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开向黄昏 -----来自高中同学琪琪
昨天下午将要下雨时,我骑车在路上飞奔,黑的云团与土黄的阳光缠绕起来挤满了天空,马路上没有人,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列火车,我那些快乐的朋友们此时都是乘客。在路上,我记起了一个故事,现在来讲给你们听。
12年夏天,我在去西安的火车上,不快不慢。傍晚时经过孝感,我开始激动,那是五六点钟,粗壮的电线如波浪一样在麦田里跟着列车奔跑,夕阳不遗余力地向他示好。若是你,我是说,像我这样总是一个人在天空与土地的昏黄交际处旅行,会被感动,就像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你的心窝上。车上没多少人,除了我们,只有一群去西北实习的学生,他们在玩牌,聊天,看一些校园情感的电影。
那些混账电影,它们会害了人的,可我不想说瞎话,只是发着呆。
他——坐在对面的那个老头,也不说话,像是一把枯枝,他身旁立着一把丑陋的雨伞,四个小时了,他就那样端坐着,似乎比那把雨伞还要安静。
这样倔强干瘪的老头,让人怀疑他是一件本该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
天黑了,我无事可做,开始数老头雨伞上滴下来的水,不是开玩笑——不过那水滴像极了我爷爷长得要命的指甲,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小混蛋时,喜爱坐在门前石头上,我爷爷站在门口点烟,我抬头,看见阳光穿过他的指甲,老人干瘪的手上像挂着十粒透明的水珠,那时我觉得我苍老的爷爷是个美人儿。
一千零三十三下,乘警走来,查身份证,我只能停住。这位乘警——显得很高兴,大概是得到了女友的欢心,他操着一种恋爱的口吻教训我们得提防着小偷。
得啦,我只对这位乘警糟糕得要命的肚子好奇。
“劳驾,请问你相信,这个车里——会有小偷吗?”老头把证件塞进口袋,刚才的动静,他似乎注意到了我。
我不得不承认——我有些发抖,老头说话的眼神真要命。
“当然——我觉得不会的。”我往座位上靠近了些,老头脸上的皱纹像是小屁孩们嬉闹过的沙滩。
“那么,你愿意来跟我——一个糟老头儿——打上一个赌吗?”老头侧着右耳听我说话,他努力笑着,想把脸上的皱纹挤开。
真是要了我的命,如同在看昆汀的电影,台词刚开始,你就已经着了魔,祈祷这部电影不要结束,我使劲攥住这个老头的话,不让自己醉倒在地。
“当然,您觉得赌什么比较好?”
“我琢磨,”老头说,“我琢磨这个车里一定有小偷的,——如果没有的话,我愿意坐在这儿不下去。”
“即使到了终点吗?”
“即使到了终点。”他点头。
他的终点是乌鲁木齐,刚刚,我瞅见了他的车票。
“可能你不大会相信,我的确认识一个小偷,”老头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摊开,那是被什么东西侵蚀风干的一双手,“他是我的一个朋友,很长一段时间,他就在每一次乌鲁木齐开往广州的火车上,他有很好的技艺,准能偷到三个钱包,他用一个买票,一个吃饭,剩下一个用来支付列车长情人的项链。那时候,他像刚出发的——哦,我猜想你应该知道的——像刚出发的精子一样,总有力气与渴望,他偷过长发青年的吉他,教授的小说,农民皱巴巴的日记本,甚至八十三岁老太太头上的花簪——”
“简直应该称呼你的朋友‘小偷先生’啦”我说。
“他就那样偷着偷着,心里却孤独得要命——他甚至连其他小偷都没遇上一个,从十岁到二十岁,他偷到的乐器可以组成三个交响乐队,被列车长扔进炉膛的小说足足为这个国家节省了一二十吨燃煤。慢慢地,他长高了些——但还是那么瘦,他的身体安分下来,想法在脑袋里疯长,他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就像是一台摄像机,无声地记录着列车在铁轨上的摆动……”
我简直希望能遇上这位古怪的小偷先生,我坐的这辆车,正是从广州开往乌鲁木齐。
但是这个老头,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名堂。
我们安静了很长时间,他甚至不抬头看看我,搓着手。
“那个小偷,”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我认识他很久了,甚至我比他自己更懂他些。”
“当真吗?”我有些唏嘘。
尽管车里暗了,我还是看见老头抿了一下干瘪的嘴唇,他在回忆,像是准备揭开祖母留下的沾满灰尘的瓦罐。
“他小时候简直可爱得很,——听话得要命,”老头似乎是在瓦罐里掏出一张张纸条,慢慢念给我听,“他只是没有什么小朋友,多半时间,他坐在门前看书,——我记起来,他给我讲过,是一本儿童杂志,上面连载的小说《神秘岛》就是他童年的糖果。”
“有一段时间,天像是破了个洞,一直在下雨,邮差迟迟不来,小孩急得要命,翻过山去等,他只有薄薄一层肌肉,却跑得太快,撞到了石头上,脑袋磕破了,流了些血,染红了衣服——我这个朋友,一点儿都不感觉疼,但他害怕极了,他担心遭到妈妈的责骂,也心疼那件白色的小汗衫,于是他迎着风继续跑,好让风吹干脑壳和衣服上的血迹。”
这是一个疯掉的小孩吗,我不会相信的。
“他跑得太远,根本停不下来,直到听见一声风笛,看到一辆绿皮的火车,”老头端了端肩膀,“我的朋友说他相信这辆火车,正好是史密斯先生从林肯岛上开过来接他的,岛上全是大人,需要他这么个小孩。”
“你的朋友——那个孩子,就这么上了火车?”
“你可觉得这个小孩,像是在子宫里呆了七八年,”老头用手抓着裤腿,试着不让它抖,“最后终于分娩,降生在一辆火车上?”
真**要命,我想,如果这个老头也还没有疯掉的话。
老头缩回身子,他似乎开始记得清楚起来,“那个孩子,跳上车,撞在了列车长的腿上,那个假模假式的卷毛——和他的情人一起,留下了这个没有目的地的孩子。”
他似乎有一个很棒的故事,我简直想要喝点酒,庆祝今天的运气。
老头说,那个情人——其实是被列车长抓住的小偷,审问时,女人用自己温暖宽广的胸脯击败了列车长的纯洁,从此列车长沉溺在这个女人的温暖中,十几年不能割舍。
列车长的情人给那个小孩传授偷窃的技艺,小孩取回第一个钱包的时候,列车长跟老头的朋友约定,火车的每一次行程,偷三个钱包——而他的朋友,可以在列车上永久居住。那时起,女人和列车长叫老头的朋友——“火车的小孩”。
“那么,他从来没有下过那趟列车吗?”
“你简直不用怀疑,”老头说,“可是有那么一次……”
老头这样说话的方式有点混账,可我并不讨厌。
“——直到他遇上了一个姑娘。”
“那个姑娘,”老头担心我对这种事不感兴趣,“他是遇上了一个姑娘,一个短头发,穿着好看裙子的姑娘。”
老头说,那天小偷先生睡觉后醒过来,这个姑娘坐在对面——看着窗外,她似乎没有重量,没有心事,黄昏时的阳光包裹着她,她的头发上粘着几粒灰尘,“那位姑娘专注得像停止的时间,那么孤独,小偷感到担心,甚至是害怕,他怕姑娘看到他的落魄,于是他蜷缩起来,就像是一棵树桩,第一次,他觉得车厢里空荡荡的,他就那样看着,甚至想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那位姑娘。”
“姑娘看见他了吗?”我问老头,我几乎开始嫉妒这位小偷。
“列车在广州和乌鲁木齐之间跑了四个来回后,列车长找他索要十二个钱包,他才被从那个位子上拽起来……”,老头似乎有点痛苦,他站起身,捶了捶腰,“姑娘在那天夜晚一点钟的黑夜中下车,她转身时看见了我的小偷朋友,只是轻轻笑了一笑,就那么消失了,我的朋友看不清楚她去了哪里,他渴望跟她走,但又害怕黑夜——他还是火车的孩子,但是姑娘已经取走了他的生命。”
“我琢磨那个时候他有些恍惚了,他再无法在黑色中取得钱包——自从那姑娘消失在湿漉的夜色中。黑夜如此温柔,常常使他分心,于是他被一对情侣抓住,逃跑时打翻了孩子的奶瓶,撞飞了餐车,列车长挥动臂膀——他的左耳从此听不见。”
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什么都不敢说,只是那老头,变得忧伤。
“列车长的情人倒是同情他,她用十年的时间装满了整整两个煤筐的首饰,或许新的项链只能衬托她那暗沉失败的肤色,岁月馈赠的母性将她叫醒,年迈的女人渴望真情。小偷二十三岁那年,列车停在小站潢川,女人把他带下车,告诉他这是那个姑娘下车的地方。”
这就是那位姑娘下车的地方,小偷先生似乎取回了一半的生命。
“那是一个小得可怜的站台,大部分火车经过时甚至都懒得拉响风笛致以问候,小偷摸着站台上的灰尘,那是从黑夜中姑娘的身上掉下来的,他感到亲切。”老头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仿佛从他开始与我说话到现在,他就只呼吸了这么一下。
我有点害怕,就像昆汀的电影接近尾声,你得回到现实,和一群人泡在一茶壶水里游泳。
“我的朋友,那个‘火车的孩子’,他用一半的生命,得到了那个小站的欢心,人们让他穿上制服,当一名铁道号志员。每次列车从乌鲁木齐来,会给站台吹上一层新的灰尘,他就站在铁道旁的岗哨上,端正地,向着那辆火车敬礼,我的朋友——一天一天地站在那里,风沙把他吹得更瘦,他在那些灰尘中呼吸,似乎一点点地找回了生命。”
“小偷先生现在还在那里?”
“我也不清楚了,年轻人,”老头踹着气,“我们都老了,就不再联系,或许他已经死了,或许还在那里。”
“换做是我的话,我倒极愿意回到火车上,就这么下去,人是会死,姑娘的火车是不会停的。”
老头看着我,浑浊的眼神仿佛透明了些,他吸了几口气,眯上眼睛,安静地靠着位子,端坐着,但似乎不愿意再说话了。
得啦,我们的聊天,像是开着冒烟的二手车,我揣摩他是累了。
于是我站起来,穿过那群睡着的学生,走到洗手间里,那儿的灯光很亮,还有一股混账的味道,但正好让我清醒。列车刚过潼关,下一站是渭南,窗外是黑夜,使人看不见外面高峻的山脉,小时候,我常常梦到自己做了坏事后,从很高的山上飞下去逃跑,越来越快,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梦,所以一点儿不害怕。不过现在看着窗子中惨白的自己,我担心得要命,心里不敢想着那个姑娘,不敢去想那个“火车的孩子”。
列车到灞桥时,我回到老头身边,天亮了,他却躺在座椅上,蜷缩着身体,双手抱着脑勺,我琢磨他是睡着了,就坐下来看着他,我仔细地看着,好像是看见了什么,但又不知道那是什么名堂。照例早晨有阳光,是有那么些让我心动,但是她太有朝气,确实美不过黄昏。
六点四十五,车停在西安,老头还在那么躺着,我不敢再见他,自己下了车。
走到地道口,想起些什么,我回头,跑到那节车厢前——老头那时坐在窗边,望着什么,我有点激动,向他喊道,“您好——‘火车的小孩’!”
老头的左耳似乎听不见,他也没有看到我,车门锁上了,几乎就要开走。
“您现在还记着——二十来岁时那位姑娘吗?”,我真希望他听得见,回答我。
我不知道这辆车什么时候到乌鲁木齐, 它带着老头,一直向黄昏的西北开去,我在那儿,就那么看着老头消失在城墙脚下。
12年夏天,我在去西安的火车上,不快不慢。傍晚时经过孝感,我开始激动,那是五六点钟,粗壮的电线如波浪一样在麦田里跟着列车奔跑,夕阳不遗余力地向他示好。若是你,我是说,像我这样总是一个人在天空与土地的昏黄交际处旅行,会被感动,就像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你的心窝上。车上没多少人,除了我们,只有一群去西北实习的学生,他们在玩牌,聊天,看一些校园情感的电影。
那些混账电影,它们会害了人的,可我不想说瞎话,只是发着呆。
他——坐在对面的那个老头,也不说话,像是一把枯枝,他身旁立着一把丑陋的雨伞,四个小时了,他就那样端坐着,似乎比那把雨伞还要安静。
这样倔强干瘪的老头,让人怀疑他是一件本该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
天黑了,我无事可做,开始数老头雨伞上滴下来的水,不是开玩笑——不过那水滴像极了我爷爷长得要命的指甲,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小混蛋时,喜爱坐在门前石头上,我爷爷站在门口点烟,我抬头,看见阳光穿过他的指甲,老人干瘪的手上像挂着十粒透明的水珠,那时我觉得我苍老的爷爷是个美人儿。
一千零三十三下,乘警走来,查身份证,我只能停住。这位乘警——显得很高兴,大概是得到了女友的欢心,他操着一种恋爱的口吻教训我们得提防着小偷。
得啦,我只对这位乘警糟糕得要命的肚子好奇。
“劳驾,请问你相信,这个车里——会有小偷吗?”老头把证件塞进口袋,刚才的动静,他似乎注意到了我。
我不得不承认——我有些发抖,老头说话的眼神真要命。
“当然——我觉得不会的。”我往座位上靠近了些,老头脸上的皱纹像是小屁孩们嬉闹过的沙滩。
“那么,你愿意来跟我——一个糟老头儿——打上一个赌吗?”老头侧着右耳听我说话,他努力笑着,想把脸上的皱纹挤开。
真是要了我的命,如同在看昆汀的电影,台词刚开始,你就已经着了魔,祈祷这部电影不要结束,我使劲攥住这个老头的话,不让自己醉倒在地。
“当然,您觉得赌什么比较好?”
“我琢磨,”老头说,“我琢磨这个车里一定有小偷的,——如果没有的话,我愿意坐在这儿不下去。”
“即使到了终点吗?”
“即使到了终点。”他点头。
他的终点是乌鲁木齐,刚刚,我瞅见了他的车票。
“可能你不大会相信,我的确认识一个小偷,”老头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摊开,那是被什么东西侵蚀风干的一双手,“他是我的一个朋友,很长一段时间,他就在每一次乌鲁木齐开往广州的火车上,他有很好的技艺,准能偷到三个钱包,他用一个买票,一个吃饭,剩下一个用来支付列车长情人的项链。那时候,他像刚出发的——哦,我猜想你应该知道的——像刚出发的精子一样,总有力气与渴望,他偷过长发青年的吉他,教授的小说,农民皱巴巴的日记本,甚至八十三岁老太太头上的花簪——”
“简直应该称呼你的朋友‘小偷先生’啦”我说。
“他就那样偷着偷着,心里却孤独得要命——他甚至连其他小偷都没遇上一个,从十岁到二十岁,他偷到的乐器可以组成三个交响乐队,被列车长扔进炉膛的小说足足为这个国家节省了一二十吨燃煤。慢慢地,他长高了些——但还是那么瘦,他的身体安分下来,想法在脑袋里疯长,他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就像是一台摄像机,无声地记录着列车在铁轨上的摆动……”
我简直希望能遇上这位古怪的小偷先生,我坐的这辆车,正是从广州开往乌鲁木齐。
但是这个老头,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名堂。
我们安静了很长时间,他甚至不抬头看看我,搓着手。
“那个小偷,”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我认识他很久了,甚至我比他自己更懂他些。”
“当真吗?”我有些唏嘘。
尽管车里暗了,我还是看见老头抿了一下干瘪的嘴唇,他在回忆,像是准备揭开祖母留下的沾满灰尘的瓦罐。
“他小时候简直可爱得很,——听话得要命,”老头似乎是在瓦罐里掏出一张张纸条,慢慢念给我听,“他只是没有什么小朋友,多半时间,他坐在门前看书,——我记起来,他给我讲过,是一本儿童杂志,上面连载的小说《神秘岛》就是他童年的糖果。”
“有一段时间,天像是破了个洞,一直在下雨,邮差迟迟不来,小孩急得要命,翻过山去等,他只有薄薄一层肌肉,却跑得太快,撞到了石头上,脑袋磕破了,流了些血,染红了衣服——我这个朋友,一点儿都不感觉疼,但他害怕极了,他担心遭到妈妈的责骂,也心疼那件白色的小汗衫,于是他迎着风继续跑,好让风吹干脑壳和衣服上的血迹。”
这是一个疯掉的小孩吗,我不会相信的。
“他跑得太远,根本停不下来,直到听见一声风笛,看到一辆绿皮的火车,”老头端了端肩膀,“我的朋友说他相信这辆火车,正好是史密斯先生从林肯岛上开过来接他的,岛上全是大人,需要他这么个小孩。”
“你的朋友——那个孩子,就这么上了火车?”
“你可觉得这个小孩,像是在子宫里呆了七八年,”老头用手抓着裤腿,试着不让它抖,“最后终于分娩,降生在一辆火车上?”
真**要命,我想,如果这个老头也还没有疯掉的话。
老头缩回身子,他似乎开始记得清楚起来,“那个孩子,跳上车,撞在了列车长的腿上,那个假模假式的卷毛——和他的情人一起,留下了这个没有目的地的孩子。”
他似乎有一个很棒的故事,我简直想要喝点酒,庆祝今天的运气。
老头说,那个情人——其实是被列车长抓住的小偷,审问时,女人用自己温暖宽广的胸脯击败了列车长的纯洁,从此列车长沉溺在这个女人的温暖中,十几年不能割舍。
列车长的情人给那个小孩传授偷窃的技艺,小孩取回第一个钱包的时候,列车长跟老头的朋友约定,火车的每一次行程,偷三个钱包——而他的朋友,可以在列车上永久居住。那时起,女人和列车长叫老头的朋友——“火车的小孩”。
“那么,他从来没有下过那趟列车吗?”
“你简直不用怀疑,”老头说,“可是有那么一次……”
老头这样说话的方式有点混账,可我并不讨厌。
“——直到他遇上了一个姑娘。”
“那个姑娘,”老头担心我对这种事不感兴趣,“他是遇上了一个姑娘,一个短头发,穿着好看裙子的姑娘。”
老头说,那天小偷先生睡觉后醒过来,这个姑娘坐在对面——看着窗外,她似乎没有重量,没有心事,黄昏时的阳光包裹着她,她的头发上粘着几粒灰尘,“那位姑娘专注得像停止的时间,那么孤独,小偷感到担心,甚至是害怕,他怕姑娘看到他的落魄,于是他蜷缩起来,就像是一棵树桩,第一次,他觉得车厢里空荡荡的,他就那样看着,甚至想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那位姑娘。”
“姑娘看见他了吗?”我问老头,我几乎开始嫉妒这位小偷。
“列车在广州和乌鲁木齐之间跑了四个来回后,列车长找他索要十二个钱包,他才被从那个位子上拽起来……”,老头似乎有点痛苦,他站起身,捶了捶腰,“姑娘在那天夜晚一点钟的黑夜中下车,她转身时看见了我的小偷朋友,只是轻轻笑了一笑,就那么消失了,我的朋友看不清楚她去了哪里,他渴望跟她走,但又害怕黑夜——他还是火车的孩子,但是姑娘已经取走了他的生命。”
“我琢磨那个时候他有些恍惚了,他再无法在黑色中取得钱包——自从那姑娘消失在湿漉的夜色中。黑夜如此温柔,常常使他分心,于是他被一对情侣抓住,逃跑时打翻了孩子的奶瓶,撞飞了餐车,列车长挥动臂膀——他的左耳从此听不见。”
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什么都不敢说,只是那老头,变得忧伤。
“列车长的情人倒是同情他,她用十年的时间装满了整整两个煤筐的首饰,或许新的项链只能衬托她那暗沉失败的肤色,岁月馈赠的母性将她叫醒,年迈的女人渴望真情。小偷二十三岁那年,列车停在小站潢川,女人把他带下车,告诉他这是那个姑娘下车的地方。”
这就是那位姑娘下车的地方,小偷先生似乎取回了一半的生命。
“那是一个小得可怜的站台,大部分火车经过时甚至都懒得拉响风笛致以问候,小偷摸着站台上的灰尘,那是从黑夜中姑娘的身上掉下来的,他感到亲切。”老头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仿佛从他开始与我说话到现在,他就只呼吸了这么一下。
我有点害怕,就像昆汀的电影接近尾声,你得回到现实,和一群人泡在一茶壶水里游泳。
“我的朋友,那个‘火车的孩子’,他用一半的生命,得到了那个小站的欢心,人们让他穿上制服,当一名铁道号志员。每次列车从乌鲁木齐来,会给站台吹上一层新的灰尘,他就站在铁道旁的岗哨上,端正地,向着那辆火车敬礼,我的朋友——一天一天地站在那里,风沙把他吹得更瘦,他在那些灰尘中呼吸,似乎一点点地找回了生命。”
“小偷先生现在还在那里?”
“我也不清楚了,年轻人,”老头踹着气,“我们都老了,就不再联系,或许他已经死了,或许还在那里。”
“换做是我的话,我倒极愿意回到火车上,就这么下去,人是会死,姑娘的火车是不会停的。”
老头看着我,浑浊的眼神仿佛透明了些,他吸了几口气,眯上眼睛,安静地靠着位子,端坐着,但似乎不愿意再说话了。
得啦,我们的聊天,像是开着冒烟的二手车,我揣摩他是累了。
于是我站起来,穿过那群睡着的学生,走到洗手间里,那儿的灯光很亮,还有一股混账的味道,但正好让我清醒。列车刚过潼关,下一站是渭南,窗外是黑夜,使人看不见外面高峻的山脉,小时候,我常常梦到自己做了坏事后,从很高的山上飞下去逃跑,越来越快,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梦,所以一点儿不害怕。不过现在看着窗子中惨白的自己,我担心得要命,心里不敢想着那个姑娘,不敢去想那个“火车的孩子”。
列车到灞桥时,我回到老头身边,天亮了,他却躺在座椅上,蜷缩着身体,双手抱着脑勺,我琢磨他是睡着了,就坐下来看着他,我仔细地看着,好像是看见了什么,但又不知道那是什么名堂。照例早晨有阳光,是有那么些让我心动,但是她太有朝气,确实美不过黄昏。
六点四十五,车停在西安,老头还在那么躺着,我不敢再见他,自己下了车。
走到地道口,想起些什么,我回头,跑到那节车厢前——老头那时坐在窗边,望着什么,我有点激动,向他喊道,“您好——‘火车的小孩’!”
老头的左耳似乎听不见,他也没有看到我,车门锁上了,几乎就要开走。
“您现在还记着——二十来岁时那位姑娘吗?”,我真希望他听得见,回答我。
我不知道这辆车什么时候到乌鲁木齐, 它带着老头,一直向黄昏的西北开去,我在那儿,就那么看着老头消失在城墙脚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