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07 HotDocs纪录片节后记——北京镭纪录
HotDocs是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英文名字,可以译成“热门纪录片”,不过念起来有些怪怪的,还是保持原名吧,尽管我总是走嘴说成hotdogs。它是北美最大的纪录片电影市场,世界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之一。(其他还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澳大利亚的AIDC,法国的Sunnyside of the Doc, 等。) 之所以写它,主要是因为数码影像技术和网络几乎已经使每个有摄像机的人都能称自己是filmmaker, 随着这股热潮,纪录片颇有复兴的势头。HotDocs创办于1994年, 今年是第14届,从 4 月18 日到4月30日,共放映了129 部影片,观众达68,000 人,比去年增长了33% ;参加的电影制作人有2, 000 多,电视台,投资商,发行商达到143 家,从各方面都是破纪录的。
可同时,从“业余爱好者”走向“专业电影人”的过程依然不是简单的事。世界各地的电影节比牛毛还多,但够得上“专业”水准(在此特指找到投资,找到买家)的却依然只有那么几个。今年,我第一次以独立电影制作人的身份参加了 HotDocs,因而很想把得到的一些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它的历史不用讲了,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看(http://www.hotdocs.ca/) 。号称国际,其实不论从拍电影的,看电影的,还是买电影的,主角都是白人。北美,欧洲,澳洲的主要电视台和相关基金会的人都来了,他们是真正有钱,能掏钱的。来自亚洲的只有日本的NHK,中国的广州电视台和广州纪录片大会,还有韩国EBS 电影节。 这种现象和以故事片为主的电影节有很大不同。我想,原因是纪录片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形式在亚洲既缺乏观众,也缺乏成熟的制作发行渠道。
那么,何谓纪录片?各种定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两个字,“纪实”。从当前的市场角度讲,不同的放映渠道有不同的要求。一类是专供电视台播放的片子,长度一般在40-50分钟之间,节奏快,有完整的故事和吸引人的角色,制作质量达到电视台的播放标准就可以了。或者说,这类片子不要求一定要把事情讲深,但要讲明白;形式上不要过多技巧和个性,要通俗易懂,娱乐。
另一类,也是很重要的一类, 是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 故事片长度的纪录片。对这类片子的要求,时间长度倒在其次,关键是制作手法和技巧,比如结构,讲述的方式,主题涵盖的广度和挖掘的深度,画面,声音,剪辑等等,要有很高的水准。这类片子恰恰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分所在,也是纪录片作为一个独立电影艺术形式的真正体现。但高的质量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投资。举个例子。今年HotDocs 上唯一来自中国的片子《马戏学校》(Circus School) 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纪录片,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影片的主题很简单,就是讲述上海马戏学校孩子们艰苦的练功生活。它的出色是手法。讲述方式上,没有旁白和喋喋不休的采访,完全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来展示性格。画面的质感,色彩,镜头的运动和角度,声音,剪辑的节奏,这一切都和人物的刻画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片子的主要创作者就是两个人,摄影是柯丁丁,声音和剪辑是郭静。他们的正职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编导和摄影师,拍这部片子完全是在业余时间,用自己的资金,前后拍了一年多。素材拍完了,钱也花光了。后期制作得到了美国PBS 广播公司ITVS( 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资金的帮助,现在由丹麦TV2 World 全世界发行。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既可以在电视台播,也可以在电影院放,而且电影院是纪录片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北美和欧洲都有相对成熟的院线发行渠道和观众群,近几年很有增长的势头。意大利是今年 HotDocs 的官方代表团之一。由于院线纪录片观众的增长,意大利政府和机构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资。所以,今年交易会中显现的最突出的趋势就是电视台,投资方和买方都在找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题材的项目。总管加拿大电影投资的Telefilm 今年恢复了对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的基金。
互联网现在日益成为纪录片播出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网上片子要求的长度一般在30分钟之内,越短越好。但短不是品质低。比如加拿大电视台Bravo! 有专门放舞蹈短片的网站,也提供一部分制作资助,但要求作品不长于7分钟,制作精良,艺术水平高。此外,出版DVD 也是纪录片利润的来源。
从地区来说,不同国家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方式有很大差别。日本NHK这两年政策上有了很大变化,开始主动寻求国际合作,买进世界各地的片子。但日本观众习惯看有旁白的纪录片,所以,他们的两个买片人在了解一个项目时会问:“你这个片子能加上解说吗?”
不同发行渠道和不同市场空间的存在使得纪录片的制作也越来越国际化,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国际共同制作) 是现在通行的主要方式,好处是可以多方寻找资金,开辟全球的发行市场。纪录片展映只是HotDocs的一个项目,此外最吸引业内人士的,是它给世界各地的独立电影人,投资人和发行商提供了很多见面交流,洽谈合作的机会。
HotDocs 每年都有专门被邀请的官方代表团,去年中国在被邀请之列。今年,除了意大利,还有德国和巴西。总体上说,德国这些年的电影投资环境一直不错,有大量的国际制作。德国电视台NDR, ARD, ZDF对文化类的纪录片比较扶持,对中国题材也很有兴趣。据巴西代表团介绍,巴西政府很重视纪录片。而且巴西也是个移民国家,移民人口有5百多万,与加拿大有很相似的社会环境,所以现在与加拿大电影人的合作越来越多。HotDocs 今年还新设立了一个活动-“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Day” (国际合作制片日),为代表团和独立制片人提供面对面直接洽谈合作的机会。
除此以外,电影节的另一项最重要的业务活动就是“纪录片论坛”(TDF – Toronto Documentary Forum) 。所谓论坛,实质上是项目的卖和买。电影节的组织者给卖,买双方创造一个正式见面的场合,让有题材找钱拍摄的独立制作人向能出钱的电视台,发行商推销 (pitch)自己的方案。这种“论坛”为 HotDocs 八年前首创,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通行的销售方式。
但并不是有个主意想法idea 就能进入“论坛”,然后云山雾罩地胡侃一番就能拿到钱。在这里 pitch 的方案经过了严格挑选,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至少20%的资金到位,有一个电视台同意播放。除了独立制片人,项目的后台老板电视台也要派人参加 pitch 。所以事实上,能走到这一步的项目基本已经完成了前期的调查,剧本写作和部分的拍摄,不少买家本身也变成了卖家,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大。没有资格参加 pitch 的制片人可以申请成为observer (观察者),坐在后排旁听,最大的好处是得以了解那些能出钱的是何许人,口味性格如何。然后就是可以想像的景象,一到休息时间,坐在后排的观察者们呼啦冲上去,将早以观察到的目标团团围住。
今年的“论坛”共两天时间, 地点在多伦多大学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参加 pitch 的项目有31个,观察者有300多人 。买家来自加拿大,美国, 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的几乎所有国家,多达143个。会场中间是一个硕大的椭圆形的桌子,各方买家围坐两旁。两头,一边是主持人,一边是 pitch 者的坐位。观察者们坐在屋子四周的阶梯板凳上。每一个项目15 分钟,制片人或导演先介绍内容,后台老板电视台的代表再说两句,然后放样片。最后5分钟是主持人征询各方买家的意见,有的会当场表示掏钱,有的会明确说不感兴趣,或着不适合,有的会要求提供更多的资料。
中国今年第一次正式有项目参加pitch, 可谓是零的突破吧。片名叫《For the Love of Shakespeare》,讲述河北承德一个山区小学的老师如何用传统的读诵方式教孩子们背诵莎士比亚,参加全国的英语竞赛。广州电视台提供了播放保证,主要制片人是中国的朱春光,还有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实际上可以算是中加合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在TDF的项目介绍中还是被列在了加拿大名下。片子的主要内容由加拿大的制作人用英文介绍, 看完样片,加拿大的Ontario TV, 英国的 BBC, 澳大利亚的SVT, 美国的Sundance Channel 和 Sundance Documentary Fund 等许多家电视台明确表示喜欢。NHK 询问是否有1小时的版本。看来,得到更多的资金应该是没有问题。广州电视台的何绍光兴奋地说:“反响不错! 反响不错!”
到了“论坛”,后面的资金基本就有了着落,对独立制片人来说,最难的是有了一个题材, idea, 如何找到第一笔钱。基金会是一条途径。在加拿大,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www.nfb.ca) , BC政府的BC Film ( www.bcfilm.ca) , 加拿大政府的Telefilm (www.telefilm.gc.ca) 都能提供一些调查研究阶段的钱。但加拿大的基金往往要求片子的内容和加拿大有关,所谓的“Canadian angle”,尽管这个要求总被批评为“小家子气”,但目前似乎还没有改变的迹象。美国的Sundance Documentary Fund (www.sundance.org/documentary) 相比就要“大气”很多。它是美国最著名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设立的纪录片制作基金,没有区域限制,不要求有电视台的播出保证,但题材必须是有关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它提供从调查研究,剧本写作,拍摄和后期制作各个阶段的经费。另一个途径是和电视台直接联系。不同电视台有不同口味和政策,先要了解清楚。电视台一旦对idea 有了兴趣,会以 “prelicensing fee” ,也就是先预付一部分播出费的形式提供一些资助,但这笔钱往往连预算的20%都不到。但有了第一家,等于打开了一扇门。所以电影节上,成群跟在电视台制做人后面跑的,都是在敲这最厚重的第一道门。
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下加拿大第一家多语种的多元文化电视台OMNI Television (www.omnitv.ca) 。OMNI 节目覆盖全加拿大,东,西,中部地区都有分部。西部BC省内的是 OMNI10, 中部 OMNI 11在Manitoba, 东部在多伦多,有 OMNI 1, OMNI 2 两个频道。 OMNI Television 成立于1979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加拿大唯一的一家播放英,法之外第三种语言的“主流”电视台,节目的语言种类达到15个,涵盖了18个不同文化的少数族裔社区。OMNI 也自己投资制作节目,并设立了PSA基金计划(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 Fund), 基金总额为3千2百50万, 已经资助了200多部涉及多元文化题材和第三种语言的纪录片,今年投资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一部拿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开刀的纪录片《The M Word》。OMNI 也投资故事片,电视剧。副总裁Madeline Ziniak女士主动提起了正在和中国共同制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Once Upon A Time in Toronto》 (多伦多往事)。这是 OMNI 第一次和中国合作, 也是第一次国际联合制作的尝试。电视剧共20集,不用英文,而是用普通话和广东话。拍摄完成后将在中央电视台和 OMNI Television 同时播出。
前面谈到过,HotDocs 是白人的盛会,尽管中国是个 hot topic, 而且由于《For the Love of Shakespeare》在“论坛”上的出军大捷,后几天里,对中国的关注似乎又升高了几度,但这依然没有减弱我心中难抑的期盼和隐隐的孤独。
可同时,从“业余爱好者”走向“专业电影人”的过程依然不是简单的事。世界各地的电影节比牛毛还多,但够得上“专业”水准(在此特指找到投资,找到买家)的却依然只有那么几个。今年,我第一次以独立电影制作人的身份参加了 HotDocs,因而很想把得到的一些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它的历史不用讲了,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看(http://www.hotdocs.ca/) 。号称国际,其实不论从拍电影的,看电影的,还是买电影的,主角都是白人。北美,欧洲,澳洲的主要电视台和相关基金会的人都来了,他们是真正有钱,能掏钱的。来自亚洲的只有日本的NHK,中国的广州电视台和广州纪录片大会,还有韩国EBS 电影节。 这种现象和以故事片为主的电影节有很大不同。我想,原因是纪录片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形式在亚洲既缺乏观众,也缺乏成熟的制作发行渠道。
那么,何谓纪录片?各种定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两个字,“纪实”。从当前的市场角度讲,不同的放映渠道有不同的要求。一类是专供电视台播放的片子,长度一般在40-50分钟之间,节奏快,有完整的故事和吸引人的角色,制作质量达到电视台的播放标准就可以了。或者说,这类片子不要求一定要把事情讲深,但要讲明白;形式上不要过多技巧和个性,要通俗易懂,娱乐。
另一类,也是很重要的一类, 是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 故事片长度的纪录片。对这类片子的要求,时间长度倒在其次,关键是制作手法和技巧,比如结构,讲述的方式,主题涵盖的广度和挖掘的深度,画面,声音,剪辑等等,要有很高的水准。这类片子恰恰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分所在,也是纪录片作为一个独立电影艺术形式的真正体现。但高的质量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投资。举个例子。今年HotDocs 上唯一来自中国的片子《马戏学校》(Circus School) 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纪录片,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影片的主题很简单,就是讲述上海马戏学校孩子们艰苦的练功生活。它的出色是手法。讲述方式上,没有旁白和喋喋不休的采访,完全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来展示性格。画面的质感,色彩,镜头的运动和角度,声音,剪辑的节奏,这一切都和人物的刻画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片子的主要创作者就是两个人,摄影是柯丁丁,声音和剪辑是郭静。他们的正职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编导和摄影师,拍这部片子完全是在业余时间,用自己的资金,前后拍了一年多。素材拍完了,钱也花光了。后期制作得到了美国PBS 广播公司ITVS( Independent Television Service) 资金的帮助,现在由丹麦TV2 World 全世界发行。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既可以在电视台播,也可以在电影院放,而且电影院是纪录片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北美和欧洲都有相对成熟的院线发行渠道和观众群,近几年很有增长的势头。意大利是今年 HotDocs 的官方代表团之一。由于院线纪录片观众的增长,意大利政府和机构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资。所以,今年交易会中显现的最突出的趋势就是电视台,投资方和买方都在找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题材的项目。总管加拿大电影投资的Telefilm 今年恢复了对 feature length documentary 的基金。
互联网现在日益成为纪录片播出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网上片子要求的长度一般在30分钟之内,越短越好。但短不是品质低。比如加拿大电视台Bravo! 有专门放舞蹈短片的网站,也提供一部分制作资助,但要求作品不长于7分钟,制作精良,艺术水平高。此外,出版DVD 也是纪录片利润的来源。
从地区来说,不同国家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方式有很大差别。日本NHK这两年政策上有了很大变化,开始主动寻求国际合作,买进世界各地的片子。但日本观众习惯看有旁白的纪录片,所以,他们的两个买片人在了解一个项目时会问:“你这个片子能加上解说吗?”
不同发行渠道和不同市场空间的存在使得纪录片的制作也越来越国际化,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国际共同制作) 是现在通行的主要方式,好处是可以多方寻找资金,开辟全球的发行市场。纪录片展映只是HotDocs的一个项目,此外最吸引业内人士的,是它给世界各地的独立电影人,投资人和发行商提供了很多见面交流,洽谈合作的机会。
HotDocs 每年都有专门被邀请的官方代表团,去年中国在被邀请之列。今年,除了意大利,还有德国和巴西。总体上说,德国这些年的电影投资环境一直不错,有大量的国际制作。德国电视台NDR, ARD, ZDF对文化类的纪录片比较扶持,对中国题材也很有兴趣。据巴西代表团介绍,巴西政府很重视纪录片。而且巴西也是个移民国家,移民人口有5百多万,与加拿大有很相似的社会环境,所以现在与加拿大电影人的合作越来越多。HotDocs 今年还新设立了一个活动-“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Day” (国际合作制片日),为代表团和独立制片人提供面对面直接洽谈合作的机会。
除此以外,电影节的另一项最重要的业务活动就是“纪录片论坛”(TDF – Toronto Documentary Forum) 。所谓论坛,实质上是项目的卖和买。电影节的组织者给卖,买双方创造一个正式见面的场合,让有题材找钱拍摄的独立制作人向能出钱的电视台,发行商推销 (pitch)自己的方案。这种“论坛”为 HotDocs 八年前首创,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通行的销售方式。
但并不是有个主意想法idea 就能进入“论坛”,然后云山雾罩地胡侃一番就能拿到钱。在这里 pitch 的方案经过了严格挑选,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至少20%的资金到位,有一个电视台同意播放。除了独立制片人,项目的后台老板电视台也要派人参加 pitch 。所以事实上,能走到这一步的项目基本已经完成了前期的调查,剧本写作和部分的拍摄,不少买家本身也变成了卖家,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大。没有资格参加 pitch 的制片人可以申请成为observer (观察者),坐在后排旁听,最大的好处是得以了解那些能出钱的是何许人,口味性格如何。然后就是可以想像的景象,一到休息时间,坐在后排的观察者们呼啦冲上去,将早以观察到的目标团团围住。
今年的“论坛”共两天时间, 地点在多伦多大学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参加 pitch 的项目有31个,观察者有300多人 。买家来自加拿大,美国, 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的几乎所有国家,多达143个。会场中间是一个硕大的椭圆形的桌子,各方买家围坐两旁。两头,一边是主持人,一边是 pitch 者的坐位。观察者们坐在屋子四周的阶梯板凳上。每一个项目15 分钟,制片人或导演先介绍内容,后台老板电视台的代表再说两句,然后放样片。最后5分钟是主持人征询各方买家的意见,有的会当场表示掏钱,有的会明确说不感兴趣,或着不适合,有的会要求提供更多的资料。
中国今年第一次正式有项目参加pitch, 可谓是零的突破吧。片名叫《For the Love of Shakespeare》,讲述河北承德一个山区小学的老师如何用传统的读诵方式教孩子们背诵莎士比亚,参加全国的英语竞赛。广州电视台提供了播放保证,主要制片人是中国的朱春光,还有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实际上可以算是中加合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在TDF的项目介绍中还是被列在了加拿大名下。片子的主要内容由加拿大的制作人用英文介绍, 看完样片,加拿大的Ontario TV, 英国的 BBC, 澳大利亚的SVT, 美国的Sundance Channel 和 Sundance Documentary Fund 等许多家电视台明确表示喜欢。NHK 询问是否有1小时的版本。看来,得到更多的资金应该是没有问题。广州电视台的何绍光兴奋地说:“反响不错! 反响不错!”
到了“论坛”,后面的资金基本就有了着落,对独立制片人来说,最难的是有了一个题材, idea, 如何找到第一笔钱。基金会是一条途径。在加拿大,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www.nfb.ca) , BC政府的BC Film ( www.bcfilm.ca) , 加拿大政府的Telefilm (www.telefilm.gc.ca) 都能提供一些调查研究阶段的钱。但加拿大的基金往往要求片子的内容和加拿大有关,所谓的“Canadian angle”,尽管这个要求总被批评为“小家子气”,但目前似乎还没有改变的迹象。美国的Sundance Documentary Fund (www.sundance.org/documentary) 相比就要“大气”很多。它是美国最著名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设立的纪录片制作基金,没有区域限制,不要求有电视台的播出保证,但题材必须是有关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它提供从调查研究,剧本写作,拍摄和后期制作各个阶段的经费。另一个途径是和电视台直接联系。不同电视台有不同口味和政策,先要了解清楚。电视台一旦对idea 有了兴趣,会以 “prelicensing fee” ,也就是先预付一部分播出费的形式提供一些资助,但这笔钱往往连预算的20%都不到。但有了第一家,等于打开了一扇门。所以电影节上,成群跟在电视台制做人后面跑的,都是在敲这最厚重的第一道门。
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下加拿大第一家多语种的多元文化电视台OMNI Television (www.omnitv.ca) 。OMNI 节目覆盖全加拿大,东,西,中部地区都有分部。西部BC省内的是 OMNI10, 中部 OMNI 11在Manitoba, 东部在多伦多,有 OMNI 1, OMNI 2 两个频道。 OMNI Television 成立于1979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加拿大唯一的一家播放英,法之外第三种语言的“主流”电视台,节目的语言种类达到15个,涵盖了18个不同文化的少数族裔社区。OMNI 也自己投资制作节目,并设立了PSA基金计划(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 Fund), 基金总额为3千2百50万, 已经资助了200多部涉及多元文化题材和第三种语言的纪录片,今年投资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一部拿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开刀的纪录片《The M Word》。OMNI 也投资故事片,电视剧。副总裁Madeline Ziniak女士主动提起了正在和中国共同制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Once Upon A Time in Toronto》 (多伦多往事)。这是 OMNI 第一次和中国合作, 也是第一次国际联合制作的尝试。电视剧共20集,不用英文,而是用普通话和广东话。拍摄完成后将在中央电视台和 OMNI Television 同时播出。
前面谈到过,HotDocs 是白人的盛会,尽管中国是个 hot topic, 而且由于《For the Love of Shakespeare》在“论坛”上的出军大捷,后几天里,对中国的关注似乎又升高了几度,但这依然没有减弱我心中难抑的期盼和隐隐的孤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