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枣树,十几年前栽下去的。对于二十几岁的人来说,十几年这样的说辞可谓历史久远了,但对于树,十年仅仅是"树木",枣树高度从当初不过膝盖到今天的和屋檐齐平,树干从小拇指粗到如今的胳膊大小,虽然已能成荫却算不上大树,就更别说参天了。
乡下连续40几天没下雨了,万物仿乎都在蒸发,但对于枣树这种耐旱的植物,丝毫没有起到任何威胁,唯一变化明显的就是太阳的炙烤下,枣树上的枣红扑扑了大半边,真正快成“红枣”了。趁着太阳落山后难得的些许凉爽,打了一些枣子,大小如拇指,嚼起来算不上很甜,核却很大,占到了整个枣的三分之一。邻近的小孩子都不屑于打来吃,可能与其食之无味有关,亦可能现在可吃的东西太多。比不得当年(现在似乎可以泰然的这样回忆了),一众小孩喜好去山的后面摘野板栗和柿子,却被那边的熊孩子追赶,他们人多势众,制造各种涨气势的咆哮,不惜动用了锅一类的东西敲打,当时确实吓的够呛,连滚带爬翻过山来,当时心想赶紧长大,到读初中时就好了,就不怕他们了,因为当时的印象中初中生都是狠角色。也有同伴提出疑问来,我们为什么要跑,又不是他们家的,在山上的野东西谁摘不可以?话虽如一记响钟,可谁也不敢大张旗鼓的翻过山去了,多是偷偷摸摸,尽量弄出小的响动。真的到初中了,去得更少了,也没有成为狠角色,并不想去复仇,只因为野的板栗和柿子味道却又不是很佳,又很小,特别是野柿子,只要一嚼立马感觉满嘴涩了,真的怀疑这东西吃下去会不会生出毛病来。这中间陆续也栽了一些果子树和别的树,感觉想吃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又能种出来的,春天就载下,也栽一些松树、杉树等产木材的树,但是对那些过不了几年就能吃上果子的更感兴趣,比如枣树,李树,葡萄等,很期待这种“现世报”,零食的缺少生出了一种对果树的渴望,像魔术一样,土地就给你变出这些来,不想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些东西贴上了一层纯天然的标签。
栽树的本事(如果这算本事的话)是爷爷教的,每年过完年就栽,爷爷喜好载松树、杉树一类,我却极烦栽这些,完全觉得这些无用,树长得极慢,又不结可吃的果子。因为奶奶老了烧菜喜用茶油的癖好,爷爷就栽一些油茶树,好歹能结果子,栽这类树也算有意义了,积极性较松树、杉树的高。最喜好的还是栽果子树,得了栽树这样的技能,自然跃跃欲试又能自力更生,枣树便是央求一有枣树的人家,因为不太熟,当时鼓起了莫大的勇气,因为生怕人拒绝,最后还是得了一树苗,虽是胡乱栽的,但还是活了。
就是这枣树,在其第一次结果时,一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每次查看都十分小心,生怕弄掉了下来。最后终有三颗"成了器",很庄重给弟弟和爷爷,胡乱吃了,不题。在那以后几年,枣结实率大增,到如今,所结枣压弯了枝桠,以至于触手可及。时间在枣树身上找到了明证,四季轮换,枣叶绿又叶黄,枣花开又花落,但是其生生不息。时间印证到人身上却不一样,人会老,会病,会死亡。枣树还在,爷爷却不在了。
这样的枣树,也算不上稀罕之物,旁的人甚至于我,都是觉得可有可无的,正因此,其经历过一次浩劫几年前家建沼气池,正好准备建在枣树下面,本是准备直接将枣树伐了的。它旁边的李树,在相近的年份栽的,开枝散叶的程度却远在枣树之上,直接砍了。懂苗木移栽的舅舅说枣树移栽一下可以活下去,于是花了很大力气将整株往屋角挪了挪,所以它活着并不是单单得益于我。隐隐约约从它身上看到了宿命,当时如果这样或那样,现在我还会写它么。
枣树不远的地方有一颗桑树,是小时候为了养蚕而栽,当时养蚕绝对不是为了获得其吐出来的丝,也不是观察研究它生长状态,完全是当宠物养,而且越养越多,家人是极其恶心这些东西的,几十上百条虫子放在文具盒里,文具盒上面钻孔让其透气,因为家附近无桑树,所以弄些紫苏或者菠菜给蚕吃,蚕偏偏吃这些东西又拉稀,满文具盒都是,谁看不恶心?当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去有桑树的地方摘,一摘一大把回家,对那些地方至今记忆犹新。养蚕兴趣越来越浓,最后自己栽了好些桑树,路边和房屋边,感情能栽的地方都栽了,心想以后养蚕是极其的方便了。终究没等这些桑树长大,我却长大了,养蚕兴趣连年消减,桑树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了阻碍,该砍的都砍了。有一天,在那些没砍的桑树下,有一群毛孩子在摘桑叶,不认识,一问才知远的地方跑来的,没想到自己种的桑树派上了这样的用场。细想,这些桑树会不会成为他们记忆里面的一部分?有一点欣慰了。同样,对于枣树,似乎也同感参悟了一些,其实最开始追寻的目标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这些生命带来的那些过程的神奇,还有伴随它们的我们的记忆似乎才弥足珍贵。
草木无人所思所想,所以自做主张替它想,盗用它天然的为我所能用的价值,左右它的生
死,左右它的环境,甚至大多数时间不闻不问,俨然真的造物主。这算不算罪恶?
乡下连续40几天没下雨了,万物仿乎都在蒸发,但对于枣树这种耐旱的植物,丝毫没有起到任何威胁,唯一变化明显的就是太阳的炙烤下,枣树上的枣红扑扑了大半边,真正快成“红枣”了。趁着太阳落山后难得的些许凉爽,打了一些枣子,大小如拇指,嚼起来算不上很甜,核却很大,占到了整个枣的三分之一。邻近的小孩子都不屑于打来吃,可能与其食之无味有关,亦可能现在可吃的东西太多。比不得当年(现在似乎可以泰然的这样回忆了),一众小孩喜好去山的后面摘野板栗和柿子,却被那边的熊孩子追赶,他们人多势众,制造各种涨气势的咆哮,不惜动用了锅一类的东西敲打,当时确实吓的够呛,连滚带爬翻过山来,当时心想赶紧长大,到读初中时就好了,就不怕他们了,因为当时的印象中初中生都是狠角色。也有同伴提出疑问来,我们为什么要跑,又不是他们家的,在山上的野东西谁摘不可以?话虽如一记响钟,可谁也不敢大张旗鼓的翻过山去了,多是偷偷摸摸,尽量弄出小的响动。真的到初中了,去得更少了,也没有成为狠角色,并不想去复仇,只因为野的板栗和柿子味道却又不是很佳,又很小,特别是野柿子,只要一嚼立马感觉满嘴涩了,真的怀疑这东西吃下去会不会生出毛病来。这中间陆续也栽了一些果子树和别的树,感觉想吃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又能种出来的,春天就载下,也栽一些松树、杉树等产木材的树,但是对那些过不了几年就能吃上果子的更感兴趣,比如枣树,李树,葡萄等,很期待这种“现世报”,零食的缺少生出了一种对果树的渴望,像魔术一样,土地就给你变出这些来,不想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些东西贴上了一层纯天然的标签。
栽树的本事(如果这算本事的话)是爷爷教的,每年过完年就栽,爷爷喜好载松树、杉树一类,我却极烦栽这些,完全觉得这些无用,树长得极慢,又不结可吃的果子。因为奶奶老了烧菜喜用茶油的癖好,爷爷就栽一些油茶树,好歹能结果子,栽这类树也算有意义了,积极性较松树、杉树的高。最喜好的还是栽果子树,得了栽树这样的技能,自然跃跃欲试又能自力更生,枣树便是央求一有枣树的人家,因为不太熟,当时鼓起了莫大的勇气,因为生怕人拒绝,最后还是得了一树苗,虽是胡乱栽的,但还是活了。
就是这枣树,在其第一次结果时,一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每次查看都十分小心,生怕弄掉了下来。最后终有三颗"成了器",很庄重给弟弟和爷爷,胡乱吃了,不题。在那以后几年,枣结实率大增,到如今,所结枣压弯了枝桠,以至于触手可及。时间在枣树身上找到了明证,四季轮换,枣叶绿又叶黄,枣花开又花落,但是其生生不息。时间印证到人身上却不一样,人会老,会病,会死亡。枣树还在,爷爷却不在了。
这样的枣树,也算不上稀罕之物,旁的人甚至于我,都是觉得可有可无的,正因此,其经历过一次浩劫几年前家建沼气池,正好准备建在枣树下面,本是准备直接将枣树伐了的。它旁边的李树,在相近的年份栽的,开枝散叶的程度却远在枣树之上,直接砍了。懂苗木移栽的舅舅说枣树移栽一下可以活下去,于是花了很大力气将整株往屋角挪了挪,所以它活着并不是单单得益于我。隐隐约约从它身上看到了宿命,当时如果这样或那样,现在我还会写它么。
枣树不远的地方有一颗桑树,是小时候为了养蚕而栽,当时养蚕绝对不是为了获得其吐出来的丝,也不是观察研究它生长状态,完全是当宠物养,而且越养越多,家人是极其恶心这些东西的,几十上百条虫子放在文具盒里,文具盒上面钻孔让其透气,因为家附近无桑树,所以弄些紫苏或者菠菜给蚕吃,蚕偏偏吃这些东西又拉稀,满文具盒都是,谁看不恶心?当时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去有桑树的地方摘,一摘一大把回家,对那些地方至今记忆犹新。养蚕兴趣越来越浓,最后自己栽了好些桑树,路边和房屋边,感情能栽的地方都栽了,心想以后养蚕是极其的方便了。终究没等这些桑树长大,我却长大了,养蚕兴趣连年消减,桑树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了阻碍,该砍的都砍了。有一天,在那些没砍的桑树下,有一群毛孩子在摘桑叶,不认识,一问才知远的地方跑来的,没想到自己种的桑树派上了这样的用场。细想,这些桑树会不会成为他们记忆里面的一部分?有一点欣慰了。同样,对于枣树,似乎也同感参悟了一些,其实最开始追寻的目标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这些生命带来的那些过程的神奇,还有伴随它们的我们的记忆似乎才弥足珍贵。
草木无人所思所想,所以自做主张替它想,盗用它天然的为我所能用的价值,左右它的生
死,左右它的环境,甚至大多数时间不闻不问,俨然真的造物主。这算不算罪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