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传
牧人是个很有趣的人,特立独行,离谱,混不吝。他名字来得也有趣,十几年前他搬到那个山围成一抱的小镇,办电话时问能不能把户名起成魔鬼,业务员目瞪口呆,以为来了神经病。他那阵儿研究圣经,寻思寻思说改成牧人,死活不肯实名。业务员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人精神不正常,不敢惹,便遂了他。后来他不无得意的讲,耶稣不过是给牧人放羊的。我一想他自己设计的连脊土坯房,东间一铺小炕住他,西间一溜住羊,精神照进现实,活得实在很写意。拿随身的本子让他签字,大笔一挥:“无限风光在险峰”,气魄十足。跟他一比,我真是怂到可以。这本现在是没了,写了字的那张纸还在,我后来把它拿透明胶带糊了一通,一直塞在钱包里。题首也有趣,没写我正名,反是他给我的别号——“苏一”。缘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那时才十二,听的一愣一愣的。他讲话有魔力,天南海北都能扯,我迄今也没见过比他更渊博又愤世的人。我一直想写写他,想了好多年都没动笔。他那些乖张举止即使放到今天的评判标准下依旧还是个色、特殊、边缘化。我真怕我写不好,让人误读了他。
我的审美旨趣很单一,尤其是在找男友方面。要瘦,白,发质好,眼睛大,手指修长,干净,有点神经质就更好。朋友吐槽我病态,找的个个儿看起来都弱不禁风。我仔细一寻思心中的理想型,活脱就是牧人的翻版。他那个样儿让我心疼,总寻思着照顾他,怎么都不够,所以审美心理也是补偿心理。我一直想要他一件衣服,米色烫绒衬衫,前襟有四个大口袋。我有回心血来潮给他屋打扫卫生,他拿给我当防尘工作服穿。我那阵儿又瘦又小,洗衣服时候那袖子老掉下来,一会儿就跑过去一趟让他给我挽上,不够来回忙活的了。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但从小脸皮薄不敢要,现在想想有点后悔。
牧人走后我梦见他三次,有次印象尤其深刻。梦里像刚下过雨一样,地上很潮湿,他牵我躲着水洼走,去看他新的住处,手暖暖的,这使我很安心。路旁树木高大,枝叶繁密,深深地绿。进了一处围着木栅栏的院落,漆旧旧的可也还干净,三两个人坐着卖单儿,他简单地打了招呼,引我进屋。他的房间很小,推开门对着一张方桌,紧挨着就是床,三面都贴着墙。房子老,陈设简单,墙只是刷了层白灰。他一路都没话,此时却说了好几遍“这儿挺好的,挺好的”。我知道他怕我难过,脸色便也收敛,可心里还是悲伤,难以名状的深深的悲伤不可抑止地涌上来,就醒了。
牧人很擅长短跑,年轻时候当兵,被连里派为运动会代表。那时候体育运动都被分为两截,中间停下来对毛诗。他得到的上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信心满满下笔,临了“越”字怎么写却死活想不起来。第一名变成尴尬的最后一名,又写了检查。这个故事他跟我讲了多次,最后都要说:“这个字这辈子记得最牢。”讲往事他总是神采飞扬,脸上的表情不自觉地戏谑。我觉得他实在适合去当个诗人,专工讽刺。可又觉得他痞气太重,有点坏,态度不够沉重,做不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诗人,更适合去写戏剧,指挥角色们张牙舞爪的登台,闹闹哄哄,末了发现太平繁华均是粉饰,面具一摘鲜血淋漓,他懂这个。可也就是因为他太懂,所以自甘俗世浮沉。做人一定要风光做事一定要大胆,走哪儿都得有一票朋友跟着随着,爱喝酒爱吃肉,饱足醉倒呼呼睡去人事不晓。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前半辈子热闹欢腾,后半辈子冷落孤苦。人世间没他不知道的事,可人不能太聪明,人不是神,人也不能让神来为他牧马放羊。
我是理想主义者,有人说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与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只有一步之遥。是的,我也是虚无主义者。我经常感觉心里有风,过堂风,呼啸而过把整个心都洞开,一切空空荡荡,无来无去,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我发呆,长久的发呆,有时候思念,思念像流水一样过去,什么都没有留下。于这虚空中,我有时会想抓取点什么:抚慰,温言,一时半会儿的痴缠。但它们都是片段,碎掉的片段。牧人于我来讲也是片段,我能记住的也只有片段了。那个年少而羞涩的小姑娘没有勇气去表达去拥抱,成人后她后悔了。她爱的每个人她都怕突然有一天就失掉了,于是她笨拙地用力示好,她怕极了后悔。
十二岁那年我自个儿坐大巴到岭里的小镇看牧人,书包放在膝上抱了一路。麦子青青,油菜花开得正野。车上行下坡,左拐右转,远处是岭近里小山重叠,绿草地上有尖顶的俄式小木屋,风景美极了。旅途的最后是座秃秃的石山,绕过去便到了。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是河,北边有温泉,鱼特别鲜。他特高兴,骑个小摩托带我到处转。河边的鹅卵石白白的非常漂亮,我捡了不少,专挑那种扁的,好让他给我写字上去。逛到狍子场,这些可爱生灵的眼睛最为真诚纯洁,拔草来喂,又摸它们的鼻子,开心地不得了。上山远眺温泉,雾气腾如仙境,他指着湖对面远处的山洞说以后就葬那儿。镇上有一家的狗特别厉害,会挣链子开院门,跑到后山去打猎,开够荤了再回来。有次把别人家的羊给掏了,主人没法只得赔,于是那天我们就去吃白水煮羊肉。鄂伦春人祖上有习俗,禁不住猎,我们总能借光吃到点罕物。飞龙(野鸡)是常见的,狍子肉数风干的好吃,有次还尝了野猪肉,我不喜欢,嫌有土腥味儿。
我们那儿的小姑娘,出了名的能喝酒。可我不行,牧人护着,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量,索性统统称故不喝。有次在馆子里吃饭碰到蒙古族同学,非劝,不喝不让走。那同学比我大八岁,彼时我也就十五岁,胆儿小吓得不轻。同行的一位哥哥把我护在身后,推脱一番把我送走了自己留那儿喝,这情我一直忘不了。牧人以前老跟我讲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我瞪着眼珠问“那你呢?”他回“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我觉得他好的不得了,所以不觉得他对。我觉着我命好,认识的都是照顾我的好人,他们都有牧人的影子。抑或还是我带了牧人的影在心里,所以看人都像他呢?我不知道,也许吧。
牧人走后,我变得有点自闭。读一些阴暗的文字,自己也动笔写。那时的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有定期销毁私人信件和日记的习惯,这大抵是因为那时很怕别人窥见内心,后来就变成不断的否定前个时期的自我,通过撕掉或者烧掉来抹杀过去。但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我却没办法像对自己这么决绝。高中时我交了一个笔友,在楼上的班级,每天课间交换日记。后来觉得无趣,又不好意思直说,拖了好久,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说最近江郎才尽,要休息一段时间,末了还刺破手指在本子上写了一个血的“封”字以示郑重,把他吓一跳。这个男生也识得牧人,很怕他,小孩子没有不怕牧人的,独我不。牧人若是知我如此跟人抹不开面儿,定是要自己多做一点唯恐欠情,肯定是要训的。可他自己也是这样,讲义气好面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讲究”。这个词推敲起来有意思,讲究的是情义、品格。他骨子里应该是个儒派,事亲至孝尊师重道。可唯不服命服天,更不信权威,从这儿讲又是个犬儒。
在读过的书里,少有作者的发问会触及到我个人的灵魂,福柯算是一个。他对疯狂的、病态的、犯罪的体验形式怀有着终生兴趣,而我一直想要去找到“日常的荒诞”何以在旁窥伺的缘由。在少年时期,我作为旁观者参与了一场疯癫的发作与完结,这一幕剧的主角是牧人。那时我很难想明白,一个正常人何以在一夜之间完全忘记自我,陷入到狂躁、极富攻击性的状态。现在想想,在经历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又再受打击,个人生活完全失衡,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孤独境遇却又无能为力,还能要求他怎样呢?那件事过去很久后,牧人跟我说:“我十天都没有睡着了。”可惜那时我还太小,听不出那言语里的悲哀。牧人知道自己疯了,可疯癫的自由以可耻的魅惑姿态缠住了他,他着了迷。此后他虽然又“正常”了,可更加离经叛道,他看不起这“正常”的世界,宁可“非常”下去。
阿妈说,我是抱着好奇来到这世上的,出生时眼睛便没有婴儿蓝,反而睁地大大的亮晶晶的到处乱看,也不哭,产婆倒拎着打屁股才哼两声以示活的好好的,很早就会讲话,追着问这问那,对于新鲜的事物都非常专注。俗话说“三岁看到老”,现在也还是一样。牧人之于我,是一个神秘的、禁忌的存在,始终撩拨着我的好奇之心。我们相处的时间太过短暂,而我又过于懵懂,所以直到今天我还在试图找到当年那些问题的答案。牧人青年时迷恋物质、中年时看透人情世态,晚年又陷入与自我的斗争,他是有自己的哲学的,只是这套哲学没能给他的苦闷灵魂以出路。牧人走后我开始读叔本华,陷入极度悲观的情绪中。后来看佛经,念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略感安慰。可心里始终有疑问:“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是什么?”与我相熟的朋友,过一阵就要被问:“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不断问询自己,后来看康德,他问“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才明白这种困惑不止我有。再往后便开始读哲学、读心理学,为的就是想明白自个儿到底是个什么。
阿妈对牧人到底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那是非常复杂的东西。牧人离开那天,我只是呆呆的跪坐着,面上并无表情,内里也无哀伤,什么都没有,空空的。世界变成了奇怪的的一个圆,周下围着都是人,我不觉得他们与我有何干系,我是静的,我变了真空的。突然有个影子冲来打破了这空。阿妈哭着叫着:“你永远失掉他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哭!你没有良心吗!”而我心里却想着:“阿妈为什么在牧人活着的时候不让我近他呢?”
牧人有一女一子,女儿留居他乡,儿子陪了他一阵后入了伍,难得回来。他身体好的时候会信心满满的跟我讲:“我就活到能花上你赚的钱就行了,十年?”状况糟的时候便是少见的忧虑:“到明子退伍时候就好,不然都没个人打魂导幡。”最终他也没等到儿子回来,非常突然地就去了。出殡那天,打幡的是本家侄子。着一身缟素,三步一跪,九步一叩,长路延绵不到头,鬼影般的树黑压压立在岭上。天下起大片的四月雪,打在脸上、眼里、衣领子,无处不钻,冷战战到心尖。过了桥,一行人都上马车,咯咯噔噔,辘辘璘璘,四下无话,间或吆吁,只有请来的老头孤零零唱着。风起把呜咽哭腔的长调撕得支离破碎,我望着快速退后的林木越来越模糊,无声的哭起来。
牧人走后的第三天夜里,我莫名从睡中醒来,看见有人立在我的床脚,未及言困意即袭,又昏沉睡去。翌日洗脸时才想起,那人影着牧人入土时的衣服。那衣服我记得很清楚,实在不好看,把整个人都箍得板了,像个墨守成规的老夫子。跟阿妈讲,阿妈说我做梦呢,可我知道不是。
再往后,我便没再回小镇,与牧人的一切也越来越远了。牧人的儿子明哥哥退伍后来看过我一次,知道我爱书,领着去书店选。那时候我迷米兰•昆德拉,买了《好笑的爱》、《告别圆舞曲》,书名都像谶语。没想到时隔九年,前日却意外接到他的电话,告知正在地铁上快要到学校了。他比以前更瘦了,有点提不起来气儿的没精神。结了婚,有个小闺女,家中多事,糙磨的不成样儿。他长得不像牧人,气质也不像,我不知道他记不记得小时候跟我讲过他怀疑自己不是牧人的儿子。见面唠点家常,他说后悔入伍前没给牧人磕头,我想他大概也不记得,每次见我他都要说这句。临走前我拉他逛街,想给未见过面的小侄女买礼物,最后选了一个毛绒玩具样子的书包。他在旁边一直劝,带着点窘迫。对于我这个突然长大了的小妹,现下他也许不知如何相处。我说这有什么呢?我不是姑姑么。他便拿了,走时一直回头望我,大概有一点他是知道的,我们很可能这辈子不会再见了。
文章详见:http://site.douban.com/218126/
我的审美旨趣很单一,尤其是在找男友方面。要瘦,白,发质好,眼睛大,手指修长,干净,有点神经质就更好。朋友吐槽我病态,找的个个儿看起来都弱不禁风。我仔细一寻思心中的理想型,活脱就是牧人的翻版。他那个样儿让我心疼,总寻思着照顾他,怎么都不够,所以审美心理也是补偿心理。我一直想要他一件衣服,米色烫绒衬衫,前襟有四个大口袋。我有回心血来潮给他屋打扫卫生,他拿给我当防尘工作服穿。我那阵儿又瘦又小,洗衣服时候那袖子老掉下来,一会儿就跑过去一趟让他给我挽上,不够来回忙活的了。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但从小脸皮薄不敢要,现在想想有点后悔。
牧人走后我梦见他三次,有次印象尤其深刻。梦里像刚下过雨一样,地上很潮湿,他牵我躲着水洼走,去看他新的住处,手暖暖的,这使我很安心。路旁树木高大,枝叶繁密,深深地绿。进了一处围着木栅栏的院落,漆旧旧的可也还干净,三两个人坐着卖单儿,他简单地打了招呼,引我进屋。他的房间很小,推开门对着一张方桌,紧挨着就是床,三面都贴着墙。房子老,陈设简单,墙只是刷了层白灰。他一路都没话,此时却说了好几遍“这儿挺好的,挺好的”。我知道他怕我难过,脸色便也收敛,可心里还是悲伤,难以名状的深深的悲伤不可抑止地涌上来,就醒了。
牧人很擅长短跑,年轻时候当兵,被连里派为运动会代表。那时候体育运动都被分为两截,中间停下来对毛诗。他得到的上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信心满满下笔,临了“越”字怎么写却死活想不起来。第一名变成尴尬的最后一名,又写了检查。这个故事他跟我讲了多次,最后都要说:“这个字这辈子记得最牢。”讲往事他总是神采飞扬,脸上的表情不自觉地戏谑。我觉得他实在适合去当个诗人,专工讽刺。可又觉得他痞气太重,有点坏,态度不够沉重,做不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诗人,更适合去写戏剧,指挥角色们张牙舞爪的登台,闹闹哄哄,末了发现太平繁华均是粉饰,面具一摘鲜血淋漓,他懂这个。可也就是因为他太懂,所以自甘俗世浮沉。做人一定要风光做事一定要大胆,走哪儿都得有一票朋友跟着随着,爱喝酒爱吃肉,饱足醉倒呼呼睡去人事不晓。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前半辈子热闹欢腾,后半辈子冷落孤苦。人世间没他不知道的事,可人不能太聪明,人不是神,人也不能让神来为他牧马放羊。
我是理想主义者,有人说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与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只有一步之遥。是的,我也是虚无主义者。我经常感觉心里有风,过堂风,呼啸而过把整个心都洞开,一切空空荡荡,无来无去,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我发呆,长久的发呆,有时候思念,思念像流水一样过去,什么都没有留下。于这虚空中,我有时会想抓取点什么:抚慰,温言,一时半会儿的痴缠。但它们都是片段,碎掉的片段。牧人于我来讲也是片段,我能记住的也只有片段了。那个年少而羞涩的小姑娘没有勇气去表达去拥抱,成人后她后悔了。她爱的每个人她都怕突然有一天就失掉了,于是她笨拙地用力示好,她怕极了后悔。
十二岁那年我自个儿坐大巴到岭里的小镇看牧人,书包放在膝上抱了一路。麦子青青,油菜花开得正野。车上行下坡,左拐右转,远处是岭近里小山重叠,绿草地上有尖顶的俄式小木屋,风景美极了。旅途的最后是座秃秃的石山,绕过去便到了。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是河,北边有温泉,鱼特别鲜。他特高兴,骑个小摩托带我到处转。河边的鹅卵石白白的非常漂亮,我捡了不少,专挑那种扁的,好让他给我写字上去。逛到狍子场,这些可爱生灵的眼睛最为真诚纯洁,拔草来喂,又摸它们的鼻子,开心地不得了。上山远眺温泉,雾气腾如仙境,他指着湖对面远处的山洞说以后就葬那儿。镇上有一家的狗特别厉害,会挣链子开院门,跑到后山去打猎,开够荤了再回来。有次把别人家的羊给掏了,主人没法只得赔,于是那天我们就去吃白水煮羊肉。鄂伦春人祖上有习俗,禁不住猎,我们总能借光吃到点罕物。飞龙(野鸡)是常见的,狍子肉数风干的好吃,有次还尝了野猪肉,我不喜欢,嫌有土腥味儿。
我们那儿的小姑娘,出了名的能喝酒。可我不行,牧人护着,所以直到今天也没有量,索性统统称故不喝。有次在馆子里吃饭碰到蒙古族同学,非劝,不喝不让走。那同学比我大八岁,彼时我也就十五岁,胆儿小吓得不轻。同行的一位哥哥把我护在身后,推脱一番把我送走了自己留那儿喝,这情我一直忘不了。牧人以前老跟我讲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我瞪着眼珠问“那你呢?”他回“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我觉得他好的不得了,所以不觉得他对。我觉着我命好,认识的都是照顾我的好人,他们都有牧人的影子。抑或还是我带了牧人的影在心里,所以看人都像他呢?我不知道,也许吧。
牧人走后,我变得有点自闭。读一些阴暗的文字,自己也动笔写。那时的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有定期销毁私人信件和日记的习惯,这大抵是因为那时很怕别人窥见内心,后来就变成不断的否定前个时期的自我,通过撕掉或者烧掉来抹杀过去。但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我却没办法像对自己这么决绝。高中时我交了一个笔友,在楼上的班级,每天课间交换日记。后来觉得无趣,又不好意思直说,拖了好久,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说最近江郎才尽,要休息一段时间,末了还刺破手指在本子上写了一个血的“封”字以示郑重,把他吓一跳。这个男生也识得牧人,很怕他,小孩子没有不怕牧人的,独我不。牧人若是知我如此跟人抹不开面儿,定是要自己多做一点唯恐欠情,肯定是要训的。可他自己也是这样,讲义气好面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讲究”。这个词推敲起来有意思,讲究的是情义、品格。他骨子里应该是个儒派,事亲至孝尊师重道。可唯不服命服天,更不信权威,从这儿讲又是个犬儒。
在读过的书里,少有作者的发问会触及到我个人的灵魂,福柯算是一个。他对疯狂的、病态的、犯罪的体验形式怀有着终生兴趣,而我一直想要去找到“日常的荒诞”何以在旁窥伺的缘由。在少年时期,我作为旁观者参与了一场疯癫的发作与完结,这一幕剧的主角是牧人。那时我很难想明白,一个正常人何以在一夜之间完全忘记自我,陷入到狂躁、极富攻击性的状态。现在想想,在经历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又再受打击,个人生活完全失衡,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孤独境遇却又无能为力,还能要求他怎样呢?那件事过去很久后,牧人跟我说:“我十天都没有睡着了。”可惜那时我还太小,听不出那言语里的悲哀。牧人知道自己疯了,可疯癫的自由以可耻的魅惑姿态缠住了他,他着了迷。此后他虽然又“正常”了,可更加离经叛道,他看不起这“正常”的世界,宁可“非常”下去。
阿妈说,我是抱着好奇来到这世上的,出生时眼睛便没有婴儿蓝,反而睁地大大的亮晶晶的到处乱看,也不哭,产婆倒拎着打屁股才哼两声以示活的好好的,很早就会讲话,追着问这问那,对于新鲜的事物都非常专注。俗话说“三岁看到老”,现在也还是一样。牧人之于我,是一个神秘的、禁忌的存在,始终撩拨着我的好奇之心。我们相处的时间太过短暂,而我又过于懵懂,所以直到今天我还在试图找到当年那些问题的答案。牧人青年时迷恋物质、中年时看透人情世态,晚年又陷入与自我的斗争,他是有自己的哲学的,只是这套哲学没能给他的苦闷灵魂以出路。牧人走后我开始读叔本华,陷入极度悲观的情绪中。后来看佛经,念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略感安慰。可心里始终有疑问:“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是什么?”与我相熟的朋友,过一阵就要被问:“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不断问询自己,后来看康德,他问“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才明白这种困惑不止我有。再往后便开始读哲学、读心理学,为的就是想明白自个儿到底是个什么。
阿妈对牧人到底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那是非常复杂的东西。牧人离开那天,我只是呆呆的跪坐着,面上并无表情,内里也无哀伤,什么都没有,空空的。世界变成了奇怪的的一个圆,周下围着都是人,我不觉得他们与我有何干系,我是静的,我变了真空的。突然有个影子冲来打破了这空。阿妈哭着叫着:“你永远失掉他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哭!你没有良心吗!”而我心里却想着:“阿妈为什么在牧人活着的时候不让我近他呢?”
牧人有一女一子,女儿留居他乡,儿子陪了他一阵后入了伍,难得回来。他身体好的时候会信心满满的跟我讲:“我就活到能花上你赚的钱就行了,十年?”状况糟的时候便是少见的忧虑:“到明子退伍时候就好,不然都没个人打魂导幡。”最终他也没等到儿子回来,非常突然地就去了。出殡那天,打幡的是本家侄子。着一身缟素,三步一跪,九步一叩,长路延绵不到头,鬼影般的树黑压压立在岭上。天下起大片的四月雪,打在脸上、眼里、衣领子,无处不钻,冷战战到心尖。过了桥,一行人都上马车,咯咯噔噔,辘辘璘璘,四下无话,间或吆吁,只有请来的老头孤零零唱着。风起把呜咽哭腔的长调撕得支离破碎,我望着快速退后的林木越来越模糊,无声的哭起来。
牧人走后的第三天夜里,我莫名从睡中醒来,看见有人立在我的床脚,未及言困意即袭,又昏沉睡去。翌日洗脸时才想起,那人影着牧人入土时的衣服。那衣服我记得很清楚,实在不好看,把整个人都箍得板了,像个墨守成规的老夫子。跟阿妈讲,阿妈说我做梦呢,可我知道不是。
再往后,我便没再回小镇,与牧人的一切也越来越远了。牧人的儿子明哥哥退伍后来看过我一次,知道我爱书,领着去书店选。那时候我迷米兰•昆德拉,买了《好笑的爱》、《告别圆舞曲》,书名都像谶语。没想到时隔九年,前日却意外接到他的电话,告知正在地铁上快要到学校了。他比以前更瘦了,有点提不起来气儿的没精神。结了婚,有个小闺女,家中多事,糙磨的不成样儿。他长得不像牧人,气质也不像,我不知道他记不记得小时候跟我讲过他怀疑自己不是牧人的儿子。见面唠点家常,他说后悔入伍前没给牧人磕头,我想他大概也不记得,每次见我他都要说这句。临走前我拉他逛街,想给未见过面的小侄女买礼物,最后选了一个毛绒玩具样子的书包。他在旁边一直劝,带着点窘迫。对于我这个突然长大了的小妹,现下他也许不知如何相处。我说这有什么呢?我不是姑姑么。他便拿了,走时一直回头望我,大概有一点他是知道的,我们很可能这辈子不会再见了。
文章详见:http://site.douban.com/218126/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