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8 参加一场婚礼,看一场盖茨比
题目即今天的行程。先去参加同事的婚礼,结束之后正好顺道去看盖茨比。
如果顺序打乱一下,会是比较完满的一天吧。这样一个梦想的破灭,或许可以用一个世俗的完满来抚慰。可惜,今儿顺序颠倒了。
想一想,这顺序倒是符合自己的处境。就好像现在的你不肯屈服于平庸生活,偏要努力去抓彼岸的绿光。想起被人家训的话:烦恼都是自找的,你呀,就是没活明白。
但是对于影片呢,还是想说一说自己不够深刻的感受。
对于盖茨比宴会的描摹气势恢宏,再现了纸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奢靡生活。对于想象力日渐匮乏者,电影比书上文字更直观更有感官上的冲击力。盖茨比出场时候奏响的《蓝色狂想曲》,应和着莱昂纳多深邃的眼睛和罕见的微笑,将整个宴会推向高潮,也将盖茨比富可敌国的生活推向一个高潮。
由于像原著一样是以尼克的口吻来叙述整个故事,所以情节基本也都是忠于原著的。
重头戏我觉得是从黛西撞死汤姆的情妇到结尾这段,着重表现人心冷暖,世态炎凉,也是体现盖茨比到底伟大在哪的地方。出身贫寒的盖兹,机缘巧合下遇到千金小姐黛西,他发觉这个大家闺秀与众不同,他与她相恋,却没想到自己陷得这么深,以至于将黛西与自己的梦想融为一体,即使在战场上,也仿佛自己已与黛西结婚。为了这个梦想,他历尽千辛万苦,一路披荆斩棘,即便她早已嫁作他人妇。他买下她家对岸的城堡,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期她的到来,托人安排与她偶遇。在盖茨比长达五年对黛西的思念与想象中,黛西早已经脱离了黛西本人,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梦想,一束从对岸射过来的绿光。
直到最后,盖茨比还在等待黛西的电话。在中枪的刹那,电话铃声终于响了。对于那个电话,是谁打的根本不重要了,因为在盖茨比的心里,那是黛西来的电话,所以导演是仁慈的,在盖茨比死去时,仍让他眼中含着希望。
而对于黛西,感觉电影下笔不够重。记得原著中有一段,盖茨比和尼克说黛西声音中透着金钱的味道,电影中好像没有怎么体现盖茨比对于黛西认识上的转变。
总体上说,就是场景华丽,配乐震撼,灵魂欠缺。唉,本来嘛,这种再现伟大文学名著的电影要排到大家喝彩实在是太难了。
如果顺序打乱一下,会是比较完满的一天吧。这样一个梦想的破灭,或许可以用一个世俗的完满来抚慰。可惜,今儿顺序颠倒了。
想一想,这顺序倒是符合自己的处境。就好像现在的你不肯屈服于平庸生活,偏要努力去抓彼岸的绿光。想起被人家训的话:烦恼都是自找的,你呀,就是没活明白。
但是对于影片呢,还是想说一说自己不够深刻的感受。
对于盖茨比宴会的描摹气势恢宏,再现了纸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奢靡生活。对于想象力日渐匮乏者,电影比书上文字更直观更有感官上的冲击力。盖茨比出场时候奏响的《蓝色狂想曲》,应和着莱昂纳多深邃的眼睛和罕见的微笑,将整个宴会推向高潮,也将盖茨比富可敌国的生活推向一个高潮。
由于像原著一样是以尼克的口吻来叙述整个故事,所以情节基本也都是忠于原著的。
重头戏我觉得是从黛西撞死汤姆的情妇到结尾这段,着重表现人心冷暖,世态炎凉,也是体现盖茨比到底伟大在哪的地方。出身贫寒的盖兹,机缘巧合下遇到千金小姐黛西,他发觉这个大家闺秀与众不同,他与她相恋,却没想到自己陷得这么深,以至于将黛西与自己的梦想融为一体,即使在战场上,也仿佛自己已与黛西结婚。为了这个梦想,他历尽千辛万苦,一路披荆斩棘,即便她早已嫁作他人妇。他买下她家对岸的城堡,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期她的到来,托人安排与她偶遇。在盖茨比长达五年对黛西的思念与想象中,黛西早已经脱离了黛西本人,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梦想,一束从对岸射过来的绿光。
直到最后,盖茨比还在等待黛西的电话。在中枪的刹那,电话铃声终于响了。对于那个电话,是谁打的根本不重要了,因为在盖茨比的心里,那是黛西来的电话,所以导演是仁慈的,在盖茨比死去时,仍让他眼中含着希望。
而对于黛西,感觉电影下笔不够重。记得原著中有一段,盖茨比和尼克说黛西声音中透着金钱的味道,电影中好像没有怎么体现盖茨比对于黛西认识上的转变。
总体上说,就是场景华丽,配乐震撼,灵魂欠缺。唉,本来嘛,这种再现伟大文学名著的电影要排到大家喝彩实在是太难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