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向左,德国向右? —— 能打的法国和厌战的德国
在联合国调查团本周初证实,叙利亚内战使用了化学武器之后,法、英、美三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始起草一份针对叙利亚的决议案。
法国总统奥朗德明确表态:叙利亚问题可以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但军事行动也必须是选项之一,即联合国决议案应当包括动武条款;他已做好惩罚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准备,即便美国不出手,法国仍愿意“担负起支持叙反对派的责任”。
(资料图: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图片来源于网络。)
鉴于英国议会否决了政府干预叙利亚的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干预决定这个烫山芋扔给国会,法国已成为最积极主张对叙动武的国家,一度屡战屡败的它又一次令人刮目相看。
西方媒体评价说,法国已经从“每战必降的猢狲”摇身变成“干预主义大猩猩”“欧洲头号鹰派”,充当起世界警察。
就在10年前,由于法国反对美国的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被美国新保守派怒不可遏地咒骂为“爱吃奶酪、每战必降的猢狲”(Cheese-eating surrender monkeys)。
这一说法源自动画连续剧《辛普森一家》,是1995年播出的某一集的台词。1999年起被《国家评论》杂志一个保守派记者多次使用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
这样说自然戳到法国人的内心痛处:从19世纪的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个殖民地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法国都遭受惨败,不得不投降或撤出。两次大战多亏有美国出手相救,法国才逃脱亡国的命运。
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国会众议院餐厅甚至将炸薯条的名称从“french fries”(法国炸)改“freedom fries”(自由炸),直到三年后才恢复原名。
法国从反战到好战、从常败到常胜的剧变,是从奥朗德的前任萨科齐开始的。2007年这位绰号“美国人”的中右翼总统上台后不久,法国便重返北约的指挥核心。
2011年3月19日,法国出动战机轰炸利比亚,冲在推翻卡扎菲暴政的最前线;16天后的同年4月4日,法军“独角兽”部队仅用一天时间,便将败选后赖着不走、引发血腥冲突的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生擒活捉;今年1月,奥朗德出兵马里,打跑了实行恐怖统治、焚烧文物古籍的极端主义武装。
出手非洲三战全胜,既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声望,也博得当地民众的普遍感激。利比亚人展示法文标语“Merci Sarkozy”(感谢萨科齐)的新闻照片一度盛传于世。
此次法国对叙利亚的强硬姿态,更促使美国国务卿克里盛赞法国是美国的“最古老盟友”。
法国对动武的立场为何发生180度大转变?《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认为,伊战期间美英将法国人描绘成胆小鬼或孤立主义者,是一种“既不准确又不公平的漫画式丑化”;历史已经证明,法国反对伊战极具先见之明;正是因为没有伊拉克创伤的包袱,现在法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才有更大的行动自由。
法国《世界报》指出,必须对叙利亚化学武器有所回应,才能防止其他中东国家有样学样,获取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国际社会的回应软弱无力,伊朗就会解读为对其核计划亮绿灯;另外,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在欧洲的近邻,对欧洲的威胁比对美国的威胁更大。
法国评论员Grégoire Fleurot在《新共和》杂志上写道,对法国来说,2003年反对伊战其实更多是例外;在历史多数时期,巴黎都被批评军事干预过多而不是太少,例如1990年代初,法国支持过后来屠杀全国近二成人口的卢旺达政权;自2002年起,法国就在科特迪瓦长期驻军,最多时达到5000人。
去年5月当选总统的奥朗德属于左翼,却延续了萨科齐的对外政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虽然改朝换代,但法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的高官大多得以留任。
此外,法国和英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有能力向世界大多数地区派兵的国家,它对西非前殖民地也比其他西方大国更熟悉,尽管法军人数已从1999年的50万裁减到现在的32.4万,到2019年还将再精简至24.2万,其中作战人员仅6.6万。
还有人分析,出兵海外是法国总统试图在艰难的经济时世下拉抬自己的人气,转移民众注意力。假如这是真实动机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收效相当有限:两场海外胜仗不足以让萨科齐保住总统位置,也无助于提高奥朗德低迷的国内支持率。法国民众更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对海外干预远不像这两位总统那样热衷。
与法国相比,德国从上到下对出兵叙利亚都完全没有兴趣。英国《金融时报》称德国是这个“食肉动物世界中的素食者”。
这样说的依据是,眼下德国大选的最热门话题不是中东局势或者欧洲前景,而是素食和公路收费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绿党提议全国公共食堂每周应有一天只供应素菜,结果在这个热爱香肠的国家激起一场大辩论。
至于叙利亚化武危机,绝大多数德国选民的看法是:“咱们别去掺和!”各大政党也无一例外地认同这一观点。
作为欧洲第一、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政治辩论的琐屑化令人惊奇,这大概反映了德国人无意改变相对繁荣现状的心态,也与总理默克尔独特的安抚本事有关:她让德国人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他们不受国境外的动荡波及。
另一个素以善战著称的欧洲大国英国,似乎也在向德国看齐。《卫报》一篇评论指出,虽然英国王室历来与军队密切关联,英国书店里有关军事史的图书比其他种类书籍的总和还要多,但英国人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变得更自由派、更愤世嫉俗,“或许我们也在成为一个反战国家”。
证据包括:“制止(伊拉克)战争”游行是英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反对向叙利亚动武并非以左右翼政党划界,英国议会就此表决时,很多保守党和工党议员都投下反对票;英国军队规模也一减再减。
很可能永远打不起来的叙利亚干预战争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昔日欧洲列强如今对用兵海外的不同态度。它们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对外军事干预越来越受冷遇。
不少人可能觉得,这一趋势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当世界得知纳粹大屠杀和卢旺达种族灭绝的骇人惨状后,曾经发出过“Never again!”(永不重演)的沉痛誓言。而现在面对已造成10多万人丧生、无数妇孺遭屠戮、逾百万人逃亡的叙利亚内战和化武危机,大多数世人基于现实利益考虑,“事不关己”的想法逐渐占上风。人们要么选择沉默,要么止步于口头谴责、指望他国出手,当初的信誓旦旦已被淡忘殆尽。
当日后回顾今天之时,世界是否会心安?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5724.html
法国总统奥朗德明确表态:叙利亚问题可以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但军事行动也必须是选项之一,即联合国决议案应当包括动武条款;他已做好惩罚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准备,即便美国不出手,法国仍愿意“担负起支持叙反对派的责任”。
(资料图: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图片来源于网络。)
鉴于英国议会否决了政府干预叙利亚的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干预决定这个烫山芋扔给国会,法国已成为最积极主张对叙动武的国家,一度屡战屡败的它又一次令人刮目相看。
西方媒体评价说,法国已经从“每战必降的猢狲”摇身变成“干预主义大猩猩”“欧洲头号鹰派”,充当起世界警察。
就在10年前,由于法国反对美国的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被美国新保守派怒不可遏地咒骂为“爱吃奶酪、每战必降的猢狲”(Cheese-eating surrender monkeys)。
这一说法源自动画连续剧《辛普森一家》,是1995年播出的某一集的台词。1999年起被《国家评论》杂志一个保守派记者多次使用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
这样说自然戳到法国人的内心痛处:从19世纪的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个殖民地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法国都遭受惨败,不得不投降或撤出。两次大战多亏有美国出手相救,法国才逃脱亡国的命运。
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国会众议院餐厅甚至将炸薯条的名称从“french fries”(法国炸)改“freedom fries”(自由炸),直到三年后才恢复原名。
法国从反战到好战、从常败到常胜的剧变,是从奥朗德的前任萨科齐开始的。2007年这位绰号“美国人”的中右翼总统上台后不久,法国便重返北约的指挥核心。
2011年3月19日,法国出动战机轰炸利比亚,冲在推翻卡扎菲暴政的最前线;16天后的同年4月4日,法军“独角兽”部队仅用一天时间,便将败选后赖着不走、引发血腥冲突的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生擒活捉;今年1月,奥朗德出兵马里,打跑了实行恐怖统治、焚烧文物古籍的极端主义武装。
出手非洲三战全胜,既提升了法国的国际声望,也博得当地民众的普遍感激。利比亚人展示法文标语“Merci Sarkozy”(感谢萨科齐)的新闻照片一度盛传于世。
此次法国对叙利亚的强硬姿态,更促使美国国务卿克里盛赞法国是美国的“最古老盟友”。
法国对动武的立场为何发生180度大转变?《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认为,伊战期间美英将法国人描绘成胆小鬼或孤立主义者,是一种“既不准确又不公平的漫画式丑化”;历史已经证明,法国反对伊战极具先见之明;正是因为没有伊拉克创伤的包袱,现在法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才有更大的行动自由。
法国《世界报》指出,必须对叙利亚化学武器有所回应,才能防止其他中东国家有样学样,获取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国际社会的回应软弱无力,伊朗就会解读为对其核计划亮绿灯;另外,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在欧洲的近邻,对欧洲的威胁比对美国的威胁更大。
法国评论员Grégoire Fleurot在《新共和》杂志上写道,对法国来说,2003年反对伊战其实更多是例外;在历史多数时期,巴黎都被批评军事干预过多而不是太少,例如1990年代初,法国支持过后来屠杀全国近二成人口的卢旺达政权;自2002年起,法国就在科特迪瓦长期驻军,最多时达到5000人。
去年5月当选总统的奥朗德属于左翼,却延续了萨科齐的对外政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虽然改朝换代,但法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的高官大多得以留任。
此外,法国和英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有能力向世界大多数地区派兵的国家,它对西非前殖民地也比其他西方大国更熟悉,尽管法军人数已从1999年的50万裁减到现在的32.4万,到2019年还将再精简至24.2万,其中作战人员仅6.6万。
还有人分析,出兵海外是法国总统试图在艰难的经济时世下拉抬自己的人气,转移民众注意力。假如这是真实动机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收效相当有限:两场海外胜仗不足以让萨科齐保住总统位置,也无助于提高奥朗德低迷的国内支持率。法国民众更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对海外干预远不像这两位总统那样热衷。
与法国相比,德国从上到下对出兵叙利亚都完全没有兴趣。英国《金融时报》称德国是这个“食肉动物世界中的素食者”。
这样说的依据是,眼下德国大选的最热门话题不是中东局势或者欧洲前景,而是素食和公路收费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绿党提议全国公共食堂每周应有一天只供应素菜,结果在这个热爱香肠的国家激起一场大辩论。
至于叙利亚化武危机,绝大多数德国选民的看法是:“咱们别去掺和!”各大政党也无一例外地认同这一观点。
作为欧洲第一、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政治辩论的琐屑化令人惊奇,这大概反映了德国人无意改变相对繁荣现状的心态,也与总理默克尔独特的安抚本事有关:她让德国人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他们不受国境外的动荡波及。
另一个素以善战著称的欧洲大国英国,似乎也在向德国看齐。《卫报》一篇评论指出,虽然英国王室历来与军队密切关联,英国书店里有关军事史的图书比其他种类书籍的总和还要多,但英国人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变得更自由派、更愤世嫉俗,“或许我们也在成为一个反战国家”。
证据包括:“制止(伊拉克)战争”游行是英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反对向叙利亚动武并非以左右翼政党划界,英国议会就此表决时,很多保守党和工党议员都投下反对票;英国军队规模也一减再减。
很可能永远打不起来的叙利亚干预战争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昔日欧洲列强如今对用兵海外的不同态度。它们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对外军事干预越来越受冷遇。
不少人可能觉得,这一趋势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当世界得知纳粹大屠杀和卢旺达种族灭绝的骇人惨状后,曾经发出过“Never again!”(永不重演)的沉痛誓言。而现在面对已造成10多万人丧生、无数妇孺遭屠戮、逾百万人逃亡的叙利亚内战和化武危机,大多数世人基于现实利益考虑,“事不关己”的想法逐渐占上风。人们要么选择沉默,要么止步于口头谴责、指望他国出手,当初的信誓旦旦已被淡忘殆尽。
当日后回顾今天之时,世界是否会心安?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5724.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