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楼经学大要 第五讲 (五)
五
《小戴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是宋朝程子、朱子所特别提出来讲的,而《礼运篇》则是近代康有为提出。但也有人在康有为之前洪、杨时已先讲了。太平天国一批人中,亦有读书人。他们以耶稣为“天兄”,洪秀全为“天弟”,称“天国”,这不是在把西思想会通吗?此亦可算一种世界思想,所以他们来讲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番道理。后来康有为与孙中山先生亦都讲《大同篇》。可是孙中山先生另有一句话,说我们今天应讲的是“民族主义”,而不是世界主义,世界大同的日子尚远,所以来讲“三民主义”。
我现在再进一步讲。我前面已说过,拿各家思想会合一处,求一共通点,成一新系统的,先有《吕氏春秋》,再有《淮南子》,我由此再往上讲到秦、汉之际的新儒家。实际上,在此之前还先有其他的。
《汉书艺文志》拿先秦诸子分为“九流十家”,可是太史公的父亲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只分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在此六家中,我们今天能仔细讲的只有儒、墨、道、法四家,另外两家名家与阴阳家不容易讲,现在的人也不注意讲。儒、墨、道、法四家都有书可研究,而名家今天也有《公孙龙子》一书,另外还有一段文章见于《庄子》书《天下篇》,可以考见当时名家辩论的许多题目,还可研究。我以前写过一部《惠施公孙龙》便是研究名家。名家从惠施、公孙龙以后,便失传了。我们今天中国人是因看了西方人思想有所谓“逻辑”,再回头来重新研究名家。
至于阴阳家邹衍讲的一套,他见于《汉书艺文志》的两部书都丢了,一字不传,我们只能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知道有关思想的一点梗概。太史公这篇《孟子荀卿列传》,理应讲孟、荀两人。可是诸位倘使拿这篇传翻出,拿字数算一下,这篇传中讲得最多的是邹衍。这岂不奇怪了吗?难道太史公连作文章的道理都不知道,怎么在孟、荀之外另找一个不相干的邹衍放在传中,而且篇幅占得最多,其次才是孟子,再其次才是荀子。但是太史公在说了一大套邹衍的话之后,在下面加进一段自己的断语。说邹衍究竟不能和孟子相比,孟子的话还像孔子,而邹衍则不像了,相隔得远了。太史公的眼光真令人佩服。
诸位说太史公是一史学家,其实诸位不懂学术思想,如何能懂太史公的史学呢?太史公拿孔子的传作成《世家》,拿的学生写成《仲尼弟子列传》,再写一篇《孟子荀卿列传》,而中间夹进一个邹衍。此外墨子也附记在这篇传中,一共只有二十几个字:还有其他的人。再写《老庄申韩列传》,拿老子、庄子与申不害、韩非合传,说老子、庄子的思想后来便变而为法家思想。这真是一篇了不得的大文章,一番了不得的大理论。把绝不相同的道、法两家,归在一处,然而这道理颠扑不破。
我们几千年来,不讲从前,即就清末民初近百年来讲先秦诸子,太史公巳得其大。孔子第一,孟子、荀子接下。老、庄、申、韩并在一起。此外存而不论。然而存而不论中,为甚么要讲个邹衍呢?诸位要知,在汉代邹衍的思想大盛行,太史公不得不讲,而他把来加在荀卿的传中讲,因为汉朝人认为最能讲孔子的人是邹衍,邹衍一套伟大,又能讲天文,又能讲地理,而太史公则说:
要其归,必止乎仁义。
最后邹衍也讲“仁义”。可见拿各家思想会通成一套,邹衍是第一个,拿儒家思想扩大了来讲。不过太史公看不起邹衍,这是太史公的伟大。到后来邹衍的书一个字都未传下,后来人便也看不起了。至于孔子则到今天还存在。打也要打倒孔子,崇拜也要崇拜孔子,仍是思想上一个大题目,而太史公早知道了。
诸位不要尽想求新,认为从前的人都过去了,一无价值。诸位讲历史,如何能跳得出太史公呢?邹衍的思想是甚么?他讲“阴阳五行”。《论语》中不讲阴阳,孟子、荀子亦不讲阴阳,只有《易传》中讲阴阳。今天大家说孔子思想都在《易传》,而不去研究《论语》,我不知如何能讲孔子思想?
我并非说《易传》无思想,亦不是认为不应研究《易传》,我是说《易传》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隔一层。孔子思想是在《论语》,。邹衍的思想,由战国时开始,到汉代大为盛行。所谓“汉学”,其实中间有一大部份是阴阳家的思想。再往下,阴阳家的思想有的也直传到今天。诸位今天都喜欢讲大众化、通俗化,战国时代最大众化、通俗化的,就是阴阳家的思想,直传到今天。我曾想写篇文章来讲阴阳家的思想,但当时想拿后来两千年一切阴阳家言来研究,这一来可麻烦了。算命、相面、占卜、起课,一切的迷信都是阴阳家言,无法一下子都研究。这些东西流传社会,不易拔除,将来恐怕还要传下去。
在先秦思想中,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的思想,都带排斥性,只有儒家为吸收性。而儒家下面跑出阴阳家,拿各家会通变成它这一套。我上面说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十二篇文章,一篇文章讲一个月份,孟春应如何,季春应如何,仲夏应如何,共十二月。《淮南子》便有《时则训》,《礼记》便有《月令》。可见凡是讲思想,要会通各家,逃不出阴阳家,都要讲到阴阳。《易传》亦是其中之一。其各家各派亦然。这个问题,我们不好在此细讲。我现在讲一比较大、比较扼要,而有关我下面讲法的问题。
我们现在讲先秦思想的人,只懂得先秦思想百家争鸣,分成各家各派。其实这只是先秦思想的开始,不懂得先秦思想有一种会通合一的运动。譬如阴阳家,譬如荀子以后的新儒家,譬如《吕氏春秋》、《淮南子》这些都是同一系统下来。关于这点,从前人都没有这样讲过,我以前也没有在这一点上有大的发挥。现在我只能讲到此为止。
素书楼经学大要 第五讲 (四)http://www.douban.com/note/293847866/
《小戴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是宋朝程子、朱子所特别提出来讲的,而《礼运篇》则是近代康有为提出。但也有人在康有为之前洪、杨时已先讲了。太平天国一批人中,亦有读书人。他们以耶稣为“天兄”,洪秀全为“天弟”,称“天国”,这不是在把西思想会通吗?此亦可算一种世界思想,所以他们来讲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番道理。后来康有为与孙中山先生亦都讲《大同篇》。可是孙中山先生另有一句话,说我们今天应讲的是“民族主义”,而不是世界主义,世界大同的日子尚远,所以来讲“三民主义”。
我现在再进一步讲。我前面已说过,拿各家思想会合一处,求一共通点,成一新系统的,先有《吕氏春秋》,再有《淮南子》,我由此再往上讲到秦、汉之际的新儒家。实际上,在此之前还先有其他的。
《汉书艺文志》拿先秦诸子分为“九流十家”,可是太史公的父亲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只分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在此六家中,我们今天能仔细讲的只有儒、墨、道、法四家,另外两家名家与阴阳家不容易讲,现在的人也不注意讲。儒、墨、道、法四家都有书可研究,而名家今天也有《公孙龙子》一书,另外还有一段文章见于《庄子》书《天下篇》,可以考见当时名家辩论的许多题目,还可研究。我以前写过一部《惠施公孙龙》便是研究名家。名家从惠施、公孙龙以后,便失传了。我们今天中国人是因看了西方人思想有所谓“逻辑”,再回头来重新研究名家。
至于阴阳家邹衍讲的一套,他见于《汉书艺文志》的两部书都丢了,一字不传,我们只能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知道有关思想的一点梗概。太史公这篇《孟子荀卿列传》,理应讲孟、荀两人。可是诸位倘使拿这篇传翻出,拿字数算一下,这篇传中讲得最多的是邹衍。这岂不奇怪了吗?难道太史公连作文章的道理都不知道,怎么在孟、荀之外另找一个不相干的邹衍放在传中,而且篇幅占得最多,其次才是孟子,再其次才是荀子。但是太史公在说了一大套邹衍的话之后,在下面加进一段自己的断语。说邹衍究竟不能和孟子相比,孟子的话还像孔子,而邹衍则不像了,相隔得远了。太史公的眼光真令人佩服。
诸位说太史公是一史学家,其实诸位不懂学术思想,如何能懂太史公的史学呢?太史公拿孔子的传作成《世家》,拿的学生写成《仲尼弟子列传》,再写一篇《孟子荀卿列传》,而中间夹进一个邹衍。此外墨子也附记在这篇传中,一共只有二十几个字:还有其他的人。再写《老庄申韩列传》,拿老子、庄子与申不害、韩非合传,说老子、庄子的思想后来便变而为法家思想。这真是一篇了不得的大文章,一番了不得的大理论。把绝不相同的道、法两家,归在一处,然而这道理颠扑不破。
我们几千年来,不讲从前,即就清末民初近百年来讲先秦诸子,太史公巳得其大。孔子第一,孟子、荀子接下。老、庄、申、韩并在一起。此外存而不论。然而存而不论中,为甚么要讲个邹衍呢?诸位要知,在汉代邹衍的思想大盛行,太史公不得不讲,而他把来加在荀卿的传中讲,因为汉朝人认为最能讲孔子的人是邹衍,邹衍一套伟大,又能讲天文,又能讲地理,而太史公则说:
要其归,必止乎仁义。
最后邹衍也讲“仁义”。可见拿各家思想会通成一套,邹衍是第一个,拿儒家思想扩大了来讲。不过太史公看不起邹衍,这是太史公的伟大。到后来邹衍的书一个字都未传下,后来人便也看不起了。至于孔子则到今天还存在。打也要打倒孔子,崇拜也要崇拜孔子,仍是思想上一个大题目,而太史公早知道了。
诸位不要尽想求新,认为从前的人都过去了,一无价值。诸位讲历史,如何能跳得出太史公呢?邹衍的思想是甚么?他讲“阴阳五行”。《论语》中不讲阴阳,孟子、荀子亦不讲阴阳,只有《易传》中讲阴阳。今天大家说孔子思想都在《易传》,而不去研究《论语》,我不知如何能讲孔子思想?
我并非说《易传》无思想,亦不是认为不应研究《易传》,我是说《易传》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隔一层。孔子思想是在《论语》,。邹衍的思想,由战国时开始,到汉代大为盛行。所谓“汉学”,其实中间有一大部份是阴阳家的思想。再往下,阴阳家的思想有的也直传到今天。诸位今天都喜欢讲大众化、通俗化,战国时代最大众化、通俗化的,就是阴阳家的思想,直传到今天。我曾想写篇文章来讲阴阳家的思想,但当时想拿后来两千年一切阴阳家言来研究,这一来可麻烦了。算命、相面、占卜、起课,一切的迷信都是阴阳家言,无法一下子都研究。这些东西流传社会,不易拔除,将来恐怕还要传下去。
在先秦思想中,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的思想,都带排斥性,只有儒家为吸收性。而儒家下面跑出阴阳家,拿各家会通变成它这一套。我上面说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十二篇文章,一篇文章讲一个月份,孟春应如何,季春应如何,仲夏应如何,共十二月。《淮南子》便有《时则训》,《礼记》便有《月令》。可见凡是讲思想,要会通各家,逃不出阴阳家,都要讲到阴阳。《易传》亦是其中之一。其各家各派亦然。这个问题,我们不好在此细讲。我现在讲一比较大、比较扼要,而有关我下面讲法的问题。
我们现在讲先秦思想的人,只懂得先秦思想百家争鸣,分成各家各派。其实这只是先秦思想的开始,不懂得先秦思想有一种会通合一的运动。譬如阴阳家,譬如荀子以后的新儒家,譬如《吕氏春秋》、《淮南子》这些都是同一系统下来。关于这点,从前人都没有这样讲过,我以前也没有在这一点上有大的发挥。现在我只能讲到此为止。
素书楼经学大要 第五讲 (四)http://www.douban.com/note/293847866/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