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西安历史博物院仰望小雁塔。 |
西安城南古迹很多,出朱雀门三里地就是著名的小雁塔,作为本地人,我小时候先知大雁塔,长大些才知小雁塔,我还有印象记得初见此塔的情景,我当时坐在一辆车中,也记不得是哪位长辈给我说这个是小雁塔,我好奇看看这座“从未谋面”的古迹,比起大雁塔的孤高大气,小雁塔就显得差了“气势”,更谈不上雄伟了。在加上当年还没有大面积修复,塔上有破损和若干长出的杂草,反倒显得潦倒落魄。
时间到了我上大学时,每日上下课坐公交车回家必经小雁塔,几乎天天都要和这座古迹打个“照面”。渐渐发现小雁塔的“魅力“是大隐于市的灵秀外露,再搭配其塔旁的树木真是美得恰到好处。如果把大雁塔比作“男人”,那么把小雁塔比作“女人”那就再恰当不过了,两座塔的一“刚”一“柔”互相衬托,大雁塔的“刚强”衬托出小雁塔的“婉约“,小雁塔的“空灵”衬托出大雁塔的厚重,大小雁塔正好说明了“阴阳”的和谐与共生,小雁塔可以说是西安古迹“婉约”之美的象征。
有塔必有寺,小雁塔就坐落在荐福寺中, 荐福寺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神龙二年(706年),扩充寺庙为翻经院,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一个佛教学术机构。寺址原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南部,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因遭兵祸破坏,将其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小雁塔是武后归政唐中宗李显重登宝座,想表表孝心在荐福寺建造一座浮图的时候,竟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便在隔街相望的安仁坊另辟别院,修筑了十五级佛塔,称荐福寺塔,即小雁塔,小雁塔是保护最好的唐代文物之一,照片几枚与君共享。
 |
小雁塔与荐福寺 拍摄于1907年 此地已成内景。 |
 |
小雁塔近景 拍摄于1907年。 |
走近塔基仰望,典型的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每座门楣上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初唐时的艺术风格,得以体现。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
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
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
 |
小雁塔内部。 |
荐福寺也和名僧有关。他就是义净法师,俗姓张名文明,山东历城人,十四岁出家。他长期钻研佛教经典,和晋僧法显、唐僧玄奘一样,觉得研究佛学的资料不够充分,也不满意以往的翻译,就决定亲自到印度去访问并搜集佛经。这一访就成就了一位名僧。
与玄奘不同,义净是从广州出发,沿海路西去到达印度。与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样,义净也留下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义净的译经工作主要是在荐福寺进行的,所以,虽然他的葬地不在荐福寺,但《高僧传》中的“义净传”仍然称为“大荐福寺义净传”。
 |
此门才是小雁塔真正的大门,平日不开, 据说题字是武则天御笔。 |
清初因荐福寺内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的铁锺,寺僧晓扣之则清音远震,辅以雁塔秀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锺”胜迹。
明清两代在西安府参加武科乡试考中的举人,效仿唐人故事,到小雁塔下刻石题名,成为当时风尚。至今荐福寺尚存有当年武举题名碑15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