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ianist
谢谢上帝,不要谢我。他希望我们生存下来。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要相信的。——威廉·霍森菲尔上尉
有人说《钢琴师》是一部矛盾的电影:矛盾的瓦拉迪斯劳,矛盾的犹太人、波兰人,矛盾的纳粹。我们常常会思索,与其苟延残喘地活着,不如悲壮地牺牲。或许瓦拉迪斯劳原先也准备拔出藏于裤袋里的枪支,投身战场,或许他也打算轰轰烈烈地离开这个深深爱着的波兰,但最终,当瓦拉迪斯劳躲在公寓小窗后面,看着昔日的工友为生活,为解放而奋力战斗,最终被机关枪扫射身亡,他又想:这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他们光荣地死去,这就是好处,波兰人站起来了,他们做好了准备,这就是好处。那位女歌唱家冷冷地回答了他。或许我们也都有着相同的想法,作为烈士而牺牲,总好过于浑噩躲藏来得好吧。然而,当我们真正身处在那个年代,我们又会怎样抉择呢?怀着满腔的热血,奔向或许早已决定的死亡,还是无声躲藏一隅,看着一个个同胞倒下,再站起。我想,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是无法断定的。
每个现代人似乎有着一致的想法,大抵但凡是犹太人就是善良的,他们团结,众志成城,他们是受害者,而纳粹分子是残忍的,他们暴虐,杀戮成性,他们是迫害者。似乎所有人的想法都成了定式,都以惯性思维来看待这段历史,看待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然而《钢琴师》里却给了我们冷酷的真实。犹太人会相互救助,彼此依存,也会一边戴着侮辱性的六芒星臂章,一边用棍棒抽打同胞,所谓的维持秩序!纳粹分子们可以轻易射杀一个无辜的人,仅仅因为她多问了那么一句话,也可以肆意鞭笞犹太人,高喊新年快乐。他们像是掌权人间的神明,他们是死神,人的生死不过取决于一念之间。但是,他也可以救下一个落魄的、凄惨的钢琴师,给他食物,给他军衣,给他接触挚爱的钢琴,给他生的机会,他是威廉·霍森菲尔。“谢谢上帝,不要谢我。”谢我又何如,我大概也不知道为何救你,或许,只是一首肖邦的钢琴。
的确,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我们不清楚为何要救下一个犹太人,或许只是一段音乐,或许只是一份情谊,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抛舍同伴,大概是为了钱财,大概是为了更体面地活着,汉奸也罢,至少不必落得像流浪狗一般的下场。故而我们不能仅凭一个镜头,一个故事就断然判定一个人是好是坏,决定他生命的价值,决定他的去与留,也无法说清功过是非,谁是受害者,而谁又是加害人。谁知道呢?人心是如此复杂,难以摸透。或许有句话是对的:所谓好人,不过是做了一件世上大多数人认同的事,而坏人反之。
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奈的,无法抉择的家庭,国籍,或是所加入的党派,所受的教育,但这又如何,这与人的好坏无关,不该激进地去争论个明白。二战时期所涌现的好人何其多,坏人何其多,但好人并非一直都好,坏人也并非一生罪恶。辛德勒可以是个万恶的资本家,但他却能用凡人所不齿的贿赂来救出1200多名犹太人。约翰·拉贝是个真正的纳粹党人,却可以凭着一面可笑的纳粹旗帜,解救近30万个中国人。或者,我们明明是来救助他人的人,却又怕自身利益受冲突,在救助行为之前签订一张可笑的证明:我是好人,我是来救人的好人。谁是真正的好,谁又是真正的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世界大流中一个普通人,我们脆弱,我们无力。然则或许一个细微的想法,一个无意的举措,都可能让我们改变接下来的路。所以,直视那些矛盾,直视人心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做出忠实于本心,忠实于良心的选择。
一点题外话:
【我一直有一种感受。若是一个人足够虔诚地去爱着一件事物,那么哪怕生命只余有一瞬,也是可以在世间永存的。所以,当瓦拉迪斯劳躲在小公寓里,害怕发出声响引来纳粹,故而双手悬空在钢琴上,无声演奏,或是他蜷缩在医院的椅子上,闭目而弹,黝黑的双手颤抖着,舞动着,还是他在一方矮小的阁楼里,以月光为伴,以德国军官为听众,旋律在指尖流泻,诉说衷肠,我都被深深地触动着,脑海里也只余一个念想,大概,哪怕外头枪声不断,炮声不绝,火光冲天,轰击着这些惨败破损的屋宇,瓦拉迪斯劳也愿意一直弹奏下去吧。即使要同音乐共赴黄泉,但至少,生命的最后也是欢愉的。】
十一
有人说《钢琴师》是一部矛盾的电影:矛盾的瓦拉迪斯劳,矛盾的犹太人、波兰人,矛盾的纳粹。我们常常会思索,与其苟延残喘地活着,不如悲壮地牺牲。或许瓦拉迪斯劳原先也准备拔出藏于裤袋里的枪支,投身战场,或许他也打算轰轰烈烈地离开这个深深爱着的波兰,但最终,当瓦拉迪斯劳躲在公寓小窗后面,看着昔日的工友为生活,为解放而奋力战斗,最终被机关枪扫射身亡,他又想:这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他们光荣地死去,这就是好处,波兰人站起来了,他们做好了准备,这就是好处。那位女歌唱家冷冷地回答了他。或许我们也都有着相同的想法,作为烈士而牺牲,总好过于浑噩躲藏来得好吧。然而,当我们真正身处在那个年代,我们又会怎样抉择呢?怀着满腔的热血,奔向或许早已决定的死亡,还是无声躲藏一隅,看着一个个同胞倒下,再站起。我想,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是无法断定的。
每个现代人似乎有着一致的想法,大抵但凡是犹太人就是善良的,他们团结,众志成城,他们是受害者,而纳粹分子是残忍的,他们暴虐,杀戮成性,他们是迫害者。似乎所有人的想法都成了定式,都以惯性思维来看待这段历史,看待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然而《钢琴师》里却给了我们冷酷的真实。犹太人会相互救助,彼此依存,也会一边戴着侮辱性的六芒星臂章,一边用棍棒抽打同胞,所谓的维持秩序!纳粹分子们可以轻易射杀一个无辜的人,仅仅因为她多问了那么一句话,也可以肆意鞭笞犹太人,高喊新年快乐。他们像是掌权人间的神明,他们是死神,人的生死不过取决于一念之间。但是,他也可以救下一个落魄的、凄惨的钢琴师,给他食物,给他军衣,给他接触挚爱的钢琴,给他生的机会,他是威廉·霍森菲尔。“谢谢上帝,不要谢我。”谢我又何如,我大概也不知道为何救你,或许,只是一首肖邦的钢琴。
的确,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我们不清楚为何要救下一个犹太人,或许只是一段音乐,或许只是一份情谊,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抛舍同伴,大概是为了钱财,大概是为了更体面地活着,汉奸也罢,至少不必落得像流浪狗一般的下场。故而我们不能仅凭一个镜头,一个故事就断然判定一个人是好是坏,决定他生命的价值,决定他的去与留,也无法说清功过是非,谁是受害者,而谁又是加害人。谁知道呢?人心是如此复杂,难以摸透。或许有句话是对的:所谓好人,不过是做了一件世上大多数人认同的事,而坏人反之。
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奈的,无法抉择的家庭,国籍,或是所加入的党派,所受的教育,但这又如何,这与人的好坏无关,不该激进地去争论个明白。二战时期所涌现的好人何其多,坏人何其多,但好人并非一直都好,坏人也并非一生罪恶。辛德勒可以是个万恶的资本家,但他却能用凡人所不齿的贿赂来救出1200多名犹太人。约翰·拉贝是个真正的纳粹党人,却可以凭着一面可笑的纳粹旗帜,解救近30万个中国人。或者,我们明明是来救助他人的人,却又怕自身利益受冲突,在救助行为之前签订一张可笑的证明:我是好人,我是来救人的好人。谁是真正的好,谁又是真正的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世界大流中一个普通人,我们脆弱,我们无力。然则或许一个细微的想法,一个无意的举措,都可能让我们改变接下来的路。所以,直视那些矛盾,直视人心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做出忠实于本心,忠实于良心的选择。
一点题外话:
【我一直有一种感受。若是一个人足够虔诚地去爱着一件事物,那么哪怕生命只余有一瞬,也是可以在世间永存的。所以,当瓦拉迪斯劳躲在小公寓里,害怕发出声响引来纳粹,故而双手悬空在钢琴上,无声演奏,或是他蜷缩在医院的椅子上,闭目而弹,黝黑的双手颤抖着,舞动着,还是他在一方矮小的阁楼里,以月光为伴,以德国军官为听众,旋律在指尖流泻,诉说衷肠,我都被深深地触动着,脑海里也只余一个念想,大概,哪怕外头枪声不断,炮声不绝,火光冲天,轰击着这些惨败破损的屋宇,瓦拉迪斯劳也愿意一直弹奏下去吧。即使要同音乐共赴黄泉,但至少,生命的最后也是欢愉的。】
十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