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土布
崇明的土布
日前回崇明乡下,适逢一友人搬家,见到其所搬迁的物品中,竟有近百段花样各异的土布,着实令人惊讶。经询问,才知是她当年的嫁妆。望着图案绚丽的土布,勾起了笔者尘封的记忆。·
崇明土布的纺织据记载始于元末明初,至明朝中叶时已十分兴盛,每年都有数十万匹土布外运。清代光绪年间,崇明土布的生产数量急剧增加.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达250万匹之多,成为继松江、江阴后的土布生产第三大县。当时,全县居民约13万多户,63万多入,而织土布的织机竟达十多万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崇明农家的妇女,为谋生计,小小年纪就开始学纺纱,学织布。民间曾有这样的民谣在流传:“三岁小囡学纺纱,锭子头上开白花,爷拖辫子娘来打,乡邻婆婆为啥勿来劝?要吃饭要嫁夫,不学不做朝后日脚哪能过?”“六岁小囡学织布,一只梭子着勿过;闲人讲伊会吃苦,要吃羹饭呒奈何”,它真切地反映了崇明百姓赖土布为生的状况。
翻阅早年的县志,崇明在明清时代就有“金鳌镜影”等瀛洲八景。而其中的“吉贝连云”和“玉宇机声”两景,直接和土布的纺织有关。吉贝即棉花,咸丰年间的竹枝词云:“秋来吉贝远连云,茅屋家家纺织勤”,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观。想想吧,在秋日的阳光下,盛开的棉花迤逦远至天边,其场面是何等壮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空寂的村野上此起彼伏的机声在唱和,又怎能不勾起文人墨客的勃发诗兴?
崇明土布可分为大布、小布两类。所谓大布,是指布的门幅在一尺半左右,每匹布的长度为九丈,以单篡和间布为史。单篡是指布的经纱与纬纱较稀疏,类似于当今医药上用的纱布。织成后大都销往南方,那里的人用来制作蚊帐。间布则指用经纬纱织出大小和图案不一的格子,一般用其缝制衣裤和被单。常见的间布有芦箩花布、蚂蚁布、秤星布、柳条市、格子布等。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还能用布机织出图案十分艳丽的布匹来。笔者曾见过一位妇女用作嫁妆的布段,用红、蓝、白、绿等棉纱织成的间布上面,竟然织有“青春美丽”等字样。若非其亲口告知,断然不会相信这是崇明土布。所谓小布,其门幅约在一尺左右,每匹长度为四丈,以白布、苎经布和线布为主。旧时江南江北地区流行的蓝印花布,大都由崇明土布中的白布印染而成。
随着岁月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勃兴,使大量民间传统工艺无人通晓,崇明土布面临的境况亦如此。土布作为衣被之用,其质地自然无法和现代纺织品相比。但是,它的间布的织造工艺,其图案造型之奇异瑰丽,亦是现代织物无法望其项背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