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 Scent 2.1
继1.1……
半从信仰角度,半从实际角度来说,Hermes与Coty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确保自己的产品是真货不遗余力,而后者想尽办法要使自己的产品合法化。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因为几十年来业界所经历的最巨大的商业成功之一,一个几乎是由Coty一手打造出的趋势。
明星香水不动声色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除了Catherine Walsh.。Walsh可以说是这些香的创造者。Walsh当时在Coty兰卡斯特是负责化妆品及美国授权的高级副总监,尽管工作量巨大并冒着风险,她还是搞定了合作并签下了Jennifer Lopez.。2002年Lopez的Glow一上市,就获得了爆炸性的成功,短短几年卖了800万瓶。明星香水的现代化身就此诞生。而它的问题在于,瓶子中的内容又有多少是来自明星本人。标牌上贴的名字与香水是否有关系,(并且)开发过程——品牌持有者与明星间的微妙交涉——又如何演化为一瓶香水。Belinda Arnold的工作要简单一些;当香水上市,她只要把话传出去即可。
Belinda是在曼哈顿工作的令人惊叹的PR团队成员之一,她们年轻身材曼妙富于吸引力,着装品味好,又有着都市的潇洒与谨慎的职业素养。总的来说,PR不算一个可爱的职业,并且这行里有些人在一定时候也会变得相当令人厌恶。但Belinda从不这样,也不会光说好听话。当我拿起电话,她只说了一句,“听着,Sarah Jessica Parker要出香水了。”
真的,我问道,所以你们要做这个咯。
“没错,今年初秋上市,名字叫Lovely”
我对她说了我一直的台词,要做报道吧。所以报道写什么呢? 一般来说回复都是很高傲的,“不过报道内容就是[明星或设计师的名字]要出香水!”(于是你说好然后礼貌地挂断电话。)
Belinda没有这样做,她答道,“你有什么想法?”我想了下——我并没太当回事;毕竟只是个明星香水,一个女演员而已——便对Belinda说,Parker与纽约联系密切,我想要做的就是跟她一同在纽约逛逛,闻一闻这座城市。
电话另一端是沉默。“闻一闻这座城市”她重复着,说“指什么。”
我说,我希望和她一起闻闻格林威治村的砖墙,出租车扔在十四大街柏油路上的汽车轮胎,从Astor Place站里传来的地铁气息,中央公园的味道还有哈德逊河那黑黢黢的河水。
又是一阵沉默。
我们可以坐着出租转一圈,或者徒步在格林威治附近走走。总之我希望和她一同闻闻这座城市。
“也聊一聊香水”
聊一聊香水。比如她如何看待气味,还有,你知道的,她要怎样做自己香水的创意总监。(这对我来说是自然,但对Belinda显然不是如此。)
“嗯,那么,我觉得她不太会愿意这样做。”她迅速地说着
她对气味感兴趣么?
Belinda坦言道,“事实上,非常着迷。”
我并不特别相信。好的,我答道,这就算开始了。
她应道,嗯
几天后,她又打电话来,笑着说“她真的很喜欢这想法,她愿意做。”
啊哈,太棒了!(我到底在做什么?)
她说,“我是说,我们需要完善这个想法”
当然,当然,我应着,心里想,真诡异。
我把做这个故事的想法向我在《纽约时报》时尚杂志《T》的主编Andy Port提了,她怀疑又充满兴趣,问道“你觉得这款香水不是闹着玩,Sarah Jessica 确实会参与其中?”我把Belinda的话告诉了她,也就是研发过程中Parker参与度很高,都很严肃的。Andy说,“我们要独家”。我又联系Belinda:我们要独家。
“好,我看看,不过我想应该可以。只是关于香水的,是吧?”没错。
我寻思着,到底该怎样写这么一篇鬼文。
这最终就变成我与Sarah Jessica Parker和Coty团队一起,长达一年的幕后生涯,不光是为香水上市,也是为记录他们共同创作的香水。不过那就是后话了。
第一章
2006年我当上《纽约时报》的香评人完全是一连串机缘巧合,对此最吃惊的人是我自己。曾经在中国做过研究,在日本工作,拿到了国际经济学和日本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由于生活的偶然性——我成了《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最后,在巴黎北站偶遇一位生物物理学家同时也是香水天才后,这让我写成了有关香阶激进新理论的著作《The Emperor of Scent》一书。我也一直在和《纽约客》谈可能的项目——我提议了有关中国及印度经济发展还有日本政治的文章——有一天他们反过来提议,令我(多少)有些诧异。他们对我写的一篇关于香水的文章很感兴趣。香水的研发,从一开始到最终上市,幕后进展,深入完全并且实时。
我从未想过这样的合作。作为一个记者,我是亚洲专家,不过是碰巧写了一本和香水有点关系的书而已。
我开始走访那些品牌,却没有一家愿意合作。我将这个设想提议给一位美国设计师,和设计师的PR负责人在市中心摩天大楼里会了面。“我们当然愿意在《纽约客》上登一篇6000字的报道”她直截了当地说,捉摸了一下又补充道“但这与我们先行的公关策略,也就是他调制自己的香水这份神秘感,相抵触了。”她拒绝了。所有的公司都拒绝了我——Givenchy、Estee Lauder、Kenneth Cole、Dior、Jo Malone。Burberry的PR代表在手机里啰啰嗦嗦地一直搪塞我,“我不明白,你希望观看他们制作香水?……”之后,他终于捱不住直接挂掉了电话。Chanel谨慎地考虑了这个提议,但又没了回音。Guerlain的反应是惊恐、不敢想象。Armani放弃了。Ralph Lauren的PR人员压根没有搭理我。
这期间有人提到了Hermes,但被我搁置了。这个品牌给我的印象太拘束了。两个月后,带着一点期望,我带着项目去找了Francesca Leoni,也就是当时爱马仕在美国的公关负责人。Francesca立刻说,“这是个好项目,我们做。”
之后她将这呈递给了巴黎总部。
我并不了解他们讨论的细节,不过我知道Jean-Claude是力推者,公司的国际市场总监Helene Dubrule和国际公关总监Stephane Wargnier则持谨慎的欢迎态度,而Veronique Gautier基本持反对态度。我这样说并没有一点不满,Gautier也是为了保护品牌以及它的人员。这是她的工作。来这里的是个记者,还是个美国佬。她知道我说法语——Francesca很巧妙地让我们两人在为爱马仕麦迪逊大道精品店一次摄影展举办的鸡尾酒会签到处碰面,并且聊了起来——但当时她还不知道是我。我想要的是一次历时一年完整深入的采访。我知道他们在巴黎会讨论再讨论,争论来争论去。那些支持的人冷静地轻声陈述着顾虑并向其他人解释这《纽约客》是本什么样的杂志——他们中有些人知道,有些人则不知道;其中一人问我“就是美国的《快报》,是么?”他们(再次)回顾了项目的大意并且(又一次)问我是谁。最后,支持者一方娴熟地把我们带去了一个地方,见证这一切的发生。
Veronique点头同意了。
****************
Ellena住在法国南部,离他1947年4月7日出生地不远的一个地方。
他的家在格拉斯。父亲是调香师。“他很有才华”Ellena会带着深厚感情这样说,“但是个业余的。”他是在这个地方,从这门手艺本身自学成才的。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就一清早和祖母出门采摘茉莉花。有时候采花的女人们会让他坐在墙头叫他唱歌给大家听。他闻着茉莉——一种有着清新香气的花——与汗味的混合物。孜然芹(Cumin)闻起来很像人的汗味。
Ellena从16岁起就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香水制造公司之一,位于格拉斯l’Etablissement Antoine Chiris的工厂工作。21岁时,也就是1968年,他离开格拉斯去了日内瓦,在Givaudon香水学校开始了他作为调香师的正式培训。
学生的日程——包括记忆各种人工和天然香料的气味、香味归类、植物学、化学、学习如何调制茉莉香,风信子或是玫瑰香——他发觉所有这些都很无趣。于是他问Givaudan的高级调香师 Maurice Thibound交给他一些真正的工作做。Thibound委任他重制的工作,也就是通过气味重组市面出售的香水。(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任务,类似一种逆向工程,比如拿一瓶Dior的香水,复制它,就像年轻的艺术家细心临摹《蒙娜丽莎》一样)。Ellena完成了工作,Thibound给了这个年轻人另外一瓶香水,Ellena也重制了。(为了消遣,他解构了香水,移除了部分原料,将香水简化到基础形态。)第三个香,第四个。在经过了9个月的观察,Thiboud告诉Ellena说,“我打算把你从学校里带出来,在我手下做初级Givauden调香师。”
他调的第一个香微不足道,橙子搭配广藿香,面向非洲市场。
Ellena不是独自一人来日内瓦的。当Ellena与爱尔兰移民的女儿Susannah Cusak相遇时,他刚满十八岁没几天,而她只有十七岁。Cusak在格拉斯长大,讲一口急促尖锐带着爱尔兰和一点法国口音的英文。她的家人都是艺术知识分子。父亲Ralph Cusak是位画家,她的祖叔父是Samuel Beckett。两人都是更爱法国土地的爱尔兰人。“我一踏上这个国家就觉得舒适”,Ellena说道“Susannah喜欢理智的争论,是她教我如何构筑自我的。”1976年他20岁时,与她结了婚。
TBC
半从信仰角度,半从实际角度来说,Hermes与Coty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确保自己的产品是真货不遗余力,而后者想尽办法要使自己的产品合法化。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因为几十年来业界所经历的最巨大的商业成功之一,一个几乎是由Coty一手打造出的趋势。
明星香水不动声色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除了Catherine Walsh.。Walsh可以说是这些香的创造者。Walsh当时在Coty兰卡斯特是负责化妆品及美国授权的高级副总监,尽管工作量巨大并冒着风险,她还是搞定了合作并签下了Jennifer Lopez.。2002年Lopez的Glow一上市,就获得了爆炸性的成功,短短几年卖了800万瓶。明星香水的现代化身就此诞生。而它的问题在于,瓶子中的内容又有多少是来自明星本人。标牌上贴的名字与香水是否有关系,(并且)开发过程——品牌持有者与明星间的微妙交涉——又如何演化为一瓶香水。Belinda Arnold的工作要简单一些;当香水上市,她只要把话传出去即可。
Belinda是在曼哈顿工作的令人惊叹的PR团队成员之一,她们年轻身材曼妙富于吸引力,着装品味好,又有着都市的潇洒与谨慎的职业素养。总的来说,PR不算一个可爱的职业,并且这行里有些人在一定时候也会变得相当令人厌恶。但Belinda从不这样,也不会光说好听话。当我拿起电话,她只说了一句,“听着,Sarah Jessica Parker要出香水了。”
真的,我问道,所以你们要做这个咯。
“没错,今年初秋上市,名字叫Lovely”
我对她说了我一直的台词,要做报道吧。所以报道写什么呢? 一般来说回复都是很高傲的,“不过报道内容就是[明星或设计师的名字]要出香水!”(于是你说好然后礼貌地挂断电话。)
Belinda没有这样做,她答道,“你有什么想法?”我想了下——我并没太当回事;毕竟只是个明星香水,一个女演员而已——便对Belinda说,Parker与纽约联系密切,我想要做的就是跟她一同在纽约逛逛,闻一闻这座城市。
电话另一端是沉默。“闻一闻这座城市”她重复着,说“指什么。”
我说,我希望和她一起闻闻格林威治村的砖墙,出租车扔在十四大街柏油路上的汽车轮胎,从Astor Place站里传来的地铁气息,中央公园的味道还有哈德逊河那黑黢黢的河水。
又是一阵沉默。
我们可以坐着出租转一圈,或者徒步在格林威治附近走走。总之我希望和她一同闻闻这座城市。
“也聊一聊香水”
聊一聊香水。比如她如何看待气味,还有,你知道的,她要怎样做自己香水的创意总监。(这对我来说是自然,但对Belinda显然不是如此。)
“嗯,那么,我觉得她不太会愿意这样做。”她迅速地说着
她对气味感兴趣么?
Belinda坦言道,“事实上,非常着迷。”
我并不特别相信。好的,我答道,这就算开始了。
她应道,嗯
几天后,她又打电话来,笑着说“她真的很喜欢这想法,她愿意做。”
啊哈,太棒了!(我到底在做什么?)
她说,“我是说,我们需要完善这个想法”
当然,当然,我应着,心里想,真诡异。
我把做这个故事的想法向我在《纽约时报》时尚杂志《T》的主编Andy Port提了,她怀疑又充满兴趣,问道“你觉得这款香水不是闹着玩,Sarah Jessica 确实会参与其中?”我把Belinda的话告诉了她,也就是研发过程中Parker参与度很高,都很严肃的。Andy说,“我们要独家”。我又联系Belinda:我们要独家。
“好,我看看,不过我想应该可以。只是关于香水的,是吧?”没错。
我寻思着,到底该怎样写这么一篇鬼文。
这最终就变成我与Sarah Jessica Parker和Coty团队一起,长达一年的幕后生涯,不光是为香水上市,也是为记录他们共同创作的香水。不过那就是后话了。
第一章
2006年我当上《纽约时报》的香评人完全是一连串机缘巧合,对此最吃惊的人是我自己。曾经在中国做过研究,在日本工作,拿到了国际经济学和日本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由于生活的偶然性——我成了《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最后,在巴黎北站偶遇一位生物物理学家同时也是香水天才后,这让我写成了有关香阶激进新理论的著作《The Emperor of Scent》一书。我也一直在和《纽约客》谈可能的项目——我提议了有关中国及印度经济发展还有日本政治的文章——有一天他们反过来提议,令我(多少)有些诧异。他们对我写的一篇关于香水的文章很感兴趣。香水的研发,从一开始到最终上市,幕后进展,深入完全并且实时。
我从未想过这样的合作。作为一个记者,我是亚洲专家,不过是碰巧写了一本和香水有点关系的书而已。
我开始走访那些品牌,却没有一家愿意合作。我将这个设想提议给一位美国设计师,和设计师的PR负责人在市中心摩天大楼里会了面。“我们当然愿意在《纽约客》上登一篇6000字的报道”她直截了当地说,捉摸了一下又补充道“但这与我们先行的公关策略,也就是他调制自己的香水这份神秘感,相抵触了。”她拒绝了。所有的公司都拒绝了我——Givenchy、Estee Lauder、Kenneth Cole、Dior、Jo Malone。Burberry的PR代表在手机里啰啰嗦嗦地一直搪塞我,“我不明白,你希望观看他们制作香水?……”之后,他终于捱不住直接挂掉了电话。Chanel谨慎地考虑了这个提议,但又没了回音。Guerlain的反应是惊恐、不敢想象。Armani放弃了。Ralph Lauren的PR人员压根没有搭理我。
这期间有人提到了Hermes,但被我搁置了。这个品牌给我的印象太拘束了。两个月后,带着一点期望,我带着项目去找了Francesca Leoni,也就是当时爱马仕在美国的公关负责人。Francesca立刻说,“这是个好项目,我们做。”
之后她将这呈递给了巴黎总部。
我并不了解他们讨论的细节,不过我知道Jean-Claude是力推者,公司的国际市场总监Helene Dubrule和国际公关总监Stephane Wargnier则持谨慎的欢迎态度,而Veronique Gautier基本持反对态度。我这样说并没有一点不满,Gautier也是为了保护品牌以及它的人员。这是她的工作。来这里的是个记者,还是个美国佬。她知道我说法语——Francesca很巧妙地让我们两人在为爱马仕麦迪逊大道精品店一次摄影展举办的鸡尾酒会签到处碰面,并且聊了起来——但当时她还不知道是我。我想要的是一次历时一年完整深入的采访。我知道他们在巴黎会讨论再讨论,争论来争论去。那些支持的人冷静地轻声陈述着顾虑并向其他人解释这《纽约客》是本什么样的杂志——他们中有些人知道,有些人则不知道;其中一人问我“就是美国的《快报》,是么?”他们(再次)回顾了项目的大意并且(又一次)问我是谁。最后,支持者一方娴熟地把我们带去了一个地方,见证这一切的发生。
Veronique点头同意了。
****************
Ellena住在法国南部,离他1947年4月7日出生地不远的一个地方。
他的家在格拉斯。父亲是调香师。“他很有才华”Ellena会带着深厚感情这样说,“但是个业余的。”他是在这个地方,从这门手艺本身自学成才的。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就一清早和祖母出门采摘茉莉花。有时候采花的女人们会让他坐在墙头叫他唱歌给大家听。他闻着茉莉——一种有着清新香气的花——与汗味的混合物。孜然芹(Cumin)闻起来很像人的汗味。
Ellena从16岁起就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香水制造公司之一,位于格拉斯l’Etablissement Antoine Chiris的工厂工作。21岁时,也就是1968年,他离开格拉斯去了日内瓦,在Givaudon香水学校开始了他作为调香师的正式培训。
学生的日程——包括记忆各种人工和天然香料的气味、香味归类、植物学、化学、学习如何调制茉莉香,风信子或是玫瑰香——他发觉所有这些都很无趣。于是他问Givaudan的高级调香师 Maurice Thibound交给他一些真正的工作做。Thibound委任他重制的工作,也就是通过气味重组市面出售的香水。(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任务,类似一种逆向工程,比如拿一瓶Dior的香水,复制它,就像年轻的艺术家细心临摹《蒙娜丽莎》一样)。Ellena完成了工作,Thibound给了这个年轻人另外一瓶香水,Ellena也重制了。(为了消遣,他解构了香水,移除了部分原料,将香水简化到基础形态。)第三个香,第四个。在经过了9个月的观察,Thiboud告诉Ellena说,“我打算把你从学校里带出来,在我手下做初级Givauden调香师。”
他调的第一个香微不足道,橙子搭配广藿香,面向非洲市场。
Ellena不是独自一人来日内瓦的。当Ellena与爱尔兰移民的女儿Susannah Cusak相遇时,他刚满十八岁没几天,而她只有十七岁。Cusak在格拉斯长大,讲一口急促尖锐带着爱尔兰和一点法国口音的英文。她的家人都是艺术知识分子。父亲Ralph Cusak是位画家,她的祖叔父是Samuel Beckett。两人都是更爱法国土地的爱尔兰人。“我一踏上这个国家就觉得舒适”,Ellena说道“Susannah喜欢理智的争论,是她教我如何构筑自我的。”1976年他20岁时,与她结了婚。
TBC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