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达拉维
有两个理由促使我来孟买,一是宝莱坞,一是达拉维(Dharavi)。到了孟买才知道,宝莱坞进不去,也没有机会去做群众演员、在印度电影里扮演中国人了。值得注意的是,宝莱坞明星多半是穆斯林,如沙鲁克.汗,阿米尔.汗等皆是,其中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值得另作一文。而孟买又是宗教冲突比较激励的地区,右翼民族主义者对宝莱坞一直仇视,已经发生过多起冲击宝莱坞的事件,这又是外人不大熟悉的细节了。
刚到孟买,朋友们在女士车厢里亲眼目睹一群印度妇女把几个穆斯林妇女挤兑下一等车厢。这件事让我回味很久。美国的种族隔离废除是从公共汽车引发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导火线之一也是他在南非被列车员扔下火车。走过几个大城市,我终于在孟买闻到了种族和宗教冲突的味道。
从接触印度火车、地铁开始,我就不由自主地琢磨这个问题。火车是最平等的公共空间,有钱就能买一等车厢,是女人就能上女士车厢。传统的等级社会被火车这种公共空间彻底粉碎。印度不是有许多“不可接触”的贱民吗,有了地铁,怎么保证“不可接触”?一个印度同学告诉我,德里、孟买这些有火车、地铁的大城市,本就没有“不可接触者”。那些贱民都在偏远农村,对于我们这些城里人而言,本就“不可接触”了。
记得在大吉岭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上,我们对面的一位廓尔喀大叔指着对面驶过的一趟火车对我们说:看,门上挂满了人,你看他们是多么开心!印度人就喜欢这样的火车,没有车门,两边通风,节能环保,你在火车上可以站、坐、躺、挂在任何地方,采用一切你所喜欢的姿势,在一切你喜欢的地方下车上课。我们这些外国人看到的是危险,印度人看到的却都是欢乐。只有到了孟买和印度人一起挂在火车上,我才真正体会到他说的自由与快乐。
火车是这样,达拉维也是这样。这次同行的W老师提及,田野工作应该是以自身为媒介,让真实社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反应,折射给读者和学术同行看。这番话对我触动很深。我不是田野考察者,对达拉维也只有半天走马观花的时间。同时,我也并非价值中立,在探访贫民窟之前就读过不少资料,抱有不少偏见。既然如此,倒不如把我对贫民窟的所知、所想、所见、所闻都摊开给大家看。
已经记不得最初是什么时候知道达拉维这个地方。前些年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达拉维一举成名。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影星阿米尔.汗也不喜欢,他说,“我在贫民窟从未见到小孩之间都讲英语。”看到阿米尔.汗的这个表态,我对达拉维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前两年,朋友们曾搞过一个活动,请来一些学者讨论地理学者戴维斯的名著《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当时讨论的都是虚拟的理论问题,似乎没有落到实处。后来看到豆瓣网上有一篇长文介绍香港的“九龙城寨”,引发了热烈讨论。可惜九龙城寨已经拆除,我们没法再去看,中国人彻底失去一个直接可以讨论和比较的对象。这些活动都折射出中国人对贫民窟的兴趣。可中国本身似乎没有贫民窟,现有体制下,大概也没有哪个市长会允许它的存在。但也有人说,中国大城市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城市治理的一个耻辱。
我接触过的中国学者中,对贫民窟问题比较关心的是秦晖教授。秦教授告诉我,他访问过达拉维,也访问过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他最关心的是产权和强拆的问题,所以就在达拉维问很多当地贫民,为什么住的地方没有遭到政府强拆。答案当然是民主制度的保障和历史的复杂性。一百七十年前,一群古吉拉特制陶工人在孟买这片沼泽地上驻扎下来,开始平整地面、修筑房屋。他们本就是达拉维的缔造者。后来的一百多年间,无数人参与到创建达拉维的过程中。政府拥有这片土地,但达拉维人拥有土地上的房屋。如此密集的人口,加上如此复杂的历史,政府对此无可奈何。
听秦教授介绍达拉维产权机制的时候,我却总在想像达拉维人的生活细节。他们是否缺水缺电,缺少厕所,瘟疫横行?毒品泛滥,HIV广为传播?很多人都喜欢把达拉维称作“地狱”。但地狱也应该有地狱的样子,特别是在印度呆过几天后,自己觉得对什么样的场景都不会觉得意外了。
去达拉维的前几天,我还在读一个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同学的博士论文,那是对孟买与上海的一个比较研究。孟买与上海确实有很多可比性,都是海岸线中部城市,都没有悠久历史,都没有传统积淀,却都受到殖民的深刻影响。它们分别作为古老国家最现代、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和金融中心,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孟买市中心有一个达拉维。
那本名为《上海梦》的博士论文里,除了借鉴查特吉对印度社会生态的“政治社会”、“市民社会”两分的框架外,特别突出了贫民窟、非正式经济、计划外经济的强大创新能力,认为这种创新力压倒了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孟买之心在达拉维,而不在卡拉巴之类的商业旅游区。
在憧憬孟买旅行计划的时候,我是这样跟同伴介绍的。孟买有个达拉维,百万贫民居住在市中心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孟买有“千人洗衣场”,全孟买所有酒店的床单、衣服都在这里洗,晾晒时遮天蔽日,颇为壮观(参看去年电影《河边的男洗衣工》);孟买的超级火车上,每天中午还有成群结队头顶盒饭的送饭工人,他们每天要送出20万份以上的盒饭,不能出任何差错。最终,我们就是被这些惊人的数字带到了孟买。
去达拉维之前,我们先去看了“千人洗衣场”旁边的贫民窟,作为准备。身边终于没有任何外国人,只有三个中国人混迹在印度人中往前走。这片贫民窟比我们后来见到的达拉维稍好,街道两边是整齐的棚屋,全都搭到二楼,靠一个室外的铁质楼梯上下。似乎都是印度人,没有看到穆斯林。而且在贫民窟反倒没有乞讨的孩子。孩子们只是睁大眼睛看着我们,或是害羞,或是警惕。
同行的F本想再搭讪几个人。但我和W觉得有些冒险,英语在这里不大通行,且我们做的功课不足,对这个社群不够了解,也未必能问出什么来。离开这个贫民窟之后,我们就开始讨论,应当怎样去看达拉维?
偶尔在网上查到,有一个名为Reality的公司在经营贫民窟旅游的项目。几年前,一个美国的背包客游历了达拉维,产生了这个念头,与当地印度人合作开办这个公司。为外国人提供两个多小时的短程游览(印度人自己不会来看这种地方),收费500卢比,走遍这个孟买之心的核心地带。游览期间不许拍照,免得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同时,该公司还承诺将80%的营业收益投入一个NGO组织,支持达拉维的重建和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就跟着Reality走一遍达拉维。
到了孟买就开始下雨。在我们原定的那天,孟买突然下了一整天的暴雨,据说是这个雨季里最恐怖的一天,造成了很多灾祸。我们不得不庆幸,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探访贫民窟实在是个太大的挑战。第二天终于放晴,我们与向导约好在马西姆火车站碰头,步行进入达拉维。
同行的还有两个澳洲来的学生。大家都不大说话,表情有些沉重。脚下的路很泥泞,一脚下去,不是踩在垃圾上,就是踩在泥水里,还要注意周围的房屋,头顶的电线,以及背后不断按喇叭的汽车。真正站在达拉维里面的时候,我已经完全忘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描绘的场景了。
总的来说,达拉维既是一个生产区域,又是一个生活区域。地理上它位于孟买两片发达经济区域之间,因为酷似一个心型,所以又被称为孟买之心。它容纳了一百万以上的贫民,既为孟买贡献了重要的劳动力,也为孟买贡献了可观的GDP。它的核心产业是垃圾分类、回收,为孟买这个超级大城市的经济循环起到决定性作用。
达拉维的生产区与住宅区分开,隔着一条明显的马路。住在住宅区的达拉维人并不在达拉维的生产区工作。事实上,他们中间很多是出租车司机,警察甚至IT公司员工,每天都要到外面工作。达拉维只是他们晚上的落脚点。而真正在达拉维生产区劳动的人们,基本都是印度各地农村来孟买打工的人。他们在农村也许一天只能赚20个卢比,而在达拉维,每天工作10小时之后,还是可以赚到100到150个卢比。不过真的在达拉维内部租个小屋子,即使与许多人分摊,每月恐怕也要两千卢比,远超出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所以真正在达拉维内工作的人,到了晚上,就是把工作场地稍微清理一下,躺下就睡。这样第二天上班也不会迟到,颇得老板的青睐。
在住宅区,印度人与穆斯林的区域也相对独立。据导游介绍,1992年之前,印度人与穆斯林都是混住,平时也在一起劳动,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可1992年之后,宗教矛盾逐渐加剧,两方就有意识地分开了。总的来说,印度人居住区要比穆斯林居住区显得稍好一点。达拉维内部有好些印度教的寺庙,也有好些清真寺。虽然居住分开,但还是要一起劳动,而且也不可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分得清清楚楚。以前有个印度教授对我们说,印度在最上层与最底层都是自由平等的,只是社会主流的中间阶层,存在着各种等级与歧视。所以达拉维内部印度人与穆斯林的分居,也许正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志。
站在一个破旧的粉碎塑料工厂的屋顶上,导游指点我们看达拉维各个方向的场景。达拉维内部居然有好几座楼房,它们确实属于达拉维。达拉维内部的水和电都不是问题,天空乱糟糟的电线,墙上的电表,脚下的水管,全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达拉维住,你可以买空调,用电并不是问题。当然达拉维和印度其他地方一样也会停电,但你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买不间断电源UPS。
贫民窟住宅区的核心地段有一条马路,那里有ATM取款机,有电话卡中心,有中餐馆,还有一个小超市,可以买到可乐和冰淇淋。贫民窟的人们也需要可乐和冰淇淋。达拉维内部有多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据说私立医院各方面都比公立好得多,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私立医院。同时,达拉维内部还有多所学校。导游特意带我们去参观了以教授电脑知识为主的社群学校。在孟买,你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才可能找到工作。社群学校就以此为主要教学目标。多数学生都是青年女性,看得出学得很欢乐。
所以达拉维是一个城中城,非正式城,有着自己的运作逻辑。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处,说这是达拉维自己的生活垃圾中心。这一百万人要负责整个孟买三千万人的垃圾处理,但他们自身必然也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他们绝不会把“工作”与“生活”混淆,两类垃圾分得很清楚。政府对此却不够重视,只是把大路上的垃圾清理走,汽车难以进入的小巷里的垃圾就不管不顾了。达拉维人民自力更生,尽可能自己把生活垃圾归置在一处,免得导致更大规模的瘟疫及传染病。
说到厕所,这里也有不同级别、不同清洁水平的厕所,甚至有些楼房里,人们已经拥有自己的私人厕所,与一般城市房屋一样。当然这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要利用政府修建的公共厕所。由于缺乏管理,清洁水平很差。当然也有好一点的厕所,每次稍微花点钱即可。看一篇前两年的报道,说达拉维的厕所极度匮乏,人们选择去附近的班德拉小溪去方便。妇女们只好选择清晨和晚上,以避免尴尬。我相信这在达拉维的某些区域是真实情况,但也并不适用于整个达拉维。
自从第一批古吉拉特制陶工匠到这片沼泽地定居,时间已经过去170年。马哈拉施特拉人在这里制皮革,北方农民在这里分拣垃圾,清洗汽油桶,甚至制造一些垃圾粉碎机这样的小型机械,达拉维经历了许多代人。有报道说,达拉维工人喜欢赚了钱往农村寄,在农村盖大房子。等自己老了,这些工人就回农村养老,把达拉维的房子留给下一代,作为他们进城奋斗的落脚点。不过据导游介绍,也有大量达拉维工人就在这里安家落户,老婆孩子都在这里,真正把达拉维当作自己的家。达拉维有大量的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不遗余力地争取社区利益。这是社区生命力的又一处体现。
印度没有计划生育。政府建议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但没有任何强制措施。据说现在达拉维内部的生育率正在下降,人们主动选择少生孩子,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过去人们很少将赚来的钱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可现在变了。年轻人都纷纷投钱改善房屋。我们在逼仄的通道里走过,偶尔朝着卷起门帘的屋子里一瞥,常能看到他们在室内的精心设计和布置。达拉维正在经历着一场自我升级的运动。
因为现在正是雨季,许多工人都回去农忙,整个达拉维制造业也处于半停滞状态。小孩不知疲倦地在狭窄巷子里奔跑,或者拿一块木板练习板球的击球动作。看到我们外国人走过,都大胆地过来说hi。德里这些大城市里,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许孩子读书,而要他们每天穿行在汽车与电动三轮车之间,向往来的行人乞讨。相比之下,贫民窟的孩子们似乎要快乐很多,生活得更真实。
达拉维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这里确实是血汗工厂,工人们不带手套地在腐蚀性液体中清洗汽油罐,不带护目镜地烧制电焊,无休止地分类垃圾塑料。整个社区污水横流,几乎让人难以下脚。但是与印度其他地方一样,这种看似混乱的场景背后,有着清晰的经济模式和有序的组织结构。人们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保持着振作的精神面貌,甚至可以满足一切物质上的需求。这一点与加尔各答萧条的唐人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唐人街,每个人都在抱怨,每个人都在怨恨,每个人都想早日逃离印度,远离这片让人无奈的土地。
离开达拉维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很能理解达拉维了,纯粹精神上的理解。达拉维与印度经济、文化乃至认知模式都是同构的,直面生活,不急不躁,保持欢乐,发挥想像。只有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印度,大概才可能认识达拉维。
刚到孟买,朋友们在女士车厢里亲眼目睹一群印度妇女把几个穆斯林妇女挤兑下一等车厢。这件事让我回味很久。美国的种族隔离废除是从公共汽车引发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导火线之一也是他在南非被列车员扔下火车。走过几个大城市,我终于在孟买闻到了种族和宗教冲突的味道。
从接触印度火车、地铁开始,我就不由自主地琢磨这个问题。火车是最平等的公共空间,有钱就能买一等车厢,是女人就能上女士车厢。传统的等级社会被火车这种公共空间彻底粉碎。印度不是有许多“不可接触”的贱民吗,有了地铁,怎么保证“不可接触”?一个印度同学告诉我,德里、孟买这些有火车、地铁的大城市,本就没有“不可接触者”。那些贱民都在偏远农村,对于我们这些城里人而言,本就“不可接触”了。
记得在大吉岭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上,我们对面的一位廓尔喀大叔指着对面驶过的一趟火车对我们说:看,门上挂满了人,你看他们是多么开心!印度人就喜欢这样的火车,没有车门,两边通风,节能环保,你在火车上可以站、坐、躺、挂在任何地方,采用一切你所喜欢的姿势,在一切你喜欢的地方下车上课。我们这些外国人看到的是危险,印度人看到的却都是欢乐。只有到了孟买和印度人一起挂在火车上,我才真正体会到他说的自由与快乐。
火车是这样,达拉维也是这样。这次同行的W老师提及,田野工作应该是以自身为媒介,让真实社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反应,折射给读者和学术同行看。这番话对我触动很深。我不是田野考察者,对达拉维也只有半天走马观花的时间。同时,我也并非价值中立,在探访贫民窟之前就读过不少资料,抱有不少偏见。既然如此,倒不如把我对贫民窟的所知、所想、所见、所闻都摊开给大家看。
已经记不得最初是什么时候知道达拉维这个地方。前些年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达拉维一举成名。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影星阿米尔.汗也不喜欢,他说,“我在贫民窟从未见到小孩之间都讲英语。”看到阿米尔.汗的这个表态,我对达拉维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前两年,朋友们曾搞过一个活动,请来一些学者讨论地理学者戴维斯的名著《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当时讨论的都是虚拟的理论问题,似乎没有落到实处。后来看到豆瓣网上有一篇长文介绍香港的“九龙城寨”,引发了热烈讨论。可惜九龙城寨已经拆除,我们没法再去看,中国人彻底失去一个直接可以讨论和比较的对象。这些活动都折射出中国人对贫民窟的兴趣。可中国本身似乎没有贫民窟,现有体制下,大概也没有哪个市长会允许它的存在。但也有人说,中国大城市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城市治理的一个耻辱。
我接触过的中国学者中,对贫民窟问题比较关心的是秦晖教授。秦教授告诉我,他访问过达拉维,也访问过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他最关心的是产权和强拆的问题,所以就在达拉维问很多当地贫民,为什么住的地方没有遭到政府强拆。答案当然是民主制度的保障和历史的复杂性。一百七十年前,一群古吉拉特制陶工人在孟买这片沼泽地上驻扎下来,开始平整地面、修筑房屋。他们本就是达拉维的缔造者。后来的一百多年间,无数人参与到创建达拉维的过程中。政府拥有这片土地,但达拉维人拥有土地上的房屋。如此密集的人口,加上如此复杂的历史,政府对此无可奈何。
听秦教授介绍达拉维产权机制的时候,我却总在想像达拉维人的生活细节。他们是否缺水缺电,缺少厕所,瘟疫横行?毒品泛滥,HIV广为传播?很多人都喜欢把达拉维称作“地狱”。但地狱也应该有地狱的样子,特别是在印度呆过几天后,自己觉得对什么样的场景都不会觉得意外了。
去达拉维的前几天,我还在读一个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同学的博士论文,那是对孟买与上海的一个比较研究。孟买与上海确实有很多可比性,都是海岸线中部城市,都没有悠久历史,都没有传统积淀,却都受到殖民的深刻影响。它们分别作为古老国家最现代、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和金融中心,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孟买市中心有一个达拉维。
那本名为《上海梦》的博士论文里,除了借鉴查特吉对印度社会生态的“政治社会”、“市民社会”两分的框架外,特别突出了贫民窟、非正式经济、计划外经济的强大创新能力,认为这种创新力压倒了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孟买之心在达拉维,而不在卡拉巴之类的商业旅游区。
在憧憬孟买旅行计划的时候,我是这样跟同伴介绍的。孟买有个达拉维,百万贫民居住在市中心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孟买有“千人洗衣场”,全孟买所有酒店的床单、衣服都在这里洗,晾晒时遮天蔽日,颇为壮观(参看去年电影《河边的男洗衣工》);孟买的超级火车上,每天中午还有成群结队头顶盒饭的送饭工人,他们每天要送出20万份以上的盒饭,不能出任何差错。最终,我们就是被这些惊人的数字带到了孟买。
去达拉维之前,我们先去看了“千人洗衣场”旁边的贫民窟,作为准备。身边终于没有任何外国人,只有三个中国人混迹在印度人中往前走。这片贫民窟比我们后来见到的达拉维稍好,街道两边是整齐的棚屋,全都搭到二楼,靠一个室外的铁质楼梯上下。似乎都是印度人,没有看到穆斯林。而且在贫民窟反倒没有乞讨的孩子。孩子们只是睁大眼睛看着我们,或是害羞,或是警惕。
同行的F本想再搭讪几个人。但我和W觉得有些冒险,英语在这里不大通行,且我们做的功课不足,对这个社群不够了解,也未必能问出什么来。离开这个贫民窟之后,我们就开始讨论,应当怎样去看达拉维?
偶尔在网上查到,有一个名为Reality的公司在经营贫民窟旅游的项目。几年前,一个美国的背包客游历了达拉维,产生了这个念头,与当地印度人合作开办这个公司。为外国人提供两个多小时的短程游览(印度人自己不会来看这种地方),收费500卢比,走遍这个孟买之心的核心地带。游览期间不许拍照,免得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同时,该公司还承诺将80%的营业收益投入一个NGO组织,支持达拉维的重建和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就跟着Reality走一遍达拉维。
到了孟买就开始下雨。在我们原定的那天,孟买突然下了一整天的暴雨,据说是这个雨季里最恐怖的一天,造成了很多灾祸。我们不得不庆幸,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探访贫民窟实在是个太大的挑战。第二天终于放晴,我们与向导约好在马西姆火车站碰头,步行进入达拉维。
同行的还有两个澳洲来的学生。大家都不大说话,表情有些沉重。脚下的路很泥泞,一脚下去,不是踩在垃圾上,就是踩在泥水里,还要注意周围的房屋,头顶的电线,以及背后不断按喇叭的汽车。真正站在达拉维里面的时候,我已经完全忘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描绘的场景了。
总的来说,达拉维既是一个生产区域,又是一个生活区域。地理上它位于孟买两片发达经济区域之间,因为酷似一个心型,所以又被称为孟买之心。它容纳了一百万以上的贫民,既为孟买贡献了重要的劳动力,也为孟买贡献了可观的GDP。它的核心产业是垃圾分类、回收,为孟买这个超级大城市的经济循环起到决定性作用。
达拉维的生产区与住宅区分开,隔着一条明显的马路。住在住宅区的达拉维人并不在达拉维的生产区工作。事实上,他们中间很多是出租车司机,警察甚至IT公司员工,每天都要到外面工作。达拉维只是他们晚上的落脚点。而真正在达拉维生产区劳动的人们,基本都是印度各地农村来孟买打工的人。他们在农村也许一天只能赚20个卢比,而在达拉维,每天工作10小时之后,还是可以赚到100到150个卢比。不过真的在达拉维内部租个小屋子,即使与许多人分摊,每月恐怕也要两千卢比,远超出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所以真正在达拉维内工作的人,到了晚上,就是把工作场地稍微清理一下,躺下就睡。这样第二天上班也不会迟到,颇得老板的青睐。
在住宅区,印度人与穆斯林的区域也相对独立。据导游介绍,1992年之前,印度人与穆斯林都是混住,平时也在一起劳动,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可1992年之后,宗教矛盾逐渐加剧,两方就有意识地分开了。总的来说,印度人居住区要比穆斯林居住区显得稍好一点。达拉维内部有好些印度教的寺庙,也有好些清真寺。虽然居住分开,但还是要一起劳动,而且也不可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分得清清楚楚。以前有个印度教授对我们说,印度在最上层与最底层都是自由平等的,只是社会主流的中间阶层,存在着各种等级与歧视。所以达拉维内部印度人与穆斯林的分居,也许正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志。
站在一个破旧的粉碎塑料工厂的屋顶上,导游指点我们看达拉维各个方向的场景。达拉维内部居然有好几座楼房,它们确实属于达拉维。达拉维内部的水和电都不是问题,天空乱糟糟的电线,墙上的电表,脚下的水管,全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达拉维住,你可以买空调,用电并不是问题。当然达拉维和印度其他地方一样也会停电,但你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买不间断电源UPS。
贫民窟住宅区的核心地段有一条马路,那里有ATM取款机,有电话卡中心,有中餐馆,还有一个小超市,可以买到可乐和冰淇淋。贫民窟的人们也需要可乐和冰淇淋。达拉维内部有多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据说私立医院各方面都比公立好得多,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私立医院。同时,达拉维内部还有多所学校。导游特意带我们去参观了以教授电脑知识为主的社群学校。在孟买,你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才可能找到工作。社群学校就以此为主要教学目标。多数学生都是青年女性,看得出学得很欢乐。
所以达拉维是一个城中城,非正式城,有着自己的运作逻辑。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处,说这是达拉维自己的生活垃圾中心。这一百万人要负责整个孟买三千万人的垃圾处理,但他们自身必然也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他们绝不会把“工作”与“生活”混淆,两类垃圾分得很清楚。政府对此却不够重视,只是把大路上的垃圾清理走,汽车难以进入的小巷里的垃圾就不管不顾了。达拉维人民自力更生,尽可能自己把生活垃圾归置在一处,免得导致更大规模的瘟疫及传染病。
说到厕所,这里也有不同级别、不同清洁水平的厕所,甚至有些楼房里,人们已经拥有自己的私人厕所,与一般城市房屋一样。当然这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要利用政府修建的公共厕所。由于缺乏管理,清洁水平很差。当然也有好一点的厕所,每次稍微花点钱即可。看一篇前两年的报道,说达拉维的厕所极度匮乏,人们选择去附近的班德拉小溪去方便。妇女们只好选择清晨和晚上,以避免尴尬。我相信这在达拉维的某些区域是真实情况,但也并不适用于整个达拉维。
自从第一批古吉拉特制陶工匠到这片沼泽地定居,时间已经过去170年。马哈拉施特拉人在这里制皮革,北方农民在这里分拣垃圾,清洗汽油桶,甚至制造一些垃圾粉碎机这样的小型机械,达拉维经历了许多代人。有报道说,达拉维工人喜欢赚了钱往农村寄,在农村盖大房子。等自己老了,这些工人就回农村养老,把达拉维的房子留给下一代,作为他们进城奋斗的落脚点。不过据导游介绍,也有大量达拉维工人就在这里安家落户,老婆孩子都在这里,真正把达拉维当作自己的家。达拉维有大量的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不遗余力地争取社区利益。这是社区生命力的又一处体现。
印度没有计划生育。政府建议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但没有任何强制措施。据说现在达拉维内部的生育率正在下降,人们主动选择少生孩子,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过去人们很少将赚来的钱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可现在变了。年轻人都纷纷投钱改善房屋。我们在逼仄的通道里走过,偶尔朝着卷起门帘的屋子里一瞥,常能看到他们在室内的精心设计和布置。达拉维正在经历着一场自我升级的运动。
因为现在正是雨季,许多工人都回去农忙,整个达拉维制造业也处于半停滞状态。小孩不知疲倦地在狭窄巷子里奔跑,或者拿一块木板练习板球的击球动作。看到我们外国人走过,都大胆地过来说hi。德里这些大城市里,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许孩子读书,而要他们每天穿行在汽车与电动三轮车之间,向往来的行人乞讨。相比之下,贫民窟的孩子们似乎要快乐很多,生活得更真实。
达拉维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这里确实是血汗工厂,工人们不带手套地在腐蚀性液体中清洗汽油罐,不带护目镜地烧制电焊,无休止地分类垃圾塑料。整个社区污水横流,几乎让人难以下脚。但是与印度其他地方一样,这种看似混乱的场景背后,有着清晰的经济模式和有序的组织结构。人们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保持着振作的精神面貌,甚至可以满足一切物质上的需求。这一点与加尔各答萧条的唐人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唐人街,每个人都在抱怨,每个人都在怨恨,每个人都想早日逃离印度,远离这片让人无奈的土地。
离开达拉维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很能理解达拉维了,纯粹精神上的理解。达拉维与印度经济、文化乃至认知模式都是同构的,直面生活,不急不躁,保持欢乐,发挥想像。只有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印度,大概才可能认识达拉维。
-
M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6 16:04:21
-
白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6 14:33:55
-
حس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6 14:12:58
-
大蘑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6 00:34:16
-
Durr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23:07:37
-
祥瑞御兔 转发了这篇日记
这一篇对达拉维的解读不像《布满贫民窟的星球》那样鼓与呼,而是更类似《落脚城市》那样从经济人文细节来分析。另:非常想看第一段展开形成的文章。
2013-09-03 22:15:11 -
风吹草乱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20:13:02
-
冬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8:59:35
-
patric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8:49:14
-
Blackwindmi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7:31:56
-
青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7:26:43
-
DK-申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7:00:25
-
三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6:37:19
-
冇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6:30:00
-
湮没人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3 1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