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平准书》有感
《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相表里,都是讲财政政策与经济制度。《平准书》的宗旨在于“平物力之低昂而不使畸重畸轻也”。观今日社会房价高涨,农耕用地不断萎缩,这些都是“畸重畸轻”的社会乱象。认真研究史书上的类似文献及一些策论文(如《皇朝经世文编》)可以从中学到古人处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治国方略及调控经济的智慧。
太史公在《平准书》里为卜式作传,写的着实精彩。卜式与公孙弘“斗法”而把汉武帝夹在中间,迁公对这种君臣之间勾心斗角的描写有着极为强烈的既视感,写得惟妙惟肖。起初,卜式故意作态假意不仕,实际上是在吊汉武帝的胃口,让汉武帝从道德的层面对自己产生好感,以期受到天子的赏识和提拔。不料事与愿违,颇具大臣之略的公孙弘以火眼金睛识破了卜式的居心,劝说汉武帝不要重用此人。卜式不仕,于是回家继续放羊,但他并不气馁,安心牧羊的同时依旧壮志满怀蓄势待发,耐心等待着机会的到来。活在这个世间能有一番大作为的人,大多都会具备这种“坚忍强力”的意志品质。因此卜式后来官拜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对卜式的提拔任用一事反映出汉武帝可当“仁君”(仅就这件事而言)的称谓,而不能算是“明君”;从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来看,卜式只能算是有才;在这两位君臣之间又夹着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公孙弘。这则以君臣三角关系为基础的史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身为一国之君,尤其是在治乱的年代,千万不能对任何事都用道德的标杆去衡量。对于那些有才无德之人,要善用其才。待其才能已充分发挥,就要想方设法在“德”上大做文章,借助舆论和法律的力量对其进行处理。当然,这是政治家的手腕。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充分汲取史书上皇帝驾驭群臣的经验教训,然后理论结合实际,活学活用。看史书的时候结合毛的“人君权术”来看,常常会心一笑。这种技巧只能看,不能学。原因有二:其一,学得好,算是侥幸;学不好,阴沟里翻船,画虎不成反类犬。其二,作为读书人,还是要尽量保持内心的纯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做多了,会身心俱疲,而且伤福报。
这次看的是姚祖恩《史记菁华录》的版本,大概能看懂80%。以后再做深入研究的时候,还得细看。另外要搜集类似《汉书·食货志》的相关资料以作参考。姚氏的评注很精当,时而发人深省,时而妙语连珠,时而大快人心。试举两例:
1.“……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弘处此真有大臣之略,与郭解罪同意,不可看坏),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郭解何罪?由姚氏批注又引出另一线索。由卜式案、郭解案从一个侧面又反映出公孙弘的宏才大略,此处与公孙弘传结合起来看,才能准确把握此人的才能与品行。
2.“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我不知此语式怀之几何时矣,今乃快然出之)。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宦情殷热,于此可见)。”
前面用大段篇幅描写卜式扭捏作态假意不仕,这里仅用“治民亦犹是也”六个字就将其心计暴露无疑。讽刺!辛辣啦、赤裸裸的讽刺!
最后,还是来几句摘抄:
“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终始之变也。”(太史公从人事兴替的变迁中体悟道法自然)
“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两极分化)
“夫地生财止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司马光 语)
太史公在《平准书》里为卜式作传,写的着实精彩。卜式与公孙弘“斗法”而把汉武帝夹在中间,迁公对这种君臣之间勾心斗角的描写有着极为强烈的既视感,写得惟妙惟肖。起初,卜式故意作态假意不仕,实际上是在吊汉武帝的胃口,让汉武帝从道德的层面对自己产生好感,以期受到天子的赏识和提拔。不料事与愿违,颇具大臣之略的公孙弘以火眼金睛识破了卜式的居心,劝说汉武帝不要重用此人。卜式不仕,于是回家继续放羊,但他并不气馁,安心牧羊的同时依旧壮志满怀蓄势待发,耐心等待着机会的到来。活在这个世间能有一番大作为的人,大多都会具备这种“坚忍强力”的意志品质。因此卜式后来官拜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对卜式的提拔任用一事反映出汉武帝可当“仁君”(仅就这件事而言)的称谓,而不能算是“明君”;从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来看,卜式只能算是有才;在这两位君臣之间又夹着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公孙弘。这则以君臣三角关系为基础的史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身为一国之君,尤其是在治乱的年代,千万不能对任何事都用道德的标杆去衡量。对于那些有才无德之人,要善用其才。待其才能已充分发挥,就要想方设法在“德”上大做文章,借助舆论和法律的力量对其进行处理。当然,这是政治家的手腕。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充分汲取史书上皇帝驾驭群臣的经验教训,然后理论结合实际,活学活用。看史书的时候结合毛的“人君权术”来看,常常会心一笑。这种技巧只能看,不能学。原因有二:其一,学得好,算是侥幸;学不好,阴沟里翻船,画虎不成反类犬。其二,作为读书人,还是要尽量保持内心的纯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做多了,会身心俱疲,而且伤福报。
这次看的是姚祖恩《史记菁华录》的版本,大概能看懂80%。以后再做深入研究的时候,还得细看。另外要搜集类似《汉书·食货志》的相关资料以作参考。姚氏的评注很精当,时而发人深省,时而妙语连珠,时而大快人心。试举两例:
1.“……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弘处此真有大臣之略,与郭解罪同意,不可看坏),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郭解何罪?由姚氏批注又引出另一线索。由卜式案、郭解案从一个侧面又反映出公孙弘的宏才大略,此处与公孙弘传结合起来看,才能准确把握此人的才能与品行。
2.“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我不知此语式怀之几何时矣,今乃快然出之)。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宦情殷热,于此可见)。”
前面用大段篇幅描写卜式扭捏作态假意不仕,这里仅用“治民亦犹是也”六个字就将其心计暴露无疑。讽刺!辛辣啦、赤裸裸的讽刺!
最后,还是来几句摘抄:
“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终始之变也。”(太史公从人事兴替的变迁中体悟道法自然)
“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两极分化)
“夫地生财止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司马光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