。
演奏开始了,我想说整个演奏过程可能有点类似享受一顿大餐-------上餐的顺序很有讲究,为了追求顾客音乐体验的享受极致。
开始为安东·阿连斯基的柴可夫斯基主题变奏曲 作品35a,定下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基调。这时各位的注意力可能还未能完全投入进行音乐的享受之中。通过此曲来先认识室内古典与大型古典乐团的差别。
然后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所著的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大提琴与弦乐队版本),指挥用大提琴演奏的表达该曲目的 苦涩、阴郁、愤懑、呜咽的情感。整体注重抒情。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仿佛指挥在告诉大家“注意倾听音乐中的情感”。
接着是法兰兹·约瑟夫·海顿 的 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该曲也是先是一个揭示主题的奏鸣曲开始、然后转为愉快、闲适的柔板,最后转向活泼的快板。指挥通过精湛的大提琴演奏,将作曲家的才华完美的表现出来,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结束后现场涌现出热烈的掌声。
中场休息之后,演奏的曲目是20世纪作曲家 拉蜜塔·塞尔斯特的沉痛的哀痛,本曲的主题风格是,晦涩及沉思。
最后,是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回到古典风格的王道路线上。起着对整场演奏的总结作用。
演出曲目结束后,听众响起热烈的掌声,音乐会很成功。指挥加演了几首额外曲目,以热情来回报现场听众的热情,并表示谢意。
其实,开头的那两个问题是有同一个解释的:为何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典音乐会经久不衰?因为,那时的教育并非如当今工业式的量产教育。每个人抒发、创作的过程较为自由而富有个性。所以作曲家可以透过作品,能展现出,非常纯粹的感情:热情、晦涩、郁闷、哀悼等等。而那些世界级大师也都是通过拜师名师来继承、传承那种个性、传统、纯粹的技巧及精神。这可能无法用哪种标准去衡量,也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去通过感染来传承。这一点,可能是国内10级标准化出来的“产品”,以及人云亦云,和消灭“特异性”的社会大环境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而作为一个大提琴演奏家,在表现力与感染力方面上的准确把握,更使得他作为一个指挥家,能指挥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作品。数百年前,杰出的作曲家创作出纯粹的作品,通过纯粹教育出的指挥家完美演绎。来向听众诠释他所理解的作曲家想展现的纯粹情感:愉快、闲适、哀悼、晦涩纠结等等。古典音乐欣赏的就是这种纯粹吧。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再次参加这样的音乐会。
![]() |
我喜欢音乐,各种载体的音乐,其中也有不少古典音乐。因为一直听别人说:听古典音乐即使音源再好,也比不上现场音乐会给人的感觉。正好此次假期有这个机会,所以就买了张音乐会的票。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今天的音乐会是一个享有盛名的世界级指挥家、演奏家来进行指挥。仅仅是出于个人可能比较倾向于去听柴可夫斯基和莫扎特的作品而已。
我是在国家大剧院听的这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会举行很多种类型的演出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欣赏,有4个演出场所,分别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音乐会自然在音乐厅上演,进入后可以拿到一本介绍本次音乐会的宣传册。整个音乐厅的座椅、走道均是回音效果优秀的木制的,过道较窄。天花板是沙石质波浪形状的,整个音乐厅有两层,我坐在正对演奏场地的第二层。远处是一个巨大的风琴。整个场地大概能容纳七八百人。场地的条件大概就是如此了。
演奏开始了,我想说整个演奏过程可能有点类似享受一顿大餐-------上餐的顺序很有讲究,为了追求顾客音乐体验的享受极致。
开始为安东·阿连斯基的柴可夫斯基主题变奏曲 作品35a,定下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基调。这时各位的注意力可能还未能完全投入进行音乐的享受之中。通过此曲来先认识室内古典与大型古典乐团的差别。
然后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所著的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大提琴与弦乐队版本),指挥用大提琴演奏的表达该曲目的 苦涩、阴郁、愤懑、呜咽的情感。整体注重抒情。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仿佛指挥在告诉大家“注意倾听音乐中的情感”。
接着是法兰兹·约瑟夫·海顿 的 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该曲也是先是一个揭示主题的奏鸣曲开始、然后转为愉快、闲适的柔板,最后转向活泼的快板。指挥通过精湛的大提琴演奏,将作曲家的才华完美的表现出来,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结束后现场涌现出热烈的掌声。
中场休息之后,演奏的曲目是20世纪作曲家 拉蜜塔·塞尔斯特的沉痛的哀痛,本曲的主题风格是,晦涩及沉思。
最后,是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回到古典风格的王道路线上。起着对整场演奏的总结作用。
演出曲目结束后,听众响起热烈的掌声,音乐会很成功。指挥加演了几首额外曲目,以热情来回报现场听众的热情,并表示谢意。
其实,开头的那两个问题是有同一个解释的:为何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典音乐会经久不衰?因为,那时的教育并非如当今工业式的量产教育。每个人抒发、创作的过程较为自由而富有个性。所以作曲家可以透过作品,能展现出,非常纯粹的感情:热情、晦涩、郁闷、哀悼等等。而那些世界级大师也都是通过拜师名师来继承、传承那种个性、传统、纯粹的技巧及精神。这可能无法用哪种标准去衡量,也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去通过感染来传承。这一点,可能是国内10级标准化出来的“产品”,以及人云亦云,和消灭“特异性”的社会大环境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而作为一个大提琴演奏家,在表现力与感染力方面上的准确把握,更使得他作为一个指挥家,能指挥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作品。数百年前,杰出的作曲家创作出纯粹的作品,通过纯粹教育出的指挥家完美演绎。来向听众诠释他所理解的作曲家想展现的纯粹情感:愉快、闲适、哀悼、晦涩纠结等等。古典音乐欣赏的就是这种纯粹吧。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再次参加这样的音乐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