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话的真话——读《我的前半生》
![]() |
前段时间看到群里有人推荐亦舒的一本书,叫《我的前半生》,甫一看到这个名字让我想起的却是另一本书,只因这本书的作者太过于特殊,读过之后印象深刻,它这就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 |
从宣统皇帝到康德皇帝,从战犯到政协委员,溥仪的前半生充满传奇,而这个传奇却要从他出生前几十年说起。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史称“辛酉政变”,从此东西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而实际上是慈禧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达四十七年之久。在这场政变中醇亲王奕譞第一次在朝堂上展露头角,这位奕譞就是第一代醇亲王——醇贤亲王,也是本书作者的祖父。
1908年秋,光绪病危,慈禧便急于过继子嗣,按照封建皇位继承规则,当初本不该由溥仪当皇帝,而是应选择“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承继大统,但此人的祖父是咸丰帝的六弟奕訢。可“老佛爷”却偏偏挑中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个中原委自然是慈禧贪恋权力,认为找个小皇帝好便于她摆布。但书中溥仪对这位祖母级政治强人的描述却十分平淡,仿佛是在述说一位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历史人物一般,或许慈禧在其年幼的记忆中没有留下过多深刻的印象,可事实上溥仪一生的悲剧却真正是由慈禧开始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年幼的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条件“皇帝”尊号依然保留,且仍可以在紫禁城的高墙深院中过着小朝廷的生活。这段时光应该是溥仪最幸福的时刻了,书中说到:“我的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比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但是颇为讽刺的是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的人却是出身贫苦的乳母王焦氏。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被张勋迎回紫禁城,被日本人接至东北,被苏联人俘虏,羁押在抚顺,大赦重获自由......其命运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漩涡中不能自已,长期的幽禁生活让他的神经易于常人的敏感,感情和身体的双重打击,把这位中国末代皇帝的最后一点尊严压榨殆尽。它是张宗昌戏谑的对象,是遗老遗少们的精神遗产,是日本人的政治傀儡,他作了除了自己本身以外的任何角色。不经让人唏嘘顺治皇帝出家偈语中的一句话:“朕本西方一衲僧,奈何生入帝王家”,他继承了这份本不属于他的苦难。
电影《末代皇帝》的结局就是溥仪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买票到故宫参观,那种凄凉调子中,溥仪的心态无人知晓,从帝王到庶民,作为爱新觉罗氏甚至是中国数千年君主制的最后一位帝王,他思考的是愧对先祖呢?还是感概历史呢?我无从知晓,书中对这段的“回家”的描述也是极为平淡,关心的无非是宫中一些家具陈设的变化,了无任何感情在其中,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无奈吧,大悲无言说的便是如此吧。
不得不提的是其实这本书的作者实为两个人,除溥仪外,还有一个未署名的作者——李文达。此人乃群众出版社的编辑,他负责在溥仪所书回忆录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资料全面重写的,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当时并未署名。正因如此,这位末代皇帝的真实想法可能永远是个谜,本书中有的是想道却不便道尽的话。据说,溥仪晚年曾一直想写一本书,叫《我的后半生》,但至死一直未能实现,或许憋六十一年的真话要待到那时吧!只可惜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 |
P.S.这是一张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溥仪(中)和熊秉坤(右)、鹿钟麟(左)的合照。前者是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迫使溥仪退位;后者是时任京都警备司令,奉冯玉祥之命,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昔日的敌人,如今表情各异却要热情拥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