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序
新唯识论序
马一浮
夫玄悟[1]莫盛于知化[2],微言[3]莫难于语变。穷变化之道者,其唯尽性[4]之功乎。圣证[5]所齐,极于一性。尽己则尽物,己外无物也;知性[6]则知天,性外无天也。斯万物之本命,变化之大原,运乎无始,故不可息;周乎无方,故不可离。《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与天道,岂有二哉?若乃理得于象先,固迥绝而无待;言穷于真际[7],实希夷[8]而难名。然反身而诚,其道至近;物与无妄,日用即真。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惑者缠彼妄习,昧其秉彝[9],迷悟既乖,圣狂乃隔,是以诚伪殊感,而真俗异致。见天下之赜[10],而不知其不可恶也;见天下之动,而不知其不可乱也。遂使趣真者颠沛于观空,徇物者沦胥[11]于有取。情计之蔀[12]不祛,智照之明不作,哲人之忧也。唯有以见夫至赜而皆如,至动而贞夫一[13],故能资万物之始而不遗,冒天下之道而不过,浩浩焉与大化同流,而泊然为万象之主,斯谓尽物知天,如示诸掌矣。此吾友熊子十力之书所为作也。
十力精察识,善名理,澄鉴冥会,语皆造微。早宗护法,搜玄唯识,已而悟其乖真。精思十年,始出《境论》,将以昭宣[14]本迹,统贯天人,囊括古今,平章华梵。其为书也,证智体之非外,故示之以《明宗》;辨识幻之从缘,故析之以《唯识》;抉大法之本始,故摄之以《转变》;显神用之不测,故寄之以《功能》;征器界之无实,故彰之以《成色》;审有情之能反,故约之以《明心》。其称名则杂而不越,其属辞则曲而能达,盖确然有见于本体之流行,故一皆出自胸襟,沛然莫之能御。尔乃尽廓枝辞,独标悬解,破集聚名心之说,立翕闢成变之义,足使生、肇敛手而咨嗟,奘、基挢舌而不下。拟诸往哲,其犹辅嗣之幽赞《易》道,龙树之弘阐《中观》。自吾所遇,世之谈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谓深于知化,长于语变者矣。
且见晛[15]则雨雪自消,朝彻[16]则生死可外,诚谛[17]之言既敷,则依似之解旋折。其有志涉玄津[18],犹萦疑网[19],自名哲学而未了诸法实相[20]者,睹斯文之昭旷,亦可以悟索隐[21]之徒勤,亟回机以就己,庶几戏论可释,自性可明矣。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岂曰以善辩为名者哉?既谬许予为知言,因略发其义趣如此,以俟玄览[22]之君子择焉。
马浮
[1] 玄悟:深悟,妙悟。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
[2] 知化:谓通晓事物变化之理。《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3] 微言:精深微妙的言辞。《逸周书‧大戒》:“微言入心,夙喻动众。”
[4] 尽性:儒家谓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诚之人,才能发挥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5] 圣证:肃撰《圣证论》,并伪造《孔子家语》等书作为论据。后因以“圣证”谓取证于圣人之言。
[6] 知性:知道人的本性。《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7] 真际:佛教语。指宇宙本体,亦指成佛的境界。李善注:“《维摩经》曰:‘同真际,等法性,不可量。’僧肇曰:‘真际,实际也。’”
[8] 希夷:指虚寂玄妙的境界。
[9] 秉彝:持执常道。《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毛传:“彝,常。” 朱熹集传:“秉,执。”
[10] 赜:纷繁;复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经之纤赜而难明者,莫大于小学。”
[11] 沦胥:泛指沦陷、沦丧。唐张鷟《游仙窟》:“下官堂构不绍,家业沦胥。”
[12] 蔀:引申为覆盖。《后汉书‧蔡邕传》:“欲丰其屋,乃蔀其家。”
[13] 贞夫一:坚持守一。
[14] 昭宣:明宣。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降俊明以镜鉴,回风猷以昭宣。”
[15] 晛:日气。宋王安石《贺吕参政启》:“淫辞诐行,雪见晛而自消。”
[16] 朝彻:谓突然间悟达妙道。庄子‧大宗师》:“吾独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陆德明释文:“郭司马云:朝,旦也;彻,达妙之道。”
[17] 诚谛:真实而详审。《华严经‧十回向品》:“为令一切众生,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谛,皆可信受。”
[18] 玄津:指佛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张铣注:“释网、玄津,并佛法也。”
[19] 疑网:佛教语。四恶之一。《法苑珠林》卷九七:“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
[20] 实相:佛教语。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21] 索隐: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22] 玄览:远见;深察。晋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马一浮
夫玄悟[1]莫盛于知化[2],微言[3]莫难于语变。穷变化之道者,其唯尽性[4]之功乎。圣证[5]所齐,极于一性。尽己则尽物,己外无物也;知性[6]则知天,性外无天也。斯万物之本命,变化之大原,运乎无始,故不可息;周乎无方,故不可离。《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与天道,岂有二哉?若乃理得于象先,固迥绝而无待;言穷于真际[7],实希夷[8]而难名。然反身而诚,其道至近;物与无妄,日用即真。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惑者缠彼妄习,昧其秉彝[9],迷悟既乖,圣狂乃隔,是以诚伪殊感,而真俗异致。见天下之赜[10],而不知其不可恶也;见天下之动,而不知其不可乱也。遂使趣真者颠沛于观空,徇物者沦胥[11]于有取。情计之蔀[12]不祛,智照之明不作,哲人之忧也。唯有以见夫至赜而皆如,至动而贞夫一[13],故能资万物之始而不遗,冒天下之道而不过,浩浩焉与大化同流,而泊然为万象之主,斯谓尽物知天,如示诸掌矣。此吾友熊子十力之书所为作也。
十力精察识,善名理,澄鉴冥会,语皆造微。早宗护法,搜玄唯识,已而悟其乖真。精思十年,始出《境论》,将以昭宣[14]本迹,统贯天人,囊括古今,平章华梵。其为书也,证智体之非外,故示之以《明宗》;辨识幻之从缘,故析之以《唯识》;抉大法之本始,故摄之以《转变》;显神用之不测,故寄之以《功能》;征器界之无实,故彰之以《成色》;审有情之能反,故约之以《明心》。其称名则杂而不越,其属辞则曲而能达,盖确然有见于本体之流行,故一皆出自胸襟,沛然莫之能御。尔乃尽廓枝辞,独标悬解,破集聚名心之说,立翕闢成变之义,足使生、肇敛手而咨嗟,奘、基挢舌而不下。拟诸往哲,其犹辅嗣之幽赞《易》道,龙树之弘阐《中观》。自吾所遇,世之谈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谓深于知化,长于语变者矣。
且见晛[15]则雨雪自消,朝彻[16]则生死可外,诚谛[17]之言既敷,则依似之解旋折。其有志涉玄津[18],犹萦疑网[19],自名哲学而未了诸法实相[20]者,睹斯文之昭旷,亦可以悟索隐[21]之徒勤,亟回机以就己,庶几戏论可释,自性可明矣。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岂曰以善辩为名者哉?既谬许予为知言,因略发其义趣如此,以俟玄览[22]之君子择焉。
马浮
[1] 玄悟:深悟,妙悟。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
[2] 知化:谓通晓事物变化之理。《易‧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3] 微言:精深微妙的言辞。《逸周书‧大戒》:“微言入心,夙喻动众。”
[4] 尽性:儒家谓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诚之人,才能发挥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5] 圣证:肃撰《圣证论》,并伪造《孔子家语》等书作为论据。后因以“圣证”谓取证于圣人之言。
[6] 知性:知道人的本性。《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7] 真际:佛教语。指宇宙本体,亦指成佛的境界。李善注:“《维摩经》曰:‘同真际,等法性,不可量。’僧肇曰:‘真际,实际也。’”
[8] 希夷:指虚寂玄妙的境界。
[9] 秉彝:持执常道。《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毛传:“彝,常。” 朱熹集传:“秉,执。”
[10] 赜:纷繁;复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经之纤赜而难明者,莫大于小学。”
[11] 沦胥:泛指沦陷、沦丧。唐张鷟《游仙窟》:“下官堂构不绍,家业沦胥。”
[12] 蔀:引申为覆盖。《后汉书‧蔡邕传》:“欲丰其屋,乃蔀其家。”
[13] 贞夫一:坚持守一。
[14] 昭宣:明宣。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降俊明以镜鉴,回风猷以昭宣。”
[15] 晛:日气。宋王安石《贺吕参政启》:“淫辞诐行,雪见晛而自消。”
[16] 朝彻:谓突然间悟达妙道。庄子‧大宗师》:“吾独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陆德明释文:“郭司马云:朝,旦也;彻,达妙之道。”
[17] 诚谛:真实而详审。《华严经‧十回向品》:“为令一切众生,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谛,皆可信受。”
[18] 玄津:指佛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张铣注:“释网、玄津,并佛法也。”
[19] 疑网:佛教语。四恶之一。《法苑珠林》卷九七:“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
[20] 实相:佛教语。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21] 索隐: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22] 玄览:远见;深察。晋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