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所悟
文/1812
反求诸己之问心
吾生二十余载,昔日似觉,今朝方略悟有所得。观过往事事,荒唐无道,待人时有恶之私欲充盈于心,心体颠倒黑白,不辨是非,盖浑然不觉。今日撰此文,以为贯彻阳明先生致良知而知行合一之契首。
省昔日,好逞口舌之快,好言与事实不符之事,好指点他人,时有背后中伤他人之举,口弗净;好夸大自己,标榜自大,时有事物仅知其皮毛而故弄玄虚,滥充知之甚详之学究,借以徒添身价,心弗实;遇事常懈怠,极尽拖沓之能,以至于事有不殆,则首借它因以脱责,无担当,行弗勤;好对人滥下承诺,言多无信,行多无果,好揽非吾所能之事,好言非吾所见之闻,身弗修。
口弗净,心弗实,行弗勤,身弗修,有如此四恶性,若不能易,则心体弗如市井小人,此生戚戚无可非议。
反求诸己之格物
阳明先生之格物,实乃正心。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事正。
若无论何时何处,此心光明,无奸邪淫佞之恶欲,则言行必端正;若事事以端正之心、端正之言行而为之,于己于人,事成则必为荣,事败则亦无愧。
正心,非常言之正义,包含之。正心是为天道,天心天理,阳明先生称之为良知。格事物皆以天道良知关照,无私欲之权衡,则心如明镜,细瑕巨恶皆不能避之。
反求诸己之私欲
私欲非本能,此须时刻分明于心。凡出便衣、常食、尚住、简行之范畴以外者,欲得之则必三思;凡出于爱好而欲得之物、欲为之之事,亦必三思,恐有玩物丧志,或财力勉为其难者,不可为之,进而须深省吾心,止此欲于当前。
亦不得以私欲之心批评他人。心存损人利己之私欲时,言不可谏他人之行,行不可慷他人之慨;心存利人利己之私欲,或盖为利己之私欲时,倘不与他人之利益冲突,则慎言慎行,是为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必以坦荡之心为之。
争与琐之疏离
世事善变。今存世之人,必有争心,无争心则无以安生立命。然于争心,至于其事,时时守仁,守良知,以安身立命为本心,享之足矣。至于安身立命之范畴内,凡威胁至此者,坚守阳明先生良知之说。故思,凡胁良知本心之人、事、物,必背离于良知本心,无可奈何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为权宜之术,万不可泛为之。
于生活之琐碎事务,盖不宜斤斤计较。每有物质环境艰难困苦,或人事情感心力交瘁之境遇,当动心忍性,万不可自艾自怨,倘难恒之,当思阳明先生囹圄龙场之境遇;倘有喜悦之事,或喜悦之情,或心底开阔,心神荡漾,应倍加显之,使愉悦之情展现于身处之情景当中;若有哀怒之事,哀可放,怒宜忍,一放一忍之际,倘此心光明,则心体浩然,恨、怒、哀、怨必为浩然之气所涤荡。
至此,再论,对争夺之事,对琐碎之事,应为之,却不可使之成人生主体,切勿令心体为之所占据,而使心镜蒙尘。故为之而疏离之。
反求诸己之问心
吾生二十余载,昔日似觉,今朝方略悟有所得。观过往事事,荒唐无道,待人时有恶之私欲充盈于心,心体颠倒黑白,不辨是非,盖浑然不觉。今日撰此文,以为贯彻阳明先生致良知而知行合一之契首。
省昔日,好逞口舌之快,好言与事实不符之事,好指点他人,时有背后中伤他人之举,口弗净;好夸大自己,标榜自大,时有事物仅知其皮毛而故弄玄虚,滥充知之甚详之学究,借以徒添身价,心弗实;遇事常懈怠,极尽拖沓之能,以至于事有不殆,则首借它因以脱责,无担当,行弗勤;好对人滥下承诺,言多无信,行多无果,好揽非吾所能之事,好言非吾所见之闻,身弗修。
口弗净,心弗实,行弗勤,身弗修,有如此四恶性,若不能易,则心体弗如市井小人,此生戚戚无可非议。
反求诸己之格物
阳明先生之格物,实乃正心。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事正。
若无论何时何处,此心光明,无奸邪淫佞之恶欲,则言行必端正;若事事以端正之心、端正之言行而为之,于己于人,事成则必为荣,事败则亦无愧。
正心,非常言之正义,包含之。正心是为天道,天心天理,阳明先生称之为良知。格事物皆以天道良知关照,无私欲之权衡,则心如明镜,细瑕巨恶皆不能避之。
反求诸己之私欲
私欲非本能,此须时刻分明于心。凡出便衣、常食、尚住、简行之范畴以外者,欲得之则必三思;凡出于爱好而欲得之物、欲为之之事,亦必三思,恐有玩物丧志,或财力勉为其难者,不可为之,进而须深省吾心,止此欲于当前。
亦不得以私欲之心批评他人。心存损人利己之私欲时,言不可谏他人之行,行不可慷他人之慨;心存利人利己之私欲,或盖为利己之私欲时,倘不与他人之利益冲突,则慎言慎行,是为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必以坦荡之心为之。
争与琐之疏离
世事善变。今存世之人,必有争心,无争心则无以安生立命。然于争心,至于其事,时时守仁,守良知,以安身立命为本心,享之足矣。至于安身立命之范畴内,凡威胁至此者,坚守阳明先生良知之说。故思,凡胁良知本心之人、事、物,必背离于良知本心,无可奈何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为权宜之术,万不可泛为之。
于生活之琐碎事务,盖不宜斤斤计较。每有物质环境艰难困苦,或人事情感心力交瘁之境遇,当动心忍性,万不可自艾自怨,倘难恒之,当思阳明先生囹圄龙场之境遇;倘有喜悦之事,或喜悦之情,或心底开阔,心神荡漾,应倍加显之,使愉悦之情展现于身处之情景当中;若有哀怒之事,哀可放,怒宜忍,一放一忍之际,倘此心光明,则心体浩然,恨、怒、哀、怨必为浩然之气所涤荡。
至此,再论,对争夺之事,对琐碎之事,应为之,却不可使之成人生主体,切勿令心体为之所占据,而使心镜蒙尘。故为之而疏离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