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似胭脂染红衣
血似胭脂染红衣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一曲《客途秋恨》牵起了红牌妓女如花和纨绔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纠葛。或许二人的命运在初遇时的这首《客途秋恨》就已经注定了。我倚在奈何桥头日日夜夜盼你到来,与我一同饮下孟婆汤,然后带着3811一同投入轮回。50年的等待,是怎样的望穿秋水,是怎样的在绝望中自欺欺人呢?难以揣测如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等了这半个世纪,于她似乎只是一句轻轻的感叹:50年过去啦……他为什么没有死呢。
由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电影以跨时代的拍摄手法,交代如花、十二少的感情。更把二、三十年塘西风貌搬上银幕,题材、布局新鲜,使本片取得不俗的票房。而影片里最值得一提也是最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就是如花与十二少的这段东方版的人鬼情未了。李碧华曾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写道:“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影片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悲情旧梦,成为冥冥中的谶语,二人注定了一场死亡的约会,从而使得我们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时更多了一些心疼和遗憾,导演关锦鹏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凄美的故事中。
不管是五十年前的如花,还是五十年后的如花,她的眼中只有着一个叫做十二少的男人,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恋,我不知道如花是如何的熬过来的,奈何桥上的漫漫等待,内心里的焦急与恐惧,五十年来的日复一日,如花的心也早已由吞噬鸦片时的幸福转换成现如今的失望了吧。就像《胭脂扣》里面唱到的一样: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情像火灼般热,怎烧一生一世,延续不容易。我想这是如花如泣如诉的哀怨吧?所以说自古痴情多是女儿身。如花是像火一般的女子,爱上了,就会燃烧了自己,同时也希望着对方和自己一样。她爱十二少,爱得小心翼翼,她对他“煎烤石斑”,却忍不住时时探看;她为他俯身,一个一个很轻柔很耐心地解开盘扣;她为他补胭脂,背过身表情无望。她希望他爱她像自己爱他般刻骨,所以她选择在与他的感情遭到阻碍时与深爱的男人“同归于尽”。但是如花爱的越深就越傻。其实像如花这种青楼女子又怎会轻易的相信男人的话?只是她太过于爱十二少,以至于眼中只有十二少一个人。而恰恰可悲的是十二少是一个太过于懦弱的男人了,又或者,十二少并非那么的爱如花。有人说十二少就是个孩子,他对于如花的追求以及爱意大多数都是一种孩子式的追逐。其实我个人比较同意这种说法的。初遇时的火花,有着一种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后面所有的种种,包括放鞭炮,挂对联,送大床等等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吧。他是个孩子,留恋与美好的世界,当然也害怕着死亡,在与如花相约吞噬鸦片之时他退缩了,茫然了,不知所措了,其实,他只是个孩子。在奈何桥上等待了五十年的如花终究还是等不了了,她决定找十二少问问他为何没有来。这是多么让人悲伤而又绝望的话语啊。虽然和自己的爱人有过诤诤誓言,虽然有过海誓山盟,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爱人负心而去,令女人心空余恨,恨当初为何相逢相识。恨他不能和自己恩爱缠绵。恨他守不住当初的承诺。本是两人牵手走过的奈何桥上如今只剩自己一人独自等待。但恨他却又不能忘记他,还是爱着他,还是期盼着和他重逢。 像如花这般为爱赴汤蹈火的女人又有几个呢?影片里楚楚问袁永定“你会为我自杀吗?”,袁回答道“不会”。这是最真实的回答吧。像如花那般痴情的女子,她的感情太过于强烈,而是十二少却承受不起。
影片的结尾处是戳中我泪腺的地方,苦苦寻觅的如花终于在一家制片厂找到早已潦倒和衰老不堪的十二少。如花将胭脂盒归还,了断前缘,潸然离去前留给十二少一句谢谢你,我不想再等了。十二少颤颤巍巍的奔出,望着她离开的背影,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她的名字:“如花,如花,原谅我……”。其实这样的结局对如花而言既是一种解脱,也是十二少对于自己这份情的一份肯定。如花走了,带着一颗释然解脱的心走了,奈何桥上,多么希望她喝下那碗孟婆汤,再也不要做什么孤魂野鬼了,好好的投个胎,来世不要像飞蛾扑火般的爱人了,也不要爱个像十二少这样子不配自己爱的人了。
“祈求在那天重遇 ,诉尽千般相思 ,祈望不再辜负我 ,痴心的关注 ,人被爱留住 。”这,就是如花所渴望的爱吧。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一曲《客途秋恨》牵起了红牌妓女如花和纨绔子弟十二少的感情纠葛。或许二人的命运在初遇时的这首《客途秋恨》就已经注定了。我倚在奈何桥头日日夜夜盼你到来,与我一同饮下孟婆汤,然后带着3811一同投入轮回。50年的等待,是怎样的望穿秋水,是怎样的在绝望中自欺欺人呢?难以揣测如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等了这半个世纪,于她似乎只是一句轻轻的感叹:50年过去啦……他为什么没有死呢。
由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电影以跨时代的拍摄手法,交代如花、十二少的感情。更把二、三十年塘西风貌搬上银幕,题材、布局新鲜,使本片取得不俗的票房。而影片里最值得一提也是最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就是如花与十二少的这段东方版的人鬼情未了。李碧华曾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写道:“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影片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悲情旧梦,成为冥冥中的谶语,二人注定了一场死亡的约会,从而使得我们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时更多了一些心疼和遗憾,导演关锦鹏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凄美的故事中。
不管是五十年前的如花,还是五十年后的如花,她的眼中只有着一个叫做十二少的男人,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恋,我不知道如花是如何的熬过来的,奈何桥上的漫漫等待,内心里的焦急与恐惧,五十年来的日复一日,如花的心也早已由吞噬鸦片时的幸福转换成现如今的失望了吧。就像《胭脂扣》里面唱到的一样:誓言幻作烟云字,费尽千般心思,情像火灼般热,怎烧一生一世,延续不容易。我想这是如花如泣如诉的哀怨吧?所以说自古痴情多是女儿身。如花是像火一般的女子,爱上了,就会燃烧了自己,同时也希望着对方和自己一样。她爱十二少,爱得小心翼翼,她对他“煎烤石斑”,却忍不住时时探看;她为他俯身,一个一个很轻柔很耐心地解开盘扣;她为他补胭脂,背过身表情无望。她希望他爱她像自己爱他般刻骨,所以她选择在与他的感情遭到阻碍时与深爱的男人“同归于尽”。但是如花爱的越深就越傻。其实像如花这种青楼女子又怎会轻易的相信男人的话?只是她太过于爱十二少,以至于眼中只有十二少一个人。而恰恰可悲的是十二少是一个太过于懦弱的男人了,又或者,十二少并非那么的爱如花。有人说十二少就是个孩子,他对于如花的追求以及爱意大多数都是一种孩子式的追逐。其实我个人比较同意这种说法的。初遇时的火花,有着一种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后面所有的种种,包括放鞭炮,挂对联,送大床等等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吧。他是个孩子,留恋与美好的世界,当然也害怕着死亡,在与如花相约吞噬鸦片之时他退缩了,茫然了,不知所措了,其实,他只是个孩子。在奈何桥上等待了五十年的如花终究还是等不了了,她决定找十二少问问他为何没有来。这是多么让人悲伤而又绝望的话语啊。虽然和自己的爱人有过诤诤誓言,虽然有过海誓山盟,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爱人负心而去,令女人心空余恨,恨当初为何相逢相识。恨他不能和自己恩爱缠绵。恨他守不住当初的承诺。本是两人牵手走过的奈何桥上如今只剩自己一人独自等待。但恨他却又不能忘记他,还是爱着他,还是期盼着和他重逢。 像如花这般为爱赴汤蹈火的女人又有几个呢?影片里楚楚问袁永定“你会为我自杀吗?”,袁回答道“不会”。这是最真实的回答吧。像如花那般痴情的女子,她的感情太过于强烈,而是十二少却承受不起。
影片的结尾处是戳中我泪腺的地方,苦苦寻觅的如花终于在一家制片厂找到早已潦倒和衰老不堪的十二少。如花将胭脂盒归还,了断前缘,潸然离去前留给十二少一句谢谢你,我不想再等了。十二少颤颤巍巍的奔出,望着她离开的背影,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她的名字:“如花,如花,原谅我……”。其实这样的结局对如花而言既是一种解脱,也是十二少对于自己这份情的一份肯定。如花走了,带着一颗释然解脱的心走了,奈何桥上,多么希望她喝下那碗孟婆汤,再也不要做什么孤魂野鬼了,好好的投个胎,来世不要像飞蛾扑火般的爱人了,也不要爱个像十二少这样子不配自己爱的人了。
“祈求在那天重遇 ,诉尽千般相思 ,祈望不再辜负我 ,痴心的关注 ,人被爱留住 。”这,就是如花所渴望的爱吧。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