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力度和人生意义
我时常为某些问题困惑,就困惑的内容,相比工资为何发的比以前少了,王菲咋离婚了,我更愿意知道,为什么三毛会选择自杀,为什么陈丹青会认为人生是无意义的。
自杀,原因很多,且大多数绝不是天大难关。三毛是其中之一,我读过她的文字,在失去荷西回到台湾后发表的文章中,穿透出来的是睿智,豁达。而这样的人,选择了离开世间。我就很不理解,很困惑,既然她的文字是乐观的,人难道不应是乐观的吗?逐渐,我意识到,人感受到的痛苦、快乐的力度是不同的。也许是力度过于强烈导致三毛的离去。
我甚至觉得,那些写心灵鸡汤、替人们排解忧愁的人,内心对痛苦的感受力度比一般人强烈的多。这意思并不是说,他的痛苦就比别人多。众人一生的快乐和痛苦比例是差不多的,而其中一部分人对痛苦的感受力度尤为强烈,所以,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他们会万分痛苦,当这个痛苦的感觉消失,基本上又是正常的人。就那些写出一堆文字供人疗伤的人,基本上被痛苦折磨成惨兮兮,写出来聊以慰藉,或者是通过对他人的开导潜移默化指引自己。
我十分认为,张德芬这个写出《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华语首席心灵导师,绝对不是在痛苦面前毫无知觉的人,相反,一定是反应强烈的人。反应强烈,只能治愈自己。
至于感受力度的强弱原因,可能是基因遗传,可能是环境影响,具体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一个困惑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觉得人生意义重大,需上下而求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根本无需探讨。我喜欢的作者周国平、史铁生,文字里满满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领悟, 直到我遇到了陈丹青。《退步集》有一段对他的采访,记者问他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时,他说人生哪有什么意义!记者就没再追问原因,好一个哲学命题就硬生生的斩断到这里,我心都揪疼了。然后这个困惑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大脑沟回中,挥之不去——是什么样的境遇和认知让陈丹青或者周国平对人生的意义持不同的态度。我若能知道差别原因,也许我就能靠近这个哲学命题——人生的意义,并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好吧,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所谓困惑,无非是读书太少,见识太少。”
自杀,原因很多,且大多数绝不是天大难关。三毛是其中之一,我读过她的文字,在失去荷西回到台湾后发表的文章中,穿透出来的是睿智,豁达。而这样的人,选择了离开世间。我就很不理解,很困惑,既然她的文字是乐观的,人难道不应是乐观的吗?逐渐,我意识到,人感受到的痛苦、快乐的力度是不同的。也许是力度过于强烈导致三毛的离去。
我甚至觉得,那些写心灵鸡汤、替人们排解忧愁的人,内心对痛苦的感受力度比一般人强烈的多。这意思并不是说,他的痛苦就比别人多。众人一生的快乐和痛苦比例是差不多的,而其中一部分人对痛苦的感受力度尤为强烈,所以,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他们会万分痛苦,当这个痛苦的感觉消失,基本上又是正常的人。就那些写出一堆文字供人疗伤的人,基本上被痛苦折磨成惨兮兮,写出来聊以慰藉,或者是通过对他人的开导潜移默化指引自己。
我十分认为,张德芬这个写出《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华语首席心灵导师,绝对不是在痛苦面前毫无知觉的人,相反,一定是反应强烈的人。反应强烈,只能治愈自己。
至于感受力度的强弱原因,可能是基因遗传,可能是环境影响,具体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一个困惑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觉得人生意义重大,需上下而求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根本无需探讨。我喜欢的作者周国平、史铁生,文字里满满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领悟, 直到我遇到了陈丹青。《退步集》有一段对他的采访,记者问他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时,他说人生哪有什么意义!记者就没再追问原因,好一个哲学命题就硬生生的斩断到这里,我心都揪疼了。然后这个困惑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大脑沟回中,挥之不去——是什么样的境遇和认知让陈丹青或者周国平对人生的意义持不同的态度。我若能知道差别原因,也许我就能靠近这个哲学命题——人生的意义,并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好吧,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所谓困惑,无非是读书太少,见识太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