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羚羊和她的《十二花月》
《十二花月》是陈羚羊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成果。分析《十二花月》的构成,可以看到诸多要素,例如艺术家本人一年中每个月的生理过程,一年中按照时间顺序开放的不同花卉,以及艺术家用来映照自身的镜子,依据中国古典园林的门窗而来的异形边缘,还有独特的用光,色调以及虚实变化等。
月经和适时开放的花相对应,体现了自然界的周期性。月经主题表达上的直白和暴露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但正是因为这种对真切的女性状态的单纯表达,使人们无法用普通意义上的图像制成品的标准来衡量它,并且超越于有关性禁忌的各种讨论之外。虽然艺术家明确地告知这是月经期间的性器官,然而观众还是无法抹去看到鲜血时特定的心理反应。把鲜花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是古今中外都很常见的,但陈羚羊把“暗喻”呈现为现实,鲜花和月经期间的性器官的并置,表面上看是突兀和带有侵犯性的,实际上只是呈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所谓的“揽镜自照”的心理描摹下,画面中镜子的映象所表现的真实和清晰,是艺术家试图面对自我的复杂心情的写照。这种自我察看本来是以个人自身的角度进行的,但艺术家设置了照相机的介入,使这种自我察看同时成为被察看的对象。艺术家对相机镜头范围、角度、用光等因素的控制体现了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情绪,给人以阴沉、幽闭的感觉。作品的异形边缘限定和提示了观看和呈现的视觉方式,与传统中国思想观察世界的方法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文学中感时伤怀的作品曾被陈羚羊用来类比她这一看似极端的举动。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浮云,落日,流水,花开花落等等意象常常伴随着对时光易逝、人世无常的感慨。摄影凝固了艺术家精心设置和等待而来的特定情境,对应了这种对瞬间即逝和虚无的审美。
一般意义上,人们希望看到女性漂亮的脸蛋,完美的身材,优雅温柔的谈吐举止等,《十二花月》暴露了人们所避讳的,然而是最真实的女性的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在面对男性社会时所受的压力。
《十二花月》的作品背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这本身是超越性别的,然而艺术家作为一个女性,是从非常个人的角度来做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女性主义艺术的角度解读,同时更可以用超越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
《十二花月》有一定的私密性,与日常现实的距离很大,似乎是通过封闭外部世界而在私人密室空间中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由。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对外部现实的逃避、无力、恐惧甚至是排斥。我们可以在她的一段自述中略见一斑:
“在面对社会的生活中,我想我是一个惶惶然手足无措的人。在公共的,社交的场合,我总是不得不强自镇定,抑制住自己内心的一阵阵紧张。我有严重的自卑,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事情。走在大街上时,也缺乏安全感。我甚至想变成隐形人,因为畏惧很多人注意我。然而,在艺术中,我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我释放我那些近乎狂乱的臆想,品尝创作的乐趣,面对自己内心的最深处而不必羞耻。 另外,我也欣赏到很多别的人的智慧和幽默,让我觉得作为人的可贵……”
《十二花月》提供了一个图像文本,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不同观众的不同反映和评论取决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背景。然而,结合艺术家在《陈羚羊和陈羚羊NO.2的访谈2001/4/28》中的表述,越是深入和仔细地观察和体会《十二花月》,作品就越是呈现出暧昧、复杂和多层次的局面。艺术家仿佛设置了一个圈套,使人们感觉在经历了诧异、尴尬和迷惑之后又回到了图像的本来意义,甚至归结于空无。然而这种诧异、尴尬和迷惑又不能被轻易的挥之而去,却继续驱使人们进一步地探究和追问。
月经和适时开放的花相对应,体现了自然界的周期性。月经主题表达上的直白和暴露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但正是因为这种对真切的女性状态的单纯表达,使人们无法用普通意义上的图像制成品的标准来衡量它,并且超越于有关性禁忌的各种讨论之外。虽然艺术家明确地告知这是月经期间的性器官,然而观众还是无法抹去看到鲜血时特定的心理反应。把鲜花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是古今中外都很常见的,但陈羚羊把“暗喻”呈现为现实,鲜花和月经期间的性器官的并置,表面上看是突兀和带有侵犯性的,实际上只是呈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所谓的“揽镜自照”的心理描摹下,画面中镜子的映象所表现的真实和清晰,是艺术家试图面对自我的复杂心情的写照。这种自我察看本来是以个人自身的角度进行的,但艺术家设置了照相机的介入,使这种自我察看同时成为被察看的对象。艺术家对相机镜头范围、角度、用光等因素的控制体现了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情绪,给人以阴沉、幽闭的感觉。作品的异形边缘限定和提示了观看和呈现的视觉方式,与传统中国思想观察世界的方法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文学中感时伤怀的作品曾被陈羚羊用来类比她这一看似极端的举动。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浮云,落日,流水,花开花落等等意象常常伴随着对时光易逝、人世无常的感慨。摄影凝固了艺术家精心设置和等待而来的特定情境,对应了这种对瞬间即逝和虚无的审美。
一般意义上,人们希望看到女性漂亮的脸蛋,完美的身材,优雅温柔的谈吐举止等,《十二花月》暴露了人们所避讳的,然而是最真实的女性的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在面对男性社会时所受的压力。
《十二花月》的作品背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这本身是超越性别的,然而艺术家作为一个女性,是从非常个人的角度来做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女性主义艺术的角度解读,同时更可以用超越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
《十二花月》有一定的私密性,与日常现实的距离很大,似乎是通过封闭外部世界而在私人密室空间中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由。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对外部现实的逃避、无力、恐惧甚至是排斥。我们可以在她的一段自述中略见一斑:
“在面对社会的生活中,我想我是一个惶惶然手足无措的人。在公共的,社交的场合,我总是不得不强自镇定,抑制住自己内心的一阵阵紧张。我有严重的自卑,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事情。走在大街上时,也缺乏安全感。我甚至想变成隐形人,因为畏惧很多人注意我。然而,在艺术中,我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我释放我那些近乎狂乱的臆想,品尝创作的乐趣,面对自己内心的最深处而不必羞耻。 另外,我也欣赏到很多别的人的智慧和幽默,让我觉得作为人的可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二花月》提供了一个图像文本,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不同观众的不同反映和评论取决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背景。然而,结合艺术家在《陈羚羊和陈羚羊NO.2的访谈2001/4/28》中的表述,越是深入和仔细地观察和体会《十二花月》,作品就越是呈现出暧昧、复杂和多层次的局面。艺术家仿佛设置了一个圈套,使人们感觉在经历了诧异、尴尬和迷惑之后又回到了图像的本来意义,甚至归结于空无。然而这种诧异、尴尬和迷惑又不能被轻易的挥之而去,却继续驱使人们进一步地探究和追问。
-
倦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3 00:35:07
-
后商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2 05:07:57
-
行走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5:03:08
-
兰庵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7 21:46:38
-
豆友9LP-TnL8b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3 14:43:40
-
巴托因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9 13:43:04
-
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4 09:59:15
-
bambo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1 11:31:09
-
豆友f8hoD9hQc8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2 14:30:24
-
lx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5 09:14:02
-
苏打柠檬气泡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2 16:12:1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1 19:11:32
-
Min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0 15:54:08
-
别管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0 13:07:04
-
Yo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0 12:28:02
-
昨天或者明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6 16:06:12
-
Σαπφώκορίτσι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7 22:25:07
-
早起干什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0 15:13:03
-
Ms.Kook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30 07:56:33
-
呼啦哗咙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6 13:56:37
-
石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5 14:41:25
-
奥耶死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6 14:58:06
-
珠光宝气小美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8 07:37:55
-
十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7 16:40:14
-
蓝色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5 23:33:59
-
月牙斑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19:21:59
-
画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9 11:09:01
-
B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30 23:09:15
-
秋蕙披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09:54:33
-
m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2 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