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风先生
萨克斯风先生有个非常低调的的名字,叫耳东三水原,作为一个在上海泡着学导演的刚成年人,我决定还是抓住他青涩的尾巴给他个略显文艺矫情的称号。
上周萨克斯风先生一条微信拉我去看蔡阿姨的演唱会,我还未置可否票就寄到了我手上。我只能在心里暗骂一句土豪,推掉了一天的乱七八糟事情补了蔡阿姨四张专辑加精选。他又遵从一贯作风推掉了所有我订的宾馆,打车随便找了一个奇奇怪怪的角落,导致我打车带着司机师傅在朝外附近转了近一个小时,又踢着七八公分的高跟鞋走了半小时才找到他的窝。作为一个刚丢了智能机的路痴,我数次在朝阳门内大街上几乎望天大哭。然而我知道打电话给不爱讲话的萨克斯风先生完全没用,于是我沿途买了三大杯咖啡平复心情,漫无目的地随意走,然后看到了站在某酒店侧门入口前,不说话地站着的他。
我没发火。
不过没发火不是因为之前我们的相处模式大都如此,也不是咖啡喝得太多天气太好我也正巧想说的话不多。而是我下车的时候司机师傅望着天价计价器,对我说了一句:“姑娘你也不容易,看着给吧”,我说不好意思我也没零钱递过去张粉红毛爷爷,师傅找给我了七十软妹币。
有时候人就这么点儿追求。
不过这场景还真有点儿像我和萨克斯风的第一次见面,保送完一意孤行维持生计的我开着车在他家小区附近兜了不知道多少圈儿,当时负能量几乎爆棚到马路杀手的人格要出现报复社会的地步,我就看到了打着一把小黑伞站在小区门口的他。我当时就下意识认定这个人就是我未来半年的学生,怒停车冲上去就问:C姑娘是你人人好友么,他眨眨眼,用一种安静又纠结的表情看着我。
——她是我初中同学。
我转身回车上拿了伞和书包——她是我高中同学,我是你新家教。
然后他突然笑了,问了句:
“你复读了?”
我立马把自己甘愿当一个同级学生家教这个想法在脑海里鞭尸了一万次。
“不好意思,只是长得老。”
后来的故事进行得不愠不火,我按部就班地上课布置作业教他各种基础和小聪明,他按部就班地拖沓卖萌熬夜看球。我们话多的时候一是在喝萨克斯风妈妈煲的粥的时候。萨克斯风先生因为执念于皇马的场场比赛,平时上课就经常迟到,周末早上能起得来的时候更少得可怜,我的每日晚饭也就被算在了阿姨的菜单里。阿姨细心而开朗,我很钟情阿姨的厨艺,而每每这时萨克斯风先生就会调侃说我这是安慰阿姨,然后母子两个斗嘴到大家笑成一片。
不过毕竟晚饭只是每日生活的小插曲,我们话最多的时候,一般是聊电影。
萨克斯风先生的卧室是个神奇的地方,他自己改装后加了投影和立体声音响,开着空调的闷热潮湿的夏天,可以蜷缩在被子里看一整天一整晚的各类电影直到觉察窗外已经下雨下得天昏地暗。平时投影收起来的时候,墙就被各种海报明目张胆地占据瓜分,窗台的角落上堆着每一期的《看电影》和他健身用的各种重量的哑铃。
我惊叹于他安置自己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他就满脸鄙视又欢乐的回一句——巨蟹座么...你个屌丝。
于是我们无目的非专业地聊各种镜头画面,聊剧本聊创想聊别人的故事,聊到都看过的片子偶尔会吵架,聊到我没看过的就听他天马行空地讲。萨克斯风先生最喜欢的电影是【一一】,但他并不当时并不急于让我看——那么长的片子看完你会更老的。
说完这话的时候他还真的故作认真的端详了我一下
——你不觉得你长得很像王若琳么?
——呵呵。
我没发火,可能还有一个原因。
萨克斯风先生话多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他失恋的时候。在这场演唱会的半年前。
他突然给所有人打电话发短信,24小时不眠不休,在郑姆斯特丹这个小城市到处泡影院泡饭馆,约所有能约出来的人,高谈阔论一切无关自己的故事。我终于在那个时间捉襟见肘的寒假见到他时,他刚和C姑娘吃完麻辣香锅,我俩在某熙熙攘攘的聚会圣地一个角落的咖啡店里面对面瓜分一个芝士蛋糕。
——我最近听什么歌儿都哭,真的,最炫民族风我听着嚎啕大哭了三个小时。
——这蛋糕不太新鲜。
我终于在豆瓣胡同见到萨克斯风先生的时候,他还在攥着手机表情安静又纠结地默默发微信。给一个看上去说不上陌生的名字。
我那会儿想说的话很多,比如饿死老子了(喝了三大杯咖啡不饿才有鬼),比如北京这几天能见度特别好(不过据说郑姆斯特丹天气更不错),比如你好像矮了(以前我穿带跟的鞋这家伙都走在我三米外,他的确不高,嗯)。
最后说的却是,你这phone是4还是4s啊?
——5...你个屌丝。
他的微信开到演唱会的最后一秒,不停地录音,不停地写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不停地尝试加好友。他并不跟着每首歌唱,大多数的时候缩在床上一般地缩在椅子里,我实在不敢多看他的表情,万一他哭了我受不了一个大老爷们儿在我旁边默默流泪这节奏。
想想都别扭。
令人感激的是整场演唱会被蔡老师最终带得一片欢乐祥和,我们最后站在一片喊Encore的气势汹汹的人群里,把蔡老师喊出来以《呼吸》和《达尔文》收场。
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在这昭然若揭的安排里伴着《达尔文》的前奏就哭到抖。我猜萨克斯风先生也没看我。
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简洁,可能以后也会保持这个他偶然突然贴出来他的新作业,然后艾特我去吐槽。
蔡老师的话唠本质导致了我错过地铁在积水潭打不到车,居然运气很好地遇到了一对人大情侣拼了辆黑车回到海淀黄庄。最近北京的夜非常的美,非常非常美,尤其是天空蓝黑有云,灯火通明而街上没人的凌晨。我单曲循环了一首19岁生日那天同一个时间戳到泪点的一首歌(很合适半夜压马路听),吹着大帝都难得爽朗的夜风,跟今天并没见到萨克斯风先生一样,走着。
我还没说为什么我会叫耳东同志萨克斯风先生。
18岁生日那天给他上课还在我的日程上,不过这家伙翘了我的课。我们找到了小郑姆斯特丹某高楼的最高点,俯瞰整个城市,他背着萨克斯风吹遍了所有他会的曲子,最后回到世界名曲——祝你生日快乐。那天风也很大,小城市能见度惊人的好,我们能看到城市的黑夜从东边压着云爬过整片天空。我们站在大楼的边缘,打赌谁敢走得更远。我听人说恐高症到了极端的人站在高处会想往下跳,或者是能想象出自己飞落的样子,因为想要快点结束这一切。
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
但出乎意料地,我低头看着城市摇摇欲坠时刻要扑面而来的精致的街道、行人和各类交通工具,居然有点轻松而愉悦。
直到音乐停止,萨克斯风先生说——回来吧。
不过我还是没赢,萨克斯风先生在这大楼的边缘能大步走上一圈,那天打赌不了了之,他大概只是觉得饿了。
他给的礼物里还有一顶他自己用颜料画好的白帽子,只是从款式到配色都被我嘲笑到死,于是我后来便不怎么提。
我们都曾以为前面的路上已知和未知的数量都差不多,没什么所谓过不去的执念或是无法克制的疯癫或分裂。我们都更喜欢第三者视角看待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一度甚至以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的一天。我们不喜欢有目的有话题的交谈但都擅长于此,我们不喜欢讲脉络清晰的故事。此刻我甚至不确定我讲的是否是他的事。
或许这些本来都只是我的事。
生命还是很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机会沦陷,也给每个人坚持下去的理由。有时候越是内心很明确的答案却越能招致纠结无序的结果,有时候越是正向的憧憬却力量大到把人往更远的地方排斥,总错在自己最熟谙的地方,总在探知自己不愿了解的真相。
这些都没关系了。
只要我们能记得,不管多么迷恋楼顶的风,觉得饿的时候,我们应该走回去。
然后带着学到的新东西,更坚定的走下去。
致耳东
致红枣莲子木瓜粥
致蔡老师和《抛物线》
致过去的一年
Chao Hsüehying
2013/09/01
上周萨克斯风先生一条微信拉我去看蔡阿姨的演唱会,我还未置可否票就寄到了我手上。我只能在心里暗骂一句土豪,推掉了一天的乱七八糟事情补了蔡阿姨四张专辑加精选。他又遵从一贯作风推掉了所有我订的宾馆,打车随便找了一个奇奇怪怪的角落,导致我打车带着司机师傅在朝外附近转了近一个小时,又踢着七八公分的高跟鞋走了半小时才找到他的窝。作为一个刚丢了智能机的路痴,我数次在朝阳门内大街上几乎望天大哭。然而我知道打电话给不爱讲话的萨克斯风先生完全没用,于是我沿途买了三大杯咖啡平复心情,漫无目的地随意走,然后看到了站在某酒店侧门入口前,不说话地站着的他。
我没发火。
不过没发火不是因为之前我们的相处模式大都如此,也不是咖啡喝得太多天气太好我也正巧想说的话不多。而是我下车的时候司机师傅望着天价计价器,对我说了一句:“姑娘你也不容易,看着给吧”,我说不好意思我也没零钱递过去张粉红毛爷爷,师傅找给我了七十软妹币。
有时候人就这么点儿追求。
不过这场景还真有点儿像我和萨克斯风的第一次见面,保送完一意孤行维持生计的我开着车在他家小区附近兜了不知道多少圈儿,当时负能量几乎爆棚到马路杀手的人格要出现报复社会的地步,我就看到了打着一把小黑伞站在小区门口的他。我当时就下意识认定这个人就是我未来半年的学生,怒停车冲上去就问:C姑娘是你人人好友么,他眨眨眼,用一种安静又纠结的表情看着我。
——她是我初中同学。
我转身回车上拿了伞和书包——她是我高中同学,我是你新家教。
然后他突然笑了,问了句:
“你复读了?”
我立马把自己甘愿当一个同级学生家教这个想法在脑海里鞭尸了一万次。
“不好意思,只是长得老。”
后来的故事进行得不愠不火,我按部就班地上课布置作业教他各种基础和小聪明,他按部就班地拖沓卖萌熬夜看球。我们话多的时候一是在喝萨克斯风妈妈煲的粥的时候。萨克斯风先生因为执念于皇马的场场比赛,平时上课就经常迟到,周末早上能起得来的时候更少得可怜,我的每日晚饭也就被算在了阿姨的菜单里。阿姨细心而开朗,我很钟情阿姨的厨艺,而每每这时萨克斯风先生就会调侃说我这是安慰阿姨,然后母子两个斗嘴到大家笑成一片。
不过毕竟晚饭只是每日生活的小插曲,我们话最多的时候,一般是聊电影。
萨克斯风先生的卧室是个神奇的地方,他自己改装后加了投影和立体声音响,开着空调的闷热潮湿的夏天,可以蜷缩在被子里看一整天一整晚的各类电影直到觉察窗外已经下雨下得天昏地暗。平时投影收起来的时候,墙就被各种海报明目张胆地占据瓜分,窗台的角落上堆着每一期的《看电影》和他健身用的各种重量的哑铃。
我惊叹于他安置自己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他就满脸鄙视又欢乐的回一句——巨蟹座么...你个屌丝。
于是我们无目的非专业地聊各种镜头画面,聊剧本聊创想聊别人的故事,聊到都看过的片子偶尔会吵架,聊到我没看过的就听他天马行空地讲。萨克斯风先生最喜欢的电影是【一一】,但他并不当时并不急于让我看——那么长的片子看完你会更老的。
说完这话的时候他还真的故作认真的端详了我一下
——你不觉得你长得很像王若琳么?
——呵呵。
我没发火,可能还有一个原因。
萨克斯风先生话多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他失恋的时候。在这场演唱会的半年前。
他突然给所有人打电话发短信,24小时不眠不休,在郑姆斯特丹这个小城市到处泡影院泡饭馆,约所有能约出来的人,高谈阔论一切无关自己的故事。我终于在那个时间捉襟见肘的寒假见到他时,他刚和C姑娘吃完麻辣香锅,我俩在某熙熙攘攘的聚会圣地一个角落的咖啡店里面对面瓜分一个芝士蛋糕。
——我最近听什么歌儿都哭,真的,最炫民族风我听着嚎啕大哭了三个小时。
——这蛋糕不太新鲜。
我终于在豆瓣胡同见到萨克斯风先生的时候,他还在攥着手机表情安静又纠结地默默发微信。给一个看上去说不上陌生的名字。
我那会儿想说的话很多,比如饿死老子了(喝了三大杯咖啡不饿才有鬼),比如北京这几天能见度特别好(不过据说郑姆斯特丹天气更不错),比如你好像矮了(以前我穿带跟的鞋这家伙都走在我三米外,他的确不高,嗯)。
最后说的却是,你这phone是4还是4s啊?
——5...你个屌丝。
他的微信开到演唱会的最后一秒,不停地录音,不停地写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不停地尝试加好友。他并不跟着每首歌唱,大多数的时候缩在床上一般地缩在椅子里,我实在不敢多看他的表情,万一他哭了我受不了一个大老爷们儿在我旁边默默流泪这节奏。
想想都别扭。
令人感激的是整场演唱会被蔡老师最终带得一片欢乐祥和,我们最后站在一片喊Encore的气势汹汹的人群里,把蔡老师喊出来以《呼吸》和《达尔文》收场。
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在这昭然若揭的安排里伴着《达尔文》的前奏就哭到抖。我猜萨克斯风先生也没看我。
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简洁,可能以后也会保持这个他偶然突然贴出来他的新作业,然后艾特我去吐槽。
蔡老师的话唠本质导致了我错过地铁在积水潭打不到车,居然运气很好地遇到了一对人大情侣拼了辆黑车回到海淀黄庄。最近北京的夜非常的美,非常非常美,尤其是天空蓝黑有云,灯火通明而街上没人的凌晨。我单曲循环了一首19岁生日那天同一个时间戳到泪点的一首歌(很合适半夜压马路听),吹着大帝都难得爽朗的夜风,跟今天并没见到萨克斯风先生一样,走着。
我还没说为什么我会叫耳东同志萨克斯风先生。
18岁生日那天给他上课还在我的日程上,不过这家伙翘了我的课。我们找到了小郑姆斯特丹某高楼的最高点,俯瞰整个城市,他背着萨克斯风吹遍了所有他会的曲子,最后回到世界名曲——祝你生日快乐。那天风也很大,小城市能见度惊人的好,我们能看到城市的黑夜从东边压着云爬过整片天空。我们站在大楼的边缘,打赌谁敢走得更远。我听人说恐高症到了极端的人站在高处会想往下跳,或者是能想象出自己飞落的样子,因为想要快点结束这一切。
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
但出乎意料地,我低头看着城市摇摇欲坠时刻要扑面而来的精致的街道、行人和各类交通工具,居然有点轻松而愉悦。
直到音乐停止,萨克斯风先生说——回来吧。
不过我还是没赢,萨克斯风先生在这大楼的边缘能大步走上一圈,那天打赌不了了之,他大概只是觉得饿了。
他给的礼物里还有一顶他自己用颜料画好的白帽子,只是从款式到配色都被我嘲笑到死,于是我后来便不怎么提。
我们都曾以为前面的路上已知和未知的数量都差不多,没什么所谓过不去的执念或是无法克制的疯癫或分裂。我们都更喜欢第三者视角看待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一度甚至以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的一天。我们不喜欢有目的有话题的交谈但都擅长于此,我们不喜欢讲脉络清晰的故事。此刻我甚至不确定我讲的是否是他的事。
或许这些本来都只是我的事。
生命还是很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机会沦陷,也给每个人坚持下去的理由。有时候越是内心很明确的答案却越能招致纠结无序的结果,有时候越是正向的憧憬却力量大到把人往更远的地方排斥,总错在自己最熟谙的地方,总在探知自己不愿了解的真相。
这些都没关系了。
只要我们能记得,不管多么迷恋楼顶的风,觉得饿的时候,我们应该走回去。
然后带着学到的新东西,更坚定的走下去。
致耳东
致红枣莲子木瓜粥
致蔡老师和《抛物线》
致过去的一年
Chao Hsüehying
2013/09/0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