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用书:《侠隐》--勾勒一座逝去的城市可是多难的事儿
细节还挺逗,比如主人公某天读北平的报纸,上有西班牙诗人Garcia Lorca被枪决的新闻(做为故事里1936年的时代背景)...我估摸...阿城等辈推荐此书,一多半儿是这种”高级读者“们”别有会心“的小趣味...就像读江西派的诗,看到里面不露斧凿的随手布一个典,其实不为了诗,就是俞伯牙和臆想里的钟子期打一招呼,就是松二爷笼子里那只黄鸟儿。
别跟民国写北平的人去比,比方说郁达夫、老舍、周作人、甚至....张恨水、王度庐....时代不同嘛,在我一个老北京人眼里,张北海这一书更像是个cosplay,所以细节满,但总觉欠通顺,他太想把他所知道的,读过的,影影绰绰的,又实实在在的细节全填进去:腊月节的糖瓜儿,八月节的菊花,胡同里的鸽哨儿,瓦蓝瓦蓝天幕下一个白塔寺,一下雨满街黄土成了泥,天棚鱼缸石榴架下一碗西红柿炸酱面(按我说,他该写醋卤儿面),懒猫肥狗边儿上一穿青布褂儿的小老妈儿,天桥儿地面儿上吞铁球耍坛子的作艺人,以及旁边儿一群一群敞着怀趿着鞋的闲汉——上午刚卸完了煤.....都对,但处处对茬儿,似乎又都成了不对。
——说实话,我不觉得老北京就是他笔下这个样儿,他这更像是10%的童年回忆+90%的各种互文.....当然,你要让我写,8成儿我也这么来写,可我总觉得,能一句那些个闲掰儿不提,写出来还处处都是北平,那才是真牛逼。
至于故事的脉络,扣子的设计,人物的形象,倒不全是cosplay旧北平....譬如对白,他明显借鉴了美国小说那一套,把筋节儿都藏着,心里是深仇大恨,嘴上谈天气和威士忌加不加冰,偶尔跟Raymond Chandler似的甩两句俏皮话儿,不太够味儿但在中文小说里也算少见。人嘛当然是硬汉,长着中国脸穿着长衫的鲍嘉。
故事里那个美国记者有点儿James Bertram的味儿,虽然后者是个英国人。
总之....也还可以看吧,解闷儿挺好。
别跟民国写北平的人去比,比方说郁达夫、老舍、周作人、甚至....张恨水、王度庐....时代不同嘛,在我一个老北京人眼里,张北海这一书更像是个cosplay,所以细节满,但总觉欠通顺,他太想把他所知道的,读过的,影影绰绰的,又实实在在的细节全填进去:腊月节的糖瓜儿,八月节的菊花,胡同里的鸽哨儿,瓦蓝瓦蓝天幕下一个白塔寺,一下雨满街黄土成了泥,天棚鱼缸石榴架下一碗西红柿炸酱面(按我说,他该写醋卤儿面),懒猫肥狗边儿上一穿青布褂儿的小老妈儿,天桥儿地面儿上吞铁球耍坛子的作艺人,以及旁边儿一群一群敞着怀趿着鞋的闲汉——上午刚卸完了煤.....都对,但处处对茬儿,似乎又都成了不对。
——说实话,我不觉得老北京就是他笔下这个样儿,他这更像是10%的童年回忆+90%的各种互文.....当然,你要让我写,8成儿我也这么来写,可我总觉得,能一句那些个闲掰儿不提,写出来还处处都是北平,那才是真牛逼。
至于故事的脉络,扣子的设计,人物的形象,倒不全是cosplay旧北平....譬如对白,他明显借鉴了美国小说那一套,把筋节儿都藏着,心里是深仇大恨,嘴上谈天气和威士忌加不加冰,偶尔跟Raymond Chandler似的甩两句俏皮话儿,不太够味儿但在中文小说里也算少见。人嘛当然是硬汉,长着中国脸穿着长衫的鲍嘉。
故事里那个美国记者有点儿James Bertram的味儿,虽然后者是个英国人。
总之....也还可以看吧,解闷儿挺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