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溯源的心理探究方法
结果,童年的追根溯源以及从父母方面分析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其实确实有一定的弊端。很大程度上这很容易造成两个问题:
1.本质上当事人不愿长大,不愿自己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不断地追根溯源和归因于父母、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当事人流连于过去,不愿意承担自己对于现在的人生的责任。
2.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它加强了当事人对于外界,尤其是父母的怨恨。因为当事人会始终纠缠于“我的童年如何,谁谁怎样待我,所以现在的我是这样的”,而没有意识到人长大以后拥有自己的主导权,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创造的。
我之所以这样都是源于父母对我的期望?我之所以如此都是那所中学造成的?这不公平!我活得多么悲惨!我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那么,现在呢?
所以我个人是反对荣格的那种“一个人归根结底是要修复和重复自己童年形成的东西”的理论的。我反对童年决定论。尽管一个人的性格确实受到童年和环境的影响,但是别忘记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的,而对于童年的追根溯源很容易造成对单一的原因反复地强化,可是原因不完全如此。
例如A和B在童年时同样遭遇过家庭暴力,两个人都可以追根溯源,自己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性格和问题源于过去的经验,但是假如A在遭遇暴力后身边有一个可以求助的对象,而B没有,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实际上还有另外的说法,一个人的性格基本由基因和遗传决定,后天的影响只有少部分,结合这种说法的话,一个因基因和遗传影响的心理抗压能力稍弱的C在目睹别人的暴力事件后也可能造成和A、B一样或相似的结果。甚至造成很多年后一个人心结的真正原因可能来自一件小事,但是当事人并不容易关注到它,或者已经遗忘了它。
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过去的经历和影响在人心中形成某种记忆,而很多事不过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按照记忆中熟悉的方式去选择。而在当下以及以后改变这种选择,是一个成年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童年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就否认了这一点,它认为我们只有“治愈了”童年的伤痛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进。但是退一步说,治愈的过程其实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借由体验慢慢来的。我们不断地回溯,一次次地强化,聚焦自己过去受伤的经历,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办法,而只有回到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办法。
心理上的“治愈”和实际伤口的治愈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是真的要回到过去,给自己的伤口包扎上药,而是要在当时当下选择一种新的方式,伤口会在新的体验中被治愈,旧的记忆也会不断地被新的记忆代替。而实际上,其实我个人觉得那就像某一次考试你失败了一样,你不过是有一个挫败的体验,而新的成功的体验和有价值感的体验就能治愈当时的创伤,或者说代替了过去的经验。
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把一切的责任归因为父母,是因为我们仍旧活在对父母无限的期望中,我们怨恨父母,是因为在心底我们恐惧,恐惧父母,长辈,对我们造成影响的那个人,并不是完人,不能高于自己,恐惧自己承担人生的责任。我们之所以归因在父母身上,有时也是因为怨恨父母非常安全,因为我们有的是机会可以和父母沟通,如果我们归因在童年的一个路人身上,我们自然就无法找他去做些什么了,结果我们就必须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
实际上无论怎样,你都有选择权,选择自己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只是因为父母,童年,就决定了一辈子命运的人。
单亲家庭和无父无母之所以会造成心理上的脆弱,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当事人不能获得稳定的关爱和支持,如果在他长大以后能够承担这些,接纳自己,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用别的方式找到相对稳定的支持,结果也并没有什么。而另一方面,有不好的父母也可能意味着从小受到父母的负面影响,表面看上去幸福,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在长大后他也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自己选择。
因此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重新选择,问题在于你能不能重新选择。其实我们之所以不断地归因童年,归因父母,在我看来其实是有某种幻觉,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很长,长到我们可以完全回到童年治愈当年的伤口,我们以为父母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一切的获得——对,除了自己执着的失去以外的一切获得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觉得自己理应获得,所以感觉非常愤怒。但是一旦父母离开我们,抛开其他诸如轮回前世今生的说法,我们还是会忽然发觉其实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怨恨,但是不知道在怨恨什么,那不过是因为我们误以为我们活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们失去的时候。
实际上童年已经过去了,而父母为我们所做的,所不能做的,做错了的,无论什么,那些都是事实,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当父母垂垂老矣,他们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我并不完全是传统孝道的支持者。但是无论你是回溯童年还是选择别的方式,你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你和你未来的道路,你的朋友,你的工作,你的世界,你的生和你的死,你的年轻和你的衰老。你觉得人生什么事才是重要的?是不断地回溯童年的经历,不公平,不幸,否认事实,无力行动,怨恨父母一生,还是承认事实就是事实,然后自己有重新选择的权利?
其实借由实际的体验,生活会慢慢教会我们什么,比如当我们为人父母,经历到自己的无助和不完美的时候。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切已经晚了,这种事情常常有。当父母真的离开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自己之所以怨恨,归因,愤怒,其实是因为我们很希望能够一直做他们的孩子,一直做一个可以不用负责任的小孩。到了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必须开始承担起一切了,但是你对父母却有没有说完的话。
假如我告诉你某一个人比你的童年还悲惨,也许你会感慨:“哦,哦,那我比他好多了。”但是那个人也可以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到底是要一直被动地活着,活在一切原因的影响中,还是主动地活着,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事实就是事实,你可以在抱怨的余生中过一辈子,也可以不断去创造更多的东西,丰富自己的人生。
“不要把怨恨带到太阳下山时。”来自《天蓝色的彼岸》中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当你死了,结果还是一样。
活着就尽量不要怨恨。
其实至今我还是会喜欢这样去看问题,事实就是事实,但是你有很多种看待它的方式。
只要活着就还有表达的机会,只要活着,就还有爱和原谅的机会,直到太阳下山之前。
还有一句悲观的话,当你死了,并没有人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而且其实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
活着就尽量不要怨恨,因为你以为最理所当然的活着,可能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P.S:我反对童年决定论的最大原因是,我觉得在同样的环境下,个体有自己去应对环境的差别,一个人不但有即使遇到同样的经历,但仍旧心理健康的可能或能力,也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创造环境,开创自己的人生。作为人,我觉得这是他存在的尊严的一部分。所以我否认一个人的存在是由无数外在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哲学上说这就否定了个体的价值。有很多很多的原因都能带来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甚至和人对肤色,对一些人群容易怀有定见一样,我否定经历过什么就一定形成什么的定见,经历过什么固然有公平和不公平,但是否认一个个体自身的能力才是最不公平的事情。
1.本质上当事人不愿长大,不愿自己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不断地追根溯源和归因于父母、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当事人流连于过去,不愿意承担自己对于现在的人生的责任。
2.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它加强了当事人对于外界,尤其是父母的怨恨。因为当事人会始终纠缠于“我的童年如何,谁谁怎样待我,所以现在的我是这样的”,而没有意识到人长大以后拥有自己的主导权,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创造的。
我之所以这样都是源于父母对我的期望?我之所以如此都是那所中学造成的?这不公平!我活得多么悲惨!我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那么,现在呢?
所以我个人是反对荣格的那种“一个人归根结底是要修复和重复自己童年形成的东西”的理论的。我反对童年决定论。尽管一个人的性格确实受到童年和环境的影响,但是别忘记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的,而对于童年的追根溯源很容易造成对单一的原因反复地强化,可是原因不完全如此。
例如A和B在童年时同样遭遇过家庭暴力,两个人都可以追根溯源,自己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性格和问题源于过去的经验,但是假如A在遭遇暴力后身边有一个可以求助的对象,而B没有,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实际上还有另外的说法,一个人的性格基本由基因和遗传决定,后天的影响只有少部分,结合这种说法的话,一个因基因和遗传影响的心理抗压能力稍弱的C在目睹别人的暴力事件后也可能造成和A、B一样或相似的结果。甚至造成很多年后一个人心结的真正原因可能来自一件小事,但是当事人并不容易关注到它,或者已经遗忘了它。
实际上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过去的经历和影响在人心中形成某种记忆,而很多事不过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按照记忆中熟悉的方式去选择。而在当下以及以后改变这种选择,是一个成年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童年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就否认了这一点,它认为我们只有“治愈了”童年的伤痛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进。但是退一步说,治愈的过程其实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借由体验慢慢来的。我们不断地回溯,一次次地强化,聚焦自己过去受伤的经历,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办法,而只有回到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办法。
心理上的“治愈”和实际伤口的治愈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是真的要回到过去,给自己的伤口包扎上药,而是要在当时当下选择一种新的方式,伤口会在新的体验中被治愈,旧的记忆也会不断地被新的记忆代替。而实际上,其实我个人觉得那就像某一次考试你失败了一样,你不过是有一个挫败的体验,而新的成功的体验和有价值感的体验就能治愈当时的创伤,或者说代替了过去的经验。
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把一切的责任归因为父母,是因为我们仍旧活在对父母无限的期望中,我们怨恨父母,是因为在心底我们恐惧,恐惧父母,长辈,对我们造成影响的那个人,并不是完人,不能高于自己,恐惧自己承担人生的责任。我们之所以归因在父母身上,有时也是因为怨恨父母非常安全,因为我们有的是机会可以和父母沟通,如果我们归因在童年的一个路人身上,我们自然就无法找他去做些什么了,结果我们就必须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
实际上无论怎样,你都有选择权,选择自己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只是因为父母,童年,就决定了一辈子命运的人。
单亲家庭和无父无母之所以会造成心理上的脆弱,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当事人不能获得稳定的关爱和支持,如果在他长大以后能够承担这些,接纳自己,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用别的方式找到相对稳定的支持,结果也并没有什么。而另一方面,有不好的父母也可能意味着从小受到父母的负面影响,表面看上去幸福,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在长大后他也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自己选择。
因此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重新选择,问题在于你能不能重新选择。其实我们之所以不断地归因童年,归因父母,在我看来其实是有某种幻觉,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很长,长到我们可以完全回到童年治愈当年的伤口,我们以为父母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一切的获得——对,除了自己执着的失去以外的一切获得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觉得自己理应获得,所以感觉非常愤怒。但是一旦父母离开我们,抛开其他诸如轮回前世今生的说法,我们还是会忽然发觉其实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怨恨,但是不知道在怨恨什么,那不过是因为我们误以为我们活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们失去的时候。
实际上童年已经过去了,而父母为我们所做的,所不能做的,做错了的,无论什么,那些都是事实,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当父母垂垂老矣,他们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我并不完全是传统孝道的支持者。但是无论你是回溯童年还是选择别的方式,你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你和你未来的道路,你的朋友,你的工作,你的世界,你的生和你的死,你的年轻和你的衰老。你觉得人生什么事才是重要的?是不断地回溯童年的经历,不公平,不幸,否认事实,无力行动,怨恨父母一生,还是承认事实就是事实,然后自己有重新选择的权利?
其实借由实际的体验,生活会慢慢教会我们什么,比如当我们为人父母,经历到自己的无助和不完美的时候。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切已经晚了,这种事情常常有。当父母真的离开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自己之所以怨恨,归因,愤怒,其实是因为我们很希望能够一直做他们的孩子,一直做一个可以不用负责任的小孩。到了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必须开始承担起一切了,但是你对父母却有没有说完的话。
假如我告诉你某一个人比你的童年还悲惨,也许你会感慨:“哦,哦,那我比他好多了。”但是那个人也可以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到底是要一直被动地活着,活在一切原因的影响中,还是主动地活着,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事实就是事实,你可以在抱怨的余生中过一辈子,也可以不断去创造更多的东西,丰富自己的人生。
“不要把怨恨带到太阳下山时。”来自《天蓝色的彼岸》中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当你死了,结果还是一样。
活着就尽量不要怨恨。
其实至今我还是会喜欢这样去看问题,事实就是事实,但是你有很多种看待它的方式。
只要活着就还有表达的机会,只要活着,就还有爱和原谅的机会,直到太阳下山之前。
还有一句悲观的话,当你死了,并没有人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而且其实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
活着就尽量不要怨恨,因为你以为最理所当然的活着,可能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P.S:我反对童年决定论的最大原因是,我觉得在同样的环境下,个体有自己去应对环境的差别,一个人不但有即使遇到同样的经历,但仍旧心理健康的可能或能力,也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创造环境,开创自己的人生。作为人,我觉得这是他存在的尊严的一部分。所以我否认一个人的存在是由无数外在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哲学上说这就否定了个体的价值。有很多很多的原因都能带来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甚至和人对肤色,对一些人群容易怀有定见一样,我否定经历过什么就一定形成什么的定见,经历过什么固然有公平和不公平,但是否认一个个体自身的能力才是最不公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