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生我材没有用之背井离乡篇
很奇怪,这四个字恰恰是在回到家乡后才体会的很深。
中秋节,月圆夜,常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尤其幸运,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而下次月亮“十五圆”就要再等个8年了。
回到那条住了将近30年的小胡同,大娘、婶子、叔、哥,一串的喊过去,有欣喜,有陌生,他们的长相都在岁月的打磨中模糊起来,虽然容貌未变,声音未老,那灰白的头发,眼角的皱纹,还有那不再矫健的动作,却提醒着我时间的流逝,提醒着我背井离乡9年了,一切都已回不到幼时。
因为6月份的脑梗,父亲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走路的声音不再清脆有力而拖拖拉拉,在秋风扫过的树叶刷刷中仍显的那么刺耳,心一阵阵的紧。
母亲变的不再那么敏感,任劳任怨,呵护着父亲,在清晨5点钟便醒来操持家务,不是有多忙,而是到了这个年龄,觉真的少了,想想依旧是一件悲哀的事。
口袋里的那张车票被捂的汗津津的,我没有告诉他们,这次来,也不过只待个三天,行程已经定了。
是有一些原因,不,也许那都是借口。
公司忙……脱不开身……
天气比北京灼热很多,在拥挤中出了火车站,也出了一身汗,等城际公交车时,我眯上眼,有些困意。
正值玉米收获的时节,路上泛着金黄,一个个晒黑的脸庞在车水马龙中忙碌着,我暗想着不知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收了没。
行至胡同口,恰好遇到了父亲,我欣喜,以为他神机妙算,是来接我的。不料看到电动三轮,才知地里要掰棒子了,我急忙往家赶,说你等着我,我跟着去。
父亲瘦了那么多,身体还不好,我怎忍心让他去呢。
大门口又迎来母亲,她抱住我,满含歉意,说正赶上家里忙,也没顾得上接我,我说没事的,妈妈,我都这么大了,来来回回都习惯了。
母亲终究没让我去地里,我留在家里看侄子,做饭,想想正好赶上秋收也好,这样心里便少一分惭愧,毕竟常年不在家,能够帮到家里的实在少之又少。
第二天,玉米收了下来,还好机械化,再不像往年穿梭在玉米杆里,脸和胳膊被划的一道道,在汗水的浸泡中火辣辣的疼。
一个个带着皮的玉米从杆上弄下又倒入车斗里,运到家门口,我欣喜父亲终于想通,肯舍得花这点钱省力了,却又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这次父亲认输了,因为他的体力真的跟不上了,因为他干不了了。
吃过晚饭,月亮慢慢的爬上来,越升越高,照亮了整条胡同,家家都在忙碌着剥玉米皮。
有大人的唠嗑声,有小孩的嬉闹声,远处不时的一两声狗叫,暗夜里我突然有些恍惚,想起多年前在瓦斯灯下全家摔着花生,想来真是温馨,那时还幼小,我和弟弟抬着麻袋,那一幕就像是昨天。
弟弟的脚于一个月前粉碎性骨折,不能上班,他的担忧和焦躁是我所能理解的,熟话说十指连心,那种身体和心里的痛别人并无法知晓。
他一瘸一拐的去楼顶上,准备把玉米拔上去,晒起来,我看着心疼,他应该是使不上劲的。
剥到很晚,尖尖的小山还剩下一点点,父亲说去睡吧。
第二日,浑身在酸痛中醒来,许是没干惯,怎么弄得跟娇小姐似的!
父亲和母亲早就起来了,我看到门口的路已经被清干净了,活都干完了,心里一阵羞愧,到底还是让父母操劳的多。
这一次秋收后,父亲决定把地给邻居种,全家也松了一口气,毕竟父母都有退休金,完全不用这么辛苦。
而我在外也便可以放心很多。
家,永远是最熟悉和温暖的港湾,因为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越大反倒有种无法言说的亲近。
这些年父母老了、瘦了,弟弟壮了,嗓音粗了,而我也成熟了,稳当了许多。
90岁的奶奶在跟我絮絮叨叨说自己的糊涂,妈妈言语间还是说着干嘛要去那么远,离家近多好;父亲说闺女,我什么也干不了了,怎么就成这样了。
唯独我,背井离乡的我,却说不出那些在外的生活,因为他们不懂,也帮不上忙,更因为不能再让他们担心。
这些年,背井离乡,并不快乐,但仍坚守勇往直前!
中秋节,月圆夜,常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尤其幸运,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而下次月亮“十五圆”就要再等个8年了。
回到那条住了将近30年的小胡同,大娘、婶子、叔、哥,一串的喊过去,有欣喜,有陌生,他们的长相都在岁月的打磨中模糊起来,虽然容貌未变,声音未老,那灰白的头发,眼角的皱纹,还有那不再矫健的动作,却提醒着我时间的流逝,提醒着我背井离乡9年了,一切都已回不到幼时。
因为6月份的脑梗,父亲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走路的声音不再清脆有力而拖拖拉拉,在秋风扫过的树叶刷刷中仍显的那么刺耳,心一阵阵的紧。
母亲变的不再那么敏感,任劳任怨,呵护着父亲,在清晨5点钟便醒来操持家务,不是有多忙,而是到了这个年龄,觉真的少了,想想依旧是一件悲哀的事。
口袋里的那张车票被捂的汗津津的,我没有告诉他们,这次来,也不过只待个三天,行程已经定了。
是有一些原因,不,也许那都是借口。
公司忙……脱不开身……
天气比北京灼热很多,在拥挤中出了火车站,也出了一身汗,等城际公交车时,我眯上眼,有些困意。
正值玉米收获的时节,路上泛着金黄,一个个晒黑的脸庞在车水马龙中忙碌着,我暗想着不知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收了没。
行至胡同口,恰好遇到了父亲,我欣喜,以为他神机妙算,是来接我的。不料看到电动三轮,才知地里要掰棒子了,我急忙往家赶,说你等着我,我跟着去。
父亲瘦了那么多,身体还不好,我怎忍心让他去呢。
大门口又迎来母亲,她抱住我,满含歉意,说正赶上家里忙,也没顾得上接我,我说没事的,妈妈,我都这么大了,来来回回都习惯了。
母亲终究没让我去地里,我留在家里看侄子,做饭,想想正好赶上秋收也好,这样心里便少一分惭愧,毕竟常年不在家,能够帮到家里的实在少之又少。
第二天,玉米收了下来,还好机械化,再不像往年穿梭在玉米杆里,脸和胳膊被划的一道道,在汗水的浸泡中火辣辣的疼。
一个个带着皮的玉米从杆上弄下又倒入车斗里,运到家门口,我欣喜父亲终于想通,肯舍得花这点钱省力了,却又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这次父亲认输了,因为他的体力真的跟不上了,因为他干不了了。
吃过晚饭,月亮慢慢的爬上来,越升越高,照亮了整条胡同,家家都在忙碌着剥玉米皮。
有大人的唠嗑声,有小孩的嬉闹声,远处不时的一两声狗叫,暗夜里我突然有些恍惚,想起多年前在瓦斯灯下全家摔着花生,想来真是温馨,那时还幼小,我和弟弟抬着麻袋,那一幕就像是昨天。
弟弟的脚于一个月前粉碎性骨折,不能上班,他的担忧和焦躁是我所能理解的,熟话说十指连心,那种身体和心里的痛别人并无法知晓。
他一瘸一拐的去楼顶上,准备把玉米拔上去,晒起来,我看着心疼,他应该是使不上劲的。
剥到很晚,尖尖的小山还剩下一点点,父亲说去睡吧。
第二日,浑身在酸痛中醒来,许是没干惯,怎么弄得跟娇小姐似的!
父亲和母亲早就起来了,我看到门口的路已经被清干净了,活都干完了,心里一阵羞愧,到底还是让父母操劳的多。
这一次秋收后,父亲决定把地给邻居种,全家也松了一口气,毕竟父母都有退休金,完全不用这么辛苦。
而我在外也便可以放心很多。
家,永远是最熟悉和温暖的港湾,因为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越大反倒有种无法言说的亲近。
这些年父母老了、瘦了,弟弟壮了,嗓音粗了,而我也成熟了,稳当了许多。
90岁的奶奶在跟我絮絮叨叨说自己的糊涂,妈妈言语间还是说着干嘛要去那么远,离家近多好;父亲说闺女,我什么也干不了了,怎么就成这样了。
唯独我,背井离乡的我,却说不出那些在外的生活,因为他们不懂,也帮不上忙,更因为不能再让他们担心。
这些年,背井离乡,并不快乐,但仍坚守勇往直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