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晋平公问于师旷:“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分,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说苑·君道》
一向喜欢战国策的语言风格。刘向的文章“宅心平实,指事确凿,皆本忠爱二字”(曾国藩语)近日读史上瘾,头脑发热一发不可收。便去旧书摊上搜刮了《新序》《说苑》和《战国策》。这一轮历史热是从唐德刚先生那本《袁氏当国》开始的,之后读了《胡适口述自传》,本来还计划搞一本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来读,无奈翻看之后发现并非自己喜爱的语言风格,遂作罢,这其实是偷懒,因为蔡先生多用四字短句,比较文,不大容易懂。后来又突然对明史感冒,准备比较系统地温一遍。家里有本《明朝记事本末》,高中时候大略翻过,现在手头有一本很老旧的《明朝史话》,利用每周上班中途休息的时间,今天看到了宣德年间。
读史向来会有一番感慨。朱元璋创下大明王朝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英雄气概自然扑面而来。不过此人由于早年不得志,内心深处有种不堪言的自卑,执政之后,往往过分敏感,经常神经质地疑神疑鬼,动辄砍它几万人头,也真让人无话可说。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篡权上台,不太光彩,他图的是个名正言顺。因此他的心结是为自己正名,据说派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结好周边国家,提高国际声望,获得政治支持。明成祖对蒙古各部五次用兵,出征安南,还算是“内向”的明王朝难得的对外扩张。不过遗憾的是此后的中国统治者眼界越来越小,不再有窥四海之雄心。历经洪武、永乐,到宣德时,大明王朝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一朝只要出现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事情就不太好办了。纵使皇上宅心仁厚,然官僚组织尾大不掉,政令难以下达。上中下三层的裂缝越来越明显。有幸遇上体恤民情的仁君,则中间庞大的官宦势力略有收敛,尚不敢过分嚣张,百姓暂得喘息,倘若遭逢昏君佞臣,则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揭竿而起。还有一点感慨最让人堵得慌。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浑浊的官场环境中,能够秉持原则,忠于社稷,代价不是一般的高,搞不好真是要赔上身家性命。有明一代,于谦、张居正等人的悲惨结局,使人不禁想起《二进宫》里的那句到“哪个忠良又有下场?”纵使时代风云变幻,此等憋屈龌龊之事周而复始,层出不穷,岂在人为。
看来,最近的藏身之处就是历史了。人在世上,总得找一个藏身之处,否则满目凄凉,不胜其寒。这藏身处,便是那个可以让人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营生。或者是一门学说,或者是一门手艺。弗洛伊德曾略带自嘲地说过“像我这种人,活着就离不了兴趣爱好和激情奔放,用席勒的话说,离不了主宰我的君主。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君主,甘心为他效劳,鞠躬尽瘁,我的君主就是心理学。”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找到了藏身处,还呆了一辈子。和他相比,我更像是没有固定住所的流浪汉。在人类文明业已建成的一座座辉煌大厦之间,积年累月地徘徊游移,只是偶尔化个斋,借个宿。在这个财富爆炸的时代,本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多数人的追求和出路似乎都差不多,这真是一种悲哀。But,关照一下历史,似乎是一向如此,枷锁永一直在那儿,我们在发配充军的路上走啊走。
凡是感慨,总是有那么一点伤感。但是年龄和阅历已经逼着你去习惯。不由地叹气,突然明白,原来清净无为和禅房花木都是逼出来的。
一向喜欢战国策的语言风格。刘向的文章“宅心平实,指事确凿,皆本忠爱二字”(曾国藩语)近日读史上瘾,头脑发热一发不可收。便去旧书摊上搜刮了《新序》《说苑》和《战国策》。这一轮历史热是从唐德刚先生那本《袁氏当国》开始的,之后读了《胡适口述自传》,本来还计划搞一本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来读,无奈翻看之后发现并非自己喜爱的语言风格,遂作罢,这其实是偷懒,因为蔡先生多用四字短句,比较文,不大容易懂。后来又突然对明史感冒,准备比较系统地温一遍。家里有本《明朝记事本末》,高中时候大略翻过,现在手头有一本很老旧的《明朝史话》,利用每周上班中途休息的时间,今天看到了宣德年间。
读史向来会有一番感慨。朱元璋创下大明王朝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英雄气概自然扑面而来。不过此人由于早年不得志,内心深处有种不堪言的自卑,执政之后,往往过分敏感,经常神经质地疑神疑鬼,动辄砍它几万人头,也真让人无话可说。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篡权上台,不太光彩,他图的是个名正言顺。因此他的心结是为自己正名,据说派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结好周边国家,提高国际声望,获得政治支持。明成祖对蒙古各部五次用兵,出征安南,还算是“内向”的明王朝难得的对外扩张。不过遗憾的是此后的中国统治者眼界越来越小,不再有窥四海之雄心。历经洪武、永乐,到宣德时,大明王朝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一朝只要出现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事情就不太好办了。纵使皇上宅心仁厚,然官僚组织尾大不掉,政令难以下达。上中下三层的裂缝越来越明显。有幸遇上体恤民情的仁君,则中间庞大的官宦势力略有收敛,尚不敢过分嚣张,百姓暂得喘息,倘若遭逢昏君佞臣,则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揭竿而起。还有一点感慨最让人堵得慌。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浑浊的官场环境中,能够秉持原则,忠于社稷,代价不是一般的高,搞不好真是要赔上身家性命。有明一代,于谦、张居正等人的悲惨结局,使人不禁想起《二进宫》里的那句到“哪个忠良又有下场?”纵使时代风云变幻,此等憋屈龌龊之事周而复始,层出不穷,岂在人为。
看来,最近的藏身之处就是历史了。人在世上,总得找一个藏身之处,否则满目凄凉,不胜其寒。这藏身处,便是那个可以让人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营生。或者是一门学说,或者是一门手艺。弗洛伊德曾略带自嘲地说过“像我这种人,活着就离不了兴趣爱好和激情奔放,用席勒的话说,离不了主宰我的君主。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君主,甘心为他效劳,鞠躬尽瘁,我的君主就是心理学。”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找到了藏身处,还呆了一辈子。和他相比,我更像是没有固定住所的流浪汉。在人类文明业已建成的一座座辉煌大厦之间,积年累月地徘徊游移,只是偶尔化个斋,借个宿。在这个财富爆炸的时代,本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多数人的追求和出路似乎都差不多,这真是一种悲哀。But,关照一下历史,似乎是一向如此,枷锁永一直在那儿,我们在发配充军的路上走啊走。
凡是感慨,总是有那么一点伤感。但是年龄和阅历已经逼着你去习惯。不由地叹气,突然明白,原来清净无为和禅房花木都是逼出来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