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一个诞生并横行于岛城的流氓主义语词 [文/王音]
青岛本土有些语词很个性,这同这个城市的出身和境遇极有关系。
与德语有渊源的古力/与日语有染的米大箩/与英语有关的鲍克斯与巴蜀方言扯边的老巴子等等外来语青岛化案例,一口气能说出一大摞子来,这些词顽固而深入青岛人民的内心。
然而,这些亲切生动的本土语词却似乎总少那么一点点弹性和发作用力,如果与北京话里的个性语词相比较的话,更少那么一点点有劲头的痞味和邪气。
说白了,青岛一直缺少一两个往死里发狠的土造语词并且一直坚挺,特别根植于民间土壤时行于江湖,尤其能从地下慢慢慢慢窜到地上,尔后,像他妈的国骂一样被白道黑道在生活中顺起自然。
小哥,就是小哥,我认准只有小哥可以入我的法眼。谁要不服气,就找个别的青岛语词与我的小哥PKPK!
89后,西方的现代文化陆续登陆,崔健的声音/王朔和王小波的小文字/罗大佑的歌曲等也一举侵入了青岛,随之乌七八糟的亚文化现象一起涌进,加上柔姿舞/霹雳舞等更是满大街群魔,当然,卖西瓜的打炉包的烤肉串的卖夜馄饨的也都理直气壮的站上了街头。
120万人口的城市慢慢慢慢地闹起了热起了躁起了,和有海的夏天没太大的关系,有关系的倒是因全民皆商的大气候所引起的系列效应。
于是,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一拨又一拨的捣鼓起来;于是,夜总会/歌舞厅/迪厅等串通一气瓜分了城区的黄金地段;于是,与之相连的特殊文化接踵而至。
小哥的出身--
89年前,小哥仅温柔地在家里叫在家里被叫,89年后,小哥在社会上被小声叫被大声喊。
大约九一二年,不知那个青岛人先叫了一声小哥,不过叫的是东北小哥。当时,特指给老板看场子看摊子看家业的来自东北的热血青年。
不久,本土道上的能打能冲的有血性的青年也被称为小哥。打这,不管来自何方,凡是有黑道背景的青年均一概被统称小哥。
于是,在社会上逐渐被叫开叫响的小哥有了一层社会气,有了一幅江湖相。
于是,小哥的身份在当下的青岛环境下变得些许暧昧不清。
小哥的摸样--
当年的小哥是有一种别具形象的,除了爹娘给的或圆脸或长脸或方脸或扁瓜头或尖头猴腮或鬼头蛤蟆眼等长相无法改变外,小哥不约而同的剃一个精神抖擞的平头,即板寸。90年代中期有一阵子还统一穿黑色冬心绒西服。
小哥的眼神一般是沉定的,表情是严肃的,话语是不多的,就是说小哥有他小哥的特质。这说明了,小哥是一个行当,是一种职业。
21世纪的小哥已经被赋予许多层意义了,因而,作为表象的小哥的摸样也随之变化得不再那么单一,不再那么脸谱化。
也就是说,小哥已被社会风气熏染得很有修养和风度了,只有气质才是指认小哥身份的最佳坐标。
小哥在本土语境里的变节---
眼下小哥的原义已脱胎换骨,早在世纪末就跟含有黑道/保镖/打手/亡命徒等江湖词义分道扬镳了,只是粗心的青岛人没留意而罢。
小哥已与普通话里的名词另类搂起脖子挎着腰,小哥已与现代汉语的名词先锋/前卫成为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当然,青岛土造名词小哥也与它们一起常常被当做有劲地形容词来表达生活的感触。
生于淤泥里长于啤酒摊上的小哥这个语词,一个江湖气极浓的语词,近些年来不但被地下的平头百姓接纳,也被地上的正统社会所利用。有意思的是,不光江湖中的一大批人,就连庙堂里的一些人也把小哥挂在了每天的嘴皮子上。
小哥的变节是该拍手叫好的,但在于今的茫茫尘世中叫好不一定叫座,他妈的管不了那么多,俺欢喜。
小哥和小姐的关系---
小姐在公共领域里的称呼要比小哥早了好几辈子,就是说永远年轻的小姐本身的这个词要比永远年轻的小哥自身的这个词要苍老的多多。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小姐或谈小姐这个话题,也比小哥现象要抢先的多,毕竟深圳/广州等地远比当年青岛发达先进许多,小姐是全国普遍意义上的一个称谓语词,而小哥仅仅是青岛本土上的一个普遍称谓语词。
虽然两者都带有江湖背景,但小姐就像全国通用粮票一样好使,而小哥只是青岛地方粮票,90年代是这样。
不管小姐多么美丽,小姐就是小姐,她在身体美学上再主动,在我看来她也是个被动名词而已。
小哥不是,小哥在青岛已渐渐地被演变成了一个动词,甚至成了一个形容词。
小姐的身份一直没变,而小哥的身份在变,变得有点意思。
小哥的向度及隐喻---
“小哥,哈酒!”“小哥,挺好的。”“小哥,再见。”一听这样的话语,肯定是熟悉得朋友在对话在拉呱在神聊。
这种方式绝对是面对面地,语态一定是现在进行式,语气显然是亲切地友好地,时常也不无调侃和挪喻的成分在里面,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善意的。
此时的小哥,已不在那个,已彻底地转换成纯粹的哥们称呼了。小哥的本义在此时已经从N极跳到了S极,小哥就是你的他,小哥就是他的你,小哥就是哥们加情谊。
但民间背后悄悄议论小哥,以前或者今天与面对面的称呼那可是有一个天一个地的大差别。
“小心点,他可是个小哥!”女的对男的嘀咕道。
“现在真正的小哥都很文明!”男的对女的说。
“俺老婆特表弟就是小哥,但很义气!”胖子跟瘦子叨叨。
这依旧是当年的小哥,这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哥。
没有小哥称谓的青岛,小哥本身就生存了同这个城市一样的岁数,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小哥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现实生活就是那么现实。放眼偌大个中国,哪个城市没有小哥,虽然他们不叫小哥这个青岛专有名词。
我希望有一天,有一天,我撞不见任何人在背后偷偷摸摸指那个划这个叫小哥;只撞见人人碰了面一个劲儿喊---
小哥小哥小哥,小哥你好!
小哥精神---
青岛话里的小哥于今也与普通话里的先锋接上了轨,在青岛的地盘上,另类这个名头极大的语词也时常被小哥所替代。
亚文化群体中,小哥的叫喊声一直在比音量比分贝比长短。
在大哥好老哥好大家一起与时俱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也偶尔能听到小哥的吆喝声。
主流社会里不管在朝的在野的,凡是能大胆干点什么的人,青岛人一般喜欢称此人为小哥。
无论在什么圈子里,比如在老板老大面前,比如在大哥老哥跟前,敢于说真话的人,不分年龄大小;这样的人,一般被叫做小哥。
小哥的缺点很生动,小哥的弱点很鲜明;此时的小哥与一切无关,只与那颗永远咚咚跳跃的年轻的心有关。
小哥不时地被生活中的大哥给绊倒,小哥不时地遭尘世里的老哥的暗算。
小哥爬起来再走再跑,小哥不计前嫌。正如一个小哥所说---
“没有大哥和老哥,那有我小哥!”
超稳定结构的社会里就是这样,酱缸文化中见怪不怪,何况缺失信仰的土地上。
至此,一个地方的土造语词有了普遍意义。
青岛,青岛出品的小哥这个词,名词乎?形容词乎?动词乎?
去他的,愣是不明白,只明白小哥挺垮的,敲着小哥叫着小哥弹着小哥就来电,就跌宕自喜。
小哥,你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