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札记·乌镇·心安处即是故乡
有人说,所谓旅行,就是离开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走走看看。
在我迈出脚步之前,曾很信奉这句“嘲弄”。
关于行走的清单,在心中越列越厚。多少次,因为网页上或是纸页上的美景而扼腕难过,觉得那大概是自己到不了的远方,这种对于美好之不可得的遗憾,着实煎熬人心。
直到被“小桥流水人家”骗至杭城,我以为的玲珑沉静都没有实现,而未曾期待的浩渺烟波、平湖微雨,是另一种惊心动魄又亲近可人的向往,在原本很长很空落的时光里成为我的“仰仗”。
然后,便是辗转漫长的准备,拖延着寻一个时机,去那魂梦相系的地方,成就心中希冀的“倚栏而读,凭桥而立,枕水而眠”。
当我从攻略中梳理你的脉络,当我步步临近,看车窗外逐渐明丽起来的水影,当我终于行至你的青石板上,躲入你的廊檐下,当我的胸腔里涌起很多很多情绪以致不敢开口说话,怕一不小心就有眼泪夺眶之时,才忽然明了,有些旅行,并不是在探索未知,而是摩挲回忆的过程,这回忆或许是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是触觉、味道引出的牵绊,也或许由文字、音符获得,是这些抽象的符号铺陈的惦念。总之,它让你觉得那么亲切,又令你感到新鲜。
此番触动,是第一次体尝。当时就想起冰心先生的一篇散文,大概很多人都知道那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却鲜有人知其由来。殊不知,这句感慨的生发,是在先生病后散步时,恰逢山间诡谲变幻的云霞,被那美所震慑,伏在草叶上情不自禁哭泣。由此,最为摄人心魄的事物,恰恰是造物主端放于我们眼前的美。
说到此,不禁惭愧起个体接收信息的狭隘单调,而这种惭愧,在旅行中也有感触。
当我真正沉浸在多少诗句都描摹不清的你的臂弯里,触摸到你柔软的心意,才有最交杂纠缠的情绪浮沉不定。
一是对教育之惑——
在关于江南的介绍里,常有文人雅士和诗词名篇的优越感。身临其境时,才发现,这份优越感本可以而盛名些,而世人所知,不过寥寥。究其原因,只是被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所局限,熟稔少数人的少数篇章,熟到家喻户晓一字不差,却对另外多数作者事迹知之甚少。推广到其他的人文历史内容,也是如此。
在茅盾故居的庭院中发呆时,反复自省自查,自身的局限在哪里,当下教育的局限又在哪里?是否可以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匹配的言语技能培养,另一部分则是鼓励对文学著作的自由涉猎。如果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那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可传承。
二是对搔首弄姿之殇——
你的美,惹来蜂拥人群。搔首弄姿,一定不是你的本意。
因为人多,每一次定格,都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捏造你空濛淳朴的姿态。当我终于找到一处滨水的石阶,避开喧闹拥挤,在寸寸消弭的日光中,与谁安然共享一张梅菜肉饼时,只觉得为这一刻准备良久,寻觅良久,又觉得这才是蜉蝣的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与水贴得那么近,桨声潺潺地涌入耳中,连同潮漉漉的风,一齐渗入毛孔脾胃,却自私地希望,如果你的美没有被发现,被豢养,你还只是最凡俗的街巷,载着一方地域上世世代代的生长,然后,在某一天,我与你相遇,那该多好。
但转念又想,以我同样凡俗的视野,又将经历多少轮回才会遇见你呢?
三是对故乡之恋——
记得离家读大学前,妈各种苦口婆心教育我好好学习,乖乖在学校待着,不要出校门,火车上不许和陌生人说话……我一副笃定的神态,认真说,不愿局限在校园里,希望读书的城市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如今斗转星移,七年过去了,生养之地与求学之处,皆沉甸甸存在心底。而面对青石板,小桥流水,芭蕉点白墙,面对自己魂梦相系的所在时,一时羞赧:分身乏术,我究竟该给自己设几处故乡?
除了以上种种,在旅行中,还有一份享受当下的自得——
美景与美照,有时不可兼得。既然游人太多,既然那些游人蜂拥而至,都是为了摆出些设计良久的体态,带回些有几分造作却也有几分动人的纪念,那么这过程中,大概会生出很多关于美关于技术的烦恼。与其拎起这些烦恼,不如放下相机,看人,看景,看人在景中。
如此,甚好。
在我迈出脚步之前,曾很信奉这句“嘲弄”。
关于行走的清单,在心中越列越厚。多少次,因为网页上或是纸页上的美景而扼腕难过,觉得那大概是自己到不了的远方,这种对于美好之不可得的遗憾,着实煎熬人心。
直到被“小桥流水人家”骗至杭城,我以为的玲珑沉静都没有实现,而未曾期待的浩渺烟波、平湖微雨,是另一种惊心动魄又亲近可人的向往,在原本很长很空落的时光里成为我的“仰仗”。
然后,便是辗转漫长的准备,拖延着寻一个时机,去那魂梦相系的地方,成就心中希冀的“倚栏而读,凭桥而立,枕水而眠”。
当我从攻略中梳理你的脉络,当我步步临近,看车窗外逐渐明丽起来的水影,当我终于行至你的青石板上,躲入你的廊檐下,当我的胸腔里涌起很多很多情绪以致不敢开口说话,怕一不小心就有眼泪夺眶之时,才忽然明了,有些旅行,并不是在探索未知,而是摩挲回忆的过程,这回忆或许是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是触觉、味道引出的牵绊,也或许由文字、音符获得,是这些抽象的符号铺陈的惦念。总之,它让你觉得那么亲切,又令你感到新鲜。
此番触动,是第一次体尝。当时就想起冰心先生的一篇散文,大概很多人都知道那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却鲜有人知其由来。殊不知,这句感慨的生发,是在先生病后散步时,恰逢山间诡谲变幻的云霞,被那美所震慑,伏在草叶上情不自禁哭泣。由此,最为摄人心魄的事物,恰恰是造物主端放于我们眼前的美。
说到此,不禁惭愧起个体接收信息的狭隘单调,而这种惭愧,在旅行中也有感触。
当我真正沉浸在多少诗句都描摹不清的你的臂弯里,触摸到你柔软的心意,才有最交杂纠缠的情绪浮沉不定。
一是对教育之惑——
在关于江南的介绍里,常有文人雅士和诗词名篇的优越感。身临其境时,才发现,这份优越感本可以而盛名些,而世人所知,不过寥寥。究其原因,只是被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所局限,熟稔少数人的少数篇章,熟到家喻户晓一字不差,却对另外多数作者事迹知之甚少。推广到其他的人文历史内容,也是如此。
在茅盾故居的庭院中发呆时,反复自省自查,自身的局限在哪里,当下教育的局限又在哪里?是否可以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匹配的言语技能培养,另一部分则是鼓励对文学著作的自由涉猎。如果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那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可传承。
二是对搔首弄姿之殇——
你的美,惹来蜂拥人群。搔首弄姿,一定不是你的本意。
因为人多,每一次定格,都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捏造你空濛淳朴的姿态。当我终于找到一处滨水的石阶,避开喧闹拥挤,在寸寸消弭的日光中,与谁安然共享一张梅菜肉饼时,只觉得为这一刻准备良久,寻觅良久,又觉得这才是蜉蝣的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与水贴得那么近,桨声潺潺地涌入耳中,连同潮漉漉的风,一齐渗入毛孔脾胃,却自私地希望,如果你的美没有被发现,被豢养,你还只是最凡俗的街巷,载着一方地域上世世代代的生长,然后,在某一天,我与你相遇,那该多好。
但转念又想,以我同样凡俗的视野,又将经历多少轮回才会遇见你呢?
三是对故乡之恋——
记得离家读大学前,妈各种苦口婆心教育我好好学习,乖乖在学校待着,不要出校门,火车上不许和陌生人说话……我一副笃定的神态,认真说,不愿局限在校园里,希望读书的城市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如今斗转星移,七年过去了,生养之地与求学之处,皆沉甸甸存在心底。而面对青石板,小桥流水,芭蕉点白墙,面对自己魂梦相系的所在时,一时羞赧:分身乏术,我究竟该给自己设几处故乡?
除了以上种种,在旅行中,还有一份享受当下的自得——
美景与美照,有时不可兼得。既然游人太多,既然那些游人蜂拥而至,都是为了摆出些设计良久的体态,带回些有几分造作却也有几分动人的纪念,那么这过程中,大概会生出很多关于美关于技术的烦恼。与其拎起这些烦恼,不如放下相机,看人,看景,看人在景中。
如此,甚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