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美食的一些记忆
吴山烤鸡
或许除了杭州本地人,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排那么久的队就为买一只烤鸡。关于它的味道,我们总是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作料产生的香味那么吸引我们,如果你驱车去湖滨银泰,一定会看到这家门口站了一二十个中年或老年人,殷切的眼神看着烤炉,到了窗口前大声的说一句,来一只,小一点的,然后脸上堆着笑容坐上公交车。你问她好吃吗,大妈们肯定赶紧说好吃好吃!你们没吃过啊?快排队快排队,晚了这炉就没了。总有外地朋友问我,这烤鸡有啥好吃的,我也总回答不出来,我想只能说我早已习惯了这种味道吧。记得还是我出生那年,88年杭州台风据说刮的吓人,物质没有那么丰富的年代,菜篮子到了这个时候就让人犯愁了,市区的菜场全都关门,卖鱼桥那边的绍兴萧山农民菜那就更别想了,为了不让刚生下我的我妈饿着,我爸只能骑着他的28自行车,满城找开着的店,还好那时住的地方离城区近,武林门没有,孩儿巷没有,最后到吴山路,终于看到吴山烤禽店还开着,外面排了上百号人,大家都是被台风暴雨淋得湿透,但是还是相互安慰着,还好还好,这家店总算是开着,晚饭总算有着落。出生到现在二十多年,每年我家总要买个十几次烤鸡,小的时候吃烤鸡的时候我妈总是讲这个故事给我听,仿佛每次她吃到这鸡肉,就想到当年我爸迎着暴雨骑车去的情景。每一个爱吃的人,总是能说出各种与它有关的故事,美食的味道拌着记忆,总是会更加让人感动。
奎元馆
在杭州生活了这么多年,这家店我却永远只吃过一种味道,片儿川。记忆里杭州的面总是这样,浓浓的汤头,精致的配料,却配上几乎没有嚼劲的圆面或者挂面。每次和北方同学提起杭州的面,总是没有什么底气。关于奎元馆的记忆,总是和解百联系在一起,当年我还小我妈还年轻的时候,总是爱周末带我来解百逛逛,当时的一公园可没有现在的三大长龙(绿茶外婆家白鹿),总是要出门走几步到奎元馆来,也只有这家店全天都能看到国营阿姨们开门迎客,要两碗片儿川,后来条件好了还能加份虾仁,那个汤头的味道是后来所有别家店模仿不出来的,呼噜呼噜吃完,一本满足!。走前顺便把那双质量超好的一次性竹筷也打包回家,现在我家还能找到奎元馆的竹筷。偶尔我妈还会提起,当年的奎元馆可不是吃片儿川更不是吃虾爆鳝的,卖得最好的是阳春面,当时我妈刚来杭州的工作就在中山路,中午能吃上一碗汤头鲜美飘着葱花的阳春面,是那个物质贫瘠年代多么大的享受啊。可惜,早就不卖了,再也想象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海丰西餐社
这家店我估计写出来没几个人知道,好像06年的时候关门了吧,原址就在现在湖滨银泰的对面。小时候偶尔去过几次,店面装修比较老了,西点很不错,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清朝就有的店啊。关于这家店,其实它辉煌的时候还是我爸妈年少年轻的时候,当时我外公算高收入的干部了,每个月外公发工资的时候就是我妈三姐妹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第二天要求海丰吃饭了。关于吃什么她们已经很难说上来了,总是重复着当时只要知道能去就开心的一晚上睡不着觉。后来80年代,这里变成了相亲好地方,时尚上档次,很显得有派头。而到了90年代,偶然发的一张蛋糕券才让我妈又想起了这家店,蛋糕的味道很好,也不贵,只是当年的西餐再也尝不到了,就像上海的红房子西菜馆一样,来这吃的食客满满的都是回忆。如果某天像杭州酒家一样重新开业的话,我想肯定会带我爸妈再去吃一次的。
知味观
这家店实在吃的太多太多,小时候体弱多病,每个月来医院报道两次是常态,导致省中医院儿科所有医生都认识我,甚至有时不用挂号就帮我看了,每次看完病拿完药,总会来知味观吃一顿,那个时候小笼可不是每顿都吃得起的,吃的最多的还是混沌和粉丝。店面也不是现在这样,最像老知味观布局的是现在的外东山弄店,简单的桌子椅子,偶尔还能看到外国游客笨拙的使用筷子吃小笼。有两次抽血疼得差点哭出来,我爸为了补偿一下带我去吃知味观的小笼,当时的小笼和现在的其实差不多,但是吃到一次可是一天都很开心。后来上中学了,我妈单位会发知味观的消费卡,当时消费卡在总店吃可是有不用排队,全部送到你手上的特权了,特别有优越感,当时可是顿顿吃小笼,吃完了还会给外公打包一份。高中后,分店越开越多,学军上学的时候去文三店请大家吃一顿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自己偶尔饿了也会来吃碗牛肉面打打牙祭。现在我妈退休了,最后一张消费卡也在两年前被我用光,知味观还是一如既往的人多,而自己工作后为了省钱更多去的是新丰,不过新丰的小笼和知味观比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我想,来杭州玩不去人声鼎沸的仁和路店吃一顿小笼,绝对不算完整。
加一段,榨菜鲜肉月饼
榨菜鲜肉月饼其实很早很早以前就是老底子杭州人爱吃的美食了,当然可没九月生活裕达饼家什么事。我们年轻人上一代的榨菜月饼的记忆是伴着单位食堂和采芝斋这样的老字号饼店一路过来的。不过限量限时供应这一点也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记得小时候还住在单位宿舍的时候,中秋节去食堂面食窗口排队买榨菜月饼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当时无论是食堂还是老字号,月饼都比现在小,大概现在的一半到2/3大吧,榨菜比现在的咸一点,肉比现在少一点,说实话还是现在的味道要好多了,毕竟生活条件起来了,用料也狠了。现在看不到采芝斋露天支个炉子烤月饼排队卖了,九月生活接过了这个活在杭州满地开店卖得风生水起。对于这个食物,只说一句话:趁热吃!
2013年10月2日,写于偷偷啃了一只吴山烤鸡腿后
或许除了杭州本地人,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排那么久的队就为买一只烤鸡。关于它的味道,我们总是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作料产生的香味那么吸引我们,如果你驱车去湖滨银泰,一定会看到这家门口站了一二十个中年或老年人,殷切的眼神看着烤炉,到了窗口前大声的说一句,来一只,小一点的,然后脸上堆着笑容坐上公交车。你问她好吃吗,大妈们肯定赶紧说好吃好吃!你们没吃过啊?快排队快排队,晚了这炉就没了。总有外地朋友问我,这烤鸡有啥好吃的,我也总回答不出来,我想只能说我早已习惯了这种味道吧。记得还是我出生那年,88年杭州台风据说刮的吓人,物质没有那么丰富的年代,菜篮子到了这个时候就让人犯愁了,市区的菜场全都关门,卖鱼桥那边的绍兴萧山农民菜那就更别想了,为了不让刚生下我的我妈饿着,我爸只能骑着他的28自行车,满城找开着的店,还好那时住的地方离城区近,武林门没有,孩儿巷没有,最后到吴山路,终于看到吴山烤禽店还开着,外面排了上百号人,大家都是被台风暴雨淋得湿透,但是还是相互安慰着,还好还好,这家店总算是开着,晚饭总算有着落。出生到现在二十多年,每年我家总要买个十几次烤鸡,小的时候吃烤鸡的时候我妈总是讲这个故事给我听,仿佛每次她吃到这鸡肉,就想到当年我爸迎着暴雨骑车去的情景。每一个爱吃的人,总是能说出各种与它有关的故事,美食的味道拌着记忆,总是会更加让人感动。
奎元馆
在杭州生活了这么多年,这家店我却永远只吃过一种味道,片儿川。记忆里杭州的面总是这样,浓浓的汤头,精致的配料,却配上几乎没有嚼劲的圆面或者挂面。每次和北方同学提起杭州的面,总是没有什么底气。关于奎元馆的记忆,总是和解百联系在一起,当年我还小我妈还年轻的时候,总是爱周末带我来解百逛逛,当时的一公园可没有现在的三大长龙(绿茶外婆家白鹿),总是要出门走几步到奎元馆来,也只有这家店全天都能看到国营阿姨们开门迎客,要两碗片儿川,后来条件好了还能加份虾仁,那个汤头的味道是后来所有别家店模仿不出来的,呼噜呼噜吃完,一本满足!。走前顺便把那双质量超好的一次性竹筷也打包回家,现在我家还能找到奎元馆的竹筷。偶尔我妈还会提起,当年的奎元馆可不是吃片儿川更不是吃虾爆鳝的,卖得最好的是阳春面,当时我妈刚来杭州的工作就在中山路,中午能吃上一碗汤头鲜美飘着葱花的阳春面,是那个物质贫瘠年代多么大的享受啊。可惜,早就不卖了,再也想象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海丰西餐社
这家店我估计写出来没几个人知道,好像06年的时候关门了吧,原址就在现在湖滨银泰的对面。小时候偶尔去过几次,店面装修比较老了,西点很不错,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清朝就有的店啊。关于这家店,其实它辉煌的时候还是我爸妈年少年轻的时候,当时我外公算高收入的干部了,每个月外公发工资的时候就是我妈三姐妹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第二天要求海丰吃饭了。关于吃什么她们已经很难说上来了,总是重复着当时只要知道能去就开心的一晚上睡不着觉。后来80年代,这里变成了相亲好地方,时尚上档次,很显得有派头。而到了90年代,偶然发的一张蛋糕券才让我妈又想起了这家店,蛋糕的味道很好,也不贵,只是当年的西餐再也尝不到了,就像上海的红房子西菜馆一样,来这吃的食客满满的都是回忆。如果某天像杭州酒家一样重新开业的话,我想肯定会带我爸妈再去吃一次的。
知味观
这家店实在吃的太多太多,小时候体弱多病,每个月来医院报道两次是常态,导致省中医院儿科所有医生都认识我,甚至有时不用挂号就帮我看了,每次看完病拿完药,总会来知味观吃一顿,那个时候小笼可不是每顿都吃得起的,吃的最多的还是混沌和粉丝。店面也不是现在这样,最像老知味观布局的是现在的外东山弄店,简单的桌子椅子,偶尔还能看到外国游客笨拙的使用筷子吃小笼。有两次抽血疼得差点哭出来,我爸为了补偿一下带我去吃知味观的小笼,当时的小笼和现在的其实差不多,但是吃到一次可是一天都很开心。后来上中学了,我妈单位会发知味观的消费卡,当时消费卡在总店吃可是有不用排队,全部送到你手上的特权了,特别有优越感,当时可是顿顿吃小笼,吃完了还会给外公打包一份。高中后,分店越开越多,学军上学的时候去文三店请大家吃一顿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自己偶尔饿了也会来吃碗牛肉面打打牙祭。现在我妈退休了,最后一张消费卡也在两年前被我用光,知味观还是一如既往的人多,而自己工作后为了省钱更多去的是新丰,不过新丰的小笼和知味观比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我想,来杭州玩不去人声鼎沸的仁和路店吃一顿小笼,绝对不算完整。
加一段,榨菜鲜肉月饼
榨菜鲜肉月饼其实很早很早以前就是老底子杭州人爱吃的美食了,当然可没九月生活裕达饼家什么事。我们年轻人上一代的榨菜月饼的记忆是伴着单位食堂和采芝斋这样的老字号饼店一路过来的。不过限量限时供应这一点也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记得小时候还住在单位宿舍的时候,中秋节去食堂面食窗口排队买榨菜月饼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当时无论是食堂还是老字号,月饼都比现在小,大概现在的一半到2/3大吧,榨菜比现在的咸一点,肉比现在少一点,说实话还是现在的味道要好多了,毕竟生活条件起来了,用料也狠了。现在看不到采芝斋露天支个炉子烤月饼排队卖了,九月生活接过了这个活在杭州满地开店卖得风生水起。对于这个食物,只说一句话:趁热吃!
2013年10月2日,写于偷偷啃了一只吴山烤鸡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