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之路-----记复古机车返修
![]() |
记得还是初中生时,就迷恋上机械的魅力,从阅读第一本汽车杂志起就梦想有一天能亲手装配一台内燃机。但生活好像从来不会因为年少的痴迷而有所变化,那时的我依旧每天往返于乏味的教室和钢琴之间;直至数年后,恍然间自己亦以音频工作为生,似乎不会和满手机油的男性角色再有所挂钩。
直至在论坛上看到它:Honda Benly50s
Benly50s在中国的型号是嘉陵JH70,缸体从50cc扩大至70cc;80年代中期本田公司与中国嘉陵公司合作的第二辆摩托。早期型号基本由日本生产,中国组装,质量上乘。
JH70的衍生车型生产至今,主要销往中国北方城市,南方不常见。因为种种原因,JH70又被冠以“沉默的70”的昵称。而“沉默的70”原意是指70年代生人,他们被评价为“既没有60后的沉稳,又缺乏80后的张扬”的一代人,也许他们也曾呐喊过,只是”时代的焦点并没有落在他们的身上“。
而这,似乎正是JH70这辆车的品行,在它之前有源自德国宝马、转辗自苏联继而国产的长江750,在它之后又有着技术更先进的建设雅马哈。它似乎生在一个尴尬的年份里,大部分的年代中,它默默无闻,但终有一天,会被人刮目相看。
高昂的汽油价格,满大街轰鸣的踏板车。多少年默默无闻老去的JH70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它体态优美,机械结构简单可靠,油耗及配件价格低廉。当第一眼看到它时,我便知道,圆梦的时候来了,这是实现小时候梦想的机会,一辆值得为其有所付出的经典车型。
![]() |
13年4月初,从网络上联系到东北某个小县城的一位卖家,出售其1986年的经典款JH70。几乎没有犹豫的,便花费了近千元将这辆比我年纪都大的机车买下并运回上海。
图中右上方是它深夜抵达家住小区的情景。
![]() |
从4月起,就从网络及多种渠道收集了JH70的各种维修资料,有些资料本身都年代久远。之后熟读了每本材料,以望顺利的开展返修工作。
![]() |
拆卸就持续了近两个月,拆卸过程中不禁为日本工程师当年的设计赞叹,每一个部件都各司其职又紧密衔接,不大的车体中每一寸空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也让毫无机械维修基础的我颇为头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早期车型的部件基本由日本制造,历经27年的风雨,大部分关键零件依旧坚固可靠,这又是另一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
![]() |
车架,挡泥板和油箱进行了钣金重塑和喷漆,颜色是由女友再三要求的,从结果来看效果出奇的好,虽然多少有些不再“沉默“,当然这是后话。钣金和油漆是由专业师傅完成的,价格”不菲“,但考虑再三,没有自己动手用廉价油漆喷涂。
![]() |
这是仲夏某个周末,86年的JH70开始涅槃重生。顶着大太阳的时候非常羡慕美帝电影中男人们自家的车库:整齐的工具墙,专业的维修设备。而在中国,折腾一辆老爷车只有几度中暑的份。
![]() |
由于缺乏经验,原版的70发动机受损严重,最终换装了110cc的全新发动机,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好在新发动机表现很好。安装师傅也非常尽责。
左下图是将摩托车运往摩配城大修的途中。
![]() |
结束语:
当整车全部安装完毕时,当第一脚启动杆踩到底发动机开始轰鸣时。这种将27年的时间归零的感觉远比从车市骑一辆全新的本田摩托出来更让人欣喜。梦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一颗一颗螺丝去实现梦想的过程是没有大小的。这辆车架编号6H20018的中古嘉陵是幸运的,它没有沦为废品站的废铁一堆,而遇到它的我更是幸运的,我所经历的是一次完善自我的旅程,而它27年的时间足以给这次旅程以完美的沉重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