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衡才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管人类对均衡发展与均衡分配抱以多大的期望和热情,甚至错把与之对应的“结果平等”推高到人类至高无上的理想和道德层面加以狂热追求,我们不得不发现并
且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现实是:从个体到企业,到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的一切竞争都是积极主动朝着不均衡掌握和分配资源的方向去努
力的,离开了不均衡,竞争将不可能发生,人类的进步动力消失,社会陷入一潭死水和贫穷落后的状态中无以自拔。
每一个个体向着人类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努力其实从娘胎中就已经开始:做父母的竭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营养、请更好的老师、进更好的学校,目的就是提
高孩子未来的竞争力。而竞争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这几乎不仅是人类的本能,而且是整个地球生物界的本能。如果竞争的最终结果还是
资源均占,那么人为什么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图注:如果竞争的最终结果还是资源均占,那么人为什么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图片来自网络。)
2013年7、8月间,正值暑假,我所居住的小区旁城郊村拆迁正式启动,借着这个机会,我带着即将上高三的儿子在乱砖碎瓦间实地考察,透过残砖瓦砾和残砖
瓦砾间一栋栋赫然触目的待拆新楼,我和他通过这个500户左右的拆迁个案一起分析各种拆迁补偿政策的取舍和维护公平秩序之艰难。
这个村庄的拆迁说了至少十年以上了,但从来都是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等到终于要启动的半年前,突然看见有不少人家开始大兴土木,不久,以往几乎都是平房的村
庄突然冒出十几甚或几十栋三层左右的楼房!我们在一片废墟中看到那些未拆的房子,基本上就是后来加盖升高的,当地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专门为了获得更多拆迁补
偿而建。最夸张的是有一栋楼,占地不小,建了三层半,每层建了足足十大间,以每间20平米估算,三层半至少六七百平米,如果按一平米就地补偿一平米计,当
时当地房价已经高达2万元一平米,这户人家至少能得拆迁补偿款一千多万元,而他的房屋造价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显然,如果按房屋实际面积来补偿,对于那些不临时加盖房屋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理想的也是比较公平的办法,是按住房的原有面积来补偿,因为拆迁
本身就是对原有财产的征收,针对的是财产。但是要认定住房原有面积非常困难,尤其是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一直处在不明晰或者不够明晰的状态,虽然当地村民和村
干部也许对情况了如指掌,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说真话得罪乡邻,很多时候具体的谈判就会留给一个也许对村里情况完全不了解的开发商。因此,开发商将陷入巨大的
信息不对称中。
这个村庄最后的拆迁补偿模式令我感到惊奇,但他们却真实地得以推行,至少看来大部分村民是认同这个拆迁补偿方案的,除了那些突击加盖的建筑突兀地立在废墟
中。这个拆迁补偿方案是这样的:按户口补偿而不是按财产补偿,每个当地户口补偿50平米住房,约略相当于市价100万元。安置房就在不远处的远洋一方。那
些房子已经盖好,很多人就直接搬进去了。有一户人家,房子很大,却只有两个户口,只补到了100平米房子,他们不愿意纠缠,也接受了这个条件。另有一户人
家,原本房子很小,却有7个户口,一下子从穷人跃入富人行列,获得350平米住房,市价至少在700万元以上。
这种拆迁补偿方案,从补偿公平的角度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它无意中实现的是“劫富济贫”,那些相对富裕的人家,往往房子比较大同时也许孩子们比较有出息,户口迁出的就多;那些相对贫穷的人家,往往房子比较小同时能够外出闯天下的就少,户口迁出的也少。
而如果按原本较为公平的按原有住房面积进行拆迁补偿的方式,则越是有钱的人家越有可能临时加盖房屋,这样则会形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格局,形成另一种不公平。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面对拆迁这么一件极为具体的事情,个体的努力都不是倾向于更公平而是有条件的人在尽量争取获得更多不均衡的补偿款!而真正的公平殊难实现。
个体竞争如此,作为世界上最基本竞争单元的企业竞争也是如此。离开了不均衡发展,企业进入“均衡”状态,竞争将不复存在。许小年教授在《市场失灵了吗?》一文中写道:
“根据标准教科书,‘完全竞争’保证了市场的有效性。所谓‘完全竞争’需要诸多的前提假设,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四项:(1)相同的产品;(2)众多的小厂
家,每一家的产量如此之小,以至于没有一家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3)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4)完美和对称的信息。阿罗和迪布鲁从数学上证明,
满足这些条件的市场是‘最优’的,由这样的市场配置资源,可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两人因这项证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完全竞争’的信奉者眼中,垄断和操纵价格是竞争的大敌,必须彻底排除,才能创造一个理想的竞争环境。黑板经济学家不知道,现实中的竞争正是以垄断和
价格‘操纵’为手段的,正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如笔者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没有‘垄断’和‘价格操纵’就不可能有竞争。
“正像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所指出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完全没有竞争。哈耶克问道,如果企业像假设(1)所描述的那样,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那
么它们用什么来竞争呢?靠什么来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呢?现实中的企业靠差异化而不是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差异化的目的是形成暂时的和局部的垄断,从
而获得暂时的和局部的定价能力,将自家产品的价格定得高于行业平均,以赚取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如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现实中的竞争以否定假设(1)为前
提,并且必然走向否定假设(2),企业不会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总要试图‘操纵’价格。
“现实中的企业也不可能接受假设(4)。用通俗的语言讲,完美和对称信息的市场就是没有任何商业秘密的市场,企业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苹果公司知
道三星的技术,三星掌握苹果手机的所有产品细节。在这样的假想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完全消失,剩下的只是相互抄袭而已,甚至连抄袭也进行不下去。当商
业秘密全部公开时,没有人会去做研发和创新,因为创新将很快被仿制,创新者无法回收研发投资,新产品和新技术就此绝迹,去抄谁的?又去抄什么呢?
“创新原本是为了推出其他厂家没有的独特产品,以便获得局部和短期的垄断定价权和垄断利润,如我们上面刚刚讨论过的那样。创新者会通过申请专利和内部控
制,千方百计地保守秘密,保密时间越长,赚取利润越多,保密或者制造不对称信息是竞争的必要手段,而‘完全竞争’所假设的充分和对称的信息恰恰破坏了竞
争,使竞争成为不必要和不可能。厂家保密就是人为设置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竞争’的假设(3)——不存在进入和
退出壁垒——也不成立了。
“竞争给了企业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停滞不前的企业会被淘汰,而持续创新的公司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消费者的收益则是性能日新月异的产品。尽管在这个双赢的
博弈过程中,市场几乎总是偏离了那个‘完全竞争’的‘最优境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判断标准吗?”
信奉“城市区域均衡发展”的人们,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否定竞争,它的前提需要建立在政府完全掌握所有资源这一理论假设上。但是既然政府掌握所有资源,并且可
以按人均平等地分配资源,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呢?而即使在历史上只有过一次短暂实验的完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社会资
源,而它导致的全社会共同贫穷与落后,已经使得政府自身也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再度开放市场和竞争。此其一。
其二,如果政府可以掌握所有资源,并且可以按人均平等地分配资源和进行城市化建设,那么,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将不复存在,城市政府有必要通过降低税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等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吗?当然是毫无必要的。那样的话,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怎样不长进的政府?
第三,即使上述两点都能轻易实现,信奉“城市区域均衡发展”的人们,仍然无法改变一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事实:即使是同样的人均资源,人口越聚集,资源利用的效率会越高,产出也越高。同时,由于人口聚集,产生出的就业机会也会倍增!
结论:你永远无法改变人口越来越向局部区域不均衡集中的趋势,你永远无法改变人口越集中、资源消耗越低、社会分工越细、就业机会越多、财富产出越高的趋
势。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要向大城市投降,向大城市俯首称臣!而这个趋势,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也是人与自然和解、和谐的大趋势!(/童大焕)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6976.html
且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现实是:从个体到企业,到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的一切竞争都是积极主动朝着不均衡掌握和分配资源的方向去努
力的,离开了不均衡,竞争将不可能发生,人类的进步动力消失,社会陷入一潭死水和贫穷落后的状态中无以自拔。
每一个个体向着人类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努力其实从娘胎中就已经开始:做父母的竭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营养、请更好的老师、进更好的学校,目的就是提
高孩子未来的竞争力。而竞争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这几乎不仅是人类的本能,而且是整个地球生物界的本能。如果竞争的最终结果还是
资源均占,那么人为什么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图注:如果竞争的最终结果还是资源均占,那么人为什么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图片来自网络。)
2013年7、8月间,正值暑假,我所居住的小区旁城郊村拆迁正式启动,借着这个机会,我带着即将上高三的儿子在乱砖碎瓦间实地考察,透过残砖瓦砾和残砖
瓦砾间一栋栋赫然触目的待拆新楼,我和他通过这个500户左右的拆迁个案一起分析各种拆迁补偿政策的取舍和维护公平秩序之艰难。
这个村庄的拆迁说了至少十年以上了,但从来都是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等到终于要启动的半年前,突然看见有不少人家开始大兴土木,不久,以往几乎都是平房的村
庄突然冒出十几甚或几十栋三层左右的楼房!我们在一片废墟中看到那些未拆的房子,基本上就是后来加盖升高的,当地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专门为了获得更多拆迁补
偿而建。最夸张的是有一栋楼,占地不小,建了三层半,每层建了足足十大间,以每间20平米估算,三层半至少六七百平米,如果按一平米就地补偿一平米计,当
时当地房价已经高达2万元一平米,这户人家至少能得拆迁补偿款一千多万元,而他的房屋造价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显然,如果按房屋实际面积来补偿,对于那些不临时加盖房屋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理想的也是比较公平的办法,是按住房的原有面积来补偿,因为拆迁
本身就是对原有财产的征收,针对的是财产。但是要认定住房原有面积非常困难,尤其是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一直处在不明晰或者不够明晰的状态,虽然当地村民和村
干部也许对情况了如指掌,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说真话得罪乡邻,很多时候具体的谈判就会留给一个也许对村里情况完全不了解的开发商。因此,开发商将陷入巨大的
信息不对称中。
这个村庄最后的拆迁补偿模式令我感到惊奇,但他们却真实地得以推行,至少看来大部分村民是认同这个拆迁补偿方案的,除了那些突击加盖的建筑突兀地立在废墟
中。这个拆迁补偿方案是这样的:按户口补偿而不是按财产补偿,每个当地户口补偿50平米住房,约略相当于市价100万元。安置房就在不远处的远洋一方。那
些房子已经盖好,很多人就直接搬进去了。有一户人家,房子很大,却只有两个户口,只补到了100平米房子,他们不愿意纠缠,也接受了这个条件。另有一户人
家,原本房子很小,却有7个户口,一下子从穷人跃入富人行列,获得350平米住房,市价至少在700万元以上。
这种拆迁补偿方案,从补偿公平的角度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它无意中实现的是“劫富济贫”,那些相对富裕的人家,往往房子比较大同时也许孩子们比较有出息,户口迁出的就多;那些相对贫穷的人家,往往房子比较小同时能够外出闯天下的就少,户口迁出的也少。
而如果按原本较为公平的按原有住房面积进行拆迁补偿的方式,则越是有钱的人家越有可能临时加盖房屋,这样则会形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格局,形成另一种不公平。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面对拆迁这么一件极为具体的事情,个体的努力都不是倾向于更公平而是有条件的人在尽量争取获得更多不均衡的补偿款!而真正的公平殊难实现。
个体竞争如此,作为世界上最基本竞争单元的企业竞争也是如此。离开了不均衡发展,企业进入“均衡”状态,竞争将不复存在。许小年教授在《市场失灵了吗?》一文中写道:
“根据标准教科书,‘完全竞争’保证了市场的有效性。所谓‘完全竞争’需要诸多的前提假设,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四项:(1)相同的产品;(2)众多的小厂
家,每一家的产量如此之小,以至于没有一家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3)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4)完美和对称的信息。阿罗和迪布鲁从数学上证明,
满足这些条件的市场是‘最优’的,由这样的市场配置资源,可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两人因这项证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完全竞争’的信奉者眼中,垄断和操纵价格是竞争的大敌,必须彻底排除,才能创造一个理想的竞争环境。黑板经济学家不知道,现实中的竞争正是以垄断和
价格‘操纵’为手段的,正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如笔者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没有‘垄断’和‘价格操纵’就不可能有竞争。
“正像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所指出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完全没有竞争。哈耶克问道,如果企业像假设(1)所描述的那样,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那
么它们用什么来竞争呢?靠什么来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呢?现实中的企业靠差异化而不是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差异化的目的是形成暂时的和局部的垄断,从
而获得暂时的和局部的定价能力,将自家产品的价格定得高于行业平均,以赚取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如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现实中的竞争以否定假设(1)为前
提,并且必然走向否定假设(2),企业不会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总要试图‘操纵’价格。
“现实中的企业也不可能接受假设(4)。用通俗的语言讲,完美和对称信息的市场就是没有任何商业秘密的市场,企业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苹果公司知
道三星的技术,三星掌握苹果手机的所有产品细节。在这样的假想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完全消失,剩下的只是相互抄袭而已,甚至连抄袭也进行不下去。当商
业秘密全部公开时,没有人会去做研发和创新,因为创新将很快被仿制,创新者无法回收研发投资,新产品和新技术就此绝迹,去抄谁的?又去抄什么呢?
“创新原本是为了推出其他厂家没有的独特产品,以便获得局部和短期的垄断定价权和垄断利润,如我们上面刚刚讨论过的那样。创新者会通过申请专利和内部控
制,千方百计地保守秘密,保密时间越长,赚取利润越多,保密或者制造不对称信息是竞争的必要手段,而‘完全竞争’所假设的充分和对称的信息恰恰破坏了竞
争,使竞争成为不必要和不可能。厂家保密就是人为设置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这样做的结果是‘完全竞争’的假设(3)——不存在进入和
退出壁垒——也不成立了。
“竞争给了企业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停滞不前的企业会被淘汰,而持续创新的公司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消费者的收益则是性能日新月异的产品。尽管在这个双赢的
博弈过程中,市场几乎总是偏离了那个‘完全竞争’的‘最优境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能找到比这更好的判断标准吗?”
信奉“城市区域均衡发展”的人们,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否定竞争,它的前提需要建立在政府完全掌握所有资源这一理论假设上。但是既然政府掌握所有资源,并且可
以按人均平等地分配资源,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呢?而即使在历史上只有过一次短暂实验的完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社会资
源,而它导致的全社会共同贫穷与落后,已经使得政府自身也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再度开放市场和竞争。此其一。
其二,如果政府可以掌握所有资源,并且可以按人均平等地分配资源和进行城市化建设,那么,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将不复存在,城市政府有必要通过降低税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等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吗?当然是毫无必要的。那样的话,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怎样不长进的政府?
第三,即使上述两点都能轻易实现,信奉“城市区域均衡发展”的人们,仍然无法改变一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事实:即使是同样的人均资源,人口越聚集,资源利用的效率会越高,产出也越高。同时,由于人口聚集,产生出的就业机会也会倍增!
结论:你永远无法改变人口越来越向局部区域不均衡集中的趋势,你永远无法改变人口越集中、资源消耗越低、社会分工越细、就业机会越多、财富产出越高的趋
势。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要向大城市投降,向大城市俯首称臣!而这个趋势,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也是人与自然和解、和谐的大趋势!(/童大焕)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6976.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