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和脑袋,总有一个要动起来
![]() |
微薄上红过一句话:“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可对于需要带着心灵才能远行的人……居家的日子里,就动动双脚跑步或者动动脑子看书吧,实际可行成本低。
其实之前,也有在断断续续地夜跑或者夜骑,但把“夜跑”当成一件正经事儿来做,昨天也就是连续的第三日。晚餐过后一小时,洗把脸,换好衣服,喝下一杯水,插上耳机就这么出了门。家对面的新社区——上海滩大宁城,正好一条新铺就的平坦的宽敞的步道,虽然没有校园里的塑胶跑道来得理想,但规则的四方形和并不密集的人流,距离也是一圈刚刚好一公里的节奏,你都找不出辜负它的理由。你的脚下,不知何时,伸出了那么一条,布满闪光的前进箭头的指引线。
由于一直有在运动,基于对自己体力和耐力的客观评估,设定了5km的起步距离。一般会在短时的热身之后,就开跑。Nike+的App很实用,可以统计距离和步速,每公里的纪录刷新时给予语音提醒,同其他的音乐播放软件也能愉快相处,对于日常跑步爱好者来说功能足够了。差不多三日的夜跑,从5km递增到了7km的样子,个人觉得还算是可接受的一个循序渐进。个人对于距离的态度是:不强求,不放任。
我相信,每个人在跑步这件事儿上的各种表现,比如装备的要求、跑步的环境和呼吸动作等,都会不太一样。起步阶段,我在迪卡侬买了两套可替换的运动装,跑步的鞋没有刻意准备,就是家里的两双Nike慢跑鞋轮流穿着。无论如何,先跑起来再说,以习惯养成周期21天为限,再深入考虑也不迟。
虽然数据显示我几乎是匀速地完成整个路程的,但自己可以明显觉察出,第一圈和第五圈都有touch the ceiling的感觉。第一圈比较好理解,很多事情,都是起头比较难,到了第二圈反而有了水到渠成的自如感。无论是5km还是7km,第五圈总是有接近“聚光灯下轰然跪倒”的无力感。即使每次都咬牙坚持了过去,但心里知道这样的“崩溃线”出现得太早……对于10km的目标而言,8km的时候迎来这样的感觉比较合理。不着急,慢慢来,身体和意志也需要一个磨合期。
短期的目标,是在一个月左右把夜跑距离稳定在10公里的水平,频率差不多控制在跑三休一。休息的那个日子可以骑骑小车、做做力量练习来进行自我调节。
为什么决定坚持夜跑?我也说不上来,又或者说,夜跑给予我的难以言喻的快乐和自我认可,就是答案了。那种,且歌且跑,用双脚去和这个世界交谈的方式,是我最肆意的状态。
正经跑步的第一天,我就不太一样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