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戴逸
诗文集,亦即古代目录学中所称“别集”,是由个人的作品结集而成,通常包括论文、散文、游记、序跋、诗词,有时也包括奏疏、书信、公牍等等。一个人所著各种内容、各种体裁的作品几乎都可以纳入别集之内。马端临《文献通考》将别集析为诗集、歌词、奏议三门。乾隆间修《四库全书》,馆臣以为“奏议皆关国政,宜兴诏令并为一类,不宜别之于集”,于是移奏议入史部;又认为“歌词体卑而艺贱”,亦从别集类分出,而另立词曲类。
个人作品的结集,始于汉代,现存最早的《扬子雄集》、《蔡中郎集》、《诸葛亮集》、《曹子建集》、《嵇中散集》都是后人掇拾遗文补编,非作者自编或当时编成。自编诗文集始于江淹及萧衍父子,唐宋以后,编纂文集之风大盛。不少学者和藏书家也注意到了这类书籍的价值,有意识地收藏或著录前代及本朝人的诗文集。宋僧文莹收宋初至熙宁间文集二百余家;清初曹溶撰《静惕堂宋元人集书目》,载宋人自柳开以下一百八十家,元人自耶律楚材以下一百十五家之书。清初,黄守羲、吕留良、吴之振、张自烈均注意收集宋明人文集,吴之振家产富裕,所得尤多,合吕留良所藏,刻成《宋诗钞》,收录诗人百余家作品,张自烈藏书三十万卷,其中明人文集很多。
诗文集之所以受到重视,正因为它有独特的价值。诗文集反映个人的思想、知识、行为以及所见、所闻、所感,上至军国大事,下至身边琐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既是丰富的历史生活的记录,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宝藏。由于作者众多,他们的出身、地位、经历、职业、思想以及居住和活动地区不同,而诗文集中所收,或为文章,或为诗词,或为奏议,或为书信,所以内容的涵盖面十分宽广,涉及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民情土风以及许多人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
前人也有瞧不起文集的,认为文集的内容“参差庞杂”、“从世应酬牵率之作,决科俳优之文,亦泛滥横裂而争附别集之名”(《文史通义·文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认为除了少数人的文集,其余均可淘汰,因为“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一代不过数十人”。又认为“有明以后,篇章弥富,则删艹雉弥严”,理由是“阅时未久,珠砾并存”(《四库提要·别集序》)。基于这种认识,四库所收明人别集只有二百部,而清人别集,除皇帝的御制诗文外只有四十部。
固然,文集数量很多,其价值高下各有不同,应作具体分析,但四库全书之所以“删艹雉弥严”是从卫道者的立场出发。在他们看来,天地间的圣贤就那末寥寥数人,天地间的道理也只有儒家经典上所说干巴巴的几条,其他的人物和言行都不关重要,没有传世的价值和必要。意见多了、思想活跃反而莫衷一是,有碍圣道,这是卫道者的逻辑。尤其是他们认为异端旁门的作品更是摒弃排斥,如一代才人汤显祖,被认为“才与学皆不逮”,风靡晚明文坛的公安派被认为“矜其小慧,破律而坏度”,“相率而趋纤仄……论者比之诗妖”,思想界的怪杰李贽更是“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罪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集类和别史类,存目)。所以汤显祖的《玉茗堂集》、袁宏道的《袁中郎集》、谭元春的《谭友夏集》只列存目而不录其书,李贽的诗文则在存目里也找不到。四库馆臣们囿于时代的偏见,看不到在大量的诗文集中包含的珍贵思想和史料、丰富的民情和风俗以及人们真实的悲欢离合的感情。
更多的学者文士重视诗文集的价值,如顾炎武晚年,曾经自编诗集十二卷,诗中都有记述史事的自注,准备日后交给他的朋友王炜,他担心王炜不重视,亲自对他说“此史也!”可惜这个本子没有传世(王炜《鸿逸堂稿》),现存的《亭林诗集》是顾炎武身后由他外甥徐乾学提供的。徐乾学是清朝显宦,对于涉及时事的原诗和自注,必多忌讳,当有大量删削。黄宗羲则说过“以诗补史之阙”,杜也提出“诗可正史之讹”。譬如清代顺康雍乾时代发生多次科场案、文字狱,大批官吏、知识分子遭到杀害或流放,许多案件的始末,正史中很少涉及,在别集中却有详尽的叙述。又如民间疾苦,人们耳闻目睹、感受极深,写得很生动深刻。汪洪度的《菜人市》,诗序说:“岁大饥,人卖身割肉于市,曰菜人。有客此乡者,赘其家,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劝速归,己含泪而去。客怒不言,寻复踌躇,迹妇所往,已断手臂悬菜人市矣。向所持钱,乃以身售价助夫归途费者。”康雍间的诗人金埴描写监狱中的黑暗惨酷,其《哀东狱》诗序中说:“埴尝过山东州县,稔闻狱卒率以闸版拘囚人,于夜终夕不令转侧,罪之轻重勿论也。”如果将这些诗歌编成书,那将是反映社会弊端和下层生活的触目惊心的历史图幅。还有清代的很多官吏文人被流放到东北、新疆或其他边地,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废吟咏翰墨,将自己惊险坎坷的遭遇,哀怨悱恻的情感,奇特新鲜的见闻写成诗文,从中可以领略塞上雄浑壮阔的山林草泽,认识到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深重苦难以及边疆地区的劳动和斗争生活。
诗文是一种很好的史料,可以证史、补史。如康熙时,郭参劾明珠、余国柱,这是当时的重要事件,但《清实录》内未载郭的劾疏。蒋良骐编《东华录》从郭的《华野集》中录出补入。又如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造船备战,百姓苦于工役,吴嘉纪的《邻翁行》中写道:“闻道沿江防敌兵,造船日夜声丁丁,工师困惫不得歇,张灯把炬波涛明。监使还嫌工弗速,如霜刀背鞭皮肉,内烂肠饥死无数,抛却潮边饱鱼腹。”形象地描述了清廷对人民的役使和虐待。又沈德潜的祖父沈钦圻的集子内,载《秦良玉遗像诗》,诗中说:“勤王兵残势穷蹙,子丧弟死一身独,连斩六贼力已殚,拔刀自刎身不辱。”秦良玉与张献忠战于四川,原来良玉是在“子丧弟死”的战场败境中自杀身亡的,与后修《明史》说她病死于家完全不同。沈钦圻与秦良玉是同时代人,他的说法应较可信。
清人诗文集同前代的别集一样,大部分已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中叙述历代别集亡佚的情况说:“隋唐志所著录,宋志十不存一,宋志所著录,今又十不存一。”据柯愈春抄录方志所载清人诗文集书目,发现目前未见存世的,亦多至十之八九。清人诗文集大量亡佚,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一是自然淘汰。有名的诗人文士或有钱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集子容易刻印。一般知识分子即使编写成集,很难刻印,故很多集子只有稿本、钞本,没有行世,便已亡佚。二是朝廷禁书。乾隆朝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禁毁大批书籍,种数几乎与四库所收书相等,其中大量是“国初人伪妄诗文”。有些诗文集,朝廷并未禁毁,但作者的后人恐内容有违碍,惧怕招祸,自行焚书毁板。三是毁于兵燹。清中叶以后,战争频仍,如川楚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各地少数民族起义,还有历次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社会动乱达一个半世纪,战争中被毁的书籍也不在少数。
将清代诗文集中有价值的部分钩稽辑录,分类编次,提供利用,这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任务。郑振铎先生在《清代文集目序》中早就谈到:“专治一经一史或一专门之学者,其亦必将有取于斯无疑也。辑序跋,则可自成一书;辑碑传,则可补缪、闵诸集;收诂经之文,则可成一弘伟之诂经之钞;录论史之作,则可集为史学史之资料。大抵竹头木屑,无不有用。”实际上这一工作早就有人在做,魏源为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所辑均清人文章。当代如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编》、张玉兴编《东北流人诗选注》,都是从清人的诗文集中搜寻和甄选材料,分门别类,录编成书的。
柯愈春同志半生精力尽萃於《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一书,这是一项巨大而有意义的工程。还有一点值得提到,他从方志艺文、公私藏书目录、清人笔记日记及诗话等书中录出大量清人别集,并全面调查我国各地图书馆所藏的清人诗文集,注意了解港台及日本、美国等有关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在进行这番追踪寻迹,比勘核对的工作后,大体弄清了清代诗文集存佚情况和庋藏地点。这种方法在《隋书·经籍志》中已开其端,柯愈春将其运用于此书,不但便于我们寻踪利用,也使我们对清人别集现存的情况,有所了解,因而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叙述多而议论少。作者谨慎立言,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本书还有一个引导读者利用清人诗文集的任务,如能对书籍的源流、内容、形式、作者的经历、思想作更详细、准确的分析、介绍,那就更好了。当然,这样的要求,工作量就要大大增加。柯愈春只有一个人,而且业余从事于此,条件又有许多限制,仅将清代别集眼过手摹一遍就需要艰巨的劳动和坚毅的恒心。《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已为进一步的整理、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相信:在这一基础上,柯愈春同志和其他学者们将会继续前进,为发掘清人诗文集这一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做出贡献。
个人作品的结集,始于汉代,现存最早的《扬子雄集》、《蔡中郎集》、《诸葛亮集》、《曹子建集》、《嵇中散集》都是后人掇拾遗文补编,非作者自编或当时编成。自编诗文集始于江淹及萧衍父子,唐宋以后,编纂文集之风大盛。不少学者和藏书家也注意到了这类书籍的价值,有意识地收藏或著录前代及本朝人的诗文集。宋僧文莹收宋初至熙宁间文集二百余家;清初曹溶撰《静惕堂宋元人集书目》,载宋人自柳开以下一百八十家,元人自耶律楚材以下一百十五家之书。清初,黄守羲、吕留良、吴之振、张自烈均注意收集宋明人文集,吴之振家产富裕,所得尤多,合吕留良所藏,刻成《宋诗钞》,收录诗人百余家作品,张自烈藏书三十万卷,其中明人文集很多。
诗文集之所以受到重视,正因为它有独特的价值。诗文集反映个人的思想、知识、行为以及所见、所闻、所感,上至军国大事,下至身边琐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既是丰富的历史生活的记录,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宝藏。由于作者众多,他们的出身、地位、经历、职业、思想以及居住和活动地区不同,而诗文集中所收,或为文章,或为诗词,或为奏议,或为书信,所以内容的涵盖面十分宽广,涉及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民情土风以及许多人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
前人也有瞧不起文集的,认为文集的内容“参差庞杂”、“从世应酬牵率之作,决科俳优之文,亦泛滥横裂而争附别集之名”(《文史通义·文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认为除了少数人的文集,其余均可淘汰,因为“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一代不过数十人”。又认为“有明以后,篇章弥富,则删艹雉弥严”,理由是“阅时未久,珠砾并存”(《四库提要·别集序》)。基于这种认识,四库所收明人别集只有二百部,而清人别集,除皇帝的御制诗文外只有四十部。
固然,文集数量很多,其价值高下各有不同,应作具体分析,但四库全书之所以“删艹雉弥严”是从卫道者的立场出发。在他们看来,天地间的圣贤就那末寥寥数人,天地间的道理也只有儒家经典上所说干巴巴的几条,其他的人物和言行都不关重要,没有传世的价值和必要。意见多了、思想活跃反而莫衷一是,有碍圣道,这是卫道者的逻辑。尤其是他们认为异端旁门的作品更是摒弃排斥,如一代才人汤显祖,被认为“才与学皆不逮”,风靡晚明文坛的公安派被认为“矜其小慧,破律而坏度”,“相率而趋纤仄……论者比之诗妖”,思想界的怪杰李贽更是“狂悖乖谬,非圣无法……罪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别集类和别史类,存目)。所以汤显祖的《玉茗堂集》、袁宏道的《袁中郎集》、谭元春的《谭友夏集》只列存目而不录其书,李贽的诗文则在存目里也找不到。四库馆臣们囿于时代的偏见,看不到在大量的诗文集中包含的珍贵思想和史料、丰富的民情和风俗以及人们真实的悲欢离合的感情。
更多的学者文士重视诗文集的价值,如顾炎武晚年,曾经自编诗集十二卷,诗中都有记述史事的自注,准备日后交给他的朋友王炜,他担心王炜不重视,亲自对他说“此史也!”可惜这个本子没有传世(王炜《鸿逸堂稿》),现存的《亭林诗集》是顾炎武身后由他外甥徐乾学提供的。徐乾学是清朝显宦,对于涉及时事的原诗和自注,必多忌讳,当有大量删削。黄宗羲则说过“以诗补史之阙”,杜也提出“诗可正史之讹”。譬如清代顺康雍乾时代发生多次科场案、文字狱,大批官吏、知识分子遭到杀害或流放,许多案件的始末,正史中很少涉及,在别集中却有详尽的叙述。又如民间疾苦,人们耳闻目睹、感受极深,写得很生动深刻。汪洪度的《菜人市》,诗序说:“岁大饥,人卖身割肉于市,曰菜人。有客此乡者,赘其家,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劝速归,己含泪而去。客怒不言,寻复踌躇,迹妇所往,已断手臂悬菜人市矣。向所持钱,乃以身售价助夫归途费者。”康雍间的诗人金埴描写监狱中的黑暗惨酷,其《哀东狱》诗序中说:“埴尝过山东州县,稔闻狱卒率以闸版拘囚人,于夜终夕不令转侧,罪之轻重勿论也。”如果将这些诗歌编成书,那将是反映社会弊端和下层生活的触目惊心的历史图幅。还有清代的很多官吏文人被流放到东北、新疆或其他边地,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废吟咏翰墨,将自己惊险坎坷的遭遇,哀怨悱恻的情感,奇特新鲜的见闻写成诗文,从中可以领略塞上雄浑壮阔的山林草泽,认识到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深重苦难以及边疆地区的劳动和斗争生活。
诗文是一种很好的史料,可以证史、补史。如康熙时,郭参劾明珠、余国柱,这是当时的重要事件,但《清实录》内未载郭的劾疏。蒋良骐编《东华录》从郭的《华野集》中录出补入。又如郑成功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造船备战,百姓苦于工役,吴嘉纪的《邻翁行》中写道:“闻道沿江防敌兵,造船日夜声丁丁,工师困惫不得歇,张灯把炬波涛明。监使还嫌工弗速,如霜刀背鞭皮肉,内烂肠饥死无数,抛却潮边饱鱼腹。”形象地描述了清廷对人民的役使和虐待。又沈德潜的祖父沈钦圻的集子内,载《秦良玉遗像诗》,诗中说:“勤王兵残势穷蹙,子丧弟死一身独,连斩六贼力已殚,拔刀自刎身不辱。”秦良玉与张献忠战于四川,原来良玉是在“子丧弟死”的战场败境中自杀身亡的,与后修《明史》说她病死于家完全不同。沈钦圻与秦良玉是同时代人,他的说法应较可信。
清人诗文集同前代的别集一样,大部分已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中叙述历代别集亡佚的情况说:“隋唐志所著录,宋志十不存一,宋志所著录,今又十不存一。”据柯愈春抄录方志所载清人诗文集书目,发现目前未见存世的,亦多至十之八九。清人诗文集大量亡佚,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一是自然淘汰。有名的诗人文士或有钱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集子容易刻印。一般知识分子即使编写成集,很难刻印,故很多集子只有稿本、钞本,没有行世,便已亡佚。二是朝廷禁书。乾隆朝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禁毁大批书籍,种数几乎与四库所收书相等,其中大量是“国初人伪妄诗文”。有些诗文集,朝廷并未禁毁,但作者的后人恐内容有违碍,惧怕招祸,自行焚书毁板。三是毁于兵燹。清中叶以后,战争频仍,如川楚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各地少数民族起义,还有历次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社会动乱达一个半世纪,战争中被毁的书籍也不在少数。
将清代诗文集中有价值的部分钩稽辑录,分类编次,提供利用,这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任务。郑振铎先生在《清代文集目序》中早就谈到:“专治一经一史或一专门之学者,其亦必将有取于斯无疑也。辑序跋,则可自成一书;辑碑传,则可补缪、闵诸集;收诂经之文,则可成一弘伟之诂经之钞;录论史之作,则可集为史学史之资料。大抵竹头木屑,无不有用。”实际上这一工作早就有人在做,魏源为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所辑均清人文章。当代如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编》、张玉兴编《东北流人诗选注》,都是从清人的诗文集中搜寻和甄选材料,分门别类,录编成书的。
柯愈春同志半生精力尽萃於《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一书,这是一项巨大而有意义的工程。还有一点值得提到,他从方志艺文、公私藏书目录、清人笔记日记及诗话等书中录出大量清人别集,并全面调查我国各地图书馆所藏的清人诗文集,注意了解港台及日本、美国等有关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在进行这番追踪寻迹,比勘核对的工作后,大体弄清了清代诗文集存佚情况和庋藏地点。这种方法在《隋书·经籍志》中已开其端,柯愈春将其运用于此书,不但便于我们寻踪利用,也使我们对清人别集现存的情况,有所了解,因而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叙述多而议论少。作者谨慎立言,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本书还有一个引导读者利用清人诗文集的任务,如能对书籍的源流、内容、形式、作者的经历、思想作更详细、准确的分析、介绍,那就更好了。当然,这样的要求,工作量就要大大增加。柯愈春只有一个人,而且业余从事于此,条件又有许多限制,仅将清代别集眼过手摹一遍就需要艰巨的劳动和坚毅的恒心。《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已为进一步的整理、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相信:在这一基础上,柯愈春同志和其他学者们将会继续前进,为发掘清人诗文集这一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做出贡献。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