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之强人逻辑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新版毛选终于读完了。
有人说,要想深入了解毛泽东本人,读毛选比读任何传记都更有效。
现在看起来,挺有道理的。
合上这本书,回忆一下大部分已经记不起来的篇目,还是能比较清晰的感觉到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接着内战共产党方面的实力对比迅速由弱变强及军事胜利的步步深入,毛的行文的语气、逻辑的变化。
从这一点说,毛是坦率的,不屑于掩饰自己。
本卷的第一篇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里》,里面提到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苏联参战,对美国的原子弹一个字都没有提起。记得在一篇回忆文章里看到,当时的延安新闻界对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和占领热情欢呼,引起了老毛的勃然大怒。两文正好可以有趣的对照一下。
看过一篇谈美国南北战争南方领导人下场的文章,里面提到北方获胜之后,南方的总统副总统总司令,没有一个人因为战争罪受到清算,该当教授的当教授,该作为百姓心目中英雄的继续作为英雄存在。
而我国呢,一旦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反转、胜利前景可期,国空格民党政府马上变“匪”,总统、副总统、政务院长、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地方长官马上变成战犯。提出你绝对不能接受的条件,然后公开宣布:“要求对方完全接受八条,不许讨价还价。”
不许讨价还价,还叫什么谈判?
一个手握百万军队、尚占半个国家的可能行将失败的政党政府阶层,在主动交出武装的前提下,都没有放弃执政作为在野党和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可能,那么就只有投降和被消灭两条出路。这真是中国政治的悲哀。
到了这一卷,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字里行间点点滴滴令人感觉到很不舒服的迹象时隐时现。仅举一例:《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里,提到全面的和局部的和平协定签也好不签也好,解放军总要前进的对方总要被消灭的。原文说:不签这个协定而去签许多局部协定,对于我们要爽快的多。不知“爽快”作何解释?
《友谊,还是侵略?》里提到:“美国教会、慈善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四千一百九十万美元;在教会财产中,医药费占百分之十四点七,教育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二,宗教活动费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一。我国许多有名的学校如燕京、协和、汇文、圣约翰、金陵、东吴、之江、湘雅、华西、岭南等,都是美国人设立的。”
我搞不懂的是,在罗列完这些事实之后,紧接着就是简单定性成“文化侵略”然后是对美国人所说的“中美友谊”冷嘲热讽到底是怎么个逻辑?
今天读的最后一篇《唯心史观的破产》里主要是对美国总结的中国事变因果关系的批驳。引起我兴趣的事,所谓的持唯物史观者老毛,就在这篇文章中说: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是可以造出来。”
“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
“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各个解决了土地问题的老解放区,难道还有如同艾奇逊所说的那种吃饭问题存在吗?”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革命加吃饭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真理。”
活在现当代的中国人,谁也回避不了老毛的巨大影响力。哪怕他的功勋再卓著,君师合一的思想文韬武略再牛逼,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我非常讨厌这个人。
新版毛选终于读完了。
有人说,要想深入了解毛泽东本人,读毛选比读任何传记都更有效。
现在看起来,挺有道理的。
合上这本书,回忆一下大部分已经记不起来的篇目,还是能比较清晰的感觉到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接着内战共产党方面的实力对比迅速由弱变强及军事胜利的步步深入,毛的行文的语气、逻辑的变化。
从这一点说,毛是坦率的,不屑于掩饰自己。
本卷的第一篇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里》,里面提到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苏联参战,对美国的原子弹一个字都没有提起。记得在一篇回忆文章里看到,当时的延安新闻界对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和占领热情欢呼,引起了老毛的勃然大怒。两文正好可以有趣的对照一下。
看过一篇谈美国南北战争南方领导人下场的文章,里面提到北方获胜之后,南方的总统副总统总司令,没有一个人因为战争罪受到清算,该当教授的当教授,该作为百姓心目中英雄的继续作为英雄存在。
而我国呢,一旦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反转、胜利前景可期,国空格民党政府马上变“匪”,总统、副总统、政务院长、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地方长官马上变成战犯。提出你绝对不能接受的条件,然后公开宣布:“要求对方完全接受八条,不许讨价还价。”
不许讨价还价,还叫什么谈判?
一个手握百万军队、尚占半个国家的可能行将失败的政党政府阶层,在主动交出武装的前提下,都没有放弃执政作为在野党和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可能,那么就只有投降和被消灭两条出路。这真是中国政治的悲哀。
到了这一卷,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字里行间点点滴滴令人感觉到很不舒服的迹象时隐时现。仅举一例:《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里,提到全面的和局部的和平协定签也好不签也好,解放军总要前进的对方总要被消灭的。原文说:不签这个协定而去签许多局部协定,对于我们要爽快的多。不知“爽快”作何解释?
《友谊,还是侵略?》里提到:“美国教会、慈善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四千一百九十万美元;在教会财产中,医药费占百分之十四点七,教育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二,宗教活动费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一。我国许多有名的学校如燕京、协和、汇文、圣约翰、金陵、东吴、之江、湘雅、华西、岭南等,都是美国人设立的。”
我搞不懂的是,在罗列完这些事实之后,紧接着就是简单定性成“文化侵略”然后是对美国人所说的“中美友谊”冷嘲热讽到底是怎么个逻辑?
今天读的最后一篇《唯心史观的破产》里主要是对美国总结的中国事变因果关系的批驳。引起我兴趣的事,所谓的持唯物史观者老毛,就在这篇文章中说: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是可以造出来。”
“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
“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各个解决了土地问题的老解放区,难道还有如同艾奇逊所说的那种吃饭问题存在吗?”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革命加吃饭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真理。”
活在现当代的中国人,谁也回避不了老毛的巨大影响力。哪怕他的功勋再卓著,君师合一的思想文韬武略再牛逼,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我非常讨厌这个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