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的街道,Oh My God!
孟加拉国,是一个亚洲国家,位于。。。。。。南亚吧?与之相关联的东西有,孟加拉虎吧?
其实这已经是有点世界地理、看过些动物世界的人的回答了。
带着陌生和好奇,我坐上了飞往达卡的晚班飞机。临走前看了看资料,地理、人口、宗教、语言、简史,做到了个基本有书。有了这些东西,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副欠发达的南亚国家的轮廓。
由于出差的关系,我是没有什么机会去伸手触摸达卡的。酒店、办公室和汽车是一天的三足鼎立足迹区间。达卡的街道都是透过窗户看出去的。
酒店的窗
到了酒店就是半夜了,除了些黑影,什么都看不见。早上醒来拉开窗帘,没有看到现代的,也没有看到历史的。和上海一样,灰蒙蒙的空气,令阳光显得也有些无力。满眼是旧的三四层楼房,没有北京那么方方正正的排列。树叶茂密,但是耷拉着有气无力。整体感觉是随性建房种树,拥挤而没有什么秩序。
下楼吃饭,满是毕恭毕敬的酒店服务人员,白人格外白净,黑人异常雍容。”Good Morning, Sir”,走廊里、电梯口都是礼貌的目光和语言。窗外,游泳池、喷水池,都被水围绕。
早饭后我们准备出门,玻璃门外可见汽车一辆接着一辆,酒店的服务人员带着笑意,为客人开门、关门。走出酒店大门,一股热气,略带灰尘,扑面而来。我们不做停留,噌噌地钻进车里,车门砰地关上,司机Rajeep向我们微笑点头,表情里充满了亲切,“Good Morning,Sir”。
车窗
汽车是隔绝我和真正达卡接触的罪魁。不过话说回来,从中国来的客人们,离了汽车还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了。天安门人多吧?城隍庙人多吧?大雁塔人多吧?钱塘观潮人多吧?达卡随便拿出条街道,都能把人给你倒灌回天安门、大雁塔。。。。。。在中国我们在繁华地看到人潮;在达卡只要透过车窗,眼睛里就塞满了人潮,汇成没有方向、没有主意、没有时间和地点的人块儿、人团儿、人环儿、人簇儿。
天色暗了,人却不减。我们赶去一个位于郊区的工厂。夕阳斜下,人聚依旧。这道路是两车道的,在这两道里挤满了公交车、卡车和私家车。里面一道是穿梭的三轮车。说实话,三轮车道是没有的,但是他们凭借自己庞大的数量和坚韧的钻劲儿,硬是弄出了这么一条道。他们一个轮子踏在车道上,一个就滚在在紧挨着的路边厚厚尘土积灰和水坑上。这一灰尘地带由于没有清洁,灰尘已经被夯实成土了,里面嵌满了塑料袋、可乐罐、玉米芯子之类的垃圾,甚至有的已经长出了杂草。时不时有一滩纯黑的积水,看起来肮脏不堪。想象雨季时这里一定很泥泞。三轮车的一个轮子以及再靠路边些横七竖八的停着、挺着的车共同占有了这一条狭长绵延的路边垃圾带。再里面就是人行道了。上面有小摊贩小店和他们面前走来走去的顾客。和灰尘带一样,这条流动的摊贩线一路不断。麻雀虽小,但顾客可以左看看流动小摊,右进去路边的小店铺。两根机动车道、一根三轮车道(一个轮子)、一根三轮车(另一个轮子)+停车道和一根人行道(上有小摊道、人行道和街面店铺道组成)形成了这达卡独有的五线谱街道。各行其道,各演各声。
首先说说这车道的曲谱。不断变道,不断刹车、按喇叭,是达卡司机的基本动作要领。不过他们的喇叭声和中国听见的长鸣有所不同。他们只是蜻蜓点水样的短声。长鸣是发泄怒骂,短声则是提醒告诫。车道里最多的是一踩油门就猛喷黑烟的公共汽车。这里的公共汽车非常高大,我行我素,霸道变道。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车身上都是充满了凹凸,把身上原有的彩色都一点一块地随意割断了。可以想象这些刮蹭都是轻微的,因为在遍布车身的伤痕里,你很难发现尖深的暴力事故元素。由于车身的陈旧,色彩更是斑驳、模糊,配合着这些灰色的一点一块的事故沧桑,汽车的表面更象个颜料盆。虽说是两车道,可是由于三轮车道的流动性,经常可以被汽车占三轮车道挤出个三车道来。司机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极其放松的情绪,在这里面尽情演奏他们的基本乐章,喇叭、变道、刹车、加速。。。。。。这里个声部里拥挤、烦闷、混乱、缓慢。
孟加拉国独有的彩色三轮车到处都是。与照片里看到的三轮车不同的是,这些孕育在实战里的三轮车都很脏,色彩很不鲜艳。三轮车道上可不分方向,正反行驶的都有,拉人拉货皆干。车夫伸长了脖子,不断吆喝,或推或蹬,和汽车喇叭一样热闹。由于其独特的灵活性,三轮车也会挤到汽车道上,来个声部客串。
除了被三轮车占有一个轮子的面积外,尘土道的作用基本是停车场。横七竖八的,没有一辆停着安生规矩的,似乎随时都要发动随时都要打架相撞似的。它们妨碍了行人的走路,也妨碍了三轮车甚至是汽车的行进。其实这些道不道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这停车尘土道的阵式停出个什么样儿来,那还得看每个司机的音乐天赋了。
说实话,人行道太远了。从车窗望出去,中间隔了这么多内容,人行道已经埋没在人影里了。不过最多的人还是集中在这里。能看到小小街上有坐着的小摊和房子里的小店两种商业模式。店主从事的可能是面积要求大些的生意,而小贩则是卖农产品为主了。店铺里在晚上透出灯光,小贩只好是点起蜡烛或者煤油灯,越来越暗的天色里,这小蜡烛、小灯也只能代表营业中的意思,顾客要凭手气和眼神儿了。
五线谱的基本乐章几乎是达卡街道上繁复曲目的一半,那另一半呢?那当然要靠广大达卡街头人民来演奏了。由于这信息量实在太大,我相信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要来这儿是无从落笔,抓狂而死的。首先,路上到处都是乱窜的行人。道路中间的隔离带稍有一个缺口,就会占着七八个人看着过来的车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发现一旦有一辆速度不那么快的车驶来,就会勇敢地冲过去。他们还会勇敢地伸出一只手,象交通警似的让你停车。只要一刹车,那么那后面大队的人也会跟着争相往前(这真的让人想起那大名鼎鼎的非洲角马迁徙中的头马),每个人都会大方地给司机好好看看他们的掌心。当然还有异常灵猴的独自主义者。他们是在车流中游走自如,最后可以跳上隔离带,扬长而去对面的乐谱里搏击。
行人是如此自由的,车辆呢?也不差!有车为证!在一段路上,我们被紧紧堵住,只有最外面的一根车道在缓慢向前。最后发现原来在里边的车道上,停着一辆车。他不规不据,居然没有在尘土道上。车头指着逆向行驶的方向,里面居然没有司机!难道是他逆向行驶了一半,高度紧张而突然肚饿要去牙祭吗?不得而知。这辆车堂而皇之地停在那里,占了一车道,其他车、人都逆来顺受、纷纷绕行,好不热闹。
行人过马路,司机停倒车,随性而至毫无羁绊,真是一曲好的不插电Jam。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谐谑曲。有车为证!大家都见过敞篷车吧?上海北京街头,宝马奔驰的,拉风上档,带个墨镜穿个靓装,踩上油门呼呼响,小风一吹飘飘发的那些?都有过这样经历的是中国人。可是中国这些街道上的敞篷车啊,你就能见到俊男靓女司机和乘客的上半身,瞻仰的不够全面;敞篷跑车还特别矮。最普通最没钱的市民站在公共汽车上,只能鸟瞰他们,几乎尽看头顶了。哪比得上我达卡的敞篷卡车。路上见一威猛仁兄,开着一辆卡车。车后装货的箱子没有,只看见几个粗粗的轮胎。(这个我们也不见怪,国内的集卡去了背后的集装箱就长这副德性。)可是中国集卡司机仍然是端坐驾驶室,有高大的驾驶室门,说不定里面还有空调收音机。可达卡的这位敞篷司机,开的是没有驾驶室围墙和玻璃的敞篷卡车。远远见此君端坐在一个高高的座位上,边上一根不断玩弄的棍子是车挡,边上是一席高座是副驾驶座。他驾驶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给观众,连穿的鞋子,踩油门刹车的动作也可以看到。路人都需仰视这样一个一丝不挂的驾驶室,瞧上一番司机避开生面的裸驾。由于相隔了几辆车,我没能看得再清楚写。但是我肯定他是没有寄安全带。说不定老兄一个急刹车,自己就能把自己当风筝给放出去。
交通堵塞是无时无刻不进行的。车上的乘客、车流里的行人看多了真有些单调。可达卡的人们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河,只要有风有石头,就能激起多样的浪花,演绎一曲欢乐颂。比如我的相机就可以当作石头。一举起来对准边上的货车力坐的七八个人,司机立即带头向我微笑招手。稍稍转一角度,便是公共汽车里一起拥到车窗边向照相机大喊大叫挥手的人们。引用一句党的话,他们要让世界了解达卡。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街头的外宾的那种兴奋样。我这次着实做了一次这样的外宾。边上一辆货车背后,站着几个小孩子。他们不知何时发现了我们外宾,拼命地向我们挥手,大喊大叫里我似乎依稀辨出来“Bangladesh”。他们的车开到我们前面去了,他们就都集中在车尾,对着微笑致意的我报以十倍的热情(我活像吻家暴)。看着他们渐渐远去,正在感叹,发现其中一个孩子试图攀爬到边上的一辆货车后箱里去,难道要另攀高枝?原来他想趁着大家都停下,去偷拿那辆车上运输的砖头。他鬼大,可是没有办法解决人小。腿和胳膊不够长也不够结实。结果车子一启动,砖头还没拿到手,只好作罢。这时,砖头车上的押运“军曹”似乎也看见他了,跑到车后面手指着这孩子嘴里念念有词。不明白他们这对偷盗未遂案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为什么都带着笑容地对话着。也许这个军曹已经习惯麻木,并彻底融入这样的周围了,就像他的衣服一样,我突然发现,也是砖头红的。。。。。。
最绝的当然是这里的红绿灯和警察。本来达卡就少红绿灯,好不容易在市中心附近见了几个,可总也不见我们的司机停下。关键是没有人停,或者哪怕是减速。让我们以为难道在孟加拉红灯行吗?有一个路口,果然是出现了这里红灯,车辆鱼贯穿过,边上绿灯,大家纹丝不动的局面。所以说在这里起作用的还是角马迁徙的头马。它勇敢后面所有人受益;它退缩那么就等到十字路口的另一端出现个还要胆小的吧。难道是没有警察管吗?正纳闷着,发现他了!边上人行道上,有个穿着灰色衣服的警察。和中国警察一样,身着彩色的背心。可是中国警察一站就微风,他们只敢缩在街角。嘴里没有哨子,手上有一根警棍。哇,开近了才发现,那警棍其实是一根竹竿。面对红灯前毫不停留的车群,警察的竹竿还在摆动,活像钟摆,只是计时而不计功的仪器。暴力机关的柔顺是这里的一大风景。入夜,车仍然是那么堵,警察由于没有威风八面的警灯车,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在街角被压死而暴尸。他们只好沉默。路灯好多,基本都不亮。近市中心的有些亮着,也只是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徒添风景而已。路上到处都是开着大光灯乱窜的车,随之而来的是毫无规矩约束的街道,那可真是一曲自由爵士。
音乐我是听不见的,只能透过车窗才可以看见谱子。道路是谱线,人车是音符,最终的音乐是我们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耳机听的。
工厂的窗
达卡的街头大多数是小商店。蓦然有一座大楼,看起来象是一个大公司的,99%都是纺织厂。远处看去,高大的房子,四周都是窗子。在街上可以看见里面一整层一整层的日光灯、电风扇。虽然看不见做工的人影,但是从那成排的电风扇迅速转动的影子,可以感觉到里面热火朝天的干活情形。
我们去开会的地方,也是纺织厂。从大街上拐进去,穿过狭长曲折的土路,工厂矗立在路边。门口的警卫本来懒散攀谈,看到车里下来客人走进大门,来了个标准的英式敬礼,好不飒爽。
开会间隙,看看窗外。窗下的土路虽小虽窄,仍然是人流如织,一路的小摊看不到头。路上高高低低的不平整,但是仍然有汽车、卡车、三轮车和行人的胶着绞杀。不过我突然看到了和谐社会的影子:一辆卡车开进来边上有一辆三轮车,迎面来了一辆面包车。大家互相摁了一阵喇叭后,司机纷纷探出头商谈。不一会儿,卡车里下来一个人,指挥自己的司机往后倒车,一直倒到路的尽头。原来堵在卡车背后的还有十几二十辆三轮车,停在那里静静地等待。骑车和坐车的都各在原位。等卡车把路让出些许,再由那个卡车上下来的客串警察继续指挥大家逐渐把这交通梳理。有人听他的,有人自顾自。总之,最后他上了卡车,继续前行。
眼皮子地下,有一条小河,甚至是小水沟。纺织厂里隆隆响的机器伴随的是排水管里流出的各色的水。红的、灰的、绿的,不断变换着这水的颜色。想来,工厂里在染什么颜色,就往外直接排。可是那水沟里却是彻底的漆黑,是我小时候看见苏州河的漆黑。水面边上有灰尘石子和杂草,沾满尘土的塑料袋到处都是,挂在枯草上,风一吹就飘到了河面上。据说到了雨季,这些脏水都会漫上来,流到街上汇集成大河。
河上的小桥仍然有路人不断经过,面对这样的污染,似乎没有人象我一样心里有一丝忧虑。
从楼上望下去,达卡是一派农村的样子。你可以看到除了猪以外几乎所有的农村动物。头上顶着巨大包裹的运输农民,步履缓慢艰难地走过,一切都是慢节奏的。这里的树木杂乱繁多,一定不是人为栽种而是自生自灭的。
无法深入的问题
孟加拉国是个穆斯林国家。工厂里一般都有祈祷室,并设有专门祈祷时间。穷苦人占大多数。很有代表的就是那些在工厂里做工的大眼睛瘦瘦的妇女们。当然,还有满街满地的人们。
打开中国有关这个国家的报道,一般都是政变骚乱之类的不安定。其实这种交通和拥挤,要在中国早就在路上爆发了全面骚乱了。不知道这么平和淡然的孟加拉人怎么会总是有暴力呢?有人说他们容易被煽动,喜欢维权。可是我看这里等级严重,有钱人的司机、跟班简直是温顺的大象一样,任劳任怨,一脸平静。
隐隐感觉到这一个看不到太多牢骚的地方,存在着太多的矛盾;一群没有太多钱的人,似乎拥有的也不少。在还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我的出差旅程结束了。和尼泊尔、印度不一样,孟加拉国几乎没有旅游胜地。没有小资的旅行攻略,也没有大队的背包客来围着当地人拍照。外国人在这里都是资本家。如果有一天当地人的生活改善了,他们也该撤离去开发新的廉价劳动力处女地了。这里人的疾苦是不可能有人关心的,更不能指望总是有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来向世界展示的。
抱着轻松的心态,我们可以看着这里的街景发笑。可是当我看到他们向我挥手致意,在镜头前大摆POSE时,难道他们不可爱吗?他们不应该喝点干净的水,住间有电的房吗?我不是悲天悯人的革命家,干完活儿就匆匆登上飞机走了。这里的一天又开始了。也许在街道上看到的那些东西,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普通的达卡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娱乐是怎么样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唉,这些都是街上的照片所没有告诉我们的。可惜,达卡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些。也许,我们只能寄希望那些衣冠楚楚,使唤佣人,挥金如土的政治家了。
其实这已经是有点世界地理、看过些动物世界的人的回答了。
带着陌生和好奇,我坐上了飞往达卡的晚班飞机。临走前看了看资料,地理、人口、宗教、语言、简史,做到了个基本有书。有了这些东西,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副欠发达的南亚国家的轮廓。
由于出差的关系,我是没有什么机会去伸手触摸达卡的。酒店、办公室和汽车是一天的三足鼎立足迹区间。达卡的街道都是透过窗户看出去的。
酒店的窗
到了酒店就是半夜了,除了些黑影,什么都看不见。早上醒来拉开窗帘,没有看到现代的,也没有看到历史的。和上海一样,灰蒙蒙的空气,令阳光显得也有些无力。满眼是旧的三四层楼房,没有北京那么方方正正的排列。树叶茂密,但是耷拉着有气无力。整体感觉是随性建房种树,拥挤而没有什么秩序。
下楼吃饭,满是毕恭毕敬的酒店服务人员,白人格外白净,黑人异常雍容。”Good Morning, Sir”,走廊里、电梯口都是礼貌的目光和语言。窗外,游泳池、喷水池,都被水围绕。
早饭后我们准备出门,玻璃门外可见汽车一辆接着一辆,酒店的服务人员带着笑意,为客人开门、关门。走出酒店大门,一股热气,略带灰尘,扑面而来。我们不做停留,噌噌地钻进车里,车门砰地关上,司机Rajeep向我们微笑点头,表情里充满了亲切,“Good Morning,Sir”。
车窗
汽车是隔绝我和真正达卡接触的罪魁。不过话说回来,从中国来的客人们,离了汽车还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了。天安门人多吧?城隍庙人多吧?大雁塔人多吧?钱塘观潮人多吧?达卡随便拿出条街道,都能把人给你倒灌回天安门、大雁塔。。。。。。在中国我们在繁华地看到人潮;在达卡只要透过车窗,眼睛里就塞满了人潮,汇成没有方向、没有主意、没有时间和地点的人块儿、人团儿、人环儿、人簇儿。
天色暗了,人却不减。我们赶去一个位于郊区的工厂。夕阳斜下,人聚依旧。这道路是两车道的,在这两道里挤满了公交车、卡车和私家车。里面一道是穿梭的三轮车。说实话,三轮车道是没有的,但是他们凭借自己庞大的数量和坚韧的钻劲儿,硬是弄出了这么一条道。他们一个轮子踏在车道上,一个就滚在在紧挨着的路边厚厚尘土积灰和水坑上。这一灰尘地带由于没有清洁,灰尘已经被夯实成土了,里面嵌满了塑料袋、可乐罐、玉米芯子之类的垃圾,甚至有的已经长出了杂草。时不时有一滩纯黑的积水,看起来肮脏不堪。想象雨季时这里一定很泥泞。三轮车的一个轮子以及再靠路边些横七竖八的停着、挺着的车共同占有了这一条狭长绵延的路边垃圾带。再里面就是人行道了。上面有小摊贩小店和他们面前走来走去的顾客。和灰尘带一样,这条流动的摊贩线一路不断。麻雀虽小,但顾客可以左看看流动小摊,右进去路边的小店铺。两根机动车道、一根三轮车道(一个轮子)、一根三轮车(另一个轮子)+停车道和一根人行道(上有小摊道、人行道和街面店铺道组成)形成了这达卡独有的五线谱街道。各行其道,各演各声。
首先说说这车道的曲谱。不断变道,不断刹车、按喇叭,是达卡司机的基本动作要领。不过他们的喇叭声和中国听见的长鸣有所不同。他们只是蜻蜓点水样的短声。长鸣是发泄怒骂,短声则是提醒告诫。车道里最多的是一踩油门就猛喷黑烟的公共汽车。这里的公共汽车非常高大,我行我素,霸道变道。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车身上都是充满了凹凸,把身上原有的彩色都一点一块地随意割断了。可以想象这些刮蹭都是轻微的,因为在遍布车身的伤痕里,你很难发现尖深的暴力事故元素。由于车身的陈旧,色彩更是斑驳、模糊,配合着这些灰色的一点一块的事故沧桑,汽车的表面更象个颜料盆。虽说是两车道,可是由于三轮车道的流动性,经常可以被汽车占三轮车道挤出个三车道来。司机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极其放松的情绪,在这里面尽情演奏他们的基本乐章,喇叭、变道、刹车、加速。。。。。。这里个声部里拥挤、烦闷、混乱、缓慢。
孟加拉国独有的彩色三轮车到处都是。与照片里看到的三轮车不同的是,这些孕育在实战里的三轮车都很脏,色彩很不鲜艳。三轮车道上可不分方向,正反行驶的都有,拉人拉货皆干。车夫伸长了脖子,不断吆喝,或推或蹬,和汽车喇叭一样热闹。由于其独特的灵活性,三轮车也会挤到汽车道上,来个声部客串。
除了被三轮车占有一个轮子的面积外,尘土道的作用基本是停车场。横七竖八的,没有一辆停着安生规矩的,似乎随时都要发动随时都要打架相撞似的。它们妨碍了行人的走路,也妨碍了三轮车甚至是汽车的行进。其实这些道不道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这停车尘土道的阵式停出个什么样儿来,那还得看每个司机的音乐天赋了。
说实话,人行道太远了。从车窗望出去,中间隔了这么多内容,人行道已经埋没在人影里了。不过最多的人还是集中在这里。能看到小小街上有坐着的小摊和房子里的小店两种商业模式。店主从事的可能是面积要求大些的生意,而小贩则是卖农产品为主了。店铺里在晚上透出灯光,小贩只好是点起蜡烛或者煤油灯,越来越暗的天色里,这小蜡烛、小灯也只能代表营业中的意思,顾客要凭手气和眼神儿了。
五线谱的基本乐章几乎是达卡街道上繁复曲目的一半,那另一半呢?那当然要靠广大达卡街头人民来演奏了。由于这信息量实在太大,我相信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要来这儿是无从落笔,抓狂而死的。首先,路上到处都是乱窜的行人。道路中间的隔离带稍有一个缺口,就会占着七八个人看着过来的车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发现一旦有一辆速度不那么快的车驶来,就会勇敢地冲过去。他们还会勇敢地伸出一只手,象交通警似的让你停车。只要一刹车,那么那后面大队的人也会跟着争相往前(这真的让人想起那大名鼎鼎的非洲角马迁徙中的头马),每个人都会大方地给司机好好看看他们的掌心。当然还有异常灵猴的独自主义者。他们是在车流中游走自如,最后可以跳上隔离带,扬长而去对面的乐谱里搏击。
行人是如此自由的,车辆呢?也不差!有车为证!在一段路上,我们被紧紧堵住,只有最外面的一根车道在缓慢向前。最后发现原来在里边的车道上,停着一辆车。他不规不据,居然没有在尘土道上。车头指着逆向行驶的方向,里面居然没有司机!难道是他逆向行驶了一半,高度紧张而突然肚饿要去牙祭吗?不得而知。这辆车堂而皇之地停在那里,占了一车道,其他车、人都逆来顺受、纷纷绕行,好不热闹。
行人过马路,司机停倒车,随性而至毫无羁绊,真是一曲好的不插电Jam。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谐谑曲。有车为证!大家都见过敞篷车吧?上海北京街头,宝马奔驰的,拉风上档,带个墨镜穿个靓装,踩上油门呼呼响,小风一吹飘飘发的那些?都有过这样经历的是中国人。可是中国这些街道上的敞篷车啊,你就能见到俊男靓女司机和乘客的上半身,瞻仰的不够全面;敞篷跑车还特别矮。最普通最没钱的市民站在公共汽车上,只能鸟瞰他们,几乎尽看头顶了。哪比得上我达卡的敞篷卡车。路上见一威猛仁兄,开着一辆卡车。车后装货的箱子没有,只看见几个粗粗的轮胎。(这个我们也不见怪,国内的集卡去了背后的集装箱就长这副德性。)可是中国集卡司机仍然是端坐驾驶室,有高大的驾驶室门,说不定里面还有空调收音机。可达卡的这位敞篷司机,开的是没有驾驶室围墙和玻璃的敞篷卡车。远远见此君端坐在一个高高的座位上,边上一根不断玩弄的棍子是车挡,边上是一席高座是副驾驶座。他驾驶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给观众,连穿的鞋子,踩油门刹车的动作也可以看到。路人都需仰视这样一个一丝不挂的驾驶室,瞧上一番司机避开生面的裸驾。由于相隔了几辆车,我没能看得再清楚写。但是我肯定他是没有寄安全带。说不定老兄一个急刹车,自己就能把自己当风筝给放出去。
交通堵塞是无时无刻不进行的。车上的乘客、车流里的行人看多了真有些单调。可达卡的人们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河,只要有风有石头,就能激起多样的浪花,演绎一曲欢乐颂。比如我的相机就可以当作石头。一举起来对准边上的货车力坐的七八个人,司机立即带头向我微笑招手。稍稍转一角度,便是公共汽车里一起拥到车窗边向照相机大喊大叫挥手的人们。引用一句党的话,他们要让世界了解达卡。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街头的外宾的那种兴奋样。我这次着实做了一次这样的外宾。边上一辆货车背后,站着几个小孩子。他们不知何时发现了我们外宾,拼命地向我们挥手,大喊大叫里我似乎依稀辨出来“Bangladesh”。他们的车开到我们前面去了,他们就都集中在车尾,对着微笑致意的我报以十倍的热情(我活像吻家暴)。看着他们渐渐远去,正在感叹,发现其中一个孩子试图攀爬到边上的一辆货车后箱里去,难道要另攀高枝?原来他想趁着大家都停下,去偷拿那辆车上运输的砖头。他鬼大,可是没有办法解决人小。腿和胳膊不够长也不够结实。结果车子一启动,砖头还没拿到手,只好作罢。这时,砖头车上的押运“军曹”似乎也看见他了,跑到车后面手指着这孩子嘴里念念有词。不明白他们这对偷盗未遂案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为什么都带着笑容地对话着。也许这个军曹已经习惯麻木,并彻底融入这样的周围了,就像他的衣服一样,我突然发现,也是砖头红的。。。。。。
最绝的当然是这里的红绿灯和警察。本来达卡就少红绿灯,好不容易在市中心附近见了几个,可总也不见我们的司机停下。关键是没有人停,或者哪怕是减速。让我们以为难道在孟加拉红灯行吗?有一个路口,果然是出现了这里红灯,车辆鱼贯穿过,边上绿灯,大家纹丝不动的局面。所以说在这里起作用的还是角马迁徙的头马。它勇敢后面所有人受益;它退缩那么就等到十字路口的另一端出现个还要胆小的吧。难道是没有警察管吗?正纳闷着,发现他了!边上人行道上,有个穿着灰色衣服的警察。和中国警察一样,身着彩色的背心。可是中国警察一站就微风,他们只敢缩在街角。嘴里没有哨子,手上有一根警棍。哇,开近了才发现,那警棍其实是一根竹竿。面对红灯前毫不停留的车群,警察的竹竿还在摆动,活像钟摆,只是计时而不计功的仪器。暴力机关的柔顺是这里的一大风景。入夜,车仍然是那么堵,警察由于没有威风八面的警灯车,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在街角被压死而暴尸。他们只好沉默。路灯好多,基本都不亮。近市中心的有些亮着,也只是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徒添风景而已。路上到处都是开着大光灯乱窜的车,随之而来的是毫无规矩约束的街道,那可真是一曲自由爵士。
音乐我是听不见的,只能透过车窗才可以看见谱子。道路是谱线,人车是音符,最终的音乐是我们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耳机听的。
工厂的窗
达卡的街头大多数是小商店。蓦然有一座大楼,看起来象是一个大公司的,99%都是纺织厂。远处看去,高大的房子,四周都是窗子。在街上可以看见里面一整层一整层的日光灯、电风扇。虽然看不见做工的人影,但是从那成排的电风扇迅速转动的影子,可以感觉到里面热火朝天的干活情形。
我们去开会的地方,也是纺织厂。从大街上拐进去,穿过狭长曲折的土路,工厂矗立在路边。门口的警卫本来懒散攀谈,看到车里下来客人走进大门,来了个标准的英式敬礼,好不飒爽。
开会间隙,看看窗外。窗下的土路虽小虽窄,仍然是人流如织,一路的小摊看不到头。路上高高低低的不平整,但是仍然有汽车、卡车、三轮车和行人的胶着绞杀。不过我突然看到了和谐社会的影子:一辆卡车开进来边上有一辆三轮车,迎面来了一辆面包车。大家互相摁了一阵喇叭后,司机纷纷探出头商谈。不一会儿,卡车里下来一个人,指挥自己的司机往后倒车,一直倒到路的尽头。原来堵在卡车背后的还有十几二十辆三轮车,停在那里静静地等待。骑车和坐车的都各在原位。等卡车把路让出些许,再由那个卡车上下来的客串警察继续指挥大家逐渐把这交通梳理。有人听他的,有人自顾自。总之,最后他上了卡车,继续前行。
眼皮子地下,有一条小河,甚至是小水沟。纺织厂里隆隆响的机器伴随的是排水管里流出的各色的水。红的、灰的、绿的,不断变换着这水的颜色。想来,工厂里在染什么颜色,就往外直接排。可是那水沟里却是彻底的漆黑,是我小时候看见苏州河的漆黑。水面边上有灰尘石子和杂草,沾满尘土的塑料袋到处都是,挂在枯草上,风一吹就飘到了河面上。据说到了雨季,这些脏水都会漫上来,流到街上汇集成大河。
河上的小桥仍然有路人不断经过,面对这样的污染,似乎没有人象我一样心里有一丝忧虑。
从楼上望下去,达卡是一派农村的样子。你可以看到除了猪以外几乎所有的农村动物。头上顶着巨大包裹的运输农民,步履缓慢艰难地走过,一切都是慢节奏的。这里的树木杂乱繁多,一定不是人为栽种而是自生自灭的。
无法深入的问题
孟加拉国是个穆斯林国家。工厂里一般都有祈祷室,并设有专门祈祷时间。穷苦人占大多数。很有代表的就是那些在工厂里做工的大眼睛瘦瘦的妇女们。当然,还有满街满地的人们。
打开中国有关这个国家的报道,一般都是政变骚乱之类的不安定。其实这种交通和拥挤,要在中国早就在路上爆发了全面骚乱了。不知道这么平和淡然的孟加拉人怎么会总是有暴力呢?有人说他们容易被煽动,喜欢维权。可是我看这里等级严重,有钱人的司机、跟班简直是温顺的大象一样,任劳任怨,一脸平静。
隐隐感觉到这一个看不到太多牢骚的地方,存在着太多的矛盾;一群没有太多钱的人,似乎拥有的也不少。在还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我的出差旅程结束了。和尼泊尔、印度不一样,孟加拉国几乎没有旅游胜地。没有小资的旅行攻略,也没有大队的背包客来围着当地人拍照。外国人在这里都是资本家。如果有一天当地人的生活改善了,他们也该撤离去开发新的廉价劳动力处女地了。这里人的疾苦是不可能有人关心的,更不能指望总是有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来向世界展示的。
抱着轻松的心态,我们可以看着这里的街景发笑。可是当我看到他们向我挥手致意,在镜头前大摆POSE时,难道他们不可爱吗?他们不应该喝点干净的水,住间有电的房吗?我不是悲天悯人的革命家,干完活儿就匆匆登上飞机走了。这里的一天又开始了。也许在街道上看到的那些东西,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普通的达卡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娱乐是怎么样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唉,这些都是街上的照片所没有告诉我们的。可惜,达卡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些。也许,我们只能寄希望那些衣冠楚楚,使唤佣人,挥金如土的政治家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